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8  No. 09 ( 2019 ), Article ID: 32070 , 19 pages
10.12677/ASS.2019.89209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ifference of Influence of Independent Class Arrangement and Mixed Class Arrangement on Trinity Students

—Tak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unrui Wa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JNU, Jinhua Zhejiang

Received: Aug. 15th, 2019; accepted: Aug. 30th, 2019; published: Sep. 6th, 2019

ABSTRACT

“Trin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nrollmen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n terms of content, the existing related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ults of the reform of the “trinity” enrollment model in Zhejiang province, while the research on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trinity” students is less.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flection and induction of the enrollment system and lacks corresponding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study selects independent and mixed clas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mainly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data of trinity student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group academic performance, non-academic index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fessional matching degree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examin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dependent and mixed classes for trinity students. The project team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onduct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student data.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the project team uses the interview metho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inity of independent and mixed class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independent and mixed classes have corresponding impacts on trinity students, 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impacts. Mixed classe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inity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han independent clas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inity students under independent and mixed classes, it is proposed to expand the proportion of “trinity” enrollment and provide a choice of class arrangement methods. To control the degree of mixed class arrangement and to adopt appropriate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methods, this paper emphasizes professional needs and adopts long-term follow-up surveys and other targeted suggestions.

Keywords:Trinity, Class Arrangement, Difference

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影响 差异调查研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王君瑞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6日

摘 要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近年来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招生的发展趋势。然而,已有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主要以探究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现状和成效为主,而对“三位一体”学生后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在方法上,主要聚焦于招生制度的反思和归纳,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选取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为切入点,主要从群体学业表现、非学业指标发展评价、专业匹配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对三位一体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考察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利弊。项目组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学生资料搜集展开初步调查,在问卷法的基础上,借助访谈法对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三位一体学生现状进行原因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都产生相应的影响,其产生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混合编班较独立编班更适合我校三位一体学生的发展。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的分析,根据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三位一体学生发展的特点,提出扩大“三位一体”招生比例,提供编班方式选择空间;控制混合编班程度,适当采取差异化培养方式;强调专业需求性,采取长期跟踪调查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三位一体,编班方式,差异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1. “三位一体”成为高校师范生招生的主要方式和趋势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对完善教师培养工作方案提出以下要求“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师范生招录政策,鼓励高校积极采用师范类专业‘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面试方式,更多地招录乐教适教学生攻读师范专业。”《规划》中还强调以扩大选择、强化综合评价和过程考核为重点,认真完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多类型、多元化高考招生制度。同时,由于师范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很明确,是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师范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招生时能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作为一名教师的潜质,尤其是在口头表达、逻辑思维、书写能力和良好的仪表仪态等方面。而“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考核方式,大多采用笔试、面试和操作考试等办法。浙江省这几年来的招生实践也证明,“三位一体”招生模式非常有利于选拔优秀师范生。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参与并不断扩大师范专业的“三位一体”招生规模,来提前争夺优秀师范生,为培养优秀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的学生培养模式

随着“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逐渐重视“三位一体”学生的培养问题。目前部分高校会根据三位一体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培养教育:个别学校对“三位一体”学生实施导师制,即给“三位一体”学生配备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逐渐接触项目、科研,使其充分发挥个人在科研方面的特长;部分学校考虑到三位一体学生在应试性考试上与高考统招学生的差距,采取了实践活动替代学分的方式;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和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文科)专业都有出现将三位一体学生单独编成行政班,实现小班教学的情况。也有高校提倡无差别式培养,将三位一体学生与高考统招学生混合组班,弱化两者差异,实现同等教学和管理,例如我校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理科)专业等。但这种情况下,不同学年里编班情况也有所差异。在采取混合编班的前提下,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存在“三位一体”招录学生集中在个别班级和较为平均分布于各个班级的情况。因此,在“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浙江省各大高校采取的学生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1.3. “三位一体”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发展现状

“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对三位一体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会造成一定差异。目前,大批试点学校对三位一体学生进行跟踪报道,根据专业匹配度上的差异以及与学业表现的相关性,对不同专业类学生的群体学业表现进行模型分析。调查数据表明“三位一体”学生与统招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所差异,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录学生有较高的专业匹配度,且群体学业表现略好于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但在不同专业类、不同学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普遍反映三位一体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教师潜质,特别在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思想和人文积淀等方面占优势,例如课外活动能力较强、学习潜力较大等特点,但也存在一部分“三位一体”学生进入大学后反响平平甚至落后于大多数高考统招学生的情况。在我校因不同的培养方式,如编班方式的不同等原因存在着三位一体学生发展情况较不一致的情况。然而目前对“三位一体”学生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其生源质量、与统招生综合素质对比等方面,但是面对如今的国家及省政策和招生趋势,三位一体学生的培养问题愈加重视。教育界对编班方式的探讨,主要以公办学校外地学生的编班方式、内地民汉混编班、混龄教育编班和少数民族内高班编班为主。就我校而言,“三位一体”学生的编班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三位一体生独立编班”模式、“三位一体生 + 高考统招生平均混合编班”模式、“三位一体生 + 高考统招生非均衡混合编班”模式。

因此,本研究以“三位一体”学生的编班模式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三位一体”学生在校的发展问题,即通过研究在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的模式下“三位一体”学生发展的特点。结合我校丰富的招生经验和可观的学生群体数量,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培养具体实施展开分析。本研究从浙江省新课改大背景出发,探析在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的条件下“三位一体”学生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具体从群体学业表现、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专业认同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依据以上四个方面探讨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三位一体”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充分利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优势,发挥其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实践价值。综合分析不同编班方式的利弊,探寻现今适合“三位一体”学生发展的编班制度,有助于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学校招生编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三位一体”学生

“三位一体”学生是指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群体。“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将学生的高考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综合为总成绩,由试点院校择优录取。这类学生首先符合高校设置的招生录取前置条件,即要求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必须获得相应等第,符合条件的学生才可以参加报考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并参加统一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往年我校将学业水平等级评定中A等级的数量作为报考条件,自2017级开始则根据新高考学生学业水平等级评定实际,采用计算综合分的办法,等级赋分(A计10分、B计8分、C计4分)后按78分、60分、42分三个基本条件为考生设计了多元的报考条件。参加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除了通过满足基本报考条件,还可以采取我校和省内其他不少高校都设有特长生报考通道,如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

2.1.2. 编班方式

编班是指学校在学期伊始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配到不同班级。如今各大高校针对三位一体学生的编班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根据实际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不区分学生身份,所有学生平行编班,三位一体生全部混和编班,并平均分配到年级各个行政班中;二是同样采取混合编班,但是仅将三位一体学生分配到年级中个别班级,使三位一体学生相对集中;三是将三位一体学生独立编班,与高考统招学生完全分开,这种方式下可能会造成在班级规模、教师配置、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上产生差异。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1). “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及其效率研究现状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近年来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招生的发展趋势。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有针对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现状以及效率的探讨等,研究目的多为如何完善“三位一体”招生制度并提高其成效。如吕慈仙、乐传永通过学生群体学业表现的大数据分析,阐明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效率,指出高校应当根据各专业类的特质和培养要求适当调整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 [1]。翁灵丽提出完善和深化“三位一体”招生制度的对策,包括逐步扩大招生规模、高校与高中充分联动、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等,指出了师范类专业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2]。李云星、姜洪友、卢程佳等人认为,从综合选拔学生质量以及实践认同来看,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总体上是成功有效的,达到了既定的改革目标,但需进一步明确选拔“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学生”的科学定位 [3]。

2). “三位一体”学生综合发展研究现状

除了对“三位一体”招生模式的探究,也有诸多研究着眼于“三位一体”招生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三位一体”学生与统招生的学业表现及非学业表现,阐述“三位一体”学生综合发展情况。如王培蕾、王金宝对比研究了“三位一体”学生与统招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教师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 [4],赵乐、陶月仙等人也提出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但缺乏具体培养方法建议 [5]。此外,罗青意的《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模式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析论》 [6] 与翁灵丽、朱成康的《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成效分析——基于公平性与效率性的视角》还调查了“三位一体”学生与统招生的就业率、签约率和专业对口率等,从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将两者进行对比 [7]。

3). “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的学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在当下尚为新兴的招生模式,高校招生后对学生的培养方式更是存在着很大的探讨空间。目前,对于“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的学生培养模式,国内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少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提出学校应根据“三位一体”学生的特殊性,针对其特长,为其制定特定的培养计划。范文琪对“三位一体”学生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一定分析,提出可对其实施导师制,但类似研究还应考虑实际情况,如师资等方面,不能实现完全独立授课。同时,文中建议降低“三位一体”学生文化课学分,部分学分可由实践活动代替,以此激励其发挥科研、实践方面的能力,这显然也存在局限性 [8]。也有研究指出不同的编班制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如胡晓红、王彭在探讨“三位一体”学生与统招生学业表现与非学业表现的区别时,指出就翻译专业而言,独立编班管理的优势 [9]。盛兰芳通过分析多所高校的对比数据,结论也倾向于将“三位一体”学生独立编班,但并未对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0]。而张天雪从大学教师的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对独立编班的“三位一体”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教学与培养,具体说明了培养心智的模式,并指出“三位一体”独立编班并非最好的形式,可以采用混合编班的方式,使不同类型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11]。

随着“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生源数量倍增,高校应当在学生培养问题上着重研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编班制度,考虑某些专业是否应当将“三位一体”招录的学生统一划分到一个班级或者分散到统招班级内,并分析不同班级分配方式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发展影响,探索出最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本研究针对浙江师范大学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的不同编班制度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展开调研,完善国内对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的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三位一体”招生改革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三合一” (即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招生制度的借鉴与消化。美国考生申请入学都会提交ETS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公司)或ACTP (美国大学考试公司)提供的成绩证明(AT、SAT、SCA)、个人申请陈述与教师的推荐信等,学校综合各方面表现决定录取与否。此外,最新研究表明美国目前也在进行高考改革,提出了能力档案评估(MBS)。这项评估改革方案是美国近百所顶尖私立高中联盟联合开发、研制并于2017年正式实施的全新高中学生评价体系,陈殿兵认为以没有分数和等级评价为重要特征,标志着以标准化考试评价人才教育模式的终结,以能力评估、录取人才时代的开启 [12]。这跟我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趋势是相吻合,相应地研究国外最新的评估体系可以为我国高中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国内“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的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着重于宏观角度,并以理论为主,其实践范围较大,很难完整全面地落实下来。同时,由于不同学年不同专业的“三位一体”学生培养模式均存在差异,其中较多理论性设想有待于优化。“三位一体”作为浙江省影响力越来越广泛的招生制度,其生源的培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选取培养模式中的编班制度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制度内涵,探寻现今适合三位一体学生发展的班级分配制度,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发展情况,同时以便为“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以及全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参考与启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近年来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招生的发展趋势。随着综合评价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培养问题引起研究者重视,目前有愈来愈多的试点学校对三位一体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和报道。然而,已有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主要以探究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现状和成效为主,而对“三位一体”学生后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在方法上,主要聚焦于招生制度的反思和归纳,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为切入点,对不同编班方式下浙江师范大学“三位一体”学生特点和影响差异进行深入探究,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主要从群体学业表现、非学业指标发展评价、专业匹配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对三位一体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归纳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总结浙江师范大学三位一体学生整体发展特点。收集浙江师范大学具有招生基础的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三位一体学生个人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分析该群体总体特征和发展特点。

第二,分析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影响的利弊。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形式对三位一体专业学生展开关于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影响的调查研究,并进行深入对比,探讨各自优劣。

第三,适合我校三位一体生编班方式探讨研究和参考建议。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研究结果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高校招生入学制度中三位一体学生编班制度的完善。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具体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搜集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数据分析法(包括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样本主要为我校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所在“三位一体”学生编班方式上具有代表性的学院学生群体。

3.2.1. 样本及取样方式

本研究选取我校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所在“三位一体”学生编班方式上具有代表性的学院学生群体。两所学院在2015年同步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目前三位一体学生总计222名,其中人文学院120人、外国语学院102人。人文学院2015级采取“三位一体生+高考统招生非均衡混合编班”模式,即三位一体学生相对集中的分布在个别班级内,2015级汉语言文学共八个行政班,三位一体招录的学生平均分配在154班和156班两个班级中,2015年共招生20人,每班分配10人。人文学院2016~2018级采取“三位一体生 + 高考统招生平均混合编班”模式,即三位一体学生较为均衡地分布在每个大班中,该三个年级同样也是八个行政班,三位一体招录的学生平均分配到2班、4班、6班、8班4个班级中,2016、2017级均招生30人,2018级招生40人,每班分配7~10人。外国语学院2015~2018级均采取相同“三位一体生独立编班”模式,即三位一体招录的学生单独划分成一个班级。2015、2016级招录50人,2017、2018级招录52人,共招录102人。

3.2.2. 研究思路

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高校期刊、学术著作、教育报刊、网络文献资源等途径,笔者积累“三位一体”和编班方式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源,进行深入阅读,并参考国内外学术前沿资料,为本次研究奠定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以达到对“三位一体”和编班方式理论学习的研究目的。分析己有文献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从中选取关键信息,并分析己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掌握研究趋势及研究动态,为本文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在本研究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是通过分别向我校“三位一体”学生和高考统招学提出相关问题,收集到有关“三位一体”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自我学业自信心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问卷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有关三位一体学生发展状况的较为确切信息,从而有利于对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三位一体学生的发展现状做出比较。本研究问卷一(专业认同感)采用吕慈仙修订的《高校学生专业匹配度调查问卷选用的影响因素表》来调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分为三个维度: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同伴及家庭因素,问卷采用五级量表:“完全不符合”记1分,“基本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基本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问卷二(学业自信心)由梁宇颂、周宗奎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改编而来,学业自我效能感下分两个维度: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进行测量。每维度有8道题,也采用5点计分方式,总分是两个维度得分之和,分数越高代表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89,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总问卷信度0.79,各子问卷的信度0.76~0.81。

3). 实地访谈法

为了弥补现有资料和问卷调查下信息的不足,进一步了解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三位一体学生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对混合编班和独立编班所在的学院学工办老师、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整个访谈过程在取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京华JWD-989录音笔进行记录,并将录音内容转成文字版以备后续分析。访谈法的运用旨在了解三位一体学生更具生动性的、典型的个案资料,同时可以了解在不同的编班方式下,学院教师层面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意见和想法感受,此外还可以确保所调查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法

通过与学院教务处、学工办和班级档案负责人进行沟通,收集我校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所编班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学院中“三位一体”学生的GPA、知识水平评价排名、综合素质评价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群体学业排位指数EI值、专业匹配度DM值、学业自我效能感指数的计算以及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分析。

① 定量分析

第一,群体学业排位指数EI值分析。

群体学业排位指数EI (Excellence Index)是为了研究一个群体学生学业成绩相对水平而提出的概念。除法EI是计算特定群体学生绩点排名在前30%人数与后30%人数相除的比值。减法EI则是特定群体学生绩点排名在前30%人数与后30%人数相减再除以群体总学生数的值。其中排名均以班级或系为单位计算。这两者都可以表示群体学生学业优秀程度。

除法EI < 1 (或减法EI < 0),说明该群体学生整体学业表现相对较差;如果除法EI = 1 (或减法EI = 0)说明该群体学生整体学业表现相对良好或处于平均水平,如果除法EI > 1 (或减法EI > 0)则说明该群体学生整体学业表现相对优秀。通俗地讲,EI可以衡量某个群体的学生在整体中表现优秀的人数更多还是表现落后的人数较多的数据。

引入群体学业排位指数EI可以避免直接采用平均绩点造成的以下非合意性:第一,平均绩点在不同年级间具有纵向不可比性。大一期间往往开设的是通识类课程和基础公共课程,部分学生会选择打分较高的老师以提高自己的平均绩点。大二更多的是学科平台课而大三更侧重于专业核心课,学习难度有所提高。因此,不同年级间平均绩点具有不可比性。第二,平均绩点在不同专业中具有横向不可比性。以英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英语是非母语,相比于汉语,英语教师的语音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英语专业非常注重语言语调的训练。古汉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汉语言文学学生花较多时间学习,而古英语在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涉及较少。

第二,专业匹配度DM值分析。

专业匹配度DM值是指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和同伴及家庭因素这三个维度的平均值。为了分析在不同编班方式下三位一体学生对专业认同感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吕慈仙修订的《高校学生专业匹配度调查问卷选用的影响因素表》来调查学生的专业匹配度。问卷采用五级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每项陈述的符合程度。本研究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筛选后,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算出各个维度的平均值和专业匹配度DM值,并比较专业匹配度与学业表现GPA均值的相关性。通过比较在同一学年的情况下,不同学院之间采取的不同编班方式时,三位一体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业表现差异。

第三,学业自我效能感分析。

在不同的班级环境和氛围下,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会出现差异。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信心)是指学生对自身应付特定学业问题的能力及从事相应学习活动可能达到的完善程度的评价。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表现存在一定关系,可以说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就的良好“预测器”,影响着学生的综合发展。本研究试图运用综合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如通过心理学方向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分析来比较“三位一体”学生在与高考统招生混合编制班级里的学业自信心和在仅有三位一体招录学生班级里的学业自信心。

② 发展情况定性分析

参照各学年浙江师范大学评优评奖标准条例,从品德素质、身体素质、能力水平三个方面对不同编班模式下学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此分析的数据来自于各班学年评优评奖的公示稿,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笔者通过走进浙师大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约谈相关任课老师、学工办老师、三位一体学生等,定性分析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影响差异。

4. 结果与分析

4.1. 资料调查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编班方式下三位一体群体学业表现的差异

为比较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两种不同的编班方式对三位一体学生在学业指标上的影响,笔者在收集2016~2017学年期间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学生GPA均值后,采用群体学业排位指数EI值的计算方法研究三位一体学生学业成绩相对排位,避免直接采用GPA均值所造成的非合意性。不同编班方式下三位一体学生在学业表现差异如表1

群体学业表现排位指数EI1值和EI2值都能表示群体学生学业的优秀程度,EI1 (除法) > 1或EI2 (减

Table 1. EI value of trinity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ranking index (taking 2016-2017 academic year as an example)

表1. 三位一体生学业表现排位指数EI值(以2016~2017学年为例)

法) > 0这说明学业表现相对优秀。由表1可得出三位一体学生群体的学业表现较为喜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招录的三位一体学生的学业表现优秀程度都不低于高考统招学生,EI1值分别是1.143和5,EI2值分别是0.45%和3.09%,在招生年级之间存在略为显著的差异。英语专业有出现2015级学业表现排位指数EI1为0.875 < 1,EI2为−0.69% < 0的情况,但2016级的EI1和EI2分别为7和8.33%,都为数据结果中的最高值。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晰可见两个招生年级之间的群体学业表现都有明显差异。由于英语专业的编班方式只是由独立编班构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英语专业的相关数据(图1)排除相关干扰。

Figure 1.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rin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in 2016-2017 academic year

图1. 2016~2017学年英语专业三位一体生学业表现

图中黄色线条为学业表现标准值,表示2015级的蓝线紧贴标准线并处于标准线下方,说明该群体学业表现仅略低于平均水平,而表示2016级的红线和标准线拉开一定距离,说明2016级学业表现的优秀程度是相当可观。通过整理浙江师范大学在两个年份上招生方式的差异,确定其中“是否分专业面试招生”为主要干扰因素。是否分专业面试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影响差异有一定研究价值,但在本课题报告中不论述该因素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

为排除“是否分专业面试”招生方式差异的干扰因素,针对人文学院混合编班方式中的均衡和非均衡模式,研究者通过对2015级三位一体学生在2015~2016学年和2016~2017学年之间学业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rinity students in 2015 Humanities College

表2. 2015级人文学院三位一体学生学业表现发展比较

由表中数据可得,排除招生方式不同的干扰因素,针对混合编班方式,三位一体学生在学业表现上2016~2017学年好于2015~2016学年。无论是A班还是B班,都取得了相对进步,且整体情况愈加优秀,有拔尖的趋势。

从2016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开始实施分专业招生面试,故2016级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三位一体生学业表现差异更具参考性,且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三位一体生 + 高考统招生平均混合编班”模式,在混合程度更加均衡。研究者选取2016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三位一体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见表3

Table 3.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rinity students in 2016 Humanities College and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表3. 2016级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学生学业表现

两种编班方式下三位一体学生的学业表现都相对优秀,没有出现低于标准值的情况。但采用独立编班方式的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学生学业表现较为明显优于采用混合编班的人文学院三位一体学生。

4.1.2. 三位一体生非学业指标发展评价的差异

为考察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两种编班方式对三位一体生在非学业指标发展上的差异,将两种学生群体相关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为排除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者选取2016级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生信息进行比较。

1) 品德素质评价对比

评价依据: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表现。

评价方式:品德素质评价 = 基本分80分 + 记实。记实是根据相关具体规定,制定相应的加减分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给予相应的加减分。品德素质评价的上限100分。成绩 ≥ 90分为优秀,≥80分为良好。≥60为合格,<60为不合格。结果如表4

Table 4. Mor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inity students in 2016 Humanities College and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表4. 2016级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生品德素质评价对比

在进行等级对比时,人文学院三位一体学生(混合编班)等级水平处于上游水平,优秀比率0.37,良好比率0.47,合格比率0.16。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学生(独立编班)优秀比率0.36,良好比率0.6,合格比率0.04。

对两个班进行对比发现,人文学院三位一体学生(混合编班)品德评价优秀率略高于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学生(独立编班),但良好率独立编班情况高于混合编班。整体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学生(独立编班)的品德评价方面优于人文学院三位一体学生(混合编班)。

2) 身体素质评价对比

评价依据:主要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评价方式:由学校公共体育部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学生成绩后报送各学院。结果如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physic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inity students in 2016 an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表5. 2016级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生身体素质评价对比

进行等级对比时,混合编班的同学处于中下游水平,0人优秀,14人良好,15合格,1人不合格。外国语学院三位一体班的同学等级分布较稳定,处于中上游水平,11人优秀,11人处于良好的位置,有3人处于合格的位置,无人不合格。

3) 能力水平评价对比

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的三位一体学生对于学生工作都充满热情,积极担任学院学校各级各类组织成员,在文体特长方面表现优异。在专业技能方面,演讲朗诵能力为师范专业重要技能之一,故研究者以新生演讲赛为例,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分析:2016级英语专业三位一体学生进入院新生演讲赛决赛的人数为4人;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位一体学生进入院新生演讲赛人数为7人。数据显示在演讲口语方面三位一体生确实具备一定优势,从学院基数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决赛难度程度要稍大,进入最后决赛人数却更多。从其他相似专业技能赛事看,包括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方面赛事,混合编班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位一体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4.2. 问卷结果与分析

4.2.1. 三位一体学生专业认同感差异

通过问卷调查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两种编班方式下三位一体学生对于本专业认同感的差异,从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和同伴及家庭因素这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

Table 6. Statistical score table of factors affecting matching degree of different class arrangement methods

表6. 不同编班方式匹配度影响因素的统计得分表

统计显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录学生专业匹配度的DM值普遍高于高考招录学生的DM值,但是混合编班和独立编班下不同的专业类呈现出差距大小不一的现象。混合编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两种招录模式的差距较大,为0.27,这可能是因为该专业为本校高分专业,通过高考招录进本专业的学生有大部分是因为高考失利或是志愿填报出错,他们理想专业或者预期目标可能是双一流大学。而本专业分数线也相对较高,但学生们高考来到本校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但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录进来的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经过调查绝大多数是对本专业十分感兴趣,是自己选择报考。这类学生本身成绩可能跟本专业录取分数有一定差距,通过综合评价招录后对就读机会相对来说更加珍惜,对专业学校的认可度都较高。混合编班的情况下,弱化三位一体生身份,该专业学生入学后学院并没有采取差异化培养,这有利于淡化一部分三位一体生因高考文化分较低的自卑心理,提升他们的学业自信心,对本专业持有较高的认同感。独立编班的英语专业两种招录模式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较混合编班的汉语言文学较小,为0.14。英语同样作为我校高分专业,也存在汉语言文学相似的报考情况,故两组对比可排除干扰因素,转而研究编班方式对两组学生的影响。在独立编班的条件下,三位一体生的身份意识是会一直存在的,但由于处在全是三位一体生班级里也不存在培养倾斜问题,但是独立编排的班级中个别处于后阶段的学生可能会自我质疑,影响专业认同感。

笔者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筛选后,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对其专业匹配度与学业表现GPA均值进行相关分析,见表7

Table 7.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rofessional matching degree and mea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表7. 专业匹配度与学业表现GPA均值的相关分析

注:**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格显示两种编班方式下学生专业匹配度与学业表现GPA均值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评价会影响学业表现水平。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三位一体生的专业匹配度都相对较高,而混合编班的情况下可能更有利于提升三位一体生专业认同感。

4.2.2. 三位一体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为进一步考察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下学生在学业心理上的异同,在了解两组学生在专业认同感上的差异后,以学业自我效能感为切入点,问卷调查两组三位一体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情况,见表8

Table 8.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trinity students under different classes arrangement methods (M ± SD)

表8. 不同编班方式下三位一体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M ± SD)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因子、学习行为自我效能因子和学业自我效能总分上,混合编班下的汉语言文学三位一体生均略高于独立编班下英语三位一体生,但没有显著差异。

4.3. 访谈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混合编班和独立编班所在的学院的学工办老师、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针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询问教师三位一体学生的整体和个性化表现情况,了解教师对编班制度的理解和相应的培养策略。根据被访教师回答的内容,研究者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发现教师对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利弊的看法,以下分别从访谈片段和案例分析两部分进行内容呈现。

4.3.1. 混合编班教师访谈结果

1). 访谈片段A

访谈者:您在日常工作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整体行为表现是否满意?

R老师:我觉得三位一体学生都比较积极,才艺、能力都很突出。比如15级4班集中了大部分三位一体学生,这个班代表我们学院去评选校学风优良班,其中很拔尖的同学都是三位一体招录进来的。各方面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三位一体学生中优秀的人会比较多。

访谈者:您觉得三位一体生和高考统招生较为明显的区别在哪里?

Z老师:其实说实话,你要看那一年三位一体学生整体的情况。像我们15级会比较出彩,但是16级就相对平平。也有可能是16级的编班方式太过于均衡,三位一体学生可能被同化了。15级编班要相对集中一点。

案例分析:混合编班中,教师对三位一体学生的整体行为表现满意。主要表现在三位一体生才艺丰富、表现活跃和学生工作积极等方面。当对三位一体学生表现再深入访谈时,提到三位一体和高考统招生较为明显的区别,有教师表示不同年级存在着差异,并主动提出影响两个年级最大的因素“编班方式”。认为两个年级三位一体学生差别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5级的三位一体学生编排相对集中,而16级过于分散,导致三位一体生身份被弱化,和其余高考统招生区别并不大。

2). 访谈片段B

访谈者:您觉得三位一体招录的学生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Z老师:就拿今年刚招生进来的17级三位一体学生来说,在高考文化分上可能有些劣势,但是也不一定,也有三位一体学生分数也可以通过高考统招方式招录进来。不过三位一体学生有很多优势,比如他们比较活跃、外向,组织能力比较强、才艺多。所以就把三位一体学生分开,没有把他们单独分在一个班,比如16级就是完全平均分配到各个大班里的。想让三位一体生在班级活跃方面、班级活动组织方面能发挥一下他们的作用。

案例分析:在混合编班的情况下,教师对三位一体生的优势并不能十分明确的说出,主要侧重于三位一体学生的组织能力、才艺性格。但是访谈中也提及编班方式涉及的考虑因素之一,三位一体学生分散到各个高考统招生班级中,可以在班级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作用。根据蒙台梭利的环境创设教育理论,能得出教育应当是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影响,教育氛围的改善同样也可以影响人的学习行为。因此平均混合编班可能有利于教育氛围的整体建设。

3). 访谈片段C

访谈者:您觉得三位一体招录学生的目前发展趋势如何?

Z老师:从16级来看,表现突出的同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但一般的同学还是表现平平。

R老师:15级的三位一体同学还是很突出的,尤其是154班的三位一体学生大一学年、大二学年学业表现都很优秀,没有人在班级排位在后30%的。大一学年前30%有5个人是三位一体生,大二学年7个人是三位一体生。还有国家级省级比赛竞赛的奖项基本也都是三位一体生拿到的。

访谈者:您怎么看待我校对三位一体学生两种不同的编班方式?

S老师:我觉得不管以前怎样,既然来到了新的学院新的专业就应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独立编班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优势也很明显,对于班级荣誉等可能更有利。但是我觉得对三位一体学生个人发展和学院教育的公平性来说,还是混合编班比较合适。

案例分析:教师对待混合编班下三位一体学生的发展趋势各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混合编班中非均衡编班的15级,教师对其整体发展趋势持有很乐观的评价。但混合编班中进行平均编班的16级,则出现两种不同的评价,认为三位一体生中会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对整体发展趋势的评价没有采取混合非均衡编班的15级高。但是对于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的模式,教师们都认为混合编班比较合适三位一体学生的发展,从教育资源公平性、个人发展前景性等方面都提出这样的编班方式是较为有利的。

4.3.2. 独立编班教师访谈结果

1). 访谈片段A

访谈者:您觉得三位一体学生和高考统招生较为明显的区别在哪里?

F老师:三位一体生经过面试,整体的语音水平、口语方面是比非三位一体班学生要好很多。他们特别有表现力,思维更开阔,知识面也比较广,比一般的同学更乐意去奉献,更善于人际沟通与交往,综合实力会更强一点。但是我听H老师说,三位一体班的同学书面、语法都会比较弱一些。

访谈者:您觉得三位一体的学生总体来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T老师:有一部分同学存在不自信,他们觉得高考分数比别人低,自己是比不过普通班的同学。此外,三位一体班收到学院、老师的赞誉一片,会不会因此沾沾自喜,变得浮躁起来。有些东西是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出来的,当普通班的同学也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培训把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以后,三位一体学生会不会就没有竞争力了呢?因为整个学院对三位一体的期待值都比较高,以后还会扩招。但有一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三位一体学生入党意愿不积极,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同学比普通班少很多。

C老师:优势的话,表现积极、课堂氛围活跃,这个是任课老师一致的想法。劣势的话,我觉得可能会表现欲太强,个人主义太强,缺乏团体的协作。我观察过L老师的课堂,三位一体的学生和普通班的混班,因为出去交换回来补课,我发现三位一体的学生就明显占据了话语权。

案例分析:独立编班的情况下,三位一体学生采取小班制教学,教师对这批学生各方面都很关注,包括他们语音、语法等细节方面的特点。在优势方面,教师们统一表示在独立编班的情况下,三位一体生单独构成的班级氛围很活跃,整体的素质包括表达、教学方面的表现都会比较出色,学生工作组织能力也是领先,在教师职业上更具备潜质。但也有不止一位老师提到这样编班的劣势,个人表现欲过强,对待集体配合度低。这可能是独立编班下三位一体学生身份意识强,导致与其他高考统招生团队合作时,仍然存在较为强烈的身份意识。也有教师表示这种强化身份的前提下,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高考文化分不高而存在不自信。也会出现另一种相反的情况,三位一体生单独编成的班级表现相对突出,很容易收到多方赞誉,这样可能导致三位一体学生变得浮躁、自满。

2). 访谈片段B

访谈者:您觉得三位一体招录学生的目前发展趋势如何?

T老师:说说科研竞赛方面,因为外院入选省新苗课题的项目比较少,但是去年申报成功了两项,其中有一个就是三位一体班的同学负责的。文体比赛的话,如果有获奖的话,一般也三位一体班的同学。所以从结果和数据上来说,能给学院争得荣誉的多数是三位一体班的学生。

案例分析:独立编班的情况下,三位一体学生竞争意识较为强烈,相较于高考统招生在学科竞赛方面有一定优势。这对独立编班所在的学院是具备一定好处的,因为给学院争得荣誉的大部分是三位一体学生,不可否认的是三位一体生个人发展也是得到助力的,但学院层面的发展趋势效果更明显。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浙江师范大学三位一体学生总体发展特点

1). “三位一体”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大

虽然“三位一体”学生高考文化成绩明显低于“非三位一体”学生(见表9),但因为在“三位一体”招生录取过程中,我校要求考生须第一志愿报考,故录取的学生专业忠诚度高,专业思想稳固,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非三位一体”学生。

Table 9. Admission points of trinity enrollment major i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in 2017

表9.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三位一体招生专业录取分

根据第三章数据分析显示,我校三位一体学生整体群体学业表现相对优秀。在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的情况下,三位一体学生的学业表现都得到了稳步提升。群体学业排位指数可以衡量该群体的相对水平,也可反映出我校在“三位一体”招生上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深入分析群体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我校三位一体生的主要特点,为后期探究三位一体生的培养模式打下基础。通过调查三位一体学生的专业匹配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讨论发现三位一体学生的专业匹配度显著高于高考统招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略优于高考统招学生。高校专业重在一个“专”字,我校三位一体学生能有效地体现高校学习的专业性,对本专业认同感高,在这样学习心理下获得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因此,我校“三位一体”学生具备不错的专业学习潜能和学习能力。

2). “三位一体”学生综合能力强

通过非学业指标发展评价数据分析和教师访谈可以得出,三位一体学生在学科竞赛、文体特长等综合素质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考察“三位一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表现相对突出。“三位一体”学生不仅在专业特长优势更加突出,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能力更强,担任学生干部比例和各项活动参与度更高,在学科竞赛、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科研发明等方面评奖评优表现更好,总体综合素质表现更好。通过对独立编班班级任课教师的调查反馈出,该班级同学积极向上,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课堂活跃,秩序优良,能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互动,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3). “三位一体”学生师范技能扎实

一个专业性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较为严格的任职资格限制,教师职业便是如此。我校作为师范院校,在“三位一体”招生中充分考虑教师的职业要求,在招生时考察师范专业考生是否具有作为一名教师的潜质,尤其是在口头表达、逻辑思维、书写能力和良好的仪表仪态等方面。数据调查显示,“三位一体”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上具备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演讲水平上达到了较高要求。通过教师访谈也显示,在各学院卓越教师班的面试中三位一体学生通过率更高,在教师职业上更具备潜质。

4). “三位一体”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在对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两个学院教师进行访谈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出三位一体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上的劣势,相较于高考统招学生来说较为薄弱。也存在极少部分三位一体学生因为高考文化分低,身份意识过于强烈而导致学业信心不足。在文史类学科上,教师强调语言基础方面三位一体学生存在弱势,这类学生对待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很容易静不下心来,导致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

5.1.2. 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影响的利弊

1). 混合编班的同化和弱化现象

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利弊具有一致性,可以概括为同化和弱化两种现象。首先,从同化方面讲,混合编班不存在教育资源倾斜、能保证教育公平性原则。“三位一体”学生招录进高校后,进入与高考统招生混合编制的班级集体中,有助于消除这类学生在高考文化分较低的自卑心理,使学生在教育资源和环境上处在同一起步线。在这种区别性不大的教学氛围里,有利于学生学业自信心的提高,个人发展前景得到助力。

其次,也正是这类不讲求差异性的教学氛围里,会导致“三位一体”学生优势不突出,弱化身份意识。三位一体学生编班安排集中程度越高,三位一体学生突出性也越明显。但因为我校综合评价招生时间还不长,还无法预判学生长期发展状况。但就目前我校三位一体学生发展来看,是存在这种规律性。

最后,混合编班中存在的同化和弱化现象跟班级编制的混合程度有一定关系。三位一体学生平均分配的混合班级,有助于每个班级的氛围创设,也能影响三位一体学生个体发展。但过于弱化三位一体学生的身份意识,会导致这类学生群体优势不突出。因此在混合程度上需要找寻一个适合的度。

2). 独立编班的凸显和强化现象

独立编班而成的三位一体生存在较强的身份意识,不仅是学生本身,包括学院其余高考统招学生、班级任课老师、相关管理人员都对这类学生群体及学生个人会有一定关注。首先,任课教师都表示在独立编班的情况下,三位一体生单独构成的课堂氛围很活跃,秩序优良,能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互动,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整体班级表现良好,学习氛围浓厚,学院对该班学生都会给予更多关注,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单独编成一个班级的“三位一体”学生竞争意识会更强,因为整体班级实力较高,同时独立编班会采取小班制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在整体班级都相对突出的情况下,对学院荣誉和建设等层面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也正是在这样独立编班的班级氛围下,“三位一体”学生身份意识得到强化,出现个人表现欲过强,对待集体配合度低的现象。学生个人主义较强,会产生自我价值不需要靠集体来彰显的想法,不利于班级凝聚力。具备自己个性化想法,不愿意轻易迎合别人的意见,可能导致班级矛盾的出现。同时,三位一体生单独编成的班级表现相对突出,很容易收到多方赞誉和关注,这样可能导致三位一体学生变得浮躁、自满。

5.2. 参考建议

本研究先从本校三位一体学生的主要特点(包括优势和劣势)入手,分析总结该群体整体特征。并试图探明独立编班与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利弊,从而进一步探讨适合不同专业的编班方式。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模式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笔者将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研究结果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高校招生入学制度中三位一体学生编班制度的完善。

1). 扩大“三位一体”招生比例,提供编班方式选择空间

我校目前“三位一体”学生的编班方式很大一部分受到招生人数的限制,导致编班方式选择范围狭小,甚至个别学院只能采取独立编班的方式。但“三位一体”独立编班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尽管独立的三位一体班与其他班级相比,往往能从落后到领先,但其自负性还是明显地影响了与其他非“三位一体”班级的关系。所以应当强化“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的比例,有些学院的三位一体生源甚至可以占到总生源的50%以上,同时采用混合编班的方式,使不同类型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2). 控制混合编班程度,适当采取差异化培养方式

在采取混合编班的方式下,“三位一体”学生入校后没有进行根据学生特点的专门培养,只是单单将“三位一体”与高考统招生进行同等培养,就忽视了“三位一体”学生的特殊技能,“三位一体”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如果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则培养出来的“三位一体”学生与“非三位一体”学生无差异,不能为社会输出较多素质较高的人才。所以我校可以适当采取差异性培养方式,在针对编班方式上的培养意见,可以选择在混合编班的前提下,采取相对集中的混班教育。每个班级混合的三位一体学生和高考统招生比例尽量控制在1:1,目前我校大部分班级内三位一体生比例过小,不利于差异性培养。

3). 强调专业需求性,采取长期跟踪调查

我校属于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三位一体”招生涉及专业类多,包括文史类和理科类。相应地,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区别,在编班上也应当采取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方式。“三位一体”学生大多在高中阶段就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对本专业学科学习有很强的主动性,注重专业化培养。例如本课题研究样本外国语学院相对来说适合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英语专业“三位一体”生采取了独立编班的管理模式。可以在口语听读、交替传译、语音训练等课程教学中紧密围绕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外语行业的新做法、新动向,注重外语学习者核心能力的培养,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激发“三位一体”生专业潜能。而样本之一人文学院适合采取相对集中式的混合编班模式,母语学习者在语言基础上难度并不大,不需要展开单独培养教学。在混合编班模式中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接触、学习,更有利于“三位一体”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建议对不同编班模式中“三位一体”学生采取长期跟踪调查,并做出反馈,以便在过程中及时调整相应制度。

6.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本研究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在混合编班和独立编班下三位一体学生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对两种编班方式的比较,探讨适合我校三位一体学生的编班模式。对本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从总体特征分析,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都产生相应影响,同时两种编班方式对三位一体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从学业表现上分析,独立编班的三位一体学生整体要优于混合编班的三位一体学生。但群体内部中,独立编班三位一体学生学业表现存在差距和极端化,混合编班三位一体学生整体学业表现相较独立编班学生不突出,但仍属于优秀行列,群体学业排位优于高考统招学生。

从专业认同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上分析,混合编班的三位一体学生要好于独立编班的三位一体学生,在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家庭亲友因素三个方面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上都略高于独立编班三位一体学生。

从非学业指标的发展评价分析,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学生差异不大,各自在本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从师范技能层面来看,混合编班三位一体学生还要略好于独立编班三位一体学生。

综上所述,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差异,在各方面有所侧重,且会随着专业属性的不同而发生一定变化。但总体来说,混合编班方式相对较适合大多数的三位一体招生专业。

6.2. 反思

经历了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撰写的过程,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的量化研究和访谈的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影响差异。但关于两者的影响差异分析还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基于本研究的不足,做如下反思。

1). 研究样本层面

本研究因为人员和精力有限,只能选取我校在编班方式上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学院作为研究样本。所选取的学院在师资力量、生源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排除较多的干扰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的样本选取还可以有更大的补充空间,才能实现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应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调查范围和研究样本,尽量包括我校所有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学院,使研究样本更加全面,将有助于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推广。

2). 研究内容方面

在编班方式的比较维度上还需要再做探索,本文涉及不同编班方式下三位一体学生群体学业表现、非学业指标发展评价、专业认同感差异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比较维度。但未在本文中出现的相关变量仍有很多。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再考量其余因素,从全方位视角对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

3).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在考察不同编班方式下学生特点时,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以教师的讲述为依据,以学生档案里的书面资料为原始素材。因此,存在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来自教师的主观态度和短期内三位一体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资料搜集不全面的干扰,从而会降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延长对三位一体学生资料搜索时间,对三位一体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对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将教师与学生想法相结合,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文章引用

王君瑞. 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对三位一体学生的影响差异调查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ifference of Influence of Independent Class Arrangement and Mixed Class Arrangement on Trinity Students—Tak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08(09): 1533-155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9209

参考文献

  1. 1. 吕慈仙, 乐传永.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 教育研究, 2014, 35(1): 98.

  2. 2. 翁灵丽. 师范类专业“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1): 89-90.

  3. 3. 李云星, 姜洪友, 卢程佳, 等.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质量与公平的个案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3): 56.

  4. 4. 王培蕾, 王金宝. 浙江省高考改革对师范生“三位一体”招生的影响与对策[J]. 高教学刊, 2017(16): 63-65.

  5. 5. 赵乐, 陶月仙, 林思佳, 等. 护理专业“三位一体”招生与统招生综合素质的比较[J]. 中华护理教育, 2017, 14(9): 666-669.

  6. 6. 罗青意. 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模式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析论[J]. 教育与考试, 2016(3): 34.

  7. 7. 翁灵丽, 朱成康. 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成效分析——基于公平性与效率性的视角[J]. 上海教育科研, 2017(6): 9.

  8. 8. 范文琪. “三位一体”招生制度下的学生培养模式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1): 22-23.

  9. 9. 胡晓红, 王彭.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探究——以浙江A校为研究案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4): 103.

  10. 10. 盛兰芳.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跟踪研究[J]. 教育评论, 2016(9): 67-71.

  11. 11. 张天雪. 如何让“差生”走向“卓越”——“三位一体”小教师范生养成的个案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6, 28(6): 44.

  12. 12. 陈殿兵, 杨新晓. 能力评估档案: 美国高中学生评价体系的实践创新[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4(1): 1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