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Research Letters
Vol.07 No.02(2018), Article ID:25060,8 pages
10.12677/ARL.2018.72002

Exploration on Aesthetic Ideology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Paddy-Field Design Dress” of Ming Dynasty

Zongxiu Dua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May 1st, 2018; accepted: May 18th, 2018; published: May 25th, 2018

ABSTRAC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wome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styles, color contrasts and cloth arrangements, etc. of “paddy-field design dress” showed a certain principles of forms. The “paddy-field design dress” also showed an even more in-depth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 which made it not only a kind of costume style, instead, it became a carrier to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spirits. This thesis hoped to promote the concern of peopl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 with the “paddy-field design dress” as a chance and create more modern costumes with Chinese elements.

Keywords:Paddy-Field Design Dress, Joint, Cultural Connotation

明代“水田衣”的美学思想及其文化演变探究

段宗秀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5日

摘 要

“水田衣”作为明清时期妇女服饰的典型代表,它的服装款式、色彩对比、布料排列等体现出一定的形式法则,而且“水田衣”在新时代又表现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水田衣”不再仅隶属于一种服饰款式,而是成为了发扬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载体。本文望以“水田衣”为契机,提升人们对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关注,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服饰。

关键词 :水田衣,拼接,文化内涵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治服》中记载:“至于大背情理,可为人心世道之忧者,则零拼碎补之服,俗名呼为‘水田衣’者是已” [1] 。“水田衣”又名“百纳”服饰,是一种将细碎、零散的布头重新组合、拼接的服装款式。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以整幅布料做衣服的固有服装制作理念,创造出了一种别样、独特的视觉感受。“水田衣”着装群体主要集中于女性,但涵盖范围较广,上至富家女眷,下至底层劳动妇女,成为了明代的一种“时装”。“水田衣”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现代社会服饰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教育与指导意义。

2. “水田衣”的起源及流行原因

王维有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水田衣”诞生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因其外形色彩互相交错类似于阡陌纵横的水田,由此而得名。至今,关于它产生的背景众说纷纭,本文选取了两个重要且具有古籍记载的实例,来分析“水田衣”的起源及其明清时期盛行的原因。

2.1. “水田衣”的起源

“拼接”服装工艺的出现对“水田衣”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拼接”在服饰上的运用可追溯到人们有穿衣意识的萌芽时期,人们最早围草成群或披叶为衣,但植物衣装在御寒、防攻击方面的功能性较弱,无法长期满足人们的着装需求。后来,人们开始将猎获的动物皮毛,作为寒冷、打猎季节的主要服饰。但是,兽皮限于动物的体量,很难将一只动物的皮做一件完整衣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不规则的兽皮拼接到一起,以够一件衣服的衣料成型呢?“骨针”的出现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据考证,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有使用骨针的迹象。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枚82毫米长的骨针,针身微弯,一头有锋利的尖,一头有针孔 [2] 。虽有些粗糙,但其出现本身即证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将零散的兽皮加以缝缀的意识了。事实上,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人的衣服在缝制前总要裁成所需的形状,所以“拼接”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服装工艺。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化,不同时代的价值、审美、观念、信仰的改变,也使“拼接”有了不同的内在美学含义。

关于“水田衣”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说法,其中两个推理较有参考性。其一,根据《闲情偶寄·治服》中言:“推原其始,亦非有意为之,盖由缝衣之奸匠,明为裁剪,暗作穿窬,逐段窃取而藏之,无由出脱,创为此制,以售其奸” [1] 。讲述了一名具有偷窃不良嗜好的裁缝,每次为定制者做衣服时,暗中私藏部分衣料,以少聚多,将零散布料拼成了一件成衣,再次售卖,长此以往形成的一种流行服饰。但这只是探讨“水田衣”起源的故事插曲,并未真正记载其产生的时间、背景与原因。其二,是以“水田衣”的拼接技术为契机,特别是通过古文献的记载,如唐代诗人范灯《状江南·季夏》诗:“纹纳成雷泽,袈裟做水田”。清代钱大昕《十驾斋新录·水田衣》:“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 [3] 。等,较为合理地推断为“水田衣”是由僧侣衣移位而来,设计灵感来源于僧人所穿的袈裟,只是两者在色彩方面差别非常大,僧衣偏向于青色、土黄等灰色调,这与佛家提倡的朴素、节俭、节欲等观念有着密切联系。“水田衣”的着装对象是普通大众,其服装不再只限于灰色调,而是由不同类颜色、材质的散碎布料拼接而成,整体色块相互交错,互为独立但又形成整体,因其外形似水田,因此命名为“水田衣”。

2.2. 明代“水田衣”的盛行原因

“水田衣”虽出现于唐代,但真正盛行是在明末清初时期。首先是因为在唐宋时期有着严格的等级着装制度,特别是盛唐,女人们沉迷于展现自身肌肤之美、或去寻求一种女着男装的新奇体验。除此之外,还有石榴裙等新鲜的服装色彩风格,人们并未将关注点放在“水田衣”上。其次,明代建立者朱元璋,是一位由社会底层上位的皇帝,深知民间疾苦,因此极力提倡节俭,并颁布了大量的“惠农”政策。其原配夫人马皇后亦是节俭之人。据记载,马皇后将杂色丝绸做成被子赐给老弱孤独的人,剩下的丝织布头则缝成衣服,赐给王妃与公主。这为“水田衣”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在万历以后,各种服饰禁令松弛,人们在服装的款式、色彩等方面开始寻求个性化、多彩化,而“水田衣”正好符合人们对于个性化服装的要求,流行趁势促使发展开来。

据史料记载:水田衣“不料人情厌常喜怪,不惟不攻其弊,且群然则而效之” [1] 。说明了“水田衣”的出现并未引起人们的讨厌,反而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因而其流行范围越来越广,甚至出现“必制以帛,剪碎而后成之”。一些富贵人家的妇人不惜裁破一匹完整的锦缎,获得一小块、一小块的布料,以此来制作“水田衣”,这样即可打破原来的构图,特别是打破了原有的丝织纹路走向。其流行趋势的直线上升,一部分取自于当时大众的跟风态度,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田衣”发展到明代后期,无论在服装的色彩,还是质料方面更加重视其外在显现形式,越来越符合了人们的着装需求与审美标准。

3. “水田衣”的造型及工艺研究

明末清初,“水田衣”被大众接受与认可,并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而是制作者在不断地探究与改变其色彩、图案、材质特别是拼接的排列组合方式,使重复、平衡、分割的形式法则在服饰上得到完美地体现。并且“水田衣”逐渐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审美标准,提升了人们对于个性化服饰的追求。

3.1. “水田衣”的色彩运用

“水田衣”的色彩倾向首先要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谐统一,其次就是要符合服饰等级制度。明朝是封建专制王朝,对服色及服饰图案规定过于具体。据《明史·舆服志》记述:男女都不许用黄色,黄色是皇帝专用色。女子服饰颜色限制更多,大红、鸦黄都在限制之列。明中期时,在中国南方出现了资本主义产业,其中纺织业发展迅速。据史书记载,浙江新昌县,“成化以前,平民不论贫富,皆遵国制,顶平定巾,衣青直身。……后渐奢,……亦方巾彩履色衣,富室子弟或僭服之” [4] 。一些人逐渐摆脱禁令的束缚,在舆服上开始僭越,一时间鲜艳华丽的服饰遍及里巷。到崇祯末年时,“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布花袷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作民人装束以避难” [5] 。这种化装出逃的服式,即为最普遍的百姓装束和常见的着装色彩搭配。而此时正值“水田衣”大肆时兴时期,在史料中记载“水田衣”之“此制不昉于今,而昉于崇祯末年” [1] 。由此可见,明代中期及后期时,“水田衣”出现了各类彩色式样,主要包括紫色、蓝色、青色、桃红等颜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田衣”的色彩搭配也是愈加成熟,多样化的色彩构成使整体更加富有节奏感与创造性。

3.2. “水田衣”的拼接工艺

“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的时候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织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形状也各不相同,色彩也更加丰富艳丽,形似补丁。其拼接形式与清代至近代的“百家衣”极为相似,但是“百家衣”主要为儿童着装,其衣料来自于邻居、朋友家的布头,家庭主妇再将这些收纳来的布料制作成一件成衣,意为纳百家之福,为孩子带来好运。两者在拼接方式上大同小异,其中“水田衣”拼接形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分割与比例,它采用对襟的形式,将服装的左右两部分进行等形且等量分割,达到左右对称的视觉效果,但是从单一部分去观察时,左右两边无论在布料还是色彩排列上却又是不同的,这属于等量分割中自由组合的范畴。这也说明了,在明末时期,人们对服装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绝对重复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统一中寻求细节的变化,逐渐加入了自由构成的主观创作思想(见图1)。

3.3. “水田衣”的质料演变

明代建立初期,明太祖大力扶持农业,尤其注重民众日用穿衣的棉、麻、桑的栽培。在其建国之前,就曾有令:“凡农民有田五亩到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 [4] 。所以,这些农作物种植遍及全国,为纺织业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基础材料,随着后来棉、丝绸等衣料的逐渐发展,“水田衣”的制作原料也由低级向高级迈进。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着装者,其衣料存在很大差异。对于普通庶民,按照《明史·舆服志》的规定:“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 [4] 。虽然规定农民可着绸、绢等衣料,但是绝大多数农民还以着麻、棉布衣为主。而对于官宦士庶家则能够跟上时代的变换,始终追求当时的最新面料。由于当时民众服饰的色彩、质料等都是按照等级划分,所以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所着的“水田衣”质料研究不能以偏概全。但在社会发展角度上看“水田衣”质料变化,即从最初的同种低等材质缝制,到不同质料、色彩、图案的拼接组合,不仅体现了人们审美水平的日趋高上,更是反映了当时服装工艺材料的不断更新,使“水田衣”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现代的服装设计提供了“拼接”的新式设计思路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4. “水田衣”中体现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黑格尔面对艺术作品时提到:“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 [6]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外观取悦于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文化涵养对人产生的重要影响。“水田衣”虽距今已经久远,但其传达出的优秀文化精神却经久不衰,且发挥了重要的教育意义。

4.1. “水田衣”之“节俭”美德

刘庭信散曲《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化一钵千家饭,穿一领百衲衣” [7] 。“水田衣”的前身是佛家的僧衣。佛家强调节俭,僧衣最初是由善男信女捐赠的零碎布头或从垃圾中捡来的破旧布片缝制而成的,释迦牟尼出家时就是捡旧衣来做僧衣,后来演变成了“袈裟”(见图2)。“水田衣”在借鉴僧衣的制作方式之外,还由此及彼地传播了一部分的佛教文化思想,如节俭。在上文中曾提到朱元璋及原配夫人马皇后也是极为重视节俭之人,曾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节俭的制度。由此,“水田衣”在佛教及明代制度的影响下,成为了弘扬“节俭”美德的重要载体之一。这对于每个时代来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古语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不仅是持家守业的金玉良言,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现如今,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飞跃,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完全不假思索购买各种生活物品的“购物狂”人群,造成大规模超前消费、浪费的不良现象。在膨胀消费、购买的泛滥时期,应及时敲响人们节俭的警钟。“水田衣”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Figure 1. “Paddy-field design dress” of Ming dynasty

图1.明清时期“水田衣”

Figure 2. Mafors

图2. 僧衣

为服装这类耐用品找到了变废为宝的好方式。现在人们可以尝试“水田衣”的制作方式,将过时的、不想穿的衣服,进行重新设计,做成一件新衣或饰物,这样既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节俭”意识并节约了资源。

4.2. “水田衣”之人文情怀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冬歌》中记述:“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选择服饰作情感的宣泄物,将自身的感受、思念寄托于之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提到“唯将旧物表深情”。在现代用旧物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仍经久不衰,

Figure 3. A handbag made of old clothes

图3. 用旧衣物做成的手机包

Figure 4. The contrastive color splicing dress of modern catwalk

图4. 现代T台上的对比色拼接服饰

Figure 5. Modern same fabric splicing clothing

图5. 现代同种面料拼接服饰

但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如今,若将过去的服装款式完全重现是不足以吸引消费者注意的,那如何将旧物以新的形式出现?成为了现代设计师、着装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见图3)。

在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恒娘篇》中提到:“置不留目,则似久别;忽睹新妆,则如新至” [8] 。有时稍微改变一下原有事物的组合方式,就会令人重新产生奇异的感觉。有些人对自己的某些服饰感情颇深,常常陷入不忍心丢弃但又占据储存空间的矛盾纠结之中。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将其旧物进行裁剪,并重新加工做成钱包、背包等随身的饰物,这样既不浪费,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情感在时空中的传递。“水田衣”本身与儿童所着的“百家衣”有着极大相似性,“百家衣”寄托着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希冀,“水田衣”开始出现时也是由亲人的旧衣物的零散布头拼接而成,通过质朴针线活,体现了朴素劳动人民对亲人平安的期盼与祝福。“水田衣”所要传达的不仅是节俭美德,还教会后人在普通物件中,如何融进自己的感情,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承给后人。

4.3. “水田衣”之个性化设计思想

“水田衣”的非对称式平衡、色彩的排列与搭配,以及其布料、布块形状等拼接组合都为新时代的拼接工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水田衣”刚出现时绝对称得上是“个性化”服饰,因为在此之前,人们的着装理念为“一条两条之缝,亦是人生赘瘤……赞神仙之美者,必曰‘天衣无缝’” [1] 。人们的审美习惯无一例外地选择整幅布料制作,服饰线条讲究流畅优美,即便是在布料幅度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尽量避免面料接缝的直接暴露。而“水田衣”恰恰打破常规,以接缝为奇、为美、为特点,成为了反复流行的服饰。

“水田衣”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接受新事物与时尚化的工艺手法的机会。现代的拼接、补丁设计是人们对新鲜形式的必然追求,2017~2018秋冬T台上,补丁拼接重新席卷时尚界,将花卉植物、动物、水果、几何图形拼接在一起,在有序无序之间,将拼接创意表现得绚烂而又丰富。它们在色彩、质料等拼接方式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水田衣”的形式法则在一些服装设计上得到了有效地发挥利用,他们将一整块布料进行自由构成式的分割,在此物之上施以精美图案,其服装的外显形式与明代“水田衣”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完全可视为“水田衣”在现当代的服饰产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以尝试将“水田衣”的拼接工艺应用到服装的各个部位,以此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时尚且具有个性化的服装风格 [9] (见图4图5)。

5. 结语

“水田衣”是明代优秀服饰之一,其质料丰富多彩。透过“水田衣”可以历览明代服装工艺的发展历程,对于现代探究明代服饰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对现代个性化设计奠定了文化基础。“水田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与变迁,加之其前身“僧衣”的特殊教化功能,使“水田衣”比其他一般古代服饰更具有传播与研究意义。这也是本文对其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本文希望通过对“水田衣”的研究来推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升大众特别是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水平,设计出真正具有中国韵味的作品。这需要设计师、时尚青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与学习,争取做到厚积薄发,以服饰作品来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此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文章引用

段宗秀. 明代“水田衣”的美学思想及其文化演变探究
Exploration on Aesthetic Ideology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Paddy-Field Design Dress” of Ming Dynasty[J]. 艺术研究快报, 2018, 07(02): 19-26. https://doi.org/10.12677/ARL.2018.72002

参考文献

  1. 1. (清)李渔, 著. 闲情偶寄图说(上) [M]. 王连海, 注释.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163.

  2. 2. 华梅. 古代服饰[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

  3. 3. 梁惠娥, 邢乐. 百纳织物在历代服饰中的流变及其文化寓意[J]. 艺术百家, 2011(8): 152-154.

  4. 4. 华梅, 等, 著. 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5. 5. 华梅. 服饰与中国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295-296.

  6. 6. 黑格尔. 美学[M]. 寇鹏程,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6: 22.

  7. 7. 卢雪清. 浅谈中国传统拼布服装文化[J]. 轻工科技, 2010, 26(9): 122.

  8. 8. 华梅. 灵动衣裾: 华梅眼中的服饰文化[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 303-304.

  9. 9. 曹雪. 论《闲情偶寄》中水田衣对个性化服装设计的影响[J]. 设计艺术, 2016(7): 104-10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