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06 No.02(2017), Article ID:19719,8 pages
10.12677/SSEM.2017.62009

Research on Content Framework and Improving Path of Corporate Immunity

Jianguang Zhang1,2, Lei S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2Business Schoo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Received: Jan. 28th, 2017; accepted: Feb. 10th, 2017; published: Feb. 15th, 2017

ABSTRACT

Corporate immunity is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non-self and maintain corporate health. It differs greatly from biological immunity in terms of functional focus, adaptability limit, and evolution direction of life cycle. It is composed of enterprise lymphatic system, immune cell, organism and antibody. It consists of protective layer, detection layer, response layer, invasion layer and recovery layer. It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specific immunity and non-specific immunity. There are six paths to improve corporate immunity: strengthening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innovation, creat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establishment of flexible immun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developing a sou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cultivating open and cooperative enterprise culture.

Keywords:Corporate Immunity, Content Framework, Improving Path

企业免疫力的内容架构及提升路径探究

张剑光1,2,宋蕾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 桂林

收稿日期:2017年1月28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10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15日

摘 要

企业免疫力是企业应对“异己”维持企业健康的能力,在功能侧重点、适应性极限、生命周期的演进方向等方面与生物免疫力有很大的不同,由企业淋巴系统、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抗体等几部分组成,包含防护层、检测层、响应层、容侵层和恢复层五个层次,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大类,加强信息化建设、持续创新、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柔性化的免疫组织结构、制定完善的规则制度、培育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免疫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企业免疫力,内容架构,提升路径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飞速发展以及日趋激烈的“超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1] 。内外环境瞬息万变,不可避免地时刻面临各种风险因素的威胁,犹如“病毒”时时侵袭着企业的肌体,威胁着企业的健康和生存 [2] [3] 。如何有效地抵御这些“病毒”,将损失降至最低,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长久以来最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领导者关心的是企业如何适应多变的环境,亦即环境变化和企业的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4] [5] 。

该问题属于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范畴。围绕该问题,在持续不断的研究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适应性公司、创新公司、柔性组织、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复杂理论、自组织理论等,徐波(2005)在对以上理论进行研究后发现,上述理论有个共性:以变应变,不断调整和创新,只要比竞争对手快就能生存。但同时上述理论存在如下一些不足:企业的变化永远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会陷入疲于应付的怪圈;频繁的变动与组织的刚性发生冲突,增加不确定性的同时还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6] 。并且,上述理论无法解释如下现象:不断重组与再造的许多企业,其经营业绩为何并不理想?为何积极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大批举步维艰 [7] ?对环境变化反应快的中小企业为何大批死亡 [8] ?而力求稳健经营的一些大企业,破产比例和速度为何会比小企业低得多?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些新的理论的产生。

企业仿生学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管理大师Peter F. Drucker (1946) [9] 、《基业长青》的作者James C. Collins和Jerry I. Porras (1994) [10] 、《长寿公司》一书的作者Arie de Geus (2002) [11] 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Ichak Adizes (1997) [12] 等学者一致认为,企业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其成长、老化直至死亡同自然界中的生物体一样。理论界也逐渐产生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如企业仿生理论 [13]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 [14] 等。在不断的探索中,生物免疫理论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人类面对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够得以健康生存、生息繁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体内长期进化形成的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够时刻抵抗病毒的侵袭。那企业是否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呢?是否也能够像生物免疫系统一样及时地对外部侵袭做出应答、迅速地对已知的侵害形成记忆、对未知的侵害进行学习、修复细胞和破损的组织呢?面对同样的流行病毒,有人安然无恙,有人感染后能够轻松治愈,有人感染后却一病不起甚至死去。这是不同个体免疫能力的高低造成的。同样的,面对同样的危机和挑战,有的企业零损失,有的企业损失惨重,有的企业倒闭破产。这种情况是否也是因为企业间免疫能力的大小造成的呢?基于此,一些学者开始对企业的免疫系统进行了探索研究。接下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免疫力的内涵、特征进行梳理,然后搭建出企业免疫系统的内容架构,最后提出企业免疫力的提升路径。

2. 企业免疫力的内涵

为了揭示企业免疫力的内容框架体系,首先要企业免疫力的内涵,为深入理解企业免疫力提供理论依据。

2.1. 企业免疫力的概念

“企业免疫力”的概念是直接移植生物学上“免疫力”的概得出的。“免疫”的最初含义是免除瘟疫,生物学上的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并通过免疫应答过程排除“非己”以维持肌体内部稳定与健康的一种生理性防御机制 [15] 。国内最早对企业的免疫行为进行研究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占祥,将企业免疫定义为“肌体的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物的生理功能” [16]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最先提出“企业免疫力”这一概念的是刘浩(2003),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提出免疫力强的企业应该是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的企业 [17] 。徐波(2005)首次明确的定义了“企业免疫力”这一概念,从医学人体免疫的视角将“企业免疫力”定义为“企业或组织识别‘自己’与‘非己’并排除‘异己’,以维持内部稳定的能力” [6] 。2006年,清华大学的王以华在其导师李占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免疫的概念:企业识别外部和内部异己(有益和有害),排除威胁因素并产生记忆,从而维护企业健康的能力 [18] 。王成荣(2009)直接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免疫力。企业文化优劣直接决定企业“免疫力”的强弱 [19] 。袁峰(2011)将影响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称为企业的“疫”。企业“免疫”是指企业对各种影响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的提前预防,企业“免疫力”是企业防止染“疫”的能力。企业的“免疫系统”是企业以“健康”为目标,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构建的综合性的提高企业整体“免疫力”的系统 [20] 。陈丽蓉和黄瑶(2012)认为“企业免疫力”就是企业自动应对风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徐新(2012)将“企业免疫力”界定为企业通过文化、制度等多方面要素识别及处理内外部的有益或有害因素,并产生记忆,抵御风险并保证企业的健康的企业的行为能力 [22] 。王楠(2015)提出“企业风险免疫综合能力”(简称“企业风险免疫力”)的概念,定义如下:企业在面对由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情况异常所带来的风险时,能够合理运用企业内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识别、应答等手段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企业所造成的危害,以确保企业健康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3] 。

从上述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是企业免疫力是企业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与生物体抵抗病毒、计算机杀毒的机理是相同的;二是企业免疫力的主要功能是识别、抵抗给企业发展带来威胁的各种危险因素;三是企业免疫力的最终目标是维持企业健康,而并非使企业变大变强。基于此,我们可以给企业免疫力下一个更简化的定义:企业免疫力是企业应对“异己”维持企业健康的能力。企业异己分为有益和有害两类:有益异己是企业的创新力量,企业可以对其产生正向应答,产生抗体,刺激组织的活跃性和均衡性;有害异己是对企业稳定和发展产生威胁的危险因素,企业的免疫系统一般会将其消除掉。

2.2. 企业免疫力与生物免疫力的不同之处

虽然企业有一定的人格特征,与人体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与人体内部的构造和运行毕竟还是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两者的免疫系统也有不同之处的,主要由以下三点:

1) 功能侧重点不一样

生物体独有的遗传功能使其具备了很强的先天性免疫能力,生物免疫系统起主要作用的就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这一功能的强化有赖于后天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其在生物不断地进化过程中能够顺利的遗传下来,因此,生物免疫力的侧重点是特异性免疫,而企业免疫系统的侧重点刚好与其相反,侧重点是非特异性免疫。因为企业免疫系统着眼点并非风险或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和恢复,主要起着预控的功能。通过构建强健的非特异性免疫层,而使外来威胁无法入侵企业内部,内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也无法滋生。也就是说,企业的免疫能力难以像构造复杂的生物系统一样,通过遗传获得,由于人员变动、企业寿命、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使企业具备的人格特征难以将其遗传特质高精度的运作下去,后天习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跟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之间并非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此,企业免疫系统的侧重点在于非特性免疫能力的打造。

2) 系统的适应性极限不一样

生物免疫系统是依附于生物而存在的,跟生物本身一样,属于有限生命体,而企业的寿命可以超越生命法则,只要经营得当,可以永续存在,其自身免疫系统相应的也可以无限延续。死亡对于生命体来讲是与生俱来的,永远不可能超越其生命周期极限。但企业并非自然生物,社会赋予的法人身份使其不存在必然死亡的固有因素,其生命周期是没有上限制约的。只要经营得当是可以永续发展的。一些世界知名的长寿企业正在努力践行着生物界无法实现的“长生不老”。

3) 系统生命周期的演进方向不一样

生命体的演进是单向不可逆的,一经诞生,直指死亡,生老病死是其不可更改的宿命。而企业作为一种非生命体,具有重置的功能,保证了其生命周期的可逆性,只要措施得当,就可以使企业“返老还童”。

3. 企业免疫力的内容架构

3.1. 企业免疫力的层次

生物免疫系统有三个层次体系,第一层是物理屏障,如皮肤,可以有效阻止外来异物的入侵;第二层是生理屏障,入汗液、眼泪等,可以在体外对外来入侵进行处理;第三层是自适应免疫系统,由具有免疫功能的各类器官组成,能有效地对外来生物进行识别、应答并最终将其清除 [24] 。从仿生学的角度,企业免疫系统也应包括以上三个层次。但笔者经过反复对比,发现企业的免疫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系统更为相似,故借鉴动态网络免疫系统的框架模型 [25] ,将企业免疫系统分为五个层次 [26] ,如图1所示。

1) 第一层为防护层,类似于电脑的防火墙、加密认证系统以及实时防护软件,对于企业免疫系统来讲,主要指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而有效地制度管理,犹如为企业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使企业异己无法进来。

2) 第二层为检测层,类似于电脑杀毒软件的病毒扫描功能。对企业来讲,指的是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出内外部异己,从而将异己消灭在萌芽状态。

3) 第三层为响应层,类似于电脑的杀毒软件,对应着企业的危机管理体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等。

4) 第四层为容侵层,是企业免疫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企业遭受异己入侵,而一些应答功能失效或不能完全排除入侵所造成的影响时,能使企业系统降级服务,维持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转。容侵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免疫系统的鲁棒性越大,免疫力也就越大。

5) 第五层是恢复层,体现出了企业肌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免疫力强的企业一定是恢复能力较强的企业。

Figure 1. The hierarchy of corporate immunity

图1. 企业免疫力的层次结构

3.2. 企业免疫力的结构

免疫系统是生物机体所特有的一套复杂防御系统,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结构组成 [27] 。相应的,企业免疫系统也是由企业淋巴系统、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抗体等几部分组成 [28] 。

1)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的功能是生成免疫细胞。企业淋巴系统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等。这些方面决定着企业基因,也给生成的免疫细胞打上了本组织特有的免疫标签。

2)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免疫功能的执行者,这一执行者不仅仅特指人,还包括别的要素,只要是能够消除企业不稳定因素的物、关键环节都可以视为免疫细胞。一些学者明确指出免疫细胞就是单个人,并且是风险意识强、技术能力专、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对企业免疫力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由若干免疫细胞和必需的资源组成。企业的免疫器官分为四个层次:周边免疫系统(个人)、专职免疫系统(部门/团队)、中枢免疫系统(组织)和临时委员会 [8] [29] 。周边免疫系统是指分布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员工,专职免疫系统是企业专门成立的具有免疫功能的部门/团队,如风控中心、危机管理中心、质量部、审计部等,中枢免疫系统一般指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当企业发生重要的内外部事件时,临时委员会成员会参与信息沟通、行动协调和解决方案的制订等。

3.3. 企业免疫力的类型

医学上将免疫分为两种: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0] 。企业免疫也分为这两个类别 [8] 。

1)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企业先天性的自发性的免疫应答行为,是企业进行免疫应答的基础,是应对企业异己的第一道防线,有助于保持企业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31] ,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规则制度三个要素。

SCHEIN(1991)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减少成员对环境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焦虑 [32] 。高度开放性和合作性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实现组织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组织免疫功能的发挥。

组织结构规定了成员之间如何沟通交流,界定了责权利关系,对工作任务进行了正式的划分、归类和协作。优良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免疫应答的流畅运行。

规则制度是企业员工可以遵守的清晰的指示、警告或说明 [33] ,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能够为员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标准,可以降低员工出错的可能性,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从而极大地增强组织的可靠性。

2)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企业后天的、特定的免疫应答行为,借鉴人体免疫系统通常具备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34] ,可将特异性免疫行为归结为监视、防御、自稳、修复、学习和记忆几个要素。

监视是免疫系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35] ,也是企业感知外部事件和趋势的手段,有助于减少战略不确定性,是组织适应性过程的推动器 [36] 。免疫监视分为外部监视和内部监视,外部监视可运用战略环境分析常用的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分析工具展开,内部监视可围绕PORTER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所涉及的环节展开 [37] 。

在免疫监视有效的情况下,企业免疫系统将进一步做出应答,对外部异己进行防御,对内部异己进行自稳,也就是说,对外抵御入侵,对内维护稳定,均能体现出企业对内外部异己做出反应的主动性和能力。免疫系统在执行完防御和自稳功能后,必定会使企业遭受一定的损失或者发现一些内部漏洞,之后就会进入免疫修复阶段,使受损细胞恢复至原来甚至是更好的状态。当一次完整的应答行为结束之后,免疫系统会启动学习和记忆功能,将此次应答信息保存下来,有助于为下次应答提供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决策。学术界和企业界把学习和记忆看作是企业成功运作和应对环境变化与挑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38] 。

4. 提升企业免疫力的路径探究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是企业免疫的两个重要方面,企业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应双管齐下,通过特异性免疫增强适应性,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提高稳定性。

4.1. 特异性免疫层面的路径

1) 完善企业监视体系,定期体检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指出,人类所患疾病的三分之一可以通过预防保健避免,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发现被有效控制,因此,生病前的健康管理与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39] 。“有病治病,无病养身”,企业也一样,企业健康管理已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企业的健康管理体现在环境监视体系,完善的监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捕捉到动态环境中的不确定信息,并快速地识别、分析、判断和传递这些信息,从而准确把握环境变化的方向,避免企业盲目地进行资源整合行动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而这一体系的搭建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强有力的后盾。信息化建设应上升至企业的战略高度,循序渐进,适时适度推进,应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匹配。

2) 持续创新,提升防御能力

“不创新,就灭亡”、“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40] ,这些经典口号都表明了创新的重要性。运动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免疫力。创新是企业最主要的运动方式。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参数,增强机体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防止感染的发生 [41] 。而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通过不断创新,企业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从而提升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有效防御企业内外部不利因素的侵害,维持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转。但高强度的运动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42] ,企业过度创新也会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极大的损伤,严重时会危及企业的生存。

3) 打造学习型组织,强化企业记忆机制

学习型组织的提出者彼得·圣吉指出: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你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43] 。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能够及时铲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企业发展的“学习障碍”,从而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提升群体智力和持续创新能力,避免企业缺乏成长基因而“短命”。组织的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学习能力上来了,记忆能力也就相应的增强了。强大的记忆能力能够保证企业免疫系统在应对各类异己时,能够迅速的调取记忆细胞所对应的抗体,从而快速有效的予以清除。

4.2. 非特异性免疫层面的路径

1) 建立柔性化的免疫组织结构

竞争环境越发激烈,刚性化的组织已经逐渐不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了。柔性化的组织简单灵活,能够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速度,增强企业随机应变的能力。企业免疫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高效灵活的柔性组织结构,任何一个节点的迟滞和拥堵都可能使企业错失许多事态先机和发展良机。

2) 制定完善的规则制度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制度管理,人治痕迹不明显的高度自组织的管理体系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目标是一致的,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有效实现是靠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的。激励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整体活力,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动态能力的构建与发展培育良好的内部制度环境 [44] ,从而大幅提高免疫系统的自组织性。

3) 培育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

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对人体免疫力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的精神状态也决定了企业免疫力的大小。作为免疫细胞的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企业整体免疫力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精神状态取决于企业文化。许多长寿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吸收外部的先进思想,克服组织惰性,激发员工积极进取、追求卓越。

基金项目

文章是2013年度广西社科项目“企业免疫力度量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3EGL004) 和2013年度广西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企业免疫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13LX141) 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张剑光,宋 蕾. 企业免疫力的内容架构及提升路径探究
Research on Content Framework and Improving Path of Corporate Immunity[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7, 06(02): 63-70. http://dx.doi.org/10.12677/SSEM.2017.6200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D’Aveni, R.A. (1995) Coping with Hyper-Competition: Utilizing the New 7S’s Frame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9, 45-47.

  2. 2. 邱昭良. 以组织学习“免疫”公司病毒[J].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7): 106-109.

  3. 3. 李建民. 公司病毒[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4. Ansoff, H.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McGraw-Hill, New York.

  5. 5. Hofer, C.W. and Schendel, D. (1978) 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 West Publishing Co., St. Paul, MN.

  6. 6. 徐波. 企业免疫力研究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05.

  7. 7. 杨震宁, 王以华. 基于免疫的组织健康捍卫机制建构: 一个案例[J]. 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1(5): 102-112.

  8. 8. 吕萍, 王以华. 组织免疫行为和机制研究[J]. 管理学报, 2009, 6(5): 607-614.

  9. 9. Drucker, P.F. (1946)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John Day Co., New York.

  10. 10. Collins, J.C. and Porras, J.I. (1994) 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 Harper Business Essentials.

  11. 11. De Geus, A. (2002) The Living Company: Habits for Survival in a Turbulent Business Environ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New York.

  12. 12. Adizes, I. (1988) Corporate Lifecycles: 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13. 13. Iansiti, M. and Levien, R. (2004) Strategy as Ec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 68-78.

  14. 14. Moore, J.F. (1993)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 75-83.

  15. 15. 张建中. 免疫与健康[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6. 16. 李占祥. 矛盾管理学[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17. 17. 刘浩. SARS 时代的企业免疫力[J]. 经理人, 2003(6): 6.

  18. 18. 王以华, 吕萍, 徐波, 等. 组织免疫研究初探[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6): 133-139.

  19. 19. 黄志强. 八大考验——王成荣透析企业“免疫力”[J]. 中外企业文化, 2009(6): 5-8.

  20. 20. 袁峰. 基于免疫力的企业组织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2011.

  21. 21. 陈丽蓉, 黄瑶. 基于免疫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 2012(3): 76-77.

  22. 22. 徐新. 企业免疫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23. 23. 王楠. 免疫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要素与风险管理绩效关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24. 24. 周泉. 人工免疫系统理论及免疫克隆优化算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05.

  25. 25. 焦李成, 杜海峰, 刘芳, 等. 免疫优化计算学习与识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6. 26. 张剑光. 企业免疫系统探析[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8): 46-51.

  27. 27. 李梅. 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与功能[J]. 医学文选, 2004, 23(3): 393-394.

  28. 28. 张剑光. 企业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29. 29. 吕萍, 王以华. 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J]. 科研管理, 2008, 29(1): 164-170.

  30. 30. 蔡自兴. 机器人原理及应用[M]. 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8.

  31. 31. Weick, K.E. (1982)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ong Loosely Coupled Elements. In: Goodman, P.S., Ed.,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New Perspective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375-408.

  32. 32. Schein, E.H. (1991) The Role of the Founder in the Cre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Frost, P. J., Moore, L. F., Louism, R., et al., Eds., Refram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age, Beverly Hills, 14-25.

  33. 33. Schatzki, T.R. (2006) On Organizations as They Happen. Organization Studies, 27, 1863-1873.

  34. 34. 马启肇.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5. 35. Daft, R.L. and Weick, K.E. (1984) Toward a Model of Organizations as Interpretation Syste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 284-295.

  36. 36. Eisenhardt, K.M. and Martin, J.A. (2000)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1105-1121.

  37. 37. Porter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ee Press, New York.

  38. 38. Huber, G.P. (1991) Organization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2, 88-115. https://doi.org/10.1287/orsc.2.1.88

  39. 39. 刘翠娥, 孙玉兰, 王丹妮. 浅谈健康体检的必要性[J]. 青岛医药卫生, 2005, 37(6): 473.

  40. 40. 廖方. 交锋——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创新[J]. 新资本, 2006(4): 6-11.

  41. 41. 黄衍强. 运动为何增强机体免疫力[J]. 家庭医学, 2006(1): 51

  42. 42. 李秀等. 浅谈运动与免疫力[J]. 医药世界, 2007(2): 127-128

  43. 43.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一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张成林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2-15.

  44. 44. 龚一萍, 熊巍俊. 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J]. 理论建设, 2011(2): 61-6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