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6 No.03(2018), Article ID:26076,4 pages
10.12677/ML.2018.63041

The Study on Micro-Blogging English New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Ground Theory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Donald Trump’s Muslim Entry Ban”

Rui Zhai, Jingxia Liu*, Lan T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Received: Jul. 8th, 2018; accepted: Jul. 18th, 2018; published: Jul. 25th, 2018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of Micro-blogging news discourse, we can effectively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power and ideology through usu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e more conducive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for us. This paper aims to conduct a systemic analysis of some news about “Donald Trump’s Muslim Entry B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Ground Theor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ubtle differences of ideologies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how they influence readers.

Keywords:Micro-Blogging English News Discourse, Figure-Ground Theory, Ideology, Donald Trump’s Muslim Entry Ban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微博新闻语篇分析

—以特朗普移民令事件报道为例

翟睿,刘景霞*,田兰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收稿日期:2018年7月8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5日

摘 要

在微博新闻语篇的分析过程中,通常的批评话语分析虽然能够有效地揭示其语篇、权利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更加有利于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本文通过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特朗普移民禁令事件揭露者的几篇新闻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微博新闻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微妙不同,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的。

关键词 :微博新闻语篇,图形–背景理论,意识形态,特朗普移民令事件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博的风行全球,几乎世界知名的新闻机构都开启了特有的微博账户作为全新且正式的新闻发布平台。一方面,微博新闻通过信息的交流互换和共享加强了社会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另一方面,各个微博新闻媒体服务于各自特定的阶级,虽然其宗旨是客观事实,但字里行间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或者组织的倾向性,于是微博新闻报 道便以一种不为人察觉的方式影响了读者。

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入手,选取特朗普移民禁令事件的几篇新闻为语料,分析新闻语篇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几篇报道都是事发后CTGN微博(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官方微博)官方平台以及推特上的部分官方用户发布的。通过分析,针对同一时间不同语篇的特点及其鲜明用意进行探讨,从而揭示语篇中字里行间所隐含的作者态度倾向,说明新闻报道是如何在暗中影响读者的思想,同时也证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可以进一步推动批评语篇分析的研究。

2.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内容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于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他对人类在观察某个特定事物时的认知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人类在观察一个场景时总是会把场景中的某些部分或者物体作为重点突出部分来观察,而把其他部分作为背景。Rubin提出了著名的人脸花瓶视图,并指出在观察这幅图时会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两张人脸或者一个花瓶。根据凸显的部分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得出这两种结论,但无论如何,这两个结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这个图形中。Rubin由此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王寅,2006) [1] 。

第一个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而且自从他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们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蒋苏琴,2006) [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图形–背景理论同样可以用来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下面,我将从句法、语义、转喻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3. 句法层面的应用

由于传统语言学只将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语、谓语和宾语这三大部分,而没有对他们之间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做出非常深层次的说明,因而在解释语言现象的变异时显得有些无力。然而,认知语言学分析中,句法结构在非常大的程度上被视为说话者对其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这个反映受注意力原则的制约(温格瑞尔,1996) [3] 。通常在一个句子中,突显的参与者,尤其是施事者,很大可能会成为主语,因而自然成为人们较为注意的那部分;不很凸显的参与者则可能会成为宾语或其他成分,比如若要表达地点、时间、方式等相关因素则可用状语。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句子结构的选择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观察视角的不同。仔细分析来看,在以上提到的标题中,两则新闻是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移民令这件事情的,第一则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为主语,第二则则以美国各大公司为主语。除此之外,第二则新闻标题使用了一个具有主语、谓语、宾语三者成分的完整句子,其中谓语动词“联名挑战”相对比于前者,有明显增强的动作感,并通过行为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此一来自然突出其目的性,作者意欲暗示特朗普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是为了自己的某种特殊利益才实施的新政策。

4. 语义层面的应用

在图形–背景关系中,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显的部分,即一个词所指派的实体或关系,是注意的焦点(王寅,2003) [4] 。图形获得更多的认知显著度。人们在感知事体的过程中,注意力分配较多的被感知事体就成为识解中的图形,而背景是为突显图形从而起衬托作用的部分(张辉,张天伟,2012) [5] 。在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中,选用不同的词语或者句子来表达,即突显了不同的部分。这也正是当人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的体现。选择一个情景或时间的不同部分作为侧面,就产生了不同的语法构造,情景或时间的任何部分都可能成为被突显的侧面,被突显后就可置于句中特殊的、显赫的位置(王寅,2006) [6] 。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可见标题之于报纸新闻的重要性。同样,在微博新闻语篇中,标题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对新闻内容的提示和高度概括,同时,它在吸引读者兴趣、发挥舆论导向等方面也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读者阅读具有高认知性,新闻标题的生成也是认知活动的产物,如此,选择不同的新闻标题也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观察视角以及意识形态,例如:

1)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就特朗普入境限制令表态:移民新政需考虑有关各国的合法关切。(CTGN Official)

2) 苹果、谷歌、微软、推特∙∙∙∙∙∙美国近百家科技公司联名挑战特朗普“禁穆令”!(CTFN Official)

虽然都属于CTGN官方微博新闻,但由于发博者不同以及被引用者的不同,观察视角和意识形态也就不同。通过新闻语境可知,标题的所指同为特朗普颁布的移民令,此为背景,而将之文字化的具体表达方式却不同。第二则标题中明确出现“挑战”一词,而第一则却只用了“需考虑”一词。究其原因,第二则标题突出了特朗普此举不符合人际道德意义,美国各大公司有其权利站出来为人民主持公道,为人民谋利。而第一则新闻则是引用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话语,作为一个中国公众人物,陆慷代表的是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不方便对美国此事件进行太过极端的言语评价。只是指出了特朗普此举需要考虑一下各国的合法关切,给观众呈现出的仅是事件的真实性,其中也暗含一丝丝指责的情绪。这便是由于新闻撰写作者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其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义。

其次,双方在移民令这一共同的事件背景的基础上,也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第一则新闻标题中称“移民新政”,其实站在非美国国民的立场上评价此事件;第二则直指“特朗普”,这显然暗含了美国几大公司对特朗普此举的不满,甚至是对此次美国选举结果的不满。

5. 转喻识解层面的应用

转喻是通过对两者相近或类似的特征的联想,借喻体用来代替本体;即不直接说出某人或者某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或其本身的某些属性来称代。转喻是人的大脑采取的一种巧妙、高级、经济、有效的方法,从认知角度讲,就是以认知上凸显的实体转喻一个相关的但不是很凸显的实体。其机制则是用一个认知域范畴去激活同一认知域的另一个范畴。在转喻中,某一范畴为背景,被激活的部分成为图形;即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部分,哪部分就是图形,认知域的其余部分就是背景。例如:

1) I am encouraged by yesterday’s decision on Muslim Ban. We will keep fighting for our country’s values. (“Bill Foster”)

2) But when dealing with such policies, governments need to bear in mind the legitimate concerns of all the other relevant countries. (CTGN Official)

Bill Foster是第十一届伊利诺斯州的科学和商业国会议员代表,其中,“our country”是“America”的转喻,“We”则指代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及他的幕僚,在此作者以转喻的方式提出,从而避开提及“特朗普”这三个字,表明作者对美国政府积极与支持的态度。也正因此对“美国执行移民令”的决策者的名字只字未提,以免为决策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样,“governments”是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的转喻。此处没有提出具体的政府名称而简单以“governments”代之,也是为了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事件,记者的报道也不尽相同,究其缘由便是不同作者之间体现出的不同意识形态。Bill Foster作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幕僚,对特朗普持非常肯定以及赞赏的态度,褒扬他为为美国谋利的英雄,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而CTGN Official的很多新闻报道则是以批评谴责为主要基调,称特朗普的行为太过不妥。

6. 结语

我们知道,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极其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所蕴含的看似非常简单的基本原理中却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该理论的应用分析使我们对话语现象的认识得以加强。话语不仅是我们内心体现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它又借助我们的内心来表现社会,所以话语分析不仅需要社会视角的参与,还需要从认知视角进行分析。认知语言学为很多生僻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从本文也可以发现,如果抛开认知推理,就无法真正了解其本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在揭示语篇的深层意识形态方面展示出了独特的阐释力,可以为语篇分析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途径,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资助(立项编号2018SSPY155)和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立项编号16D018)项目资助。

文章引用

翟 睿,刘景霞,田 兰.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微博新闻语篇分析—以特朗普移民令事件报道为例
The Study on Micro-Blogging English News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Ground Theory—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Donald Trump’s Muslim Entry Ban”[J]. 现代语言学, 2018, 06(03): 387-390.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3041

参考文献

  1. 1.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 2. 蒋苏琴. 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句焦点凸显功能分析中的作用[J]. 湘南学院学报, 2006(3): 65-67.

  3. 3. 温格瑞尔. 认知语言学入门[M]. 北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4. 4. 王寅.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2): 83-88.

  5. 5. 张辉, 张天伟. 批评话语分许的认知转喻视角研究[J]. 外国语文, 2012(3): 41-46.

  6. 6. 王寅. 认知语法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