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7389 , 7 pages
10.12677/ML.2022.1011313

关联理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研究

钟荡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9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24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日

摘要

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反讽经常以间接语篇的形式出现,它不仅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关联理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明示推理过程,也为理解言语反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用关联理论来理解反讽可以更好地理解会话的交际意义,并为文学交际的语用领域打开了一个新视角。《格列佛游记》作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讽刺作品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人们对反讽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格列佛游记》,正确地运用反讽。

关键词

反讽,《格列佛游记》,关联理论

A Study of Irony in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Dang Zho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Sep. 28th, 2022; accepted: Oct. 24th, 2022; published: Nov. 1st, 2022

ABSTRACT

Irony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method, but also an interest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literary works, it often appears in the form of indirect discourse,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connotation and artistry of literary works, but also reflects the author’s talent and wisdom. Relevance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irony. To understand irony in literature with relevance theory can better achie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ve meaning and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pragmatic field of the literary communic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representative ironic works in English literature, Gulliver’s Travels is popular with many peopl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rony in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o promote people’s deep understanding of irony,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appreciate Gulliver’s Travels and use irony correctly.

Keywords:Irony, Gulliver’s Travels, Relevance Theor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反讽是一种语言现象,人们广泛使用反讽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表达更多的反讽意思或使人们更有礼貌。它也是一种语言错位,即叙事语言与人物、观点、情感、风格等的对比。成功的语言错位为读者提供了认识叙事语言背后隐藏的真相的认知,为文学作品增添了许多魅力。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讽刺作品之一。从主人公格列佛的历险故事中,它集中反映了18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反讽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在《格列佛游记》中得到了运用,而斯威夫特精湛的反讽技巧使其成为世界讽刺文学中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关联理论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出了语言交际的明示–推理过程,为理解反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反讽具有重要价值。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将语用认知理论引入文学批评,它涉及作者的交际意图、读者的认知心理推理和明示–推理认知过程。作者提供的信息被视为明示刺激,然后读者通过文本寻求关联,从而推断作者的意图,这是明示–推理过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交际的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也为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1.1. 研究问题与讨论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用于解释语篇分析的推理过程。但是,用关联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或文学传播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文学传播不属于言语传播,但它仍然是一个与言语传播一样的传播和认知过程。换言之,作者通过文本提供一些信息,这是明示刺激,然后读者通过文本寻求关联来推断作者的意图,这是推理的过程。因此,关联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交际。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反讽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修辞手法,它赋予文学作品非凡的魅力,增强其艺术内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才智。反讽作为文学作品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难识别和理解。因此,它对英语学习者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而流行的文学经典作品。它所体现的讽刺表达使这部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关联理论和反讽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的理解。这项研究也有望促进人们对反讽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格列佛游记》并正确使用反讽。

2. 文献综述

作为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国内外学者对反讽进行了大量研究,反讽的研究体现在语言学、心理学、修辞学等诸多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学经典中分析反讽。西方传统的反讽研究主要以修辞学研究为基础,分析反讽的语言学方法有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等。

亚里士多德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对反讽的定义是:“通过谴责来赞扬,或通过赞扬来谴责” [1] 。根据他的观点,反讽是“说话者想说什么,但他假装不说,或者用相反的内容表达他想说的”。西塞罗扩大了古罗马亚里士多对反讽的定义范围。他认为,反讽不仅意味着所说的与原来的意思“相反”,而且意味着所讲的与原来意思“不同”。昆体良的讽刺延伸到了一种修辞手法。他认为反讽中“说话人的整个意思都有一种假象”,并将反讽的理解与听话人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18世纪中叶,当反讽超越传统修辞学的界限,扩展到形而上学时,施莱格尔的浪漫反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浪漫反讽的提出与其文化语境密切相关。20世纪中叶,在新批评理论家中,布鲁克斯对反讽的论述最为详细。在他的结构反讽理论中,仍然有一个潜在的前提:两种意义之间的对比。在语境的压力下,陈述的表面意义发生了变化,而内在的隐含意义得到了揭示 [2] 。

美国语言学家格里斯是关联理论视角下反讽研究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合作原则,并认为反讽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提出了表面意义的相反。反讽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和修辞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现象,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 [3] 。反讽必须上升到认知的高度,以探索反讽理解的认知规律和过程,并通过其语用特征来理解其本质 [4]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反讽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引人注目。文旭主要以关联理论为核心框架来研究反讽语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文旭探讨了反讽语篇的语篇功能和文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英汉言语反讽的内部结构和系统。国内另一位对反讽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曾燕涛。他以认知语用理论为框架,探讨了反讽理解的认知标准,并对反讽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透视:反讽认知是一个多维的互动推理过程;互操作性或共同知识是反语理解的认知前提;三点机制(逆向期待、错位和评价性评价)是反讽的必要因素,也是反讽理解的认知标准,同时考虑了反讽认知的语用语言和语用心理两个方面 [5] 。他认为关联是支配和贯穿反讽理解整个过程的一般认知原则。

3.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

关联被认为是话语、思维、记忆、行为、声音、场景和气味等认知过程的输入特征。当这些输入值得处理时,它们是相关的。关联是相互联系,是语言交际中普遍联系的反映。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理论。根据他们的观点,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和沟通原则。认知原则是指人类的认知倾向与最大相关性相适应;交际原则是指假设每个句子都与话语或行为本身产生最佳关联。在关联理论中,关联被认为是介入认知过程的语言、思维、行动和意图的特殊性 [5] 。

根据关联理论,每种明示交际都有关联性。说话者进行明示刺激,使说话者和接受者相互表达。此外,说话者希望接收者理解一系列假设,这需要明确的交际行为来吸引接收者的注意,接收者必须以适当的认知行为参与其中。如果接收者想要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他或她必须推断这意味着根据说话者发出的明确刺激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就推理而言,如果接受者能够以最少的处理努力达到最可能的语境效果,这称为最大关联;如果接受者能够通过足够的加工努力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那么它就被视为最佳关联 [6] 。

Sperber & Wilson倡导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和话语理解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活动 [7] 。此外,反讽的必要条件是说话人和接受者之间的共同知识背景或默契。演讲者说反讽并不是为了反讽,而是针对某个接收者。当反语交际发生时,说话人以某种方式向接受者发送一条易于理解的信息,接受者会本能地、自发地接收到信息。所获取的信息与当时的语境有关,接收者将获得基本的认知结果。随着交流的进行,接受者对说话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并模棱两可地假设预期结果与先前已知的背景信息不一致、矛盾或冲突。然后接受者推测,这并不是无缘无故造成的不一致或无关紧要,而是说话者的意图。因此,接受者得出结论,话语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描述性话语,而是一种对说话人的批评,传达说话人态度,如讽刺、讽刺、嘲笑、嘲弄或幽默,以达到最佳关联。

3.2. 反讽

“反讽”一词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复杂多样的含义和内涵,一些学者试图扩展其概念,使反讽更加具体。因此,在不同的标准中,反讽有各种类型,如修辞反讽、喜剧反讽,悲剧反讽和命运反讽等,其中,言语反讽是最受欢迎和接受的。事实上,学者们认为言语反讽是一种幽默而智慧的修辞。它在很大程度上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当说话人想表达与自己意图相反的东西,但希望听话人理解其真正的实际意义时,说话人通常使用言语反讽来表达自己。情境反讽是指某些事件的发生具有讽刺性,被视为上帝或无法控制的外力,使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期望的相反方向发展。例如,当一个人嘲笑另一个人的不幸时,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他身上。为了支持这种讽刺,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当小偷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时,他自己的口袋同时被别人偷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情景反讽是不可预测和无法控制的。在戏剧性的讽刺中,观众可以意识到戏剧中的冲突,但演讲者却不能。此外,这种反讽并不总是出现在小说或戏剧中,作者只是想向读者展示小说或戏剧的反讽事件。无论反讽的分类是什么,大多数反讽都表现出外部意义与内部意义的不一致,其外观与现实是不一致的。

4. 格列佛游记简介及其语言风格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一部讽刺小说。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726年。这本书是从里梅尔·格列佛船长的角度讲述的,他在四个国家进行了冒险旅行。通过格列佛的冒险,它间接地表达了18世纪上半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邪恶,并颂扬了殖民地人民对统治者的英勇抵抗。它也表达了作者的想法。作者用丰富的讽刺和幻想,写出了不同寻常的怪诞情节,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议会中统治阶级的残酷党派斗争、贪婪、堕落和物质主义,并揭露和批评了可怕的殖民战争。

《格列佛游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对人物性格及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而且根据场景的转变,也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其中人物的对话是小说的亮点,其中有比拟,隐喻等手法,为《格列佛游记》情节中的讽刺提供了许多的素材与手段。同时,对比也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写作手法。在不同的地区,作者将人的身材与主人公进行比较,对比产生的优越感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优越性。最后反讽也被贯穿其中,成为本部作品的点睛之笔,反讽体现了社会现实中的荒谬,其中反语把著作推至了另一个高度。用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把道德意义完善,使用讽刺揭示了现实的黑暗与荒谬。

5. 格列佛游记中反讽的关联理论分析

5.1.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反讽明示推理过程

20世纪80年代,由Wilson和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在分析原野语言交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功地应用于分析认知语境、心理语言学、语义学,甚至电视广告作品。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主要用于解释语篇分析的推理过程,并考虑到说话人和接受者 [8]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对于说话人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行为,即说话人通过言语刺激来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和思考;对于接受者来说,交际是一个与认知语境相关的推理过程,即接受者通过明示刺激从说话人提供的命题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9] 。交际双方不断变换角色,进行“明示–推理”过程,使交际得以继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关注最相关的信息,并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让我们看看《格列佛游记》中的一个例子。“加尔巴斯托·莫玛兰·埃夫巴姆·古尔迪洛·谢夫林·马利·乌利·盖伊,小人国最伟大的皇帝,世界上的欢乐与恐怖,他的统治范围将五千条鞭子延伸到地球的尽头,是所有皇帝的皇帝。比人们的儿子们高,他们的脚一直踩在中间;他们的头托住太阳;他们的点头使地球上的王子们摇晃着膝盖,像春天一样温暖,夏天一样舒适,秋天一样凉爽,冬天一样寒冷。”(格列佛游记:28)

显然,从文本中可以推断出,“其领土延伸到地球的边缘,长达五千公里”与“周长约十二英里”之间存在不相容性。在这里,文本本身就是明示刺激。小人国人认为他们的领土范围很广,但实际上它只是整个世界的小部分。因此,当不相容性变得明显时,可以从文本中看出,反讽是为了显示他们的无知和傲慢。此外,小人国皇帝冗长的称谓和奉承的话语表明小人国人非常傲慢。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例如18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这里使用的讽刺可以被视为对所有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满的君主的讽刺。

下面是另一个示例:“他们杀害了至少20名土著人,并强行带走了更多的标本,回家后得到他们的宽恕。这里开始了新的统治和神圣的头衔。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派出船只;土著人被驱逐或杀害;他们的王子因发现他们的金子而受到酷刑;对所有残忍和欺凌行为都给予自由许可空气中弥漫着居民的鲜血:这群可怕的屠夫受雇于如此虔诚的探险队,是一个现代殖民地,被派去皈依和教化一个偶像崇拜和不文明的民族。但我承认,这种描述并不影响英国的所有人。”(格列佛游记:275)

显然,“可怕的屠夫船员”和“如此虔诚的远征”、“文明化”和“偶像崇拜和不文明”是不相容的。“可怕的屠夫队”怎么能进行“虔诚的远征”?如果殖民者来自一个“文明”国家,为什么他们表现得像“不文明”的人?因此,从文本的明示刺激可以看出,这里用反讽来讽刺和批评当时英国统治者对本国和邻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最后一句话“但我承认这种描述并不影响英国所有人”给出了最好的解释。格列佛认为,这些英国侵略者与其他国家的侵略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也是“可怕的屠夫”。因此,英国殖民者因其残忍行为而受到谴责。同时,反讽是在关联理论主导的明示–推理过程中实现的。

5.2. 反讽含义的识别

通过认知语用学,我们知道任何语言交际模式都涉及交际意图,而成功的语言交际取决于接受者对说话者想法的正确理解。根据Grice的观点,讽刺意味被认为是对话语的不同解释或理解。在对话过程中,当说话者想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接收者时,他或她必须以最佳相关性为目标。接受者要做的是实现说话者表达的最佳相关性。为了确保听者能够理解,说话者必须提供一些信息,以便听者能够立即理解上下文并在上下文中获得一些结果 [10] 。因此,沟通者所说的话是关键。举个例子:格列佛去了布罗丁纳格的宫廷,然后女王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派了三名专家去检查格列佛,他们必须找出他是什么人。这是三位伟大专家的考试结果。

“经过一些辩论,他们的评论一致同意,我是relplum scalcath,表面上这是自然的,这是完全符合现代欧洲哲学的决心,其专家蔑视过去对神秘原因的回避。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们竭力掩饰自己的无知,创造了解决所有困难的伟大方案人类知识的不可言喻的进步。”(格列佛游记:86)

三位专家都认为格列佛不能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因为他没有能力快速爬树来保护自己的生命。从牙齿判断,他们认为格列佛是以蜗牛和其他昆虫为食的食肉动物,因为大多数软体动物对他来说太好了。最后,他们得出结论,他是“relplum scalcath”。格列佛认为这是“完全符合现代欧洲哲学的决心”,并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欧洲现代哲学专家创造的“伟大解决方案”相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三位专家的决心是完全荒谬的。这些子宫所反映的讽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是另一个示例:“这些人的意识形态似乎充满了强烈的猜测;他们中没有人会说话,也不关心别人要说什么。他们不会被言语和听觉器官上的一些外部活动所唤醒。因此,那些心中有负担的人在家里总是感到不安。作为他们的家人之一,没有他,他们也不会出国走访。”(格列佛游记:139)

这里也可以找到反讽的含义。“猜想”是拉普塔人对抽象科学的态度。这也是作者对英国科学界的讽刺。当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统治时期,英国人痴迷于抽象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数学和哲学理论。英国科学界对抽象科学有着强烈的依恋,无论人们做了什么,他们都无法“激起”这些保守专家的兴趣。如果英国继续这样做,他们将给英国科学界带来巨大打击。这对英国学术界来说是一个讽刺,因为学术研究应该注重实践,而不是抽象的观察。

5.3. 反讽印象和态度的识别

人们认为,被动态度几乎是反讽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性不仅可以从反讽的交流中延伸出来,还可以从印象和态度中延伸出来。然而,印象和态度是模糊的东西,不能以命题的形式完全表达出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交际是一个肤浅的推理过程。人们可以从语用学理论推断命题,而不是从非命题的态度和印象推断命题。因此,在分析反讽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醒接受者他对说话者态度的评价。但是,我们如何获得演讲者的态度呢?众所周知,认知环境对于听者理解说话者所说的话来说是最重要的。除了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和信息外,认知环境是由一组假设合成的,这些假设被呈现给接收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听话人可以了解说话人改变其认知环境的意图,并意识到说话人想要向听话人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假设说话人对其话语的态度,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接受者都可以推断出一个明确的态度。

例如:在卢格纳格,格列佛被监禁。后来他被带到法庭,在那里他被命令“舔”地板,然后走向国王。如果国王想杀人,地板上就会沾满毒药。“当国王想以温和宽容的方式杀死他的贵族时,我很荣幸能舔他的脚凳前的尘土,因为他的皇帝会指定一天一小时的时间。但为了公平对待王子的仁慈,照顾他的大臣们的生命。”(格列佛游记:184)

人们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故意破坏认知环境。然后人们可能会意识到作者的意图是向我们提供足够的提示,使这些描述有价值。“仁慈的快乐”和“温柔的放纵”这两个词反映了作者的态度,这让人们可以推断出他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格列佛对欧洲君主政体和政府的看法是批判的,在格列佛看来,欧洲皇帝比这位皇帝更残忍。这是另一个例子。

“为了他的名誉,必须严格要求每次处决后都要把地板上被污染的部分打扫干净。如果他的家人忽视了他,他们可能会使他的皇室感到不快。我还听到他指示,他的一名随从应该被鞭打;他的通知是在处决后打扫地板,但恶意地忽视了我的指示吨;忽视一个有着伟大承诺的年轻领主。不幸的是,来到观众面前,他中毒了。虽然国王当时并不打算结束他的生命。但是这位好王子非常仁慈,在没有国王特别命令的情况下,原谅了可怜的侍从们的鞭打。他答应不会再这样做了。”(格列佛游记:185)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国王被称赞为“善良”和“仁慈”,他也不关心臣民的生活。斯威夫特以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写了《格列佛游记》,反映了英国和欧洲皇帝的独裁和残忍。格列佛认为欧洲君主不值得称赞,与卢格纳格国王相比更糟。格列佛对欧洲君主的消极态度或不满是压倒性的。

6. 结论

综上所述,反讽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其讽刺性的对话而闻名。据讨论,尽管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分析话语分析,但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文学交流。首先,本文介绍了关联理论。然后,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关联理论的三个方面探讨了《格列佛游记》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反讽的明示推理过程、反讽含义的识别以及反讽印象和态度的识别。然而,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反讽却有点难以识别。因此,读者需要有足够的背景信息,努力改变认知环境,并与文学传播高度相关。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读者可以获得最相关的信息,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本文为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反讽作品提供了参考价值。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格列佛游记》,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文章引用

钟 荡. 关联理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研究
A Study of Irony in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309-231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13

参考文献

  1. 1. Aristotle. Rhetoric of Alexandria.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2013.

  2. 2. 赵虹. 反讽认知研究三十年: 回顾与反思[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5): 11-17.

  3. 3. Grice, H.P. (1998) Logic and Conversation. The Commercial Press, Beijing.

  4. 4. 马丽军.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言语反讽[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6): 55+136.

  5. 5. 曾衍桃. 国外反讽研究综观[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3): 3-7.

  6. 6. 周杨. 关联理论研究综述[J]. 咸宁学院学报, 2011(5): 88-89.

  7. 7.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Black Well, Oxford.

  8. 8. 聂素民.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讽刺的差异——比较《格列佛游记》与《动物农庄》的讽刺效果[J]. 江汉论坛, 2010(10): 119-122.

  9. 9. 孟丽莉, 刘金玲. 《格列佛游记》之反讽、对比和象征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269-270.

  10. 10. 文倩. 探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J]. 语文建设, 2017(26): 16-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