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1664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9510

跨文化视角下《故乡》中文化负载词的俄译

董文璇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收稿日期:2023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日

摘要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故乡》两个俄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析。首先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类,然后结合具体词汇从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故乡》的两个俄译本分析了造成中俄之间文化差异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以及《故乡》文化负载词翻译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负载词,影响因素,启示

The Russia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Hometown”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Wenxuan D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Jul. 19th, 2023; accepted: Aug. 22nd, 2023; published: Sep. 1st, 20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the two Russian translations of “Hometown”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First, culture loaded words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material culture loaded words, social culture loaded words, ecological culture loaded words, religious culture loaded words, and language culture loaded words. Then, combining specific words, it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that caus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rough the two Russian versions of Hometown, and the inspiration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Hometown”.

Key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Loaded Words, Influencing Factors, Enlighten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民族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相互包容的趋势,中华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地走出去这一目标也更加迫切。然而,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其他文化的人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某一文化,容易产生误解,影响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一个民族的文化、其特定时代的风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富含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汇,由于中俄两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一些文化上的误解,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梳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与阻碍,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2. 《故乡》及其俄译本概述

《故乡》是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描写“我”在故乡的见闻,展现出那个时代农村的社会现实。

鲁迅是最早被译介到俄罗斯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之一。俄罗斯学界对鲁迅作品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学家王希礼(Б. А. Васильев)翻译的《阿Q正传》,此后,鲁迅的作品在不同时期被不同译者翻译,到七十年代初,鲁迅所有的小说都有了俄译本,至今,鲁迅的多篇作品都有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俄译本(佘晓玲,2016) [1] 。

《故乡》共有四个俄译本,分别是:1929年施图金(А. Л. Штукин)的译本,1945年波兹德涅耶娃(Л. Д. Позднеева)的译本,1953年罗果夫(В. Н. Рогов)和罗高寿(А. П. Рогачев)的译本,1971年苏霍鲁科夫(В. Т. Сухоруков)的译本,本文主要对施图金和苏霍鲁科夫的译本进行分析。施图金翻译的《故乡》在1929年于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被收录进由王希礼主编的鲁迅小说选集《阿Q正传》,苏霍鲁科夫的译文源于《鲁迅中短篇小说集》,该书由费德林(Н. Т. Федоренко)主编,苏联国家文学社出版,这两本书出版后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3. 理论框架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非语言和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受价值观念、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适应,以此来达到有效的交流和合作(胡文仲,2012) [2] 。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更取决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很多时候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而在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包含特定民族文化的词语,这类词语通常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 [3] 。

尤金·奈达将文化分为五大类: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郭建忠,2000) [4] 。本文借助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也将《故乡》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即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某一文化之下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相关词汇;社会文化负载词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生活规范等的相关词汇;生态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反应了某一地区或文化独特的气候特点、自然以及地理环境等的词汇;宗教文化负载词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与神灵崇拜、民间神鬼信仰等相关的词汇;语言文化负载词包括一些惯用语句、俗语谚语、地方方言等词汇。

经统计,《故乡》一文中共有41个文化负载词,由于文中涉及宗教及语言文化的内容不多,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生态文化方面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

4. 《故乡》文化负载词译例及其分析

文化负载词通常包含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联想意义) (杨坚定,2018) [5] ,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外译时,更重要的是要译出词汇的文化内涵。两位译者在对《故乡》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有部分词语只是翻译出了词汇的概念意义,而没有翻译出词汇的文化内涵,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4.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文化特色的物品,这些物品凝聚和体现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通过物质文化方面的文化负载词,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或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

例1: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施图金译文:Теперь у тебя в трех домах по барыне, а когда уедешь, у тебя будет паланкин, и ты возьмешь носильщиков. А еще говоришь, что не богат!

苏霍鲁科夫译文:Ведь трех наложниц имеешь, в паланкине разъезжаешь, восемь носильщиковтебя таскают, а говоришь, что небогатый?

轿子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没有轮子,需要人抬着走。抬轿子的人没有固定的数量,但是会按照乘轿人的阶级地位来安排,民间使用的轿子大多是二人抬,官员坐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的,不同等级的官员的轿子在类型、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而大官坐的由八个人抬着走的大轿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八抬大轿”在这里翻译为“в паланкине разъезжаешь, восемь носильщиковтебя таскают,(你坐轿子出行,八个人抬着你)”,只译出了这一词汇的概念意义,但是通过译文的描写,读者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译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八抬大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从八个人的人数同样可以看出坐轿子的人的重要性。同时,前文中也提及主人公现在当了官,也可以体现出在中国古代使用轿子时的等级划分。

例2: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施图金译文:Раскрытие такого дела она поставила себе в большую заслугу и, схватив “раздражение для собак”, быстро ушла. (“Раздражение для собак” была посудина, из которой мы кормили кур: на деревянное корыто сверху накладывалалась решетка, под нею же была пища, которую курам можно было клевать, просунув свои шеи сквозь решетку, а собаки достать не могли и только раздражались!)... Хорошо, что у нее такие длинные ноги и она могла бегать так быстро.

苏霍鲁科夫译文:Тетка Ян считала, что оказала нам большую услугу, и, прихватив с собой “собачью досаду”, унеслась, как на крыльях, – мы только диву дались, как это она ухитряется так быстро бегать при таких маленьких ножках и таких высоких подошвах.

“狗气杀”也是中国特有的,是一种养鸡的器具,原文中在“狗气杀”这一词语之后,接着解释了它的用途,也可以说是这一器具名称的来源:“狗气杀”的产生是为了喂鸡的食物不被狗吃掉。从中国语言以及文化的角度看,这一名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这一器具的特点,“狗因为吃不到食物而气死”,但对于不熟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外国人来说,理解这一名称就比较困难了。

两位译者都翻译了这一词汇的概念意义。施图金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器具的特点,同时翻译了原文中作者对于这一器具用途的解释,这就译出了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让国外读者也能够理解这一物品的作用;而苏霍鲁科夫只翻译了“狗气杀”这一词汇,没有翻译出作者的注解,也就没有译出其文化内涵,读者甚至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物品,这就会使外国读者产生疑惑,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

4.2.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社会管理、历史人物等等。

例3: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施图金译文:В то время, когда я был ребенком, в ларьке с бобовым киселем, наискось против наших ворот, целыми днями сидела эта Ян Вторая, и все звали ее “кисельной красавицей”.

苏霍鲁科夫译文:Когда я был мальчишкой, то в лавке, что наискосок от нас, и в самом деле торговала доуфу некая тетка Ян – все называли ее “Творожной красавицей”.

“豆腐西施”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最开始指的是美丽的卖豆腐的女性的,用来赞美女性的美丽和勤劳,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词语演变出了其他意思,用“豆腐西施”来称呼女性,有一种轻视和嘲讽的意味。因此对于这一词汇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而此处称杨二嫂为“豆腐西施”,就带有嘲讽的意味,表面上好像是在称赞她年轻时的美丽,其实还有深层含意。中国通常把调戏女性,占女性便宜的行为称作“吃豆腐”。在这句话后面,作者还写道因为杨二嫂的缘故,豆腐店的生意很多。两者加起来,我们可以想象,来豆腐店的客人有一部分是因为她,也因此她可能会多多少少受到一些调戏和轻薄。所以杨二嫂被称为“豆腐西施”还有指她常被人戏辱的意思。这一绰号带有侮辱性的含义。

两位译者在这里都没有完全翻译出“豆腐西施”这一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是将这一词语当作称赞杨二嫂的话,翻译为“美人”。虽然这一词语只是对年轻时的杨二嫂的一个称呼,不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太大的阻碍,对于杨二嫂这一人物的性格及形象分析,读者也可以通过文中其他的描写进行分析,但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让外国的读者理解这一词语背后蕴含的褒贬色彩以及文化内涵是比较重要的。

例4: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施图金译文:Нужно было до наступления нового года навсегда расстаться с этим близким мне старым домом и уехать далеко от моей родины, переменить дом на кров в чужой земле, где я добывал свое пропитание.

苏霍鲁科夫译文:Старый наш дом, где прошла жизнь стольких поколений нашего рода, был продан, срок передачи новому владельцу истекал в этом году, и до нового года нашей семье предстояло, простившись с родным домом и с родным селом, переехать на чужбину, где я теперь зарабатывал себе на хлеб.

正月初一是按照中国阴历来算的,“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初一”是一个月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自古就有很多习俗,比如聚财、饮酒,放炮仗、占岁,拜年等,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人团聚、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正月初一”和“новый год”都是新年的意思,两位译者在这句话中翻译出了词语的概念意义。但是“正月初一”是按照中国的农历新年来算,而俄语中的“новый год”一般是指每年的1月1日。两位译者都将正月初一译为“новый год”,在文本中并不影响整体的意思,也不影响读者理解这句话,但是并没有翻译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认为中国的新年与俄罗斯的新年在时间和意义上是一样的,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个注释,解释一下这一天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以及中俄新年的时间和意义上的差异。

4.3.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包括地理位置、动物植被等。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动植物和自然环境都不完全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一部分也是因为生态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两国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译者不熟悉他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理解带有地区特点的表达可能会有难度。

例5: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施图金译文:Там есть всякие, зеленые, красные, и даже те, которых боятся бесы; там есть и “рука Гуань-инь”... [Гуднь-иш, -- богиня милосердия].

苏霍鲁科夫译文:Днем мы раковины собираем на берегу; каких только нет: и красные, и зеленые, и “страшилы”, и “руки Гуаньинь”. А ночью сторожим с отцом арбузы – и ты приходи сторожить.

“鬼见怕”和“观音手”其实都是指海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一种小贝壳,旧时绍兴人认为这种贝壳可以驱邪避难,因此经常把它系在小孩手腕或脚踝上。此处这两个名称体现出中国人喜欢按物品的外观来为其命名的习惯,不过“鬼见怕”和“观音手”应该都只是俗名,所以并不能确定这种贝壳真正对应的种类。

这里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两个国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但其名称不同。“鬼见怕”和“观音手”都是贝壳的一种名称,这种贝壳在俄罗斯未必没有相同或相似的,但如果按照中国人的名称来翻译,会令外国读者难以理解,因为中国人经常根据一个事物的外部特征来命名,这些名字通常带有中国特色或富含中国文化,本国人可能容易理解,但对于外国人来说会比较困难。

5. 从《故乡》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看跨文化交际

5.1. 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

5.1.1. 外部因素

中国与俄罗斯在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中俄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遇到阻碍。

首先,在生态文化方面,俄罗斯与中国的国土面积都很大,但是俄罗斯比中国纬度高,两国气候有很大差异。不同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动植物,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遇到这种对方国家没有的动物或植物或自然资源,为了使对方理解,就需要进行详细的解释,有时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其次,在物质文化方面,中俄两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进程,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区别,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工具也有着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例如,《故乡》中提到的“八抬大轿”,在中国古代比较常用的交通工具是轿子,而在俄罗斯比较常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这就形成了文化的空缺。

此外,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俄两国的社会风俗、传统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向外国人讲述一个单独的物品比较简单,但如果想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风俗或传统就需要很大的努力。首先就需要本国人自己对于所要讲述的中国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还要思考如何在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之下,让外国人能够理解听到的关于他国社会文化的内容。例如,文中提到关于中国的祭祖文化,这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有严格的步骤,大量的器皿、供品,想让外国人彻底理解需要很长时间。

5.1.2. 内部因素

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思维的形成。

中国与俄罗斯人民有着不同的民族思维,对于同一件事物,两国人民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跨文化交际中,民族思维的不同会对双方交流产生阻碍。

例如,在《故乡》一文的开始,作者提到:“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这里就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重视“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思想,同时十分重视血缘观念,因为存在血缘关系,所以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注定是家庭里、家族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生走向了终点,也依旧要讲究“落叶归根”,回到故土,回到家乡。俄罗斯人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思想,但不会比中国人更重视“落叶归根”。

中俄两国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俄罗斯人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差异,在中俄合作的问题上,中俄两国的这种思维差异可能会使双方产生一些分歧。

5.2. 《故乡》文化负载词的俄译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文学作品外译不仅仅是为了将一部或几部中国文学作品传播出去,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从跨文化交际这一角度来看,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看译者的翻译水平,还要看译本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效果。通过本文对《故乡》中文化负载词俄译的分析,笔者认为,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文学作品外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也是最基础的一点,就是要让外国的读者能够理解翻译的文学作品。只有能够读懂、理解一部作品,读者才会对这部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带着这种兴趣,读者才会愿意去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以此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人民对于其他国家及文化的了解已经比之前要深入,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他国文化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同时,如今已经有大量精通外语的人才,译者能够将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来,对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了解他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对于词汇,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能只看词典中的意思,要结合实际语境来翻译。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看,我们不仅要让读者理解这一词汇的概念意义,更要让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让外国的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例如《故乡》中提到的“豆腐西施”一词,对于中国历史或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国读者或译者,看到“西施”一词知道这是中国人用来形容美女的,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一词语翻译为“美人”,就表达不出原文的嘲讽意味。

最后,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解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或者地方特色的物品,外国人可能很难想象或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添加注释,方便读者理解。例如《故乡》中提及的“狗气杀”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养鸡器具,不仅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很多北方人也没有听过这种器具,作者随之在原文中作了解释,让读者对这一器具的外观及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译文中最好也保留原作的解释。

6. 结语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两位俄罗斯译者翻译的《故乡》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析。首先将文化负载词按生态、物质、社会、宗教、语言文化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然后从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对几个具体的词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文化负载词的俄译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分析,包括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阻碍和通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跨文化交际的思考两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阻碍这一部分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中俄两国在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内部因素则是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笔者认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对文学作品进行外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最基本的一点是,要让外国读者能够从整体上理解这部作品,明白作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或感情;其次,对于文化负载词,既要注意词汇的概念意义,更要重视其文化内涵;最后,为了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可以对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文化进行适当的解释。

文章引用

董文璇. 跨文化视角下《故乡》中文化负载词的俄译
The Russia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Hometown”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9): 3797-380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9510

参考文献

  1. 1. 佘晓玲. 鲁迅小说俄译研究述略[J]. 俄罗斯文艺, 2016(1): 38-47.

  2.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1.

  3. 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232.

  4. 4. 郭建忠. 文化与翻译[M]. 北京: 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76.

  5. 5. 杨坚定. 《祝福》五个英译本的文化专有词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语篇分析[J]. 上海翻译, 2018(2): 63-6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