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03 No.01(2015), Article ID:14709,6 pages
10.12677/OJHS.2015.31001

Fusion Research about Subject Knowledge Integration, History of Sino-Tha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ter XiuYu Luo, Patcharaporn Chaowanapoonpol, Teerawat Wangmanee

Thailand Chiang Rai Rajabhat University, Chiang Rai, Chiang Mai, Thailand

Email: 1274587373@qq.com

Received: Dec. 27th, 2014; accepted: Jan. 7th, 2015; published: Jan. 1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use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system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to integrate,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refining history, realit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In particular we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of Sino-Thai Relations, and focus on collec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news report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 pers- pective of Chinese history. Aiming at the research and work (such 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work, research teaching, etc.), the even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ai historical stage are divided initially. Efforts are described as Thail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de in Histor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Sino-Thai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ome ideas are pre- sented. Thereby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he Sino-Thai histo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s further enriched. Finally, we note that based 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we should emphasize creating a new form of “Sino-Thai friendship and Sino-Thai family”, and propose that China and Thailand can make selections and integration in platforms of ASEAN, CAFTA, Pacific, Asia, Europe, etc., promoting global harmony peace, progress and harmonious collaboration, and convergence evolution.

Keywords:Historic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Sino-Thai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 融合研究

骆秀禹,蔡美卿,王龙

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清莱,清迈,泰国

Email: 1274587373@qq.com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27日;录用日期:2015年1月7日;发布日期:2015年1月14日

摘 要

本文运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集成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探索提炼历史、现实和未来协同演进的观点,尤其借鉴了《中泰关系史》,以中国历史为视角,重点搜集了20世纪以来的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针对有关研究和工作(如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研究教学工作等),初步划分了中泰交往事件和历史阶段,努力描述为《中泰国际关系编年史》,并结合中泰物流课题,提出一些设想,由此进一步丰富中泰历史内涵和未来发展的融合度。最后我们注意立足世界现实和未来演进的趋势,强调开创“中泰友谊和中泰一家亲”新形式,提出中泰两国要在ASEAN、CAFTA、亚太、亚欧等平台上进行选择和融合,促进全球的和平和睦相处、和谐协同进步、融合发展演进。

关键词 :历史进程,中泰国际关系,中泰物流交通,国际发展

1. 引言

哲学的规律表明:宇宙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天地人物事,世界宇宙,时空,系统,物质、能量、信息”是各具特性,同时有相互关联的。而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国际关系、全球化、信息化、各国各区域的各类交往问题是联系和关联的明显现象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事件。我们对中泰关系的研究正是基于特定的时空环境,基于中国、泰国、ASEAN、CAFTA、亚太区域、亚欧、全球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的,这将极大扩展中泰两国的历史发展内容,中泰哲学宗教和中泰国际关系的问题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人文学科表明:人类的一切文明活动,是基于人类本身的特点,创造了人类的各种文明和信仰体系,如宗教和神鬼谱系。而语言逐步成为了语言文明体系,语言教育色和内置成为了国家的法律和教育制度、文明发展道路模式选择的重要部分社会科学表明:人类社会的当代文明史是以“国家、民族”为核心记载和传承的,而个人的群体化、家庭的社会化往往很少去详细记录描述,但在王朝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对于君王等重要人物历史则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需要我们融合古今中外等各类历史文明观,进行新的历史阶段描述和探索。中国社会在21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已经根本改变了中国,但泰国的社会则处于一定的稳态之中,中泰社会的比较研究能够充实和发展新的国际社会观,也能对中泰两国的发展起到有益的启示。系统科技工程的内容表明:世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一旦构造了“人工或人造系统”,就会产生独特的系统要素和子系统。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信息交流,系统也不断演化,逐步形成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超巨系统。当今世界约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超巨系统,中泰显然也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认识和处理这类系统时,需要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并在时空动态演变中,运用各种力量向着优化的系统目标演进。中泰虽然属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作为国家和国际系统,其中民族、家庭、企业、行业等不同系统之间,已经存在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进一步构造中泰两国的而系统合作机制,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研究课题和实际工作;管理科技工程的内容表明:管理是人类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和艺术,其中国家的管理、全球的治理是复杂的管理工程,这需要集成各类不同的管理形式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等。中泰两国在管理领域积累了各自丰富的经验,如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行业的形成和管理、各种管理手段的运用比较等等,中泰两国能都在管理实践中,提炼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良好共存、和谐发展。

以上学术学科及其体现的规律,还是有价值的,也是研究中泰历史、中泰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历史提炼、现实把握中、未来预测中,无论哪类课题、研究和工作,我们将不断充实和发展,形成人类的宝贵知识智慧和创造不同的财富体系,在本研究工作中,可以将以上系统体系应用到中国和东盟知识共同体等案例之中,进一步探索世界融合演进的规律,这是本文学术研究的目的之一。

2. 泰中历史文明进程、中泰国际交往与世界发展

在以上目的的启示下,我们运用以上的有关学科学术系统体系,对泰中两国的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并把泰中有关的历史分成了以下阶段,但本文主要对20世纪以来的中泰文明史进行结合研究,结合中泰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学术传统中的“国学、家学”体系,参考有关《中泰国际关系史》[1] ,进一步提出了《中泰国际关系编年史》,根据时空观的基本原则和中泰历史发展特点,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泰历史文明的进程和阶段描述如下:

1) 中泰两国20世纪以前的历史人文文明进程的初步研究

有关20世纪以前中泰历史文明进程的研究,其中也蕴含了中泰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物流交通事件事实,本文仅图框宏观说明,详细内容暂不论述,将在另外的文章中说明。

2) 中泰两国20世纪以来,历史人文文明合作发展进程新时期、新阶段的初步研究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成为了世界重要发展的原动力之一。21世纪以来,亚太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2010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成、建设和发展,中泰作为亚洲、亚太、全球重要的各具传统和特色的民族国家,中泰发展、ASEAN的完善、CAFTA、APEC等的形成和建设,对于国内外的人们在世界范围开展的物质(经济)、精神(文化)、政治、生态、人居环境、环境保护等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活动,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中泰两国、ASEAN、CAFTA、APEC的许多活动也成为了世界多国关注和参与的事件,而其中的历史问题需要重视和研究,这些问题需综合集成、系统集成、融合集成等集成创新的方式来研究。我们参考《中泰关系史》、《世界历史》等有关内容,进一步提炼《中泰国际关系编年史》和《中国国际物流编年史》、《中泰国际物流年鉴》等基本内容,根据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新闻报道,我们努力结合公元纪年等时空观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泰中的20世纪以来的发展、尽管遇到一些波折,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是平稳、可控、发展的状态,我们可以把20世纪以来的中泰关系分为有关阶段:1) 泰中观察阶段(1912~1946)和旧建交阶段(1946~1972~1975),2) 新中国探索阶段(1949年)和新建交阶段(1972~1975年以来)、非稳态阶段(1975~1980),3) 加强阶段和面向21世纪阶段(1980~1999),4) 21世纪的新规划阶段和全球未来深层联合发展等阶段(2000年以来),这种跨越百年时空的探索,有益于泰中互相合作探索全球化、信息化进程,进入国际交往进入新时期和新阶段,有益于“中泰一家亲”逐步成为共识,有益于中泰两国、ASEAN、CAFTA、APEC的建设,有益于共同稳定和提升中泰等国家和民族的地位,进一步和其他自由贸易区融合,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体系和世界全球各国的交往融合。

2.1. 泰中观察阶段(1912~1946)和旧建交阶段(1946~1972~197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泰两国就遵循一定的国际惯例、外交准则,建立了一定的国际关系。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国内人民的推动下,从1921年到193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先后多次主动派人到暹罗去试探或交涉订立条约、建立邦交的问题。1921年曾派方瑞麟去暹罗试探。同年,北洋军阀掌握的北京政府指令驻日公使胡维德与暹罗驻日公使王亚渐隆汝干商谈订约问题。1927年,暹罗国王拉玛六世乘船访问美国,途经上海,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登船拜谒,会谈建交问题。1929年,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派程演生访问暹罗,提出订约建交问题。1932年,经中国驻槟榔屿(马来亚)领事谢湘与暹罗政府商谈,暹罗政府允许中国在曼谷设立一名商务专员。随后中国任命暹罗中华总商会主席陈守明为商务专员。1932年底,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朱鹤翔到暹罗视察侨务,在拜会暹罗外交部长时,曾探询暹罗政府对中暹建交的态度。1936年,以凌冰为首的考察团去暹罗考察,其中有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和侨委的代表参加。考察团在暹罗期间,又非正式地同暹罗政府讨论了建交问题。在此期间,也有一些暹罗官员访华。1946年1月23日同暹罗总理兼外交部长社尼·巴莫签订《中暹友好条约》。1946年9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李铁铮为首任驻曼谷大使,暹罗政府任命沙愿·都拉叻为首任驻南京大使。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失去了统治基础和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与泰国建交之前,在泰国的具有中国人与中国港澳台保持了各种联系,如华人学校、泰北美斯乐的华人等。在国际上,泰国1946年加入联合国,1967年参加东南亚国家联盟,泰国逐步成为东盟和亚洲、亚太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探索阶段(1949年)、新建交阶段(1975年以来)、非稳态阶段(1975~1980)

这一阶段的历史和传统,中泰两国有些可以发现的记录的历史文献,也有部分生活在今天的历史见证人,这使得中泰传统友谊不断得以世代继承、传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强大,1971年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开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的外交篇章,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泰正式建交后,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都相互合作密切关注这些海外的华侨华裔,两国之间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交、经济、文化往来全面增进。中泰建交不仅对当时泰国政局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优化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十分有益。虽然中泰两国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但中泰建交和中泰关系树立了“中泰友谊和中泰一家亲”的合作典范,对东南亚、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3. 加强阶段和面向21世纪阶段(1980~1999)

在这一阶段,泰国基于在东盟的地理区位的中心位置,发挥了历史上形成的独到的外交能力,努力履行泰国和东盟的发展区域经济和文化、建立东南亚和平发展区的方针,支持东盟一体化,维护了泰国的和平与安宁,促进了东盟和亚太、乃至世界的发展。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意了向世界范围的改革开放,其中泰国是中国东南亚重要的合作伙伴,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泰中交流合作的形式多样,泰中关系加强了发展,中国十分重视发展同泰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1980年3月,时任炳·廷素拉暖总理执政,中泰两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了交流合作,人民交往日益频繁。1985年两国成立部长级经贸联委会。1989年泰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泰国成为一个善于运用双边和多边关系发展的全球化国家。1991年11月,经与APEC反复磋商,在“一个中国”原则和区别主权和国家地区经济的基础上,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正式加入APEC。1999年2月,中泰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在在贸易、投资、农业、工业、海运、科技等领域,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领域,企业服务、人才资源开发、区域经济、货运、能源、通讯、旅游等领域,其中在海运、货运等等方面有具体的声明条款,这为中泰、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的21世纪的国际交流、合作、联合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在海运和货运等方面的具体条款,尽管没有运用物流等专门术语,但实际上为中泰两国的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总体21世纪的发展方向,这是《中泰物流发展史》、《中泰物流编年史》的基本文献,也可以成为中泰物流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2.4. 21世纪的新规划阶段和全球未来深层联合发展等阶段(2000年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面向千年新世纪开端,综合国力日渐提升,尤其2010年以来,综合国力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品牌和形象也逐渐树立。泰国也调整了国际交往的新战略,重视了亚洲文明的崛起,进一步开展平衡大国的外交战略,泰中之间开辟了多种渠道进行联合发展,两国的政府和民间开展了多元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2003年6月,两国决定将经贸联委会升格为副总理级。2003年10月,两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蔬菜、水果零关税。2004年6月,泰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4年7月,吴仪副总理与差瓦利副总理共同主持联委会首次会议。2005年9月,时任吴仪副总理访泰与时任泰国副总理颂奇共同主持联委会第二次会议。2009年6月,两国签署《扩大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的协议》。2010年,中泰两国海军陆战队在泰国梭桃邑举行代号为“蓝色突击——2010”的联合训练。这是中国海军陆战队首次与外军举行联合训练这些合作肯定蕴含了丰富的军事国防物流体系。2011年12月,应泰国政府邀请,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2日中午抵达曼谷,开始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泰国现任总理英拉在总理府举行正式欢迎仪式,随后两人共同见证签署6项中泰政府文件,“(2)泰中4项永续发展合作备忘录(第一是合作开发曼谷–清迈高速铁路项目)”,习近平与颖拉还举行了双边会晤,提出争取在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增长达到1000亿美元。据统计,中泰两国2011年贸易总额647亿美元,预计2015年双边贸易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2011年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金额为285亿元泰铢,较2010年增长2.7倍。中国已成为泰国第二大投资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些事实和数据表明,中泰之间仍然需要深入合作,双方能否实现投资、贸易都为第一的合作国,合作潜力巨大,而中国参与高铁建设反映了中泰之间的信任,中国的高铁运营经验和物流运输经验也必然会为泰国物流发展提从借鉴。2012年4月17日,泰国英拉总理和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代表中泰双方根据1999年2月5日在曼谷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2001年8月29日发表的《中泰关于战略性合作的联合公报》,签署的《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12-2016)》,这些文件的签署,显示了中泰努力成为全面合作、深入落实的诚意和信心,这对于未来5~10年中国泰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国际法律基础,已经形成了中泰合作的国际法规基础。2013年5月1日,泰国总理英拉在曼谷总理府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英拉表示,泰中一家亲,两国长期以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泰方愿深化对华全面合作,加强政治沟通,保持双边贸易增长势头,拓展铁路、水利领域合作,欢迎更多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2013年是东盟–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泰国作为东盟–中国关系协调国,曾大力推进双方各领域合作。2015年,随着AEC的一体化建设,泰国逐步发挥在东盟区域的核心作用,中泰之间的交往变得更为重要,这将谱写中泰关系历史的新阶段。

以上中泰关系的历史事件,主要还是基于国家政府间的交往,但实际的中泰交往已经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我们通过有关资料逐步发现:泰国是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原则上,开展灵活务实的外交实践,强调以东盟为依托,在保持与美国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注重发展同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关系,维持大国平衡。泰国重视开展睦邻外交,积极改善与柬埔寨、缅甸等邻国关系。泰国强调经济外交,推动双、多边自贸安排,已与巴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或经济伙伴关系。泰国与中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了果蔬零关税安排。泰国重视国际及区域合作。泰国参与东盟一体化建设,积极参加亚太(如APEC)、亚欧会议(ASEM)、世界贸易组织(WTO)、东盟地区论坛(ARF)和博鳌亚洲论坛(BFA)等国际机构的活动,支持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计划(CAFTA),发起并积极推动亚洲合作对话(ACD)机制、六国橡胶出口协调机制、五国大米贸易部长会议、五国禁毒合作机制、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BIMST-EC)等。中国目前是全面均衡和谐的国际交往方针和外交战略,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强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泰虽然分属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但中泰两国相互尊重各自的利益差异,中泰两国在双边和多边交往合作中,友好情谊已经体现在了许多领域,如北京大学的名誉博士泰国诗琳通公主体现的中泰交往情怀,泰国公主朱拉蓬与中国古筝、中泰名曲的奇缘,泰国许多具有华人血缘的总理等高层联系,这些事实不仅反映了中泰交往的各种关系,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典范。

3. 泰中的国际交流合作进程与中泰国际物流历史、编年史、年鉴的结合研究设想

泰中的国际交流合作进程正逐步产生新的发展阶段,泰国在平衡全球发展和大国外交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交往经验,与中国的国际交流合作,更是坚持“中泰一家亲、中泰友谊天长地久”等理念来开展相关活动的。我们发现中泰国家层次的交流合作,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实效,双方成立了中泰科技合作联委会、泰中友好协会、中泰友好协会。两国在地方层面还缔结了多组友好城市如北京市–曼谷市;上海市–清迈府;云南省–清莱府;河南省–春武里府;昆明市–清迈市;广西自治区–素叻他尼府等,这些中泰国际合作交流的形式促进了中泰的发展。中泰无论在政党、政府、企业、社团、产业园区等各方面,还是在民众往来方面注重互相融合借鉴,尤其从外交层次上不断提升,两国的最高决策者也实现了深层交流。此外,中泰之间的投资贸易往来愈加多样和包容,在中国建设了类似泰国的庄园、物流园区、泰国文化中心,在泰国也建设了中国的工业园区、中国城、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还有各类中国节日在泰国流行等等各类交流合作,特区模式能否在中泰间开展探索,中泰两国的国籍和新移民能否一定程度上相互承认,减少各种国家交往的时间金钱成本,扩大双方的人员交往和移动,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进,中泰国际交流合作已经表现为新的发展阶段。

在泰中两国的国际交往中,中泰双边合作是全面的,而泰中两国的物流合作已经逐步从简单的货运、海运等具体问题,逐步形成物流交通行业等部长级、首脑级别、大企业合作的重要议题,已经作为中泰领导人关注和重视的基础问题,这些涉及战略的物流交通已经进入两国共同合作的最高层面和落实阶段。尽管如此,但在很多领域仅仅从中泰合作出发,很难解决问题,也需要老挝、越南等国的参与,如中老泰物流体系(昆曼公路、南曼公路等),如果进一步提炼《中泰国际物流史》和《中泰国际物流编年史》、《中泰国际物流年鉴》的编纂,也能反映中泰物流国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多边国际关系在物流交通等行业的实践,本文暂不展开。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中泰国际多边合作的各类形式,不断促进各方的国际交流合作。

4. 中泰多平台国际发展、全球发展的融合研究和共同趋势

中泰两国不仅在双边交往中开展多元的交流合作,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家庭、个人之间等各种系统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搭建了不同的交往平台,并形成不同的交往机制,实现了不同的利益交换,但在合作过程中,鉴于地理、区位、实力、物流交通等各种限制,还需要通过多边合作,克服各种障碍和阻力,逐步解决各种问题。除了中泰两国互相搭建的平台之外,中泰两国要在重视全球多种平台和系统的合作,如与GMS、东盟、CAFTA、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APEC、TPP、亚欧会议、跨国企业和世界500强、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各类机构组织开展不同角度、层次的合作。这些平台和系统相互认识、合作,会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中泰两国各自的优势,能够促进有关平台建设和多边关系的良好交往,我们需要研究中泰国际合作交流的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相关的国际问题尤其是各种国际法规的约束,中泰两国政府在加强外交合作同时,要引导广大民众和企业参与多边外交关系、多元平台的建设,开发和调动各行各业的潜力、活力,促进世界各国的普遍繁荣和进步,这已经是人类社会关心的共同发展趋势。

总之,中泰两国作为亚洲、亚太、亚欧和全球重要的各具特色的民族国家,两国要继续保护光辉悠久的历史传统、保护和开发丰富灿烂的人文资源、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文化文明形式,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泰两国有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积累,从全球化和信息化结合的角度提炼20世纪以来,重点研究21世纪以来形成交往规律,展望和预测百年乃至千年未来的历史文明进程,不断延续、谱写“中泰一家亲”的美好前程和神奇篇章,不断持续启发中泰友谊能够源远流长、万古长青,绵延不绝、天长地久,这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在加强此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作为我们当前和未来有关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以此篇文献与大家共勉。

致谢

本文献是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有关课题组的相互探讨中写成的,感谢清莱皇家大学的校领导对课题的支持,感谢研究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处、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管理学院、科技与工程学院、湄公河国际学院等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的各位同事,感谢在调研时的参与单位和参与者,感谢一切有关资料的作者,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合作。

文章引用

骆秀禹,蔡美卿,王 龙, (2015) 学科知识集成、中泰历史、国际关系的融合研究
Fusion Research about Subject Knowledge Integration, History of Sino-Tha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历史学研究,01,1-7. doi: 10.12677/OJHS.2015.3100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余定邦, 陈树森 (2009) 中泰关系史. 中华书局出版社, 北京.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