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03 No.03(2015), Article ID:15635,5 pages
10.12677/OJHS.2015.33003

Research Summary of Yukio Hatoyama Foreign Policy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 of China and Japan in Recent Years

Feifei Che, Yi Zheng

East Asia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re,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Jilin

Email: 419336717@qq.com

Received: Jun. 26th, 2015; accepted: Jul. 7th, 2015; published: Jul. 1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research hot of Yukio Hatoyama began in 2009, when he served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fraternity”, the conception of East Asian Commun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aternit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hi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and US-Japan relations are the two big wheels of Hatoyama’s fraternity foreign polic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separately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aimed to find a new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former researches, so as to enrich the study of Yukio Hatoyama.

Keywords:Yukio Hatoyama, “Fraternity” Philosophy, East Asian Community, The Futenma Base

近年来中日学界关于鸠山由纪夫外交政策的 研究综述

车菲菲,郑毅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吉林

Email: 419336717@qq.com

收稿日期:2015年6月26日;录用日期:2015年7月7日;发布日期:2015年7月10日

摘 要

中日学界对鸠山由纪夫的研究热开始于2009年鸠山由纪夫出任日本首相后,两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友爱”政治哲学,东亚共同体构想和日美关系。“友爱”思想是其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而东亚共同体和日美关系则是鸠山友爱外交政策的两大车轮。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分类论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总结前人研究情况的基础上,能找到新的研究课题,充实对鸠山由纪夫的研究。

关键词 :鸠山由纪夫,“友爱”哲学,东亚共同体,普天间基地

1. 引言

2009年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出任日本第93届内阁总理大臣,以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民主党、社民党、国民新党三党联合政权宣告诞生。这是自1955年以来日本政坛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更替”。

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1947年2月1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显赫的政治世家,他的祖父是20世纪50年代连任三届首相的鸠山一郎(Ichiro Hatoyama)。鸠山一郎将库登霍夫·卡勒吉《反人类的极权主义国家》(The Totalitarian State against Man)书中的“博爱”译为“友爱”,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基本政治理念,写入自民党的党纲中。在其任首相时,鸠山一郎完成了与苏联建交和日本加入联合国两大历史任务,为战后日本真正走进国际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其祖父的影响,鸠山由纪夫在竞选伊始便将“友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出任首相后,更是在“友爱”政治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自立与共生的社会”,主张与美国形成“密切而对等”的同盟关系的同时,重视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作用,将“东亚地区作为生存下去的基本的生活空间”[1] ,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外交构想。鸠山由纪夫的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有别于自民党的亲美政策,无论对日美关系还是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发展都造成了冲击。

重视并审视鸠山由纪夫的研究热开始于其出任首相后。2009年后,在日本国内外学术界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鸠山由纪夫的研究著作和专题性的学术论文,极大地丰富了对鸠山由纪夫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2. “友爱”哲学

本鸠山由纪夫的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就是其“友爱”思想。“友爱”政治哲学来源于他的祖父——鸠山一郎。1941年,鸠山一郎被解除公职后翻译了奥地利政治家理查德ž库登霍夫ž卡勒吉(Richard Coudenhove-Kalergi)的《反人类的极权主义国家》一书,将“友爱”理念作为党人派鸠山政权的旗帜。鸠山由纪夫继承祖父的思想,提出建立“自立共生”的社会。

对其“友爱”政治理念的研究,复旦大学胡令远教授的《试论日本“友爱”价值理念的两翼——以鸠山由纪夫和池田大作为中心》对鸠山“友爱”价值理念的源起和政策实践做了分析,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将鸠山由纪夫的庙堂“友爱”价值理念与池田大作有关的民间“友爱”的理念及实践联系起来,这一新的视角分析开拓了研究鸠山思想的领域,颇有参考价值。胡令远和艾菁的《鸠山由纪夫的“友爱”理念及其源流》也属于对鸠山友爱思想的研究。廉德瑰的《鸠山由纪夫“友爱外交”的特点及其评价》介绍了作为鸠山外交理论基础的“友爱”思想,指出“友爱”外交的“脱美入亚”倾向,从现实主义的观点对“友爱外交”进行了评价,指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认为这一外交理念的提出无论对“日本未来的外交走向还是构想亚洲合作的前景,特别是预测中美日关系的格局演变都具有启示意义”[2] 。姚奇志的《鸠山“友爱”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日本新亚洲政策的影响》,认为鸠山“友爱”思想的形成是受其家族、西方社会和政治同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推出了以积极的历史观和“东亚共同体”新构想为主要内容的新亚洲政策。刘玉飞在《鸠山新外交与中日关系》中认为“由友爱理念衍生出来的鸠山友爱外交,再发展至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构想,乃至追求对华、对美的平衡外交关系,这些依次递进的各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3] 鸠山在试图改变中日关系的同时,也要考虑美国因素的影响。

日本方面的研究相对要丰富。最早关注鸠山由纪夫的是日本学者、政治评论家板垣英宪,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出版了《鸠山由纪夫で日本はどう変わる》一书,这也是在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之前中日两国学界最早重视和研究他的最为全面的一部专著。在书中,板垣英宪对鸠山由纪夫给予了厚望,认为他是“新时代的首相中最有力的候补者”[4] ,同时对鸠山的“友爱”思想和他带领的民主党的政策做了详细的论述,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民主党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作者对二十一世纪政局的展望和判断有一定的前瞻性,现在也不失为一部研究鸠山由纪夫本人及民主党政策的佳作。2009年在日本选举之际,板垣英宪又出版《友爱革命:鳩山由紀夫の素颜》一书,详细地介绍了鸠山家族五代人对友爱革命的传承,从政策、宪法、安全保障等方面分析了鸠山由纪夫所希望建立的友爱社会,作者展望鸠山友爱外交,认为无论对日俄关系、与东亚的关系还是环日本海构想的展开都大有裨益[5] 。除上述两本专著外,日本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论文成果也较丰富。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理事长和福井县立大学教授凌星光发表的《“友愛外交”と“和諧外交”の協調——鳩山論文の歴史的位置付け》一文,以鸠山在《Voice》杂志上发表的《我的政治哲学》为中心,论述了“友爱哲学”与“和谐哲学”的相通之处,指出面对国际秩序的新变化,日中美三国在战略对话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学者藤本一美的论文《鳩山由紀夫の思想と行動》以冷静客观的立场对鸠山由纪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从鸠山发展蓝图的“理念”出发审视这位现代日本的政治家,即缺乏现实决策力,无法创建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来继续实现其理念,这也导致鸠山内阁的早夭[6] 。此外,日本《公共研究》杂志出过一个关于友爱政治的特集《友愛政治の理念とその可能性―コミュニティをつなぐもの》,主要从公共领域如环境、社会福祉等考察友爱政治理念的可能性。2009年,PHP研究所出版了《鳩山由紀夫のリーダー学: 友愛政治で日本を変えられるか》一书,以民主党的智囊、前众议院议员五十岚文彦对鸠山由纪夫的评价为出发点研究鸠山由纪夫的“友爱政治”是否能给日本带来新的变化。五十岚文彦认为鸠山是没有私心、幽默不俗的人[7] 。

纵观中日两国学界关于鸠山由纪夫“友爱”政治理念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学者侧重探究鸠山“友爱”理念的源流和特点,而日本学者则主要探讨“友爱”的实质及实现的可能性。

3. 东亚共同体

鸠山由纪夫把创建“东亚共同体”作为国家目标之一,在大选获胜前的8月27日,他曾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日本的新道路》的文章,阐述了日本今后在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同时,应该回归亚洲的观点。24日,鸠山由纪夫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时呼吁建立东亚共同体,以促进亚洲国家的合作。此后,鸠山由纪夫在施政演说和记者见面会中不断提及他所提倡的“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这一构想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也比较丰富。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刘江永教授的《鸠山的“东亚共同体”设想与东亚合作前景》一文论述了鸠山在“友爱”精神基础上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流及政策倾向,对于东亚共同体能否实现,作者认为还是要看中日韩能否形成自由贸易区。刘昌黎教授的《“鸠山构想”与中日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论述了鸠山构想(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具体内容,分析了鸠山构想与小泉构想、东亚EPA构想(东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构想)的异同,做了较为详细的纵向比较,作者认为东亚共同体进程中出现了“中日共同推进的新局面”[8] 。中国学者还比较重视以小泉纯一郎为代表的自民党政权的东亚共同体政策和鸠山由纪夫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比较分析,如金正一和明琛的《冷战后日本政府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评析》,文中指出两人东亚共同体构想在实现路径、外交定位和战略出发点上的不同,认为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有新的发展。宋均营的《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评析》也从“内容分析”的视角论述了鸠山构想的新突破和发展,属于比较研究的范围。学者对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有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与亚洲邻国的信任关系、共同体构建中的美国因素、以及共同体的自身缺陷等。如《鸠山内阁“东亚共同体”构想的进展、缺陷与中国对策》、《日本鸠山内阁东亚共同体构想评析》等。著作方面,郭定平的《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东亚区域合作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专著,书中分析了东亚区域合作的演变,并从大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中日美三国对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影响。

日本国际论坛理事长、青山学院教授、东亚共同体评议会议长伊藤宪一的《日本外交と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认为鸠山首相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要作为长远外交来考量,并不是失败的外交,日本在描绘东亚地图的构想中,必须重视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才能明确日本的角色定位[9] 。神奈川大学法学部佐桥亮教授《鳩山由紀夫政権におけるアジア外交——“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の変容を手掛かりに》,认为在鸠山任期内,日本的亚洲政策没有变化,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并未能促成亚洲区域制度的扩大或强化,日本需要制定能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亚洲外交政策[10] 。日本学者也对美国是否应该参与“东亚共同体”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如星野三喜夫的《“東アジア共同体”とアジア太平洋の地域統合 : 米国が地域統合に関与・参加することの必要性と妥当性》和五十岚武士的《“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とアメリカ》,他们都认为不能将美国排斥在外。星野三喜夫从与美国经济相互依存、亚洲生产网络的相互依存、日美同盟和安全保障、普遍价值观和美国参加资格五个方面来论述美国参加的必要性[11] 。五十岚武士认为从安全保障上来说,美国参与对亚洲邻国的信赖和安全感很重要,主张为了实现东亚地区的稳定,美国应该参与其中[12] 。此外,2004年5月成立的由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任会长的“东亚共同体评议会”(CEAC:The Council on East Asia Community)和2013年7月由鸠山领导的政策研究机构“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的成立,也引起了日本各界研究东亚共同体的兴趣,出版刊行的杂志、书目也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值得注意。

就中日两国对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研究来看,两国学者都将鸠山的“友爱”政治哲学与他的亚洲政策相结合起来,试图分析构想的内容和前景。在对实现这一构想所面对的障碍上,两国学者也基本一致,认为历史认识问题是最大的障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日本学界对美国和中国两大国对东亚共同体的影响和参与程度更为关注。相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则更注意对鸠山构想与小泉的“东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构想”(东亚EPA构想)进行比较研究,也更关注这一构想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4. 日美关系

鸠山时期的日美关系主要表现在普天间基地移设问题和调查核密约等问题上,其中普天间基地移设问题更为重要,不仅是冲绳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突出矛盾,也成为影响民主党政权稳定和长期执政的一个重要因素。普天间基地(MCAS Futenma)是位于日本冲绳县宜野湾市的一座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基地。1945年4月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占领。由于普天间基地位于市中心,飞机噪音、空气污染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困扰,加之发生坠机以及强奸幼女等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使冲绳县居民强烈要求把普天间基地迁到冲绳县外。鸠山由纪夫上任前表示要将普天间基地迁移到冲绳县外,但事与愿违,普天间基地的搬迁问题仍然停留在自民党时代制定的迁往冲绳县内名户市边野谷。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悬而未决,成为强化日美同盟关系的一块绊脚石。

从中日美三国经济实力的消长来看,有的人认为随着中国的强大,美国会更加重视中国,相对地,日本将容易被忽略。然而胡令远教授却认为“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美国对日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日本对美国的重要性反而上升”[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勇研究员《日美关系中的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以美国的政策倾向和日本当局面临的形势出发重估日美同盟,认为普天间基地的搬迁问题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解决,但对于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日美关系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动摇。张彤的《日美普天间基地搬迁争端及前景》追溯了普天间搬迁问题的由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这一问题难产的根源,民主党政权缺乏凝聚力和政策力度,对美政策空洞无力,加上日美非对等的同盟关系都使得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陈友骏的《透过普天间问题看民主党执政以后日美关系的波动》将普天间问题作为反应日美关系走势的风向标,探究日美关系变动的实质及影响,作者认为“鸠山政权的政治雄心引发普天间问题的复杂化,并造成日美同盟关系出现瑕疵”[1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晋林波认为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之所以能引发鸠山辞职等政治后果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问题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还在于它直接引发了美日两国政府间空间的政治信任危机。”[15] 。

日本学者浅野一弘《鳩山首相は,どこで読みちがえたのか?——民主党政権下の日米関係》,以普天间机场移设问题审视鸠山时期的日美关系,认为鸠山判断失误,导致政治混乱,这其实也符合当时日本民众的心理,鸠山的反复失去了民众的信赖。北村知史的《普天間基地移設問題をめぐる鳩山首相のリーダーシップと世論の影響力》,以当时主要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中心分析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的政治过程及鸠山由纪夫执政以后发言的摇摆不定,从鸠山在普天间基地问题上所反映出的领导能力和舆论的影响力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前泊清美《米国新聞における在沖海兵隊普天間基地移設問題報道のメディア・フレーム(2009-2010)》分析了美国两家主要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鸠山任期内有关普天间问题的66篇文章,探讨美国报纸文章对日本首相辞职的影响。北村知史和前泊清美都从媒体舆论这一角度分析普天间基地对鸠山内阁辞职的原因,不同的是,一个是从日本当地的媒体报道出发,一个则是以美国的报纸报道为中心,但都认为舆论媒体的报道是鸠山政权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在鸠山由纪夫执政时期也出版了一些调查报告,如《Japan-U.S. Relations: Issues for Congress》、《Japan’s Historic 2009 Elections: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in Okinawa and the Futenma Base Controversy》,对日美同盟、普天间基地的争议等问题的报告也很详细,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日美关系的重要资料。

将鸠山由纪夫与美国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联系起来,考察鸠山的领导能力及成为日本历史上第六个短命内阁的原因,是中日两国学界普遍的研究角度。两国学者对鸠山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及折射出的日美关系变化上看法也基本一致,从普天间搬迁问题上考究日美同盟关系的变化。但分析角度略有不同,如日本学者北村知史以媒体舆论的视角分析鸠山失败的原因,中国有的学者从民主党政权和日美同盟关系上分析普天间基地搬迁难产的原因。

5. 结语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人物传记类性质的著作,侧重于对鸠山由纪夫的执政生涯及家族的研究,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刘迪编著的《鸠山由纪夫:日本民主党政治的开幕》,书中对鸠山家族的五代历史做了梳理,对民主党执政后的政策走向做了一个预测。日本学者森省吾的《鳩山由紀夫と鳩山家四代》也属于这一类著作。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朱建荣教授的《日本变“天”:民主党政权诞生近距离观察》一书,着重阐述民主党的历史及预测民主党执政后在内政与外交上的政策走向。北海道新闻社编的《鳩山由紀夫事典》对鸠山由纪夫的语录及对一些政治人物的评价进行了整理,重点阐述了记者和支持者对鸠山由纪夫的看法,对我们全面认识鸠山由纪夫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岛政希的《鳩山民主党とその時代》偏重论述鸠山及民主党执政的时代背景,作者认为,与石桥湛山内阁相比,“鸠山政权诞生了本身就有意义的政权”[16] 。

综上所述,鸠山由纪夫友爱研究的总体状况是日本学界的著作比较丰富,中国学界的研究论文较多,但缺少关于鸠山由纪夫政治思想的全面性、系统性、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专项研究著作,中国学者对日本学界已有的关于鸠山由纪夫友爱思想研究的成果运用也不是很充分,这也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欠缺英文文献,对原始资料不够重视,特别是对鸠山由纪夫时期日美关系方面有待加强。

纵观学界对于鸠山由纪夫友爱外交研究的已有成果,无疑对研究日本政治走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后对鸠山由纪夫的研究可以强化以下两个方面:1) 中国学者应该加强对鸠山由纪夫回忆录、日记、言论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注意国外如日本和美国关于课题相关的成果,如板垣英宪的著作和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的报告等。如果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无疑有很大的学术价值。2) 借鉴其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到课题的研究中去。坚持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同时借鉴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要采用“鸟瞰”和“虫眼”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问题,将鸠山由纪夫的“友爱”政治哲学放到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对在政治思想基础上展现出来的政治行动、外交政策等要进行详细的微观研究,找出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

文章引用

车菲菲,郑 毅, (2015) 近年来中日学界关于鸠山由纪夫外交政策的研究综述
Research Summary of Yukio Hatoyama Foreign Policy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 of China and Japan in Recent Years. 历史学研究,03,17-22. doi: 10.12677/OJHS.2015.3300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Hatoyama, Y. (2009) My political philosophy. Voice, 9, 15.

  2. 2. 廉德瑰 (2010) 鸠山由纪夫“友爱外交”的特点及其评价. 日本问题研究, 3, 18-23.

  3. 3. 刘玉飞 (2010) 鸠山新外交与中日关系. 国际观察, 3, 24-30.

  4. 4. 板垣英宪 (1996) 鳩山由纪夫で日本はどう変わる. 株式会社经济界, 东京.

  5. 5. 板垣英宪 (2009) 友爱革命: 鳩山由紀夫の素颜. 共荣书房, 东京.

  6. 6. 藤本一美 (2011) 鳩山由紀夫の思想と行動: ロードマップなき“理念”の宰相. 専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月報, 6, 2-23.

  7. 7. 平成政治研究クラブ (2009) 鳩山由紀夫のリーダー学: 友愛政治で日本を変えられるか. PHP研究所, 东京.

  8. 8. 刘昌黎 (2010) “鸠山构想”与中日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 日本学刊, 1, 33-46.

  9. 9. 伊藤宪一 (2010) 日本外交と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 外交, 1, 60-67.

  10. 10. 佐桥亮 (2010) 鳩山由紀夫政権におけるアジア外交——“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の変容を手掛かりに. 问题与研究, 40, 93-131.

  11. 11. 星野三喜夫 (2010) “東アジア共同体”とアジア太平洋の地域統合: 米国が地域統合に関与・参加することの必要性と妥当性. 新泻产业大学经济学部纪要, 38, 25-42.

  12. 12. 五十岚武士 (2009) “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とアメリカ. 学术动向, 14, 46-50.

  13. 13. 胡令远, 洪伟民 (2009) 试论鸠山内阁的外交战略调整——兼论“宪法改定”问题. 日本研究, 4, 28-31.

  14. 14. 陈友骏 (2012) 透过普天间问题看民主党执政以后日美关系的波动. 日本研究, 1, 86-92.

  15. 15. 晋林波 (2012) 民主党政权下的美日关系. 国际问题研究, 5, 32-45.

  16. 16. 中岛政希 (2011) 鳩山民主党とその時代. 东洋出版, 东京.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