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 09  No. 01 ( 2021 ), Article ID: 40871 , 8 pages
10.12677/OJHS.2021.91001

李思聪出使缅甸:考证与深度解析

李熙灿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1年2月20日;录用日期:2021年3月2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11日

摘要

李思聪出使缅甸,是明朝初年的重要历史事件。过去,由于资料短缺,对其考证与解读非常有限。本文在已有的《明史》《明实录》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李思聪诗作、《百夷传》研究新进展和笔者实地考察,考证并深度解析这一历史事件。简言之,李思聪的使缅活动,为期约一年,来回约8000公里。从南京出发,经湖南、贵州、云南,进入百夷,再至缅甸。同行者为钱古训。他劝谕缅王与百夷首领,使二者息兵修好,达到了罢兵安境的外交目标。归后所写的《百夷传》一书,可以纠正钱古训《百夷传》和张洪《南夷书》的错漏,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民族学、文学价值。对此历史事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司制的三个特征(即:强大的军事力量、完整的行政体系、文化的缺陷),是导致少数民族土司政权的内乱与外战的根源。这些考证与解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缅甸政局,预测缅甸政局和中缅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

李思聪,钱古训,缅甸,百夷,《百夷传》,土司,宣慰司,明朝

Li Sicong’s Mission to Myanmar: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n-Depth Analysis

Xican L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Feb. 20th, 2021; accepted: Mar. 2nd, 2021; published: Mar. 11th, 2021

ABSTRACT

Li Sicong’s mission to Myanmar and Bai Yi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n the past, due to the shortage of data, its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were very limited. The study reports a field investigation with the new evidence from poems by Li. Furthermore, it deeply analyzes this historical event,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of “Ming history”, “Ming shi-lu”, and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biography of Bai Yi Zhuan. In short, Li Sicong’s mission to Myanmar lasted for about one year, traveling about 8000 kilometers back and forth, from Nanjing, through Hunan, Guizhou, Yunnan, into Baiyi and then to Myanmar. He was accompanied by his colleague Qian Guxun. Li advised the king of Myanmar and the leaders of Bai Yi to stop fighting and repair their troops, and has achieved the diplomatic mission. The book Bai Yi Zhuan written by Li can correct the mistakes and omissions in Qian Guxun’s Bai Yi Zhuan and Zhang Hong’s Nan Yi Shu. It is of not only high historical value and ethnological value, but literary value as well.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is historical event shows that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usi system (i.e. strong military force, complet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cultural defects) can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ivil strife and foreign war of the minority Tusi regime. These findings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in Myanmar and predict the trend of Myanmar’s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Sino Myanmar relations.

Keywords:Li Sicong, Qian Guxun, Myanmar, Bai Yi, Bai Yi Zhuan, Tusi, Xuanweisi, Ming Dynas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来,缅甸政局大变,世界各国为之侧目。缅甸是我国山水相连的近邻,边境相连2000余公里。由于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缅甸与我国至少有2000年的交往史 [1]。古时,中国称缅甸一带为“朱波地”;而中缅的友好关系也被形容为“胞波友谊”,意即:兄弟般的友谊。

中缅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商业往来。不过,正式邦交始于汉朝;宋宁宗时,其向我国进白象,始有“缅甸”之名。而真正密切的交往则发生在元朝,因为元朝将缅甸一带作为藩属国纳入其版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明朝、甚至清朝 [2]。一旦缅甸或中缅边境发生变故,中原皇帝即派使臣前往调停。明朝初年,李思聪出使缅甸、百夷1的就是一例。

近代学者江应樑对《百夷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他坦言,对《百夷传》作者的生平,知之甚少,因此,李思聪使缅的具体过程尚不清晰。2016年,因中国传统村落建设,在李思聪的出生地,发现其大量珍藏的文史材料 [3]。本文拟通过文献、实物、实地的考证,对此外交事件进行深度解析。我们相信,这将有助于国人理解当前缅甸政局,预测缅甸政局和中缅关系的走向。

2. 主要文献依据

记录李思聪使夷缅的历史文献主要有四种,即:《明史》、《明实录》、李思聪著《百夷传》(图1),以及李思聪使缅途中写下的诗作(图2)。

Figure 1. Li Sicong’s Bai Yi Zhuan

图1. 李思聪《百夷传》(书影)

Figure 2. Li Sicong’s mission-to-Myanmar poem preserved in Xiaotang village (Left), ancient well stele and the text (Middle), and Li Sicong’s cemetery (Right, arrawed)

图2. 筱塘村保存的李思聪《过怒江百夷叼孟傅典等来迎》诗(实物,左)、古井碑文(中)以及李思聪墓地(右)

《明史》

《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2二》“(洪武)二十八年,缅国王使来言,百夷屡以兵侵夺其境。次年,缅使复来诉。帝遣行人李思聪等使缅国及百夷。思伦发闻诏,俯伏谢罪,愿罢兵。适其部长刀干孟叛,思聪听朝廷威德,谕其部众,叛者稍退。思伦发欲倚使者服其下,强留之,以象、马、金宝为赂,思聪谕却之。归,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之详,为《百夷传》以进,帝褒之”。《明史·卷三百十五·列传第二百三·云南土司三》“二十八年,卜剌浪遣使贡方物,诉百夷思伦发侵夺境土。二十九年复来诉。帝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谕缅及百夷,各罢兵守土,伦发听命”。《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艺文二》:“李思聪《百夷传》一卷”。

《明实录》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二日:“庚寅,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使缅国及百夷。诏缅国王曰……。思伦发闻诏恐惧,俯伏谢罪,愿罢兵。适其部酋刀干孟叛,思聪等以朝廷威德,谕其部众,叛者稍退。思伦发欲倚使者,以服其下,强留思聪等,又以象、马、金宝为馈。思聪等为书谕却之,谓:“中国不以象、马、金、玉为宝。所宝者,惟忠臣烈士、强兵勇将、孝子顺孙。宜送使者还朝,自此不为侵扰,斯可以明忠君之心”“思伦发大喜,邀思聪等设晏为乐,率其部众送之境上。思聪等还具奏其事,且著《百夷传》纪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之详以进。上以其奉使不失职,谓其才可用,甚喜之,各赐衣一袭。”《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洪武三十年正月十五日:“陞行人司副杨砥,为湖广布政使司左参议;行人钱古训为右参议;崔豫为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李思聪为右参议。”

《百夷传》

《百夷传》是历史地理类的重要古籍,对于了解西南少数民族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据《明史》《明实录》所载,《百夷传》作者应该是李思聪;但现在看到的《百夷传》,大多署名为钱古训所著。不仅作者名,连书名也有混乱之处。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直隶桂阳州志·二十八卷》说,李思聪所写的是《百夷纪略》。这种混乱的情形,从明清开始都未能解决。直到1978年,江应樑给予最完美的解答 [4]。

根据江应樑的观点,李思聪、钱古训归朝后,二人合写贡书,上呈朱元璋,这就是《百夷传》的呈贡本,后藏之于宫内。然后,二人根据各自构思,又撰写不同的《百夷传》:李思聪著《百夷传》(简称“李《传》”)和钱古训著《百夷传》(简称“钱《传》”)。李《传》系手抄本,被全文收载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十》中。《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初版刊于公元1455年(“景泰”年间);随后,又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中,在李《传》中有“李思聪任行人”的表述(图1) [5]。而钱《传》则为单行书,一直被转抄、收藏,因此,见过此书的学者较多。于是,见到李《传》的学者,就说《百夷传》的作者是李思聪;见到钱《传》的学者,就说《百夷传》的作者是钱古训,各执一词。这种混乱的根源,就是由于过去信息不发达,没有一位学者,能同时获得《百夷传》的两个版本 [4]。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收集两个版本进行对比,一判了然:李《传》和钱《传》,就是两个不同的版本。

在钱《传》后面,附有《杨砥百夷传序》。序文称“复与俱至御前,悉陈其所以,皇上览其书,大悦,即命有司付之史馆……,人各赐紫衣一袭,以旌其贤。居无何,升思聪江西参政;古训与砥湖广参政。一日,古训以其传出而见示,且属余序其简端”。杨砥(?~1418年,杨大用)作此序是在洪武戊寅年(1398年)仲冬,此时,杨钱二人已到湖广任参政,系同事关系;而李思聪则调至江西。因此,序中对钱古训的溢美,是可以理解的。文中提到的“书”,就是江应樑所说的呈贡本;文中提到的“传”,就是钱《传》。所以,《四库全书·百夷传提要》判定“今据砥序及夏原吉后序,则实古训所作”,是错误的。正是由于砥序的溢美,钱《传》才得到广泛地传播;客观上,钱《传》比李《传》内容更丰富,更易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所以,到目前为止,对钱古训以及钱《传》的研究,比对李思聪及李《传》的研究还要多 [1] [4] [6] [7]。

3. 李思聪出使缅甸的历史背景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与我国云南接壤;缅甸北部的掸族,也就是云南的傣族。公元11世纪,缅甸统一,建立蒲甘王朝(1044~1297年),国都在缅甸腹地蒲甘城,以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后被元朝所灭。

蒲甘王朝的东北就是麓川3一带。此地,傣族建立了勐卯国雅鲁王朝(954~1330年)。雅鲁王朝曾与蒲甘王朝联姻示好,并臣服于汉人所建的大理国(937~1094年,1096~1253年)。1336年,傣族首领思可发接替雅鲁王朝4,建立勐卯国思氏王朝。至明朝初年,思氏王朝已传三代,其时的国主为思伦发。思伦发被朱明王朝封为麓川平缅宣慰5司(平缅宣慰司、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 [4]。

蒲甘王朝被灭后,元朝采用土司–宣慰的治理模式。正如李《传》中所说,“皆设土官管辖,以大理金齿都元帅府总之,事有所督,则委官以往,冬去春回”。在这种间接松散的管理之下,土司权势很大。李《传》所说“各有土豪主之,不相统摄”。所以,缅甸腹地四分五裂,存在不少割据的土司政权。最大者就是阿瓦王朝(1364~1555年,位于今曼德勒,明朝设置缅中宣慰司)和勃固王朝(白古王朝,1287~1531年,位于蒲甘城,明朝设置大古剌宣慰司)。

这些土司政权拥有自身的军事力量,多以大象作为主要战斗工具。所以,李《传》载:“倚象为声势。每战,则用绳索自缚于象上”。当时,战象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凭此,勐卯国能称霸麓川百余年,李《传》云:“洪武辛酉,天兵南下,犹负固未服”。此处“天兵”,指明朝军队。

相应地,这些土司政权还建立了的自身行政体系。麓川的土司政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土著人看来,土司政权就是他们的国(勐卯国);受明朝册封的宣慰使,本质上,就是其国主,具有无法挑战的绝对权威。李《传》:“其下称宣慰曰‘昭’,犹中国称主人也”“见宣慰莫敢仰视。凡有问对,则膝行以前,三步一拜,退亦如之”。换言之,所有的臣民必须对宣慰使行皇上的跪拜礼。正因为这样,所以,“虽纳贡赋,奉正朔;而服食器用之类皆逾制度,元不能制”。在中原使臣看来,这就是僭越,李思聪便说百夷“上下僭奢”。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些土司政权没有深厚持久的文化。这与中原一带形成强烈的反差。至朱明王朝时,中原文化形成儒佛道鼎立的稳定格局,深入民心,国人整体的道德素质高,被誉为“礼仪之邦”。虽朝代时有更迭,但礼仪不失,民风淳朴,社会安定。而土司政权,特别是麓川土司,地处边方,山高水深,交通信息受阻,不利于文化传播。不论是蒲甘王朝时的佛教,还是北方宋朝的儒佛道,甚至大理国的佛教,都没有传至麓川百夷。所以,李《传》:“夷人无阴阳、医卜、僧道之流”“父母亡,不用僧道”。夷人不崇尚道义与礼仪,只注重眼前的权势。“凡子弟有职名,则父兄跪拜,受之自若”,缺乏孝敬之心;“后绝无祭扫之礼也”,也没有追荐先祖之礼数。中原使臣认为凡此“官制礼乐之属,皆与中国不侔”。不侔,是中原士大夫的委婉表述,实际上,就是没有达到中原的道德水准。所以,夷人的心心所念者,无非权势、名利。为争权夺利,猜疑忌恨在所难免;而刀枪相向、流血身死之事,时有发生。

拥有自身的军事力量和行政体系,以及缺乏浓厚持久的以道德为导向的文化,这三点导致土司正权导致内乱频发。据李《传》,将王位由思可发传至思伦发的过程,已有台扁、昭肖发、思瓦发三王相断被杀(图3)。可谓内乱频仍,血腥不断。与之对比,蒲甘王朝、大理国、朱明王朝都没有出现如此频繁的夺位残杀。

Figure 3. Family tree and kingship transfer from Sikefa to Silunfa

图3. 由思可发传至思伦发的世系与夺位残杀图

上述的三个特征也容易导致对外扩张的战争。据李《传》:“洪武丙寅,复寇景东。明年,部属刀斯郎复犯定边县 [8] ”。对景东、定边县(今南涧县)的侵犯就是对朱明王朝的外战。公元1388年,明朝将领沐英(1345~1392年)派兵讨伐,将刀斯郎斩首。至此,百夷对朱明王朝心悦诚服,不敢再侵犯云南省。于是,向南进犯属于缅甸阿的瓦王朝,其王为明吉斯伐修寄(Minkyswasawky, 1367~1400年在位) [6]。同样地,阿瓦王朝土司政权,要定期向朱明王朝纳贡。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阿瓦王使臣来南京朝贡,向朱元璋控告思仑发,侵夺其境,阻断了朝贡的道路。朱元璋决定派使臣前往调解。李思聪出使缅甸,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作出的外交决定。

4. 李思聪出使缅甸的相关人物

李思聪(1363~1398年),字仲谋,号石林。出生于湖南省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该村现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9]。据笔者实地考察,村中古井上镶有一块刻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石碑,其碑文有“且与石林公之名播华夷,相媲美”之句(图2)。村外有其墓地。其验之于古籍,李思聪出生于该村,确凿无误。

据族谱资料,李思聪从小好学,天性慈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参加甲戌科殿试,登金榜二甲第12名,赐“进士出身”,任职于行人司,后奉诏出使缅甸。归朝后,将其使缅的见闻,整理成书,上奏朝廷。朱元璋大喜,赐衣一袭,擢升为二品,升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布(参)政。使缅途中,李思聪文思才涌,还创作了不少诗作,合称为《石林诗选》 [10]。

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李思聪的同行者是钱古训。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与李思聪同年参加甲戌科殿试,登金榜三甲第36名,赐“同进士出身”。李思聪《和钱公百夷宣慰拜诏韵》诗“天恩到处皆遵命,夷缅登时各罢师”,也可作为钱古训与李思聪同行的佐证。

5. 出使缅甸的行程

据《明实录》,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二日(农历),朱元璋即命行人李思聪、钱古训出使缅甸国及百夷。受旨后,即同钱古训一道,从明朝首都南京出发。许多同僚赠诗饯行。如,景清《赠行人李思聪出使缅甸》诗:“使节驰驱出帝畿,手持纶綍畅皇威。一尊江上催交旆,万里滇中睹锦衣。羌焚山河都改色,瘴蛮草木总生辉。遥知绝域蒙新化,杨柳依依早赋归”;杨砥《赠行人李思聪出使缅甸》诗:“使节悠悠出凤城,春风闲逐马蹄轻。江淮绿柳摇金嫩,原隰皇华洒露明。西域立功朝汉室,南夷闻命慕神京。伫瞻四牡归来日,拜舞天颜喜质成”。诗中“杨柳依依”“春风”“绿柳摇金嫩”等,均印证了其出发的时节是初春。

离开南京后,取道江西,到达湖南汉寿县,写《过龙阳县》诗一首。西行至桃源县时,已是仲春,故其诗《抵桃源》诗云:“满地桃林红似锦,沿溪芝草绿成茵”。

出湖南,西行至贵州镇远县,再抵施秉县偏桥卫时,作别送行者房弟李思敬等三人,赠《偏桥卫示送者》诗一首:“故乡二三友,送我百里余。极知情义重,欲报将何知。愿言尽忠节,临敌思捐躯。立功圣明世,芳名耀简书。”

达云南昆明后,于滇池旁写下《滇池夜月》诗,内有“光含水面冰壶洁,影浸波心玉宇清”之句。经云南禄丰县炼象关,再抵云南洱海卫(今祥云县)。经蜀身毒道,至大理市定西岭。其岭原名昆弥山,西平侯沐英曾率大军西讨大理国和元朝的残余势力,得胜后,更今名,并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建定西岭驿 [11]。山势险要,古籍形容其“高千余仞,设关其上”。据此可知,李思聪行至定西岭所写下的“旌旗摇曳过西关,万丈巍峨峭壁间”的诗句,应该是形容当年沐英率军西讨的盛况。

经古道,继续西行,到达云南保山,作《晓发金齿》诗;南下至保山的蒲缥镇。当地“阿昌蒲人皆远迎,花帽文身欢拜舞”(见《夜宿蒲漂》诗)。然后向西过怒江,越高黎贡山,到腾冲,南行进入南甸(今梁河县),至此,已经跨入勐卯(百夷)的腹地。再向西南方向行进,入今瑞丽陇川县一带。

继续西行至蛮暮(今缅甸八莫市),即顺着依洛瓦底江乘船而下,进入当时的缅甸阿瓦国。对缅国王明吉斯伐修寄“宣”谕6,缅王表示愿意遵从朱明王朝的旨意,与百夷和好。

然后,李思聪又折回百夷,向思伦发“宣”谕6。“思伦发闻诏,伏谢”,愿罢兵与缅甸阿瓦国修好。刚好此时,有一名叫刀干孟部将欲反叛思伦发,思聪以朝廷的威德劝谕其部将,“叛者稍退“。思伦发“欲倚使者服其下,强留之,以象、马、金宝为赂,思聪谕却之”。李思聪说:“中国不以象、马、金、玉为宝。所宝者,惟忠臣烈士、强兵勇将、孝子顺孙。宜送使者还朝,自此不为侵扰,斯可以明忠君之心。”

成功劝谕缅国与百夷和好后,李思聪打道回朝,再过云南时,心态迥然不同。其《还过云南》诗有“缅夷事毕归中夏,驷騑复过滇城下”句,这也表明,李思聪使缅系乘坐马车。马车东行至四川泸州,遇旧友,心甚喜,“缅夷事毕喜东旋,暂向泸州夜泊船”;向东北方向行至万县时,已是冬天,所谓“使缅夷归来万水涯,正逢六出撒天花”。公元1396年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李思聪一行回到南京。往返总计约8000公里。

6. 李思聪使缅的外交成果

第一,李思聪此番出使缅甸,是对缅甸使者的回应,但始作俑者是百夷的思仑发。因为是思仑发挑起了对缅甸阿瓦王朝的战争。恰好,思仑发部将刀干孟叛乱,李思聪利用这个机会,“谕其部众,叛者稍退”,暂时平安了勐卯国的内乱。所以,李思聪不仅促成了缅国与百夷息兵和好,而且,暂时平安百夷的内乱。

第二,《百夷传》的面世,客观上得益于使缅的外交活动。所以,《百夷传》也是李思聪使缅的外交成果。

7. 李思聪使缅的历史意义与实现意义

7.1. 安定了明初的边境并为后期成的功治理奠定了基础

李思聪使缅劝阻了百夷的外战,同时,也暂时地平定了内乱,但内乱是无法避免的,迟早而已。按其制度,思仑发即位时,要全部接受各部落所献的女子为妃,这引起了王后的猜嫉。新晋的妃子,大多被王后冤杀,弃于江中,引起部属不满。刀干孟借机作乱 [8]。不难看出,这起内乱是由于土酋制度本来的缺陷所致。王后为争权夺利而猜疑忌恨,却又缺乏一种平衡的措施。所以说,百夷的文化缺陷也是这其内乱的重要诱因。

据《明史·何福传》,洪武三十年(公元1399年)冬,明朝大将何福剿灭了刀干孟,将被逐的首领思伦发迎回麓川。此后,思伦发归心于朱明王朝,再没有向外发动征战。这种局面维持了10年,直到永乐四年(1406年),行人张洪使缅夷为止 [8]。思伦发的归心与李思聪的劝谕不无关系。所以,李思聪出使缅甸具有“劝诫百夷,息兵安境”的历史意义。

7.2. 为今世乃至后世的外交家,树立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忠臣义使的典范

过去,从中原到达南方蛮夷之地,路途遥远,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明史·列传·卷二百零二云南土司二》“洪武六年,遣使田俨、程斗南、张祎、钱允恭赍诏往谕。至安南,留二年,以道阻不通。有诏召之,惟俨还,余皆道卒。”李思聪自己也说“路入西南万五千,怒江秋尽水如天”(《过怒江百夷叼孟傅典等来迎》,图2)。更重要的是,边境未定,夷民顽凶狡黠,吉凶难料。事实上,洪武五年(1373年),朱明王朝的使臣王祎(字子充,1322~1373年),来云南招谕劝降时,也被杀害;洪武十八年(1385年)思伦发反叛时,千户7王升阵前战死。所以,出使缅夷可能身死夷地。此时的李思聪作好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在贵州镇施秉县偏桥卫作别送行者时,即表示“愿言尽忠节,临敌思捐躯。立功圣明世,芳名耀简书”。

此外,作忠臣义使,李思聪轻财重义。如前所述,他毅然拒绝了象、马、金宝的馈赠。以此,感化思伦发,使之归心于朱明王朝。总之,李思聪为今世乃至后世的外交家,树立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忠臣义使典范。

7.3. 其著作《百夷传》具有历史学、文学价值、民族学价值

江应樑对钱《传》的历史学、民族学、文学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 [4]。这些评价当然也适用于李《传》。本文要强调的是,李《传》可以更正《传》的错误。钱《传》著云:“是冬,思瓦发略于者阑、南甸。其属达鲁方等,辄立满散之子思仑发”。据此,立思仑发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冬;但实际上,思仑发于洪武十五年二月,即已被立为首领。李《传》:“洪武辛酉,……乃授思伦发为麓川平缅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这与《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一四三》记载是一样的,“洪武十五年闰二月乙巳,置平缅宣慰使司,以土酋思伦发为宣慰使”。不仅如此,李《传》还可以更正张洪《南夷书》之误。据《南夷书》,思伦发是思可发的儿子;但据李《传》,思伦发是思可发的孙子 [8],其家族关系如图3。此处,江应樑也有详细的考证 [6]。

最后要说明的是,李《传》虽然是纪事类,却文字优美,用词精炼、生动,似铿锵有韵。如:“百夷,即麓川平缅也。地在云南之西南”“自汉以来,于中国或服或叛,各有土豪主之,不相统摄”“上下僭奢,虽微名薄职,辄系钑花金银宝带。官民皆用笋壳为帽,以金玉等宝为高顶,如宝塔状,上悬小金铃,遍插翠花翎毛之类,后垂红缨。贵者衣用红丝绫锦,以金花金钿饰之。出入或象或马,从者塞途。俗以坐象为贵,以银镜十数为络,银铃银钉为缘,鞍三面以铁为阑,漆以丹,籍以重烟,悬以铜铃。鞍后奴一人,铜帽花裳,执长钩为疾徐之节,招摇于道,自以为贵”“食不用箸,每客一卒跪座侧,持水瓶,食毕则盥帨”“驿路无邮亭,一里半里许构一小草楼,五人坐守,虽远千里,报在旦夕”“凡生子,贵者以水浴于家,贱者则浴于河”“三日后,以子授其夫,耕织自若”“赤脚而行,涉水登山,其疾如飞”。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文章引用

李熙灿. 李思聪出使缅甸:考证与深度解析
Li Sicong’s Mission to Myanmar: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n-Depth Analysis[J]. 历史学研究, 2021, 09(01): 1-8.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1.91001

参考文献

  1. 1. 余定邦. 钱古训和他的《百夷传》——兼谈明初的中缅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 1981(1): 92-97.

  2. 2. 贺圣达. 元明清时期中缅关系与中国西南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8): 2-14.

  3. 3. 李羿, 张日生. 桂阳发现明朝杰出外交家李思聪使缅诗[EB/OL]. 华声在线, 2016. http://cz.voc.com.cn/view.php?cid=2&tid=9171, 2021-03-01.

  4. 4. 江应樑. 《百夷传》的史料价值及其版本[J]. 思想战线, 1978(1): 66-71.

  5. 5.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第0681册/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10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84.

  6. 6. [明]钱古训, 撰, 江应樑, 校注. 百夷传校注[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

  7. 7. [明]陈文, 李春龙, 刘景毛, 校注.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537-544.

  8. 8. [明]张洪. 南夷书-百夷传校注-附录八[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0: 176.

  9. 9. 中国传统村落网.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EB/OL]. 2016. http://www.chuantongcunluo.com/index.php/home/gjml/gjml/wid/2014.html, 2021-03-02.

  10. 10. 张日生. 筱塘村: 思聪故里佳话长[N]. 郴州日报, 2016.

  11. 11. [明]陈文, 李春龙, 刘景毛, 校注.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277.

  12. NOTES

    1百夷,此词最早见于元·王恽《元王恽记金齿蛮来朝事》“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辛西夏四月十三丙午,呼金齿蛮使人,问其来庭之意及国俗、地理等事,言语侏离,重译而后通。国名百夷,盖群蛮之总称也”。其字面意思是指各少数民族的总称。但却只限于我国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李《传》中也说:百夷,即麓川平缅也。地在云南……。其种类有大百夷、小百夷,又有蒲人、……等名,以其诸夷杂处,故曰百夷”由于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以傣族为主体,所以,“百夷”有时也指傣族;甚至,也指傣族聚居之地,其地在今天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

    2土司,其字面的意思是:土著人的自治。因土著人自理依靠其部落酋长,故也称为土酋。这是中原统治者,对边方少数民族的特定称谓。土司制是始于元朝的怀柔(羁縻)政策:一方面允许其高度自治(即土司);另一方面,土司政权则向元朝称臣,定期纳贡;元朝通过宣慰的方式,调停其的内乱、战争。

    3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是傣族聚居地。历史上,在此建有勐卯国。据明·张洪《南夷书》,思伦发提议在麓川后,加“平缅”二字,故“麓川平缅”往往合称。

    4关于思可法即位的年限,有1239、1340、1310、1336年四种说法。根据《嘿勐沽勐》(二)记载,由傣历推测为1336年最合理。本文从之。

    5宣慰,字面意思是,宣示中原皇帝的旨意,以慰抚当地的少数民族。所以,亦称宣抚。

    6谕文全文,见《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四》。

    7千户,是明朝所设的军职,相当于正五品。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