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Anthropology
Vol.05 No.03(2017), Article ID:22234,7 pages
10.12677/MA.2017.53005

A Summary of Japanese Scholars’ Research on Yunnan Minority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

Shiying C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Sep. 11th, 2017; accepted: Sep. 23rd, 2017; published: Sep. 29th, 2017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the first 817 papers related to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1196 papers retrieved by searching the keyword “Yunnan province” at Cinii website of Jap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hen lists the 406 papers published after 2000, the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search trends were analyzed. Japanese scholars have a wide field of research on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but the research tends to decrease. There have been some new research trend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tends to diversity.

Keywords: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Research Scholars, Trends

21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现状综述

陈诗颖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17年9月11日;录用日期:2017年9月23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29日

摘 要

本文通过在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网站Cinii检索关键词“云南省”,从检索出的1196篇论文中,筛选出817篇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论文。再罗列出发表日期为2000年后的406篇论文,对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研究动向等进行了分析得出,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领域广,但研究趋于减少,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研究视角趋向于多样。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趋势动向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日本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初。其间,学术队伍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展开大量的田野调查。上世纪,鸟越宪三郎提出的“倭族论”引发了一阵日本学者在云南地区的“寻根热”,但此观点因缺乏考古依据而逐渐被否认,对云南的研究热度也随之降低。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和汉族不断融合,少数民族汉化的问题受到关注。经济发展,特别是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效益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也引来不少学者的关注 [1] [2] [3] 。

2. 日本学者对傣族的研究

日本学者对傣族的研究最早始于1982年,主要研究“贝叶文化”支配下的傣族、土司社会政治组织和种族社会、西双版纳古代王国的政权以及创世神话、原始宗教、傣族村落、干栏式住房等。21世纪的研究情况如下:

长谷川清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表了关于西双版纳古代王国的政权变迁、创世神话的论文。进入21世纪后,研究开始转向民族民间文化及其复兴、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旅游观光。发表了相关论文,开始研究文化振兴下傣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从傣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育研究少数民族的汉化,以及少数民族观光旅游业发展下,风俗习惯的“商品化”。

对傣族宗教的研究,其中马场雄司从上个世纪开始致力于傣族上座佛教的研究,21世纪发表了《云南的上座佛教——日本人类学和历史学积淀》(2008)。小岛敬裕以德宏州傣族为中心,研究上座佛教在社会主义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了文革、大跃进、邻国缅甸战乱后,形成的文化变迁1。另一位研究上座佛教的学者是乌日汗,该学者对上座佛教的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傣族的民族宗教和上座佛教的发展不乐观,佛教明显趋于世俗化且信仰意识淡薄2。欠端实研究与受汉族文化影响下的上座佛教同傣族自然崇拜的共存,傣族的自然崇拜是信仰一个稻魂精神化身的女神,同时在汉族文化影响下接受了戒律森严、以男性为主的佛教共存。认为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日本是相通的,神道佛教是道教和佛教的融合下的自然崇拜3

对西双版纳建筑和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开始与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21世纪后日本建筑学会的考察团继续对傣族集落的研究调查,从居住地分析傣族空间秩序、空间认识和行动,从干栏式住房看傣族与自然环境共存的生存模式,傣族聚集的村落的文化共生等。

矶部美里对傣族传统的研究视角是西双版纳傣族新生儿分娩的相关习俗、研究包括接生婆、男性接生婆、傣族的传统医疗体系、母乳期的食物禁忌等。菅野博貢研究了傣族汉化的进程。

3. 日本学者对白族的研究

对白族有研究的学者主要有三个,雨森直也、横山广子、甲斐胜二,研究领域广,分别涉及社会、手工艺、宗教、民族关系、语言文字、民族文学等。

甲斐胜二从1994年其开始研究白族的语言文化,包括白族的文字的历史、在大理自治州推行的白族新文字普及运动的现状和问题,大理自治州地区学校内白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另外、研究了白族诗歌韵律与日本7775体诗歌之间的关联性,从演奏的乐器探讨都逸、琉哥、云南白族的民间歌谣的关系4

雨森直也对云南大理自治州少数民族白族的研究内容包括以鹤庆县为例,调查少数民族外出务农的历史变迁,鹤庆县自治州的民族观光旅游事业,特别是当地白族银手工艺品相关的观光旅游和商业效应,同时也注意到其作为一种新的地域文化资源,并没有被很好的传承和利用,在观光旅游的开发下,银手工艺品面临着极大窘境。

作者在2010年对白族的银手工艺加工业的研究中,在鹤庆县某村进行田野调查,深入当地银饰品的加工和销售。90年代前,银手工艺品在鹤庆县还没有被大量的生产和销售。后来销路打开,为保障其劳动力,手工艺人由本村亲戚扩大到和周边村落的青少年,这些青年学一段时间学会手艺后,在自己的村落中开始独立生产销售。这样一来就导致原村落的利润一路下滑。同时品牌效应的作用开始凸显,如银手工艺品以“新华村”的最为著名,但如果以“新华村”的技艺来标榜银手工艺品,其民族性很难得到体现。相反,如果用“少数民族白族”作为品牌来标榜,又无法同周边村落拉开差距。而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当地村民本民族意识淡薄,而本村意识却很强5

在2012年的研究中,考察了1990年改革开放后当地银手工艺品的发展走向,云南省开始推行振兴当地旅游业的政策,而这一举动非但没有解决当地银手工艺品的窘境,反而使其发展更加畸形。首先,为了使其更具观光特色并从中获得收益,村民开始捏造当地和夸张当地的银手工艺的历史风俗传统,对外不断树立一个被夸大的传统形象。一连串的举动加大当地各村落间差异化,忽视了作为手工艺品所必须具备的少数民族白族特征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银手工艺品的发展更加畸形6

一位研究过云南少数民族白族的学者是横山广子教授,横山教授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早期研究以宗教为主。以大理盆地的白族地区守护神“本主”的宗教信仰为切入点,考察了白族汉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表明虽然白族在汉化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的同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白族的宗教还依然由“本主”支配,并且“本主”不受汉族神明的支配。进入21世纪,横山广子的研究视角有了较大的转变,领域有中国西南地区到东南亚大陆地区的民族历史研究、云南省大理少数民族白族的民族身份认同、少数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相关政策制度、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下的变迁等。横山广子发表的《以观光为主的经济发展和文化》(2004)中,以大理盆地为主调查了当地GDP、人均收入、游客年均数量、游客的构成等,对大理观光现状做了大量调查和分析,认为当地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和白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包括白族传统工艺蜡染、白族茶文化三道茶、洱海环保现状。文化传统的商品化带动当地经济,而对利润的追逐也导致文化发展畸形。

其它研究包括日本建筑学会对茶马古道沿线建筑的调查、山田直己对白族“踏葬歌”的研究、冈部隆志对白族民歌的研究。山田直己对大理州白族的“踏葬歌”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对白族关于村民如何接纳逝去的亲人朋友所举行的送葬仪式有浓厚的兴趣,对送葬的形式、过程、送葬歌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对“踏葬歌”的歌词进行了详细的翻译和假名注音7。岡部隆志主要研究白族的民歌,其中包括民歌的对歌唱法,翻译整理了把历时2小时47分的对歌,进行了大量的白族歌谣和日本歌谣的对比研究8

4. 日本学者对纳西族的研究

黑泽直道在研究了纳西族的语言、文化、宗教等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纳西族文字——东巴文。查阅了大量的用东巴文字记录的文本资料,分析东巴文字的分类和变迁、记录方式等,解析了东巴文文本资料的全貌。通过研究东巴经文,分析纳西语的语言结构、语气助词等语法特征。

山田勅之的研究是关于纳西族的古代政权。主要是中国古代明朝木氏土司的历史,当时纳西族的主要势力木氏土司同中央王朝、西藏藏族之间的关系。随后,对木氏土司留下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木府等同观光旅游的视点相结合,从建筑材质、建筑构造、空间设计、艺术壁画到当地文化底蕴、旅游政策、汉化过程等,详细地论述了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前景。

岡晋的研究包括纳西族宗教东巴教的解析、东巴教圣地的观光旅游和社会变迁下,宗教运动的再生。以迪庆州东南部纳西为例,研究了土司支配制度下的村子的集团亲族组织、当时的婚姻形态、同村内土司支配下的“村长”集团和其他集团的关系、政治和社会的变迁。

对纳西族进行研究的另一位学者金绳初美则研究从摩梭族文化保护情况和摩梭族自身的身份认同。对生活在泸沽湖纳西族人的民族意识和观光旅游发展的相互作用。

5. 日本学者关于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研究调查

21世纪早期对哈尼族梯田的研究主要是日本建筑学会研究哈尼族草顶土掌房的房屋样式的继承和变化,农业相关机构研究调查元阳梯田的灌溉体系。稻村务对哈尼族的研究涵盖了红河州梯田地区的哈尼族和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研究涵盖对哈尼族民族构成、社会阶层构成、风俗礼仪、婚丧祭祀、汉化进程等。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日本学者开始在绿春县元阳梯田景区展开田野调查。阿部朋恒经过一年的田野调查后提出,申遗成功后,观光业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文化发展畸形,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族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少数民族风情是为了迎合观光业发展。其次当地人民并没有对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只是为了追着商业礼仪,病态地展现自己民族风貌。

阿部朋恒还对比了中方申遗的申请书和科教文组织提示的申遗条件,中方提出的申遗要素是“森林、水系、村落、梯田群”这五个物理要素。而科教文组织界定的条件是“大米种植烹饪的传统习惯”、“以物质的梯田为媒介所维系的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加之科教文组织的考察团只探访了短短6天。在阿部朋恒看来,哈尼梯田申遗的成功有诸多不合理9

6. 宫肋千绘对苗族服饰的研究

云南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元素,少数民族服装的样式非常丰富。作为极其日常性的个人行为—着装,宫肋千绘坚持着装是构成社会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意义,着装的社会归属十分具有弹性嘛所以通过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规范,同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一样,具有他人判断自己社会归属的左右。而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后,承认民族内部的多样性,就必须对其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其中着装就是构成民族文化,尤其是女性方面文化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肋千绘对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宫肋千绘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云南苗族服装,包括与其相关的民族元素、民族文化、苗族女性、乃至苗族服装和流行趋势的关系,其商品的化的进程。该学者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从2006年9月末至2009年3月上旬在云南省文山州约两年半的调查,以及2009年8月、2010年1~3月,2012年3月间进行了补充调查。宫肋千绘深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县蒙支系苗族的村落、服饰工厂,通过与苗族村民同起同居、访谈观察,走访定期集市,访谈销售者等形式而展开的。

近年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对“民族服饰”的势头也就随之高涨。在此趋势下,关于“民族服饰”的相关调研和研讨会也随之展开。2007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云南大学共同举办了“中、老、越、泰苗人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传习国际研讨会”,集中讨论了“蒙”的“民族服饰”。除中国以外,还有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泰国、越南等地的参会者,研讨会后又前往文山州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于“民族服饰”相关技艺的研讨和继承、培养,以及其所面临的危机,商品化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讨论。

宫肋老师从服装所具有的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到服饰的设计制作方法,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下,有着十分丰富的成果。但也无奈的,保护苗族文化背景下的“蒙”服饰,其商品化过程使其背离初衷,变得面目全非,在由蒙支系苗族人们希望的新服饰而产生的流行面前逐渐瓦解崩溃10

宫肋千绘至今还在继续对苗族“蒙”服饰的研究,2016年出版了书著《装いの民族誌ー中国雲南省モンの「民族衣装」をめぐる実践》,2017年也在继续对“蒙”服饰手工艺刺绣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 [4] 。

7. 其它研究

远藤耕太郎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较为广泛,和冈部隆志教授一同调研了彝族的火把节。同时,对摩梭族的民间歌谣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民歌的歌词所体现的文化、民歌的韵律、民歌所折射的社会现状。之后研究领域延伸到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文化,包括彝族、摩梭族、纳西族等,其领域辐射到神话和宗教习俗。

有一部分学者对云南的少数民族观光进行了研究,除了上述提到早期研究傣族的宗教、社会、文化的两位学者长谷川清、横山广子,近年来都发表了关于观光业下民族文化的变迁。雨森直也研究了旅游观光下,银首饰品加工业的变迁。丽江作为另一世界遗产,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为少数民族活动空间——建筑群,也是少数民族一项重要的遗产。日本建筑学会的一批考察队伍,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中甸藏族居住区、西双版纳傣族居住地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主要学者有山村高淑、藤木庸介、北山惠、盐谷寿翁、谷内麻里子等。

8. 日本相关研究概况

日本学者对云南的研究,大多采用田野调查,且调查的队伍庞大,机构众多。对云南有过研究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其中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和京都大学喜马拉雅研究会、爱知大学中国协会(中国21)、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日本文化人类学会、亚洲民族文化研究、比较民族学会报、季刊民族学、中国研究月报等机构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了综合研究,调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古代社会、文化遗产等。各机构学者组成学团,深入少数民族村落,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以更客观、更全面、更细腻的视角,透析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所折射出哲学、人类学、生态学的内容。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神户外国语学院对云南的研究主要是语言文学上,包括对彝族语、东巴文等进行了全面的解析。相关学者们邀请当地能说少数民族语言的村民,听其对话、唱民歌,逐一记录其语音特征。民俗建筑、日本建筑学会的研究使针对少数民族的居住空间,包括傣家吊脚楼、丽江古城、中甸藏族聚集地、茶马古道沿线建筑群等。亚洲民族造形学会志、京都嵯峨艺术大学的研究主要是与民族服饰相关的社会特征的折射、民族元素、服装质材等。其中大多数日本学者都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流失表示出惋惜和无奈。

9. 与上个世纪的对比

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初。研究大致有鸟居乌龙从他让你来学的角度考察民族的渊源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白鸟芳郎等从民族的由来、历史、语言体系等问题力求复原华南文化史、对傣族稻作文化、干栏式住房、原始宗教、小乘佛教等的研究、鸟越宪三郎提出了“倭族论”,引起一阵寻根热、中尾佐助在《照叶树林文化》中提出了云南中心说、还有其它学者对民间故事、神话、信仰、祭祀的研究11 [5] 。

进入21世纪后,除了20世纪对民族关系、宗教、语言、少数民族神话等研究的继续。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1) 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少数民族的汉化。对傣族的研究者们,其中鸟日汗从民族自然崇拜和佛教共存的现象探究了傣族和汉族的融合。横山广子教授也在近年的论文中提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同一性。长谷川清、甲斐胜二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汉化的进程。

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日本社会科学研究所开始派遣考察团主要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考察,其中包括对民族关系、民族发展遇到的问题、经济低迷的现状、宗教变迁等。

3) 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旅游观光业的研究,随着交通的完善、旅游景点的开发、政府推行的旅游政策,近年来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旅游业发展显著。近年研究白族、傣族、纳西族、哈尼族等学者都发表了与少数民族文化观光相关的论文。研究了少数民族手工艺、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的商品化等在旅游业推动下的变迁。所有学者都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的驱动下的发展是畸形的 [6] [7] [8] 。

10. 研究趋势

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日本对云南的研究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也有收录的速度较慢,很多论文还未录入的因素。从近两年的研究情况看,2017年能检索到与民族文化相关的6篇中,三篇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观光和旅游,另有建筑、宗教、传统习俗各一篇。2016年85篇相关论文中,研究文化遗产的有3篇,另外还有关于工艺品陶瓷、对联、少数名族神话、宗教各一篇。

21世纪初期对云南的研究远远多于2010年后,且研究领域由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形态、文字、元素,开始朝着文化遗产、少数民族观光旅游的方向进行研究。1978年鸟越宪三郎在云南进行考察后,提出了“倭根论”,由此引发了一阵寻根热,大量学者开始在云南进行各种田野调查,随着这股热潮的退去,研究量也就逐年减少。

Figure 1. 1-21 century Japanese scholar published quantity

图1. 1-21世纪日本学者发刊数量

日本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在未来,其视角和领域会继续呈现多样性,少数民族汉化进程脚步不会停,其研究也将会继续。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下不断变迁,民族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人的生计等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研究也都将会继续。同时,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研究离不开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现地取材。

本次研究综述以Cinii国立情报局为主要资料来源,但近年来Cinii的论文逐渐转移至Jstage。且输入“云南省”对论文进行检索后,Cinii收录的数量是1196、Jstage的收录数量是1469,很多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论文,标题中并未出现关键字“云南省”,并且有很多论文的正文未公开,所以还需要完善大量的资料。

文章引用

陈诗颖. 21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现状综述
A Summary of Japanese Scholars’ Research on Yunnan Minority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J]. 现代人类学, 2017, 05(03): 33-39. http://dx.doi.org/10.12677/MA.2017.5300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王晓葵.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演变及相关问题[J]. 文化遗产, 2008(2): 135-139.

  2. 2. 侯巧红. 关于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与保护方法的思考[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 33(5): 64-66.

  3. 3. 于海广, 王巨山.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5.

  4. 4. 宫胁千绘. “民族服饰”的品牌和流行——以云南省文山州蒙支系苗族服饰的成衣商品化为例[EB/OL]. https://minpaku.repo.nii.ac.jp

  5. 5. 张正军. 二十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J]. 云社会科学, 2015(6): 90-94.

  6. 6. 王文章. 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育科学出版社, 2008: 10.

  7. 7. 单霁翔.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5: 4.

  8. 8. 韩小兵.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及法律意义[J]. 北京: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0.

  9. NOTES

    1小島敬裕. 中国雲南省徳宏州における仏教実践の断絶と再構. 日本文化人類学会研究大会発表要旨集, 2012.

    2雲南省西双版納におけるタイ族の民族宗教と上座部仏教. 烏日汗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育研究推進室年報, 2013.

    3欠端實. 雲南省ダイ族社会における自然崇拝と仏教―「寨心崇拝」と「穀霊信仰」の変容―麗澤大学比較文明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2012.

    4甲斐勝二.都々逸・琉歌・雲南白族の民間歌謡の関係から考える:三弦・三線・三味線を媒介として[J]福岡大学研究部論集.2014

    5雨森直也.観光開発による銀加工品とブランド化をめぐるジレンマ:中国雲南省大理ぺー族自治州鶴慶県における民族観光村の事例[J]. 日本文化人類学会研究大会発表要旨集, 2010.

    6雨森直也. 新たな「地域文化資源」の創造とエスニック・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強化: 中国雲南省鶴慶県におけるペー族の観光化村落を事例として[J]. 千葉: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研究支援部, 2012.

    7山田直巳. 雲南省大理白族の葬送歌唱(6)「永香村踏喪歌」資料[X]. 東京: アジア民族文化学会, 2013.

    8岡部隆志. 異文化をつなぐ歌掛け: 雲南省鶴慶の漢調"田埂調"について[J]. 東京: アジア民族文化学会, 2014.

    9阿部朋恒. 住民族からみた「世界遺産:「紅河ハニ棚田群の文化的景観」の世界遺産登録をめぐって[J].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 2016.

    10宮脇千絵.“民族服饰”的品牌和流行:以云南省文山州蒙支系苗族服饰的成衣商品化为例[X].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2014

    11张正军. 二十世纪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J]. 云社会科学, 2015(6): 90-9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