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Vol. 10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8010 , 8 pages
10.12677/APS.2022.101001

基于OBE理念下的武汉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学生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周俊宇*,罗力滔,马 岩,孙健#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5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17日

摘要

《中国武术史》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中国武术从萌芽阶段发展至今的所有历史内容,以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为主要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改变,而课程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在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实施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2019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对课程的认知情况,以了解《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后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为《中国武术史》课程后续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课程考核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tudents’ Cognition of Course Reform of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OBE Concept

Junyu Zhou*, Litao Luo, Yan Ma, Jian Sun#

Wushu Colleg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Dec. 5th, 2021; accepted: Jan. 7th, 2022; published: Jan. 17th, 2022

ABSTRACT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the core theoretical course of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major, which covers all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embryonic stage to now.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ng time span , rich content and numerous knowledge poi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ocial demand for Wushu professionals is also changing quietly, and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societ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in the Wuhan sports college Wushu college Chinese Wushu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grade 2019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major students’ perceptions about the cours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obtained after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form of the course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Keywords: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Reform, Course Assess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1. 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OBE理念概述

OBE理念,由美国首先提出,以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来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OBE理念将学生放在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将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课程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授了什么。此外,OBE理念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以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来判定教学的效果。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个性化多元弹性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反馈来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

1.2. 《中国武术史》课程现状梗概

《中国武术史》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教学活动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愈发密切。早在2014年,便已有学者提出:《中国武术史》课程应在遵循理论课程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课程本身优势,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如在授课内容上,可采用叙述武侠故事的方法以延伸授课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武术史》课程应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结合,打造诸如慕课一类的新兴网络教学模式,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创新上的巨大突破 [1]。

武汉体育学院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其《中国武术史》课程有着设置时间长,教师授课经验丰富等优势。随着“武术进校园”有关政策的推进,社会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型武术专业人才有着迫切的需要。因此,武术学院《中国武术史》课程基于OBE理念,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非课堂的主宰者,以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在ppt演示,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等传统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与传统课程相比,改革后的《中国武术史》课程积极与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学生自主出题、课后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法,成功研发了《中国武术史》课程考核新模式。如今,尽管武汉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史》课程在教学成果上已取得了巨大突破,可课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为完善《中国武术史》课程,使其更贴合社会对高质量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本研究基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针对2019级学生的课程考核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2]。

2. 《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意义

《中国武术史》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的武术发展概况,充分表述了中国武术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项具有多种竞赛形式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的发展历程。因此,《中国武术史》课程对学生充分了解自身专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扩充知识面

《中国武术史》课程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武术的热爱,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同时能够去运用武术理论,解答自身专项训练中存在的疑虑。由于本课程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武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所有历史,以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为主要特点,因此传统的教学与考核形式,不仅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教学进度缓慢,学生挂科率偏高,而且因课时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够挑选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差强人意。同时,根据走访调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偏多,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迫于其它课程的学习压力,对枯燥的《中国武术史》早早地丧失了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只作为知识的接受者置身于课堂,这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更不能达到本专业培养全面发展的武术人才的目标,正因如此,课程的改革便显得更有意义。改革后《中国武术史》课程,在考核结构上,主要分为:课堂出勤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其中,作业部分被分为两个板块,其一,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依据教材分配不同的知识内容,要求小组各成员按要求依据所分配到的内容进行自主出题,学生所出题目经教师审查后,综合整理成为题库(据统计,自主出题量达2000题),依《中国武术史》教材的章节顺序,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作为本班学生的课后章节测验。其二,章节测验部分所得分数占最终考核分数的40%,并且线上学习平台将根据章节测验完成情况同步出分,让学生的努力及时地得到正向反馈,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地完成章节测验。课程最终的期末考试,将依托于线上学习平台,在题库中随机抽取两百道题目作为试题,进行线上开卷考试。在一系列的考核中,学生无论是进行自主出题、完成章节测验还是期末考试,都将对教材进行翻阅查询,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武术史》的知识会逐步经历领会、巩固、运用、检查四个阶段,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由于章节测验的题目涵盖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与传统的教学与考核形式相比,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充,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素养的发展得到了充分保障。

2.2. 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改革后的《中国武术史》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始终遵循“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的主动性。因此,在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素养都将会得到发展。例如,在自主出题过程中,学生的洞察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3. 课程改革后学生考核情况的调查反馈

笔者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2019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基于学生视角,对《中国武术史》考核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术专业2019级共计一百人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0份。笔者将仅从学生考核满意度、学生对课程改革后考核形式的看法、新型考核形式对学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学生考核满意度调查分析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60%的学生对自己最终考核成绩满意,而对自己成绩满意度一般或不满意的学生仅分别占36.67%与3.33%,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为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以学生对题目难易程度的看法为自变量,以学生对成绩的满意程度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主观上对试题难易程度的判断,与其对自身最终成绩的满意度,并不呈正相关。如图所示(见表2),认为《中国武术史》试题很难的学生,对最终的考核成绩满意度最高,达到80%,反观认为试题简单或比较轻松的学生,对最终成绩满意的人数反而较少,分别为40%与61.29%。这说明尽管考核难度(章节测验难度与期末考试难度)对少数学生来说较大,但依旧能够达到该部分学生对自身的成绩要求。而通过调查,我们可知对自身成绩不满意的学生与认为试题简单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占对试题难度持相同看法学生的40%。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为考核内容与形式过于简单,过于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终成绩的取得与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无太大关系,因而学生之间的最终成绩差距不大,而该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对自身要求较高,所取得的最终成绩并未达到自身预期。但从人数上观察,认为试题很难与认为试题很容易的学生数量仅分别为5人,说明《中国武术史》的考核结果与考核内容(难易程度)均在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对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Table 1. Satisfaction survey of students’ assessment results

表1. 学生的考核结果满意度调查

Table 2. Correlation survey between test difficulty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表2. 试题难度与学生满意度的关联性调查

3.2. 学生对《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后考核形式的看法

《中国武术史》课程的改革,是在OBE理念指导下的全新尝试,作为成果导向型教育,学生在《中国武术史》课程中的收获与对课程的看法与感受,是检验《中国武术史》考核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后续的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见表3),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后,更加符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但同时,也有较多的学生认为传统的考核方式更适合本专业学生,原因主要集中在:改革后的课程考核难度低,自主出题、章节测验题目数量过多,耗时过长,内容宽泛而不精,挤占了过多的课余时间。

Table 3. Survey on the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students’ eyes

表3. 学生眼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调查

如何满足因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不同需求,是《中国武术史》课程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我们发现(见表4),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考核模式对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有较大的意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改革后的《中国武术史》更需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75%)、洞察创新能力(70%)、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88.33%)以及动手实践能力(68.33%),其中,认为完成该课程需要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的学生占比最高,这是由于在课程考核的自主出题、课后章节测验与期末考试环节,均需要学生对知识素材进行收集与加工处理,进而对知识点进行正确的判断,使自己通过本门课程 [3]。

Table 4. Students’ opinions on the ability required for learning the course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表4. 学生对学习《中国武术史》课程所需能力的看法

3.3. 新型考核形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效果是衡量一门课程好坏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在完成考核一段时间后,对教科书内容的印象,来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判,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见表5),绝大多数学生在通过《中国武术史》课程一段时间后,依旧对课程内容留有较深的印象,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很深与较深的学生总数达到了调查总人数的90%。

Table 5. Students’ impression on the Content of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表5. 学生对《中国武术史》内容的印象

笔者调查后发现(见表6),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后,对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Table 6. Students’ assessment of their own learning ability after completing the course

表6. 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估情况

3.4. 《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后的《中国武术史》课程,对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普适性,首先,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在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洞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提高。

其次,课程挂科比例下降,学生对《中国武术史》课程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相较于传统的课程,改革后的课程采用了“自主出题—章节测验—期末考试”这一多维度的考核方式,不以最终的考试成绩定“乾坤”,使得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大胆地去实践学习,不断地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不仅使得自身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基础总体偏低、但对理论课程的意义有着正确认识的前提下, 实行,但当下实行的考核形式存在着考核要求偏低的情况,在提升了考试及格率,照顾了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的同时,却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要求。

4. 《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在学生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尽管《中国武术史》考核的改革,更加贴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但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困境,只有对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才可对《中国武术史》课程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改革。笔者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2019级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与以往文献资料的研究情况相结合,主要针对学生方面存在的困境,整理出以下几点:

4.1.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程度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往往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性,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理论学习接触不多或趋之若鹜。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由于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相较于有着丰富学习经验的学生存在劣势。而同时,目前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形式,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能力较强、理论学习基础较好的一类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因此,如何使课程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是《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4.2. 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习惯不统一

本专业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并且对术科课程的学习热情远远高于学科课程。原因一般为:其一,对体育训练的热爱;其二,未来所期望从事工作的需要;其三,成绩较差,丧失了对理论学习的自信心;其四,对本专业热情不够,学习只是为了及格混文凭等。因此,如何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树立学生对本专业理论课程的信心,不仅是《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更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时应思索的问题。

4.3. 内容广,课时短,难以拓展

《中国武术史》繁多的教材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数,是《中国武术史》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尽管《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后采用了全新的考核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相较于传统课程大大增强,可相较于其它理论学科,《中国武术史》课程在对知识点进行学习时,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学习效率在繁多的知识内容面前,依旧显得较为低下。同时,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依旧难以脱离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拓展,无法更进一步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5. 对《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的建议

5.1. 适当提升考核难度与区分度

尽管OBE理念强调达成性评价而并非比较性评价,可目前由于学校的要求,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依旧有着具体量化的分数,学生之间的比较依旧存在。另外,社会中的各单位往往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竞争将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缓冲阶段,如果在考核中一味地强调学习成果的达成,只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知识的广度而不考察学生思想的深度,容易使学生在未来面对其他重要考试时无法适应,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在目前改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中国武术史》课程的考核难度,同时,学生自主出题作为新型考核形式的一部分,也应当制定完善的评分细则,在保障学生通过率的同时,提高考核的竞争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5.2. 实行翻转课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基本的教育目的,这就要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熟练技术动作的同时,更要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武术中,技术动作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是武术外在的表达形式,而武术理论则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关键内核,作为武术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将在武术教育行业中发光发热,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运动技术水平,较强的理论知识储备,更应有一定的理论讲授能力,来作为角色转换的基石。《中国武术史》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理论授课能力的重任,因此,在课程的考核体系中,实行翻转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5.3. 按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行分班教学

按照当下的分班方式,一班通常有80名学生,不同的学生对本课程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而教师数量有限,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因此,笔者建议,可在初始授课阶段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而后依此进行分班,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需求的变化申请换班上课,教师酌情调整人员,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学生A代表了有着较高学习需求的学生,而学生B代表学习需求较低的学生。教师可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后,将A与B进行分班教学,对A进行教学时,可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与思想的深度,对B则主要保证教材内容的传授。若在教学中,B产生了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希望在此门课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内容,则可向教师申请转至学生A的班级进行上课,以此来保证《中国武术史》课程对有着不同需求的学生更具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行此制度时,也应在考核的内容与形式上追求统一,以确保考核的公平性。

5.4. 加大《中国武术史》教师培育力度

教师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中国武术史》课程当下正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数量不成正比的现象。当下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而武术专业学生上课纪律较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分精力去维持纪律,使得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若通过增设班级数量来减少各班级的人数,就会造成教师的工作量过大等问题,同样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加大《中国武术史》授课教师的培育力度,以增加《中国武术史》授课教师的数量,是当下需解决的问题。

6. 总结与思考

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一门核心理论课程,《中国武术史》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努力。而就目前来看,《中国武术史》课程的改革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总结、完善,使其在适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弥补本专业学生在理论方面的短板,从而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

武汉体育学院“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大学生科研培育及创新实践提升计划(2021);武汉体育学院东湖学者计划资助项目(2018);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7407)。

文章引用

周俊宇,罗力滔,马 岩,孙 健. 基于OBE理念下的武汉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史》课程改革学生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tudents’ Cognition of Course Reform of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OBE Concept[J]. 体育科学进展, 2022, 10(01): 1-8.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2.101001

参考文献

  1. 1. 徐泉森. 《中国武术史》的课程改革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 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暨武术科学大会论文集: 2014年卷. 天津: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 2014: 3.

  2. 2. 余水清, 姜劲晖, 韩云. 《中国武术史》教学课件的研究与制作[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12): 100-101+104.

  3. 3. 武冬, 伍军红. 《中国武术史多媒体》教学课件研制与应用研究——兼论中国武术史教学新模式[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 2004年卷. 北京: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4: 1.

  4.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