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03 No.04(2015), Article ID:16182,5 pages
10.12677/CES.2015.34016

Explor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Full-Time Agricultural Master of Professional Degree

Zhaoyong Shi, Fayuan Wang, Xiaofeng Xu, Yanfang Miao

College of Agri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Email: shizy1116@126.com

Received: Sep. 30th, 2015; accepted: Oct. 17th, 2015; published: Oct. 2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With paying attention to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applicable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ization, it has triggered the interesting on how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 on high quality full-time agricultural master of professional degree, we gave training suggestions during cultivation of full- time agricultural master of professional degree. We hope that the quality of master is improved so that they contribute to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ization.

Key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Master of Professional Degree, High-Quality, Training Mode

培养高素质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探索与建议

石兆勇,王发园,徐晓峰,苗艳芳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 洛阳

Email: shizy1116@126.com

收稿日期:2015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5年10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0日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农业科技化的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农科类高素质人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培养高素质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模式,并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农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素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素质,培养模式

1. 引言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可见,农业不仅仅是作为产业的第一产业,并且一直以来在我国,乃至众多发达国家都收到重视。

随着我国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视,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 6号),决定在2009年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5万名。随后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学术型和专业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进行了调整,意图增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实践型高级人才的需求。2010年7月向社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其高等教育发展任务部分,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虽然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类院校也都扩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2014年,新东方在线以题为“专业硕士研究生解读:应用型人才培养摇篮”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解读;并指出,目前“有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专业硕士教学模式不成熟,含金量不高,将来就业时可能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在面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选择时,考生普遍“纠结”。同时,指出大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不到三成[1] 。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情况下,作为高校的培养环节探索培养高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任务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程度,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不仅实践性强,且相对于工业,由于区域和工作条件的限制,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比较缺乏。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培养高素质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并且关系到未来大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根本。本文对培养高素质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农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素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

2.1. 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应该从根本上转变长期以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思想,切实做到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而不仅仅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仅仅在学制上进行压缩和降低论文要求的培养。

当然,要切实的转变指导和学习两方面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培养单位和导师根据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需要,对研究生的学习做出合理的引导,促使研究生真正从思想上进行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光明的前途。例如,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以激发研究生的使命感;通过分析国家政策对农业的长远规划和短期激励措施,以提高研究生对未来前途的信心。作为相应的措施,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就是切实落实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样,通过思想的转变和培养目标的明确,能使学生感觉到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的学习理论知识的紧迫感,又能使其预见到未来专业前途的光明,激发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从而形成理性循环。

2.2. 以大农业为基础、开放式培养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伴随着比较基础,但利润率或回报率低,因此,难以留住劳动者,更不要谁是高素质农业人才;造成这种印象的根本是我们把农业仅仅作为侠义的农业来理解,仅把农业作为各类作物和绿肥生产的产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的需求来看,侠义的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因而随之出现了现在的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非生产为主要目的农业形式;从农业本身来看,侠义农业越来越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如2015年8月22日召开的“中国粮食安全与八百产粮大县城乡统筹发展高端论坛”上报道指出,粮食生产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3.64%的800个产粮大县,一直都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这些产粮大县的发展普遍落后,综合城镇化率仅为24%左右,国家级贫困县竟达105个之多。许多产粮大县仍是财政穷县,日益陷入粮食贡献越大、地方财政收入越少、农民收入越低、经济越落后的怪圈,已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抓农业生产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给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然而,与以上产量大县多是贫困县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来,社会对大农业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且一些报道表明,农业在投资行业评估里应该在上游水平,就实业投资而言,农业投资回报率远超过制造业和服务业[2] 。

基于以上事实,要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类专业人才,就要适应农业的发展,以大农业为基础和着眼点,并结合社会的发展热点,共同促进高素质农业人才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2.3. 扎实理论知识、重视实践环节

扎实的理论基础永远是每个行业的高素质从业者所必备的素质,诚然,高校也是传授理论的摇篮。更甚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由原来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单位来培养的,因此,我们相信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点,通过各类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就能够明白。然而,众所周知,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仅有2年的培养时间,因此,我们要从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前提或必要条件,更应该有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也应该给予研究生更多的实践环节的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我们所说的实践环节不仅仅是指研究生参与侠义农业条件下的种植、养殖技术的熟练,而更应该是熟悉农业的下游产业,可以预见,随着大农业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农业未来可能成为投资的热门区域,因此,农业的运作也会出现新的模式,因此,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的人才需求的实践环节进行培养[3] 。

2.4. 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实现前瞻性培养

高素质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大农业的发展服务,因此,应该面向和明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然,在此所提的订单式培养绝不是今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农业人才,我们立刻进行培养,而是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大农业的发展,为未来培养订单式人才。只有这样,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称之为“人才”,能服务和推动农业的发展。

当然,要做到前瞻性培养,就必须通过培养单位管理者、指导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三位一体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个人的未来职业定位。因此,这样的培养环节,不仅仅是培养研究生的能力,还实现了初步的人生职业规划。

2.5. 针对实际案例、注重能力培养

立足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参考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农业一定会逐步实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低耗高效型农业。2015年,国务院下半年农业工作路线图中就再明确推进现代化。那么在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下,对农业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势必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用可以预见人才的需求模式,在课堂上注重针对实际的农业成功和失败的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真正能“专业”的应对未来农业发展科技化的需求。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3.1. 人才评价体系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

为了培养名符其实的农科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已经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大纲,也就是说培养人才的目标有所区别,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体系,而不是作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压缩版来考核和评价。例如,在研究生的毕业条件的发表论文要求和奖学金的评定方面,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

建议采用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评价相对于按照发表论文的评价更难,因此,建议采用根据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有进行相应应用型研究的专业导师组成导师组进行专门的评价。

3.2. 论文质量评价标准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

现阶段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也是采用了,类似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模式,采用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模式来进行获得学位。这样从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做的导师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而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来看,可能绝大多是也是导师课题的部分内容,但若是基础研究而言,其研究性质就偏重于理论研究。因此,建议对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也要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有所区别,还是应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质量评价。

此外,在毕业论文的评阅过程中,建议培养单位也应该把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标准一并送给评阅专家,以提醒评阅专家确实以专业学位的思想来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

3.3. 建立独立的评价机制

鉴于以上的分析,建议在农科类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培养单位的管理部门和导师一起,并充分结合实际的条件,制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切实制定独立的评价机制,为培养农科类高素质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保障。

4. 展望

随着农业科技化的不断提升,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一定会不断攀升,以及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型硕士不断地充实到农业发展得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认可度一定会不断提高。毕竟,学术的研究只集中在高端人才当中,服务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专业学位硕士。因此,只有培养了高素质的农科类高素质人才,其独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必将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可。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2013YJG-002)。

文章引用

石兆勇,王发园,徐晓峰,苗艳芳. 培养高素质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探索与建议
Explor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Full-Time Agricultural Master of Professional Degree[J]. 创新教育研究, 2015, 03(04): 91-95. http://dx.doi.org/10.12677/CES.2015.3401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郑湘晋, 王莉 (2012)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4, 15-19.

  2. 2. 于洋 (2012) 大农业投资热度不减. 农经, 2, 41-43.

  3. 3. 涂金斌, 张兴娥 (2014) 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4/438934.html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