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5491 , 6 pages
10.12677/CES.2022.10932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研究

谢红雨1,肖 荷2

1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2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内江

收稿日期:2022年7月11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25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5日

摘要

大学德育教育是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着诸如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生活,缺乏针对性;德育教育方法与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到位等问题。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改进德育教育方式,采用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和多样化德育实践形式,大力加强进行校园德育文化建设,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德育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对新时期推动大学德育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On Problems and Path Selection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Era

Hongyu Xie1, He Xiao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2Department Foreign Language,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Received: Jul. 11th, 2022; accepted: Aug. 25th, 2022; published: Sep. 5th, 2022

ABSTRACT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At present, some problems occurred in mor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divorced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life and lack of pertinence; the singleness of for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the inefficiency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lace, etc.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era, constantly enriching the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adopting diversified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s and diversified forms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vigorousl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ulture on campus,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mor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Internet+”, Moral Education,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连续两次把“立德树人”写进大会报告,凸显了当前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学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还要在伦理道德、心理健康、职业指导、法律法规、理想信念等多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德育教育是新时期大学培养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索大学德育教育新途径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多元化德育教育方式,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德育教育带来的益处,更有利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2. 当前大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生活,缺乏针对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手机和电脑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现实,联系实际 [2]。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在讲框框,讲条条,内容枯燥无味且离实际生活太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2.2. 德育教育方法与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学德育教育以开设显性课程为主,德育教育方法仍然显得单一。德育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的行为,还要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美好的感情和健全的品格。但是现在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抓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学生深层思想感情的培养。德育教育不仅要教给学习者理论知识,从意识层面的进行教导,也需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内在涵养。德育教育的评价方式也以量化考核结合开卷考试,成绩按比例进行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较少采用。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教育形式和评价方式显得比较单一。

2.3. 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到位

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慧课堂教育形式的出现,然而,部分德育课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利用于并不到位,仍执着于幻灯片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2.4. 教师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根据调查以及众多学者研究显示,在中小学目前仍存在着德育课程要为升学考试课程让步,大学德育教育的地位也远不如专业课等现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教育并不重视,不少专业教师甚至认为德育教育是专门的德育教师的工作,没有在观念上形成德育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需要在每一节课上,甚至在日常交流中对学生施以影响。

德育教育工作仅满足于表面上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关注学生在行为上是否犯错,是否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对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不够。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是造成德育教育质量不高,学生不重视德育养成的重要原因。

2.5. 师生对于德育教育兴致不高

当前,大学德育教育以显性的公共课形式开展,班级过大,学生存在缺课现象,教师难以管理 [3]。部分教师没有用心思考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到德育课堂当中,对于教师安排的德育活动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没有真心地想要从中体会。所以目前师生两方面都对德育教育兴致阑珊。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在给教学和学习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挑战,网贷、游戏、色情等垃圾信息防不胜防,大学生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抵抗能力不强,很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上歧途 [4]。

3.1. 教育环境更加复杂教育难度增大

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监管,不真实的信息、网络舆论很容易诱惑辨别能力低的大学生。互联网下,不良信息传播隐秘且广泛,意志不坚定,缺乏判断力,思想单纯的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被这些不良信息影响。除了良莠不齐的信息,互联网下大学生能接触到的人员组成也更为复杂,形形色色的人相互影响,对于学校进行德育教育难度增大。

3.2. 信息技术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较大冲击

目前大学德育教育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即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践活动较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可以从视觉、听觉上对教育方式作出极大改变,使教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教育方式更加灵活。信息技术的使用既可以增加课堂活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这给仍坚守传统课堂教育的老师造成较大压力。

3.3. 不合理的网络使用使大学生与现实世界脱轨

正如屈原在《卜居》中所言:“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优势与劣势并存。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不合理的网络使用,使某些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与现实世界脱轨。互联网提供的是虚拟的社交平台,除了方便交流也隐藏着欺骗和不确定因素,不少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虚幻世界与现实社会脱轨,人际交往障碍日趋明显。

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德育教育受到不小挑战,但是这同样给大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大学德育教育可以借此契机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和改变,弥补不足使德育教育真正做到影响学生思想和灵魂发展 [5]。

4.1. 德育教育的手段将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具有共享、及时、范围广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较好的教学材料,相互交流结合本校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信息技术和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新鲜、轻松、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除了教授理论知识,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时事等,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大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等移动终端,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实践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实践进行监督和指导。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都为德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好的思路和参考 [6]。

4.2. 德育教育的内容将更加丰富精彩

网络的出现也伴随着各种以电子形式为载体的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以纸张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载体相比,可谓又一质的飞跃。网络所传播的信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超越了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表现形式和力度,缩短了人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在网络文化的虚拟空间中网络公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更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大大加强了人们沟通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大学生也是网络公民的一部分。德育教育将会因为网络文化的出现,内容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和丰富 [7]。

4.3. 德育教育的效率将得以提高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积病已深的传统大学德育教育而言不失为一个转机。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德育所包含的思想。这样有效拓宽了德育的“上课时间”,此外,以学生所喜欢的形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的情感更容易接受,至少不会有太大的排斥情绪。让学生逐渐清晰认识德育教育,能够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那么自然而然的大学德育教育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5.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理念,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优化传统产业从而激发经济活力带动经济发展。不能把互联网简单地看作一种教育工具,而应该把“互联网+”看作一种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进而为大学的德育教育提供改进方法 [8]。

5.1. 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改进传统德育教育方式

大学虽然以学生学习更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主,但是德育教育仍然不可忽视。当前大学德育教育以开设显性课程德育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这显然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中,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内容都是大学德育教育需要加强的地方。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是大学生特别需要的。网络的发展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便捷,但是也很容易让大学生虽然熟练于操作键盘,但却变得不善交际,不懂得处理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同样时代的改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会随之改变,就业指导可以消除大学生由于迷茫而带来的不适和更好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

教育者可以合理使用互联网资源,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开设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德育教育课程,改进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可采用如小班授课,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交流学习,学生自学然后讲授等多种形式。学校只有结合时代特征,开设学生感兴趣与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课程,德育教育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建立多元化、发展性、动态化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大学德育教育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情感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符。

德育教育评价主体是多样化的、发展的,那么也应该创建并实施一个多元化,发展性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参考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念结合互联网为每位学生打造一个发展性终身性动态化的大数据评价系统,这个系统从学生小学入学开始便记录他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性化有弹性地给出评价,然后系统自动评分并保存。评价不以某一次表现而定优劣,也不是用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而是作为一种良性的督促和一种学生在择校和就业时给对方评估学生的大数据。这种评价方式不会给学生、教师和家长任何压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及早提出警示,对学生实施恰当的教育。

5.3. 构建多样化德育实践形式,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德育教育除了可以开设理论课程,更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 [9]。学生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最后内化为品格。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主题班会交流心得、利用互联网创建班级网页,共建精神家园、自拟公约、文艺联欢、公益活动等德育实践形式。学校也可以专门设计一个代表本校文化的动漫形象,用这个动漫人物来生动、形象,随时、随地地传播本校文化,给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进行德育实践,不仅可以强化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比如,合作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依赖网络甚至沉迷于其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能力有所下降,实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进行实践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兴趣和重视,同时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德育教育。

5.4. 加强科学研究,鼓励德育教育科研

实践可以检验理论,但是理论始终是实践的指挥棒。先进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让实践有序有据地开展。德育教育科研就是最好的研究德育的方式,专门的德育工作者要将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课题开展研究,所有教师和学者都可以从自身感兴趣的方面开展德育教育方面的科研。

5.5. 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德育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能够科学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导向作用,其实质就是德育课。单一的思政课或课程思政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探索多元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和德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和系统化;各个学段道德教育能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相互协同;课堂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以及社会密切结合等等,推动德育课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德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技术逐渐成熟,对各个领域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互联网+”理念为大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传统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学校和教师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规划者与实施者,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对德育教育作出调整和改变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需要 [10]。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隐效的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互联网的出现使多方面的合作成为可能,并且提供了极大便利。“互联网+”理念给传统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传统德育教育需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互联网+”的理念做出改进。如何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监管,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并把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兴趣引向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德育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互联网+”的理念,使“互联网 + 大学德育教育”真正地有机结合,为祖国培养出德才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内江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专项师范院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G202131);2021年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师范类本科院校金课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JJYJ3793);2021年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双一流”战略下我国大学校训文化优化研究(JJYJ4199)。

文章引用

谢红雨,肖 荷.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研究
On Problems and Path Selection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Era[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09): 2027-203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9320

参考文献

  1. 1. 李锦源.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J]. 亚太教育, 2016(15): 162-163.

  2. 2. 黄敏慧, 郭芹.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思考[J]. 劳动保障世界, 2015(29): 26-27.

  3. 3. 陈敏.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德育教育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9): 90-91.

  4. 4. 刘艳玲. 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欣赏[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 20(3): 52-57.

  5. 5. 李淑英. 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创新[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2(5): 84-85.

  6. 6. 马顺学. 网络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11): 295.

  7. 7. 兰子霞.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3): 248-249.

  8. 8. 彭忠祥. 基于系统理论的学校大德育工作体系建构[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S1): 176-178.

  9. 9. 陈茜.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10): 46-48.

  10. 10. 黄云. 顺应时代变迁改革德育教育[J]. 科学咨询, 2016(11): 16-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