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2684 , 8 pages
10.12677/CnC.2023.111010

中国建筑风水研究文献综述

邓绍云1,2*,邱清华3,4#

1北部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钦州

2彭享教育基金大学学院管理学院,马来西亚 关丹

3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广西 钦州

4维萨亚斯大学教育学院,菲律宾 宿务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17日

摘要

本文作者对建筑风水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对近代中国建筑风水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归纳及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建筑风水研究的不足,同时提出了日后对建筑风水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和原则,对未来建筑风水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现代中国,建筑风水,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y on Architectural Fengshui in China

Shaoyun Deng1,2*, Qinghua Qiu3,4#

1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2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College of Yayasan Pahang, Kuantan Malaysia

3College of Ceramics and Design,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4Colleg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he Visayas, Cebu Philippines

Received: Dec. 3rd, 2022; accepted: Mar. 10th, 2023; published: Mar. 17th, 2023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ad elaborated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al Feng Shui. The author ha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earch status of architecture Fengshui in modern China, and ha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ointed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research status of architecture Fengshui in modern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thoughts and principles for the future of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Fengshui. It has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Fengshui in the future.

Keywords:Modern China, Architectural Fengshui, Literature Review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堪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水的创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

风水用之于建筑上,则成为建筑风水,建筑风水是风水的主要应用方面,是建筑物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适应状况。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之一,到现代已在其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建筑风水学说——时空环境学,传统的风水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并取其精华地应用。它涉及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人体生命信息学,以及:美学、伦理学、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

2. 文献统计分析

对于风水的研究文献非常多,通过中国知网查询,能查到有关风水的文献6585篇,其中硕博论文894篇,作为主体文献的期刊文献3942篇约占百分之六十,会议文献277篇,报刊文献748篇,外文文献54篇,相关风水的专利54项,从风水为主题的文献检索,发现文献虽极多,但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不及其一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献不到百分之十,很多文献仅局限于报道通知某一事件等等毫无学术价值。建筑风水作为风水的一个部分是风水的主要应用方面,但在中国知网上共能查找到241篇文献,其中作为主体文献的期刊文献149篇也约占百分之六十,硕博论文13篇,会议文献14篇,报纸文献39篇,外文文献0篇,相关专利2项。通过对研究风水和研究建筑风水文献的检索统计比较分析发现,建筑风水并非作为风水的主体部分内容研究,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献占研究主题为建筑风水的文献的比例大为提高约占百分之五十,这说明风水应用于建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关注,且研究成果较为集中在2005年至2010年6年期间,硕博论文较为均衡,自2005年起至2016年断断续续每年一到两篇。

对有关建筑风水的现代国内所查找到的241篇研究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如下表1所示:从该表1统计分析发现对建筑风水的性质评说性演技占大多数,其次是建筑或装饰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综合性研究类论文也不在少数。

Table 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journal papers on Fengshui in architecture in modern China

表1. 现代中国对建筑风水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表

3. 研究历程及内容综述

首先,我们要建立概念,所有有关风水的文献和书籍及典籍等都应该是对风水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和书籍或典籍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人们对风水的研究历程。风水在中国有数千年的研究历史,也产生有大量的古典文籍记载风水理论与应用,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或是丢失、遗散、散落、失传等等,所能留下的一些残本保存于国家或省级图书馆。这些资料非常重要和珍贵,后期研究者多借阅参考它们。

3.1. 研究历程

建筑风水只是风水的一个具体应用方面,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占据有较长的一个时间跨度,新中国之前曾风行一时,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世界观、思想观的不同,曾一度打击压制风水文化和建筑风水的应用和宣传,建筑风水的现代中国经历由批判全盘否定到一分为二批判中接受再到全盘肯定夸大其是最后到理性辩证地继承与发展总体四个研究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于建筑风水全盘否定阶段,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那时代将建筑风水认定为迷信是四旧是封建资产阶级的毒瘤要彻底铲除干净,所以对建筑风水大肆批判,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研究,对古代和近代产生的建筑风水有关的文献和古籍烧、撕和封等一系列破环,国内科研人员对建筑风水避之如瘟疫,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后来研究建筑风水人员引用文献只能是从更为先前的或国外或香港台湾等地研究文献。

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认为是起步阶段,国内大陆经历文化大革命和几年徘徊不前时期,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不再对建筑风水避之如瘟,而是开始接纳承认认可也重新捡起老祖宗留下的遗产“风水”文化,并开始研究建筑风水问题。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于对古代建筑风水肯定表示不再怀疑,不再全盘否定,对古代建筑风水文献资料整理评说。国内文献始见于1984年刘敦桢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中国古代建筑史》 [1] ,1993年夏季中国建设部建筑经济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建筑风水理论研修班”为全国规划、设计、建筑和开发部门的相关工程师开展“风水”理论研修工作,并编篡了一套教材《风水建筑理论与实务资料集》并收集论文42篇 [2] ,这些文章都来自于一些有名誉声望之人,同时这表明建筑风水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中国大陆政府部门的肯定与支持,研究成果像雨后春笋一样迅猛增长。这个阶段对建筑风水研究成果较为粗浅,没有得到很好的深入。文献内容一般因为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和时代的局限于简单地论述,而且大多从《周易》的哲学思想出发进行探讨,对于建筑风水的实质没有得到深入的揭穿。如余卓群 [3] 简单论述了建筑风水是缘于《周易》的应用,指出建筑风水正是利用《周易》的哲学思想分析建筑环境的一种体现,它是从自然环境入手,结合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使诸种因素达到阴阳调和,有利于人们生活、生理、心理的居住环境,有助于建筑的选址、定基、择向,以趋吉避凶,求得人杰地灵为研究真谛。此外,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文献 [4] - [13] 所研究大多表现在对古建筑物、古村落、古代城市建设的选址、布局和规划的风水解说。该阶段大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2005年,研究态度较为中和,研究成果较为浅显,基本保持在对建筑风水持肯定的态度,但对建筑风水的实质和本质性揭露不够不深,具有时代和科技的局限性。

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可定义为两极分化阶段,一方面表现为全盘肯定,毫无批判地接受甚至夸大其是,将建筑风水看成不可思议的超能力和超科学的东西,甚至鼓吹为玄学,是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维空间的东西,让人们不可琢磨不可认识,表现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论、盲目崇拜论,将建筑风水的作用和功效无限夸大,盲目宣传,渗透到任何领域。另一方面的表现刚好相反,表现为彻底否定,毫不客气地攻击反对建筑风水,揭露建筑风水就是迷信,就是虚假的东西。但是这个否定和反对与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和反封反苏修是有区别的,这种否定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否定和反对。

这一研究的两极分化始于大概2004到2005年期间对建筑风水的研究争论肯定还是否定,典型代表文献有:《正视风水文化》 [14] 、《精华还是糟粕—漫谈中国建筑风水学》 [15] 、《“建筑风水培训班”风波》 [16] 、《建筑风水我们该如何看待》 [17] 、《风水是否具有科学性》 [18] 、《近期中国建筑风水之科学与迷信争议综述》 [19] 、《建筑风水:离科学还有多远》 [20] 、《近期中国风水文化争议综述》 [21] 等,这几篇文献充分体现当年的争论的激烈,也由这些争论引发两极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分化。

全盘肯定者认为建筑风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且经历数千年的检验是完全可信的不值得怀疑。典型代表有:付颖 [22] 、洛涛 [23] 、马茜 [24] 、席晖 [25] 、金向农 [26] 、李道武 [27] 、刘永青 [28] 、孙宇 [29] 、李国远 [30] 、陈彦雄 [31] 、何铁恒 [32] 、张娟娟 [33] 、米建菘 [34] 等等。

全盘否定者认为建筑风水是迷信是虚假虚无的东西,这些学者通过研究否定建筑风水的存在,通过研究认定所谓的建筑风水其实可能是其他东西而误认为的,某某建筑地址选的好说是“风水好”其实质是其他东西。最有代表的一句话“风水先生认为好风水,为何不先埋其亲娘?” [35] 这句话就彻底否决“风水”的存在,揭穿“风水”先生欺诈的本质。典型代表有方子舟 [36] 、亦心 [37] 、刘国昌 [38] 等等,对流行“风水”热进行了严厉批评。

在此时期,主要的两种研究声音的同时,有一种折衷的研究声音,就是认为建筑风水是确实存在的,但也不是某些人鼓吹的那样玄乎和作用如此巨大。如著名的建筑巨匠贝津铭先生就认为建筑风水的确存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古代建筑很多是遵循建筑风水的,也取得很好地成就,但建筑风水如果过于强调就成迷信了 [39] 。新中国第一代建筑设计师张开济认为风水这东西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只当是迷信可能有些片面 [40] ,这一“可能”两字也充分表明张开济还没有很大底气反对认为风水是迷信的学派。卢冰 [41] 就认为建筑风水具有双刃性,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不科学的一面。

第四个阶段也就是从2010年至今现阶段,对于建筑风水的研究趋于理智,对于建筑风水的本质研究有所加强,不再全盘否定也不再全盘肯定,认为建筑风水有科学的一方面,但也有夸大的一方面。首先指出对于“风水”应该也必须脱去玄学的外衣 [42] ,顾介铸 [43] 发出辩论建筑风是玄学还是科学的呼声,当然其本人认为建筑风水是科学不是玄学,很多学者 [44] [45] [46] [47] [48] 指出建筑风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从各个方面的建筑风水展开研究,有从文化方面来看待建筑风水认为建筑风水是古代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魁宝 [49] - [54] 。有认为建筑风水其实是一种生态园林景观的东西 [55] [56] [57] ,韩增禄 [58] 将建筑风水与人的养生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苏波 [59] 研究认为建筑风水对发展绿色建筑是有帮助的,建筑风水主张天人合一与当下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是观念不谋而合。汤雪峰 [60] 认为建筑风水其实质就是人与居住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所居住的环境状况。李昊 [61] 研究认为建筑风水学理论在如今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方面是有指导作用。

3.2. 内容综述

对所有的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综合评述,大概是可以归纳为:1) 建筑风水作为风水的一部分和一方面内容,其理论根源和依据大致可以追溯到《易》 [62] ;2) 风水学说是我国古代先民为生存发展而积累下来的有关建筑择地、选址、取向、布局、营造等经验的成果 [63] ,也是古老科学的成果之一。3) 风水的实质是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因素,做出选择和评价,并且采取相应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措施,从而创造出适宜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64] 。4) 建筑风水的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的争议是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如何伟 [65] 认为不能简单判定风水地理学的科学性与非科学性,它本身具备双重性质,既是理想生态环境选择又具有生态环境学学科属性特征,是地质、水文、气象、生态、建筑、景观等学科的综合科学。同时,它凭借对居住方位、居址环境、住屋形式及营造方式等选择来预测人住前景,包含术数成分,属于民俗地理学范畴。这些说明它有自身发展的前景,而不能为一些现代学科所完全取代。5) 有学者 [66] 认为:风水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文化。风水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营造过程中的一种习惯,在几千年的建筑历史中,堪舆家依据这一约定俗成的宗旨寻找和建造理想的庇护所。6) 学者们普遍认为 [67] :风水是环境,风水甚于环境,跟地磁场和生命场都有关系。7) 广大科研工作者认为 [68] :建筑风水体现科学合理性、风俗性、传统与发展性、价值性、应用性、文化性、地域性、实践性、玄妙和深奥性及美学等性。8) 建筑风水是风水学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科学,是门艺术也是文化也是风俗也是实践等等,从古到今,无有间断,且不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可用现代或未来科学技术知识理论加以解释 [62] - [68] 。9) 有学者 [69] 归纳总结为:建筑风水学实际上是融合了地球物理磁场、星体天文气象、山川水文地质、生态建筑景观、宇宙生命信息和奇妙黄金分割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独特和谐文化体系并与哲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民俗等众多的文化艺术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和谐文化体系。10) 诸多学者将建筑风水进一步定性为: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建筑风水学、营造学、造园学)之一,到现代已在其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建筑风水学说:时空环境学,传统的风水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并取其精华地应用 [70] 。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从前文研究的回顾发现,现代中国对建筑风水的研究遵循了从无知到有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从主观到客观,从狭隘到宽泛,从唯心到唯物,从形而上学到辩证,等等的一般科研经历与道路。对建筑风水的研究热情越来越浓,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研究手段越来越高超,研究设备越来越先进,研究成果越来越有价值。

但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归纳分析如下:

1) 对建筑风水的本质和实质揭示得不够,从上文的分析发现很多研究文献只是对建筑风水的本质和实质泛泛阐述,缺乏强有力的揭示理由和详细分析,也就是说对建筑风水的实质和本质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欠缺,还有待深入研究。

2) 对建筑风水的应用研究不够宽广,从上文对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建筑风水的应用方面研究较多集中在建筑和装饰装潢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在于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但对于建筑风水在其他水利土木及矿业与石油等工程方面的研究还是欠缺文献资料缺少成果。对于这些其他工程方面的建筑风水的应用研究还是大力加强,补出成果。

3) 对于建筑风水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缺少,对于建筑风水的综合性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欠缺,建筑风水其本质深奥难测,其实质是多门学科的综合体现,但从某一个学科专业方面来研究是只见冰山一角,无法实质参透,无法把握其实质本质的精髓所在,人们必须利用现在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信息学、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学科和专业知识的综合交叉应用才能将其研究清楚明白,研究方法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的综合如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实验分析、文献查阅等等诸多方法综合交叉应用于建筑风水的研究,方能做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此外,现在事物牵涉方方面面和一个综合性事物,所以建筑风水应用于其上,必将产生综合性效果,故人们在研究建筑风水的效应也不能忽略其将产生的综合效应、综合作用。

4) 对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有关建筑风水的文献书籍的搜集和整理与研究欠缺,建筑风水是几千年来古代先贤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为历朝历代的战争和政治风波等的破坏,所剩较少,特别是我国大陆经历文革浩劫,破四旧对原有的相关文物和文献书籍烧撕毁等灾难性破坏打击。本着拯救和挖掘及保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文献书籍要搜集和整理并加以研究发展。另外,我们应该从香港、台湾、澳门及海外等相对对建筑风水的古籍文物破坏较少的地方去搜寻和整理及研究。

5) 在研究建筑风水的过程中有些科研工作者没有找到技巧和捷径,有些科研工作者甚至鼓吹风水是外星人留给我们古人的知识,也有的把风水看做万能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笔者认为古人也不比我们现代人高明,我们对建筑风水之所以难懂,完全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懂古人的知识表达方式和语言而已,当我们能顺着古人的思路思想去分析,则可能对建筑风水轻松参悟透。故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态度才能对建筑风水研究参透得出正确的成果。

5. 结语

总之,风水的确存在,不可否认,人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对待并探究其本质和内在规律,并发扬光大。对于建筑风水就是风水在建筑规划、建造施工和管理及维护的具体应用,是风水科学与建筑科学的有机结合,建筑科研人员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予以钻研和开发应用。但目前对于建筑风水的研究的思路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探究,研究成果有待于进一步增加。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对建筑风水的本质和实质将进一步深入参透,研究成果将层出不穷。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独立学院转设困境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723);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校园校舍规划及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999);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广西航海文化与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8BMCC01)。

文章引用

邓绍云,邱清华. 中国建筑风水研究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y on Architectural Fengshui in China[J]. 国学, 2023, 11(01): 56-63.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1010

参考文献

  1. 1.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 2. 石芹斋. 建筑风水理论与实务资料集[J]. 古建园林技术, 1995(3): 305.

  3. 3. 余卓群. 简论建筑风水[J]. 长江建设, 1997(5): 37-38.

  4. 4. 王永成. 老均州城、武当山古建筑群选址与建筑风水[J]. 长江建设, 2000(5): 43-44.

  5. 5. 柯小杰. 鄂东南村落建筑风水探秘[C]//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 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 2001年卷. 香港: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1: 218-225.

  6. 6. 黄春华, 唐飚. 论风水与居住外部环境[J]. 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1, 15(1): 32-34.

  7. 7. 李秋香. 闽粤围龙屋建筑剖析[J]. 建筑史论文集, 2002, 15(1): 115-127+260.

  8. 8. 贠顺吉. 泰山建筑风水述论[J]. 民俗研究, 2003(3): 131-139.

  9. 9. 陈廓. 徽派建筑 风水之美与传统文化的交迭[J]. 中国建设信息, 2003(21): 49-51.

  10. 10. 谈健. 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N]. 广东建设报, 2004-10-19(A04).

  11. 11. 唐航星. 中国古建筑选址研究——以桂林古建筑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05.

  12. 12. 彭松乔. 诗意栖居: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风水观念的生态美诉求[C]//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卷.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57-364.

  13. 13. 张春梅. 《日书》与中国古代建筑风水[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5.

  14. 14. 评论员. 正视风水文化[N]. 人民政协报, 2004-09-17.

  15. 15. 徐智鹏. 精华还是糟粕——漫谈中国建筑风水学[J]. 安徽建筑, 2004, 11(1): 19-20.

  16. 16. 秦耕. “建筑风水培训班”风波[J]. 中国地产市场, 2005(9): 18-25.

  17. 17. 东方愚, 舒圣祥, 钟选, 等. 建筑风水我们该如何看待[N]. 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5-09-20.

  18. 18. 陈凡, 张冕. 风水是否具有科学性[N]. 北京科技报, 2005-11-16(009).

  19. 19. 张红珍. 近期中国建筑风水之科学与迷信争议综述[J]. 民间文化论坛, 2006(4): 96-98.

  20. 20. 边辑. 建筑风水: 离科学还有多远? [N]. 中华建筑报, 2006-12-26(009).

  21. 21. 张红珍. 近期中国风水文化争议综述[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8(1): 126-129.

  22. 22. 付颖. 建筑风水登堂入室[N]. 中华建筑报, 2004-09-17.

  23. 23. 洛涛. 地产界又推新概念建筑易学风生水起[N]. 经济参考报, 2004-09-13.

  24. 24. 马茜. 从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浅谈五行说[J]. 艺术百家, 2004(6): 145-147.

  25. 25. 席睴. 生态建筑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J]. 建筑, 2004(12): 87-89.

  26. 26. 金向农. 风水: 一种文化现象[N]. 江苏科技报, 2005-12-05(B07).

  27. 27. 李道武. 弘扬建筑风水文化的辛勤耕耘者[N]. 建筑时报, 2006-06-12.

  28. 28. 刘永青. 风水教你得“天地之灵气” [J]. 科学大众(中学生), 2006(2): 5-6.

  29. 29. 孙宇. 易学、生态建筑学与和谐社会[N]. 中华建筑报, 2006-05-25.

  30. 30. 李国远.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应用[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5(4): 35-38.

  31. 31. 陈彦雄. 风水文化对和谐建筑和人居的影响[J]. 潮商, 2007(5): 79-81.

  32. 32. 何铁恒. 风水与现代住宅的装饰[J]. 广东建材, 2007(9): 186-187.

  33. 33. 张娟娟. 建筑风水学实战指导办公室的“迷信”八卦说批译[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4(12): 25-26.

  34. 34. 米建菘. 建筑与风水营建思想探析——杨尚昆同志陵园建筑设计中的选址艺术与建筑风水营建思想[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8, 30(3): 17-21.

  35. 35. 赵复才, 卲中华. 玄关与玄关风水[J]. 中华建设, 2017(9): 5.

  36. 36. 徐坤. 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 [J]. 当代经理人, 2006(12): 1.

  37. 37. 亦心. 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引起激辩[J]. 中华建设, 2005(7): 36-38.

  38. 38. 刘国昌. 官场流行风水学? [J]. 中国经济周刊, 2010(24): 62.

  39. 39. 贝津铭谈建筑风水[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4(10): 31-32.

  40. 40. 冯书剑. 张开济: 建筑“风水”怎么看[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4(11): 32-33.

  41. 41. 卢冰. 浅析建筑风水的双刃性[J]. 科技资讯, 2010(31): 69-70.

  42. 42. 赵晓勇, 夏丹, 李玲, 朱新法. 申遗的风水能否脱去玄学外衣[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0(7): 59-61.

  43. 43. 顾介铸. 建筑风水是玄学还是科学? [N]. 新华日报, 2010-12-31(A09).

  44. 44. 张虎林, 范观澜. 辩证对待建筑风水文化[N]. 泰州日报, 2010-08-12(002).

  45. 45. 蒋诗贤. 建筑风水理论合理性解读[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6. 46. 刘或颖, 郑馨滨. 浅析建筑风水的科学性[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 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年卷, 2010: 731-733.

  47. 47. 王冠, 赵鹏. 建筑风水的科学性[J]. 山西建筑, 2009, 35(22): 64-66.

  48. 48. 张晓云, 李宝, 武欣, 等. 论建筑风水的科学性[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9(2): 53-55.

  49. 49. 蔡长志, 杨光强. 建筑风水文化的哲学思考[J]. 林业科技情报, 2010, 42(3): 65-66.

  50. 50. 张虎林.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开馆[N]. 泰州日报, 2010-12-29(002).

  51. 51. 刘常秀. 住宅建筑风水文化的生态学解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52. 52. 黄萍, 王凯荣, 黄志军. 浅谈建筑风水、景观[J]. 广东建材 , 2011, 27(7): 175-176.

  53. 53. 戴瑛东. 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科学性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2(14): 284.

  54. 54. 潘昀利. 浅析建筑风水文化[J]. 科技企业, 2012(16): 357.

  55. 55. 辛松. 中国园林建筑风水观[J]. 农业与技术, 2013(5): 143-144.

  56. 56. 谢岩. 园林与风水[J]. 现代园艺, 2013(16): 166.

  57. 57. 吴昊, 詹秦川. 探讨传统建筑风水理论与现代景观设计学说的映照[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 2(7): 83-85.

  58. 58. 韩增禄. 建筑与养生[J]. 居业, 2015(5): 61-66.

  59. 59. 苏波, 李小燕, 张序彦, 齐冠. 传统建筑风水学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启示[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 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 2015年卷, 2015: 112-115.

  60. 60. 汤雪峰.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J]. 建筑材料, 2016(11): 41+45.

  61. 61. 李昊, 夏绪键. 建筑风水学理论在节能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株洲市车管所地块规划设计为例[J]. 建筑与装饰, 2017(18): 89-91.

  62. 62. 刘小椿. 风水与周易预测原理初探[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1年卷, 2011: 649-653.

  63. 63. 于灿.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藏风得水[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东南大学, 2014.

  64. 64. 庄乾阔. 基于王家大院中所蕴含的风水理论的建筑物理环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65. 65. 何伟. 科学划界标准变迁与风水科学性评判[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8年年卷, 2018: 822-826.

  66. 66. 陆毓晗. 风水理论影响下的内向空间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7. 67. 万路明. 易经风水研究地磁场与生命场的关系学[J]. 中华建设, 2019(1): 44-47.

  68. 68. 刘梦捷. 传统风水中体现的美学特征[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15.

  69. 69. 天人合一: 闽南建筑风水学[C]//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 2015年01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 2015年卷. 广州: 《神州民俗》杂志社, 2015: 61-62.

  70. 70. 李玲.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1.

  7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