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2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80600 , 5 pages
10.12677/CnC.2024.121010

浅析“鼎”字及其文化内涵

游芷晴1*,潘希希2

1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2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党政办公室,新疆 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23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30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7日

摘要

“鼎”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属于一级字表,是常用汉字,其独体象形的结构生动描绘了鼎的容器特征。文章以“鼎”为研究对象,纵观“鼎”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探求中华民族以鼎为镇国之宝的内在原因,发掘“鼎”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鼎”原本是用来烹煮和盛贮食物的食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奴隶贵族的重要礼器,西周时期受到宗法等级制定严格的礼乐制度,成为各级别的王公贵族在宴饮时享用的器具。“鼎”字背后蕴含的文化,随着汉字这个载体,与其他文化共同汇聚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

汉字,中华文化,鼎,食器,礼器

Analysis of “Ding” Character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Zhiqing You1*, Xixi Pan2

1Chinese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2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e, 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Dec. 23rd, 2023; accepted: Jan. 30th, 2024; published: Feb. 7th, 2024

ABSTRACT

The character “Ding” belongs to the first-level character table in the “general standard Chinese character table” and is a commonly used Chinese character. The structure of its single pictograph vividly depicts the container characteristics of “Ding”. This paper takes “D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looks at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ing” in ancient China, explores the internal reasons why the Chinese nation regards “Ding” as the treasure of the country,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the word “Ding”: “Ding” was originally used to cook and store food, and later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ritual vessel for slave aristocrat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was subject to the strict ritual and music system formulated by the patriarchal hierarchy and became an instrument enjoyed by princes and nobles at all levels during the banquet. The culture behind the “ding” character, with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nverges with other cultures to form a long-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ulture, Ding, Food Utensils, Ritual Vessel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汉字起源于殷周时期,是中华民族先民根据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后概括加工而成的文字。汉字作为独一无二的象形符号,一直是颇能彰显中华文化博大内涵的代表载体之一,通过撷取汉字的文化表意来装饰凸显物质实体的审美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1] 。研究汉字,不仅因为它具有久远的历史,还因为通过汉字这个载体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很多状态,可以体会出当时的认知思想、文明发展程度以及科技进步程度,每一个汉字承载的不仅是时间,更是一种文化。而规范汉字是经过统一标准规范化后的文字,有些规范汉字经过演变后,仍能从形体结构探测出事物的大致样式,这在古代器皿的形制中体现得格外明显。在中国几千年的器皿文化中,有许多品种和形态的器具,它们是先民在不断进步和不断追求美感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美的造物。而“鼎”作为中国古代器皿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本文以“鼎”为研究对象,管窥我国古代“鼎”的发展演变,从而进一步揭示出“鼎”字蕴含的文化内涵。

2. 鼎的字形构造

从上表可以看出,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鼎”字均为明显的独体象形字,描绘出了古代鼎作为容器的外部轮廓。甲骨文“鼎”的一种写法为“”,像有足、有提耳的一口锅,锅内的一横为指事符号,表示锅内盛装的物品,甲骨文字形和“鼎”的真实模样相差无几。金文最初“鼎”的形体为“”,更加凸显了三足和两耳的特征,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外表也逐渐发生变化,金文字形演变为“”,省去了上边两耳,字形进一步简化。小篆字形为“”,这口锅上面的提耳被“目”替代,原来的鼎足被支撑鼎的架子替代,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里说到:“鼎本象形字,象三足两耳硕腹之形。其后渐趋整齐,最后乃成小篆之鼎。”隶变后,隶书字形为“”,将小篆的支撑架子“”变形成了“”,进一步简化字形。最后楷书写作“”,并归入到《说文解字》的鼎部。结合鼎字的演变历史可知,“鼎”上部的“目”并不是表眼睛的“目”,而是表示“鼎”的身形,两者形同义异,因此了解汉字的造字缘由,可以深刻理解汉字各部件意义,减少对汉字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由此看来“鼎”是通过甲骨文流传下来的,之后经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演变,仍保留着“鼎”这个物体的风格和物理特征,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鼎文化的发展

“鼎”是我国古代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许慎的这段话解释了鼎的形状、性质以及始做鼎者、质地和作用 [2] 。在《易经》的卦象中,鼎卦表示的是火中进入了木头,像把木头劈开用来烧火煮饭的形态。鼎用来“盛贮食物”是鼎作为器物的最突出的物理特性。最早的鼎是用粘土烧制而成的陶鼎,原本不坚固的粘土容器在经过烈火烧制后变得特别坚固耐用,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窑烧工艺制作粘土形状的容器。鼎根据烧制的形状可分为两耳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鼎的三条腿或四条腿便作为灶口和支架,在支架下方烧火,就可以通过火的能力加热鼎中的水来烹煮食物。初期的“鼎”是土陶制品,称为陶鼎。经过“陶冶”的陶制器物为先民的饮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后来,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彩陶鼎 [3]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时代的到来,出现了青铜铸造而成的铜鼎。在青铜鼎产生之初,铜鼎和陶鼎的功能没有什么差别,主要还是作为食器存在。商周时期是鼎的发展高峰,这一时期,鼎的铸造技术成熟,造型也更加宏伟,鼎作为食器的功能慢慢弱化。当时,除了铸造贵族使用的食器和武器外,青铜还被铸造成象征权力和用于祭祀的礼仪器皿,并放置在宗庙和宫廷中。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青铜器的造型还是纹饰,都透露出与商朝统治权力一样的神秘气息,表现出商王至高无上、神秘莫测的统治权威。

周代商立,建立了统一西周王朝。西周时期,按照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了严格的礼乐制度,从天子到庶民都在礼乐的框架内活动。以《周礼》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及其礼制文化成为后世文化思想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朝礼制中明确规定了各级王公贵族宴饮时可以享用的鼎的数量。列鼎是我国古代器皿造型中最早的典型的系列化产品 [4] 。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被赋予了统治者的神圣而庄严的专属色彩,逐渐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象征。西周列鼎的出现是礼制化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王权和各级统治者地位的象征。至此,鼎烹饪的实用功能已基本丧失,主要体现的是精神功能。

4. “鼎”的文化内涵

就鼎的物理属性而言,它其实是一种经烧制而成的一种器皿。然而随着时间的更迭、社会的发展,其作为食器、礼器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含义,具有了社会属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鼎文化。不同的鼎,用途不同,在使用中所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4.1. 饮食文化

大量的史学文献和考古发掘证明,自从懂得了钻嫁取火,人类的生存状况,确切地说,是人类的饮食状况就大为改观,就初步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食阶段,开启了全新的熟食时代,并以此制造了烹饪的工具,掌握一定的烹饪技巧,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5] 。

“鼎”最初的用途就是用来烹煮肉食和盛放已烹煮好的肉食。从商朝开始,吃饭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填饱肚子,而是一种礼仪、一种仪式、一种文化。夏商周三代,炊饮器皿迎来了大革新,青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轻薄精美的青铜炊具登上了烹饪舞台,相比陶制炊具,青铜炊具提高了烹饪功效和菜品质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角。“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祭祀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祭祀中使用的青铜礼器,其实就是当时的用来盛放食物的锅碗瓢盆,其精美的造型和花纹还起到装饰宴席的作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鼎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圆鼎,一种是方鼎。圆鼎三足用来祭天,方鼎四足用来祭地,这与古人思想中的“天圆地方”相一致,体现着古人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文化。就其作用而言,鼎的不同体型有不同的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体型较大的,用来煮肉的“镬鼎”,亦言“鼎镬”,如《周礼·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镬,以给水火之齐。”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因此就有体积较大的鼎。二是用来盛放煮好的肉食的“升鼎”;三是在肉食中放有佐料的“羞鼎”。当时“羞鼎”与“升鼎”相配使用,超级讲究。升鼎太牢九鼎、七鼎,配羞鼎三;升鼎少牢五鼎,配羞鼎二;升鼎少牢三鼎或一鼎,配羞鼎一。根据这些文献中的记载,可以明显看出当时鼎的不同形状和用途传达出的鼎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思维认知。

4.2. 礼器文化

“鼎”除了被用来作为盛放食物的食器,还被用来作为礼器,放置在宗庙,用来铭记贡献,颂扬功德。《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铭也。自铭,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左传·宣公三年》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这些文献表明,夏初之时,夏王大禹即位之后,平定四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各州州牧聚集会盟,贡献青铜,并铸成九鼎,将全国九州(梁州、荆州、扬州、徐州、豫州、青州、雍州、冀州、兖州)的地名、山川、奇异之物绘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摆放在夏朝的都城。从此,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就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是王权的代名。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可见历商至周,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立国建都以定鼎,而国灭族亡则鼎迁,于是后代便以“鼎”来指代王位或国家政权。

鼎身上除了有精美的纹饰外,鼎内通常还刻有铭文,记载了当时的规章制度、祭祀等历史史料,为后世了解历史提供了直接的资料参考。可见,“鼎”确实不同于一般的器皿,它并不是简单的使用在先民生活中,就“鼎”的地位来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器物了。

4.3. 等级制度

在不同的时代,鼎所代表的文化是不同的。鼎从商周时期就开始从煮食的器皿被赋予了礼乐、祭祀等神秘用途;西周礼制社会等级森严,饮食所用的器具除实用以外,还起着明尊卑、别上下的作用,正所谓“藏礼于器”。周代列鼎制度就是等级制度的反映。(《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这是以鼎的数量来区别贵族的身份,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除鼎的数量存在差别,鼎里的食物也不一样,区分身份地位。据文献资料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用七鼎,与天子相比,没有鲜鱼、鲜腊,可见当时的鲜鱼和鲜腊是高贵的食物,唯有天子能食用;卿大夫用五鼎,分别盛放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分别盛放豕、鱼、腊 [6] 。这样一来,鼎就完成了功能的转变,由烹煮肉食和盛放已烹煮好肉食的食器变成了象征着等级和权威的礼器。

可见,鼎以及鼎中盛放的食物在封建等级社会中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身份越高贵的人,吃的食物是越稀有珍贵的,相反,身份越低级,吃的食物是越常见的。而到了东周以后,礼制崩坏,列鼎制度也就逐渐消亡了。

5. 结语

汉字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它承载着历史、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特征,其背后是动态的中华文明。语言学家陈寅恪说:“每解读一个汉字,就是在解读一部文明史。”汉字的每一次演变不仅体现在字形演变上,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脉络发展中。从“鼎”的汉字字形入手探究鼎文化的发展,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严格来讲,鼎是由食器上升为礼器的,“民以食为天”,鼎最基本的功能是先民的食器,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随着青铜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古代社会中的宗庙重器,鼎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彰显着社会的繁复礼仪,折射出各级贵族的尊卑有序,酝酿出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等级文化。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鼎文化,彰显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华精神。

基金项目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通用规范汉字使用情况调查——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XSY202301040)。

文章引用

游芷晴,潘希希. 浅析“鼎”字及其文化内涵
Analysis of “Ding” Character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J]. 国学, 2024, 12(01): 62-6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1010

参考文献

  1. 1. 杨英法. 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2.

  2. 2. 孙永兰. 从“鼎”字探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J]. 语文学刊, 2015(1): 81-82.

  3. 3. 朱英贵. 三足鼎立, 人声鼎沸——释“鼎” [J]. 文史杂志, 2017(5): 96-101.

  4. 4. 苏梅. 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载体——青铜鼎[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7): 88-89.

  5. 5. 傅义春. 汉字与传统文化[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6. 6. 王贵元. 汉字与历史文化[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