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5 No.04(2015), Article ID:15149,7 pages
10.12677/AP.2015.5403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hildhood Abuse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Liangkai Zhou, Xinhua Tao, Juanhua F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Email: zhouliangkai1989@163.com

Received: Apr. 3rd, 2015; accepted: Apr. 23rd, 2015; published: Apr. 2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paper was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hood abu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inappropriate parenting and child abuse. 545 college students from grade 1 to 2 were assessed with CTQ-SF and EMB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emotional neglect and physical neglect of schoolboys were higher than schoolgirls (t = 3.02, 2.70, 5.11, 4.33, all p < 0.01); all kinds of childhood abuse were severer in the one-child family; and th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of parents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for child abuse. Parental punishment,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refusing denial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 abuse (r = 0.146 - 0.506, p < 0.05); and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abuse, physical abuse, physical neglect and emotional neglect (r = −0.623 - −0.104, p < 0.05). Many factors cause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Rearing patter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Keywords:Childhood Abus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周良凯,陶新华,傅鹃花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江苏 苏州

Email: zhouliangkai1989@163.com

收稿日期:2015年4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4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4月29日

摘 要

探讨儿童期虐待的影响因素,以及儿童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减少不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和儿童虐待提供依据。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某大学大一大二年级545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生躯体受虐,性受虐,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状况较女生多(t = 3.02, 2.70, 5.11, 4.33, p均 < 0.01);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儿童期虐待各个因子上都要显著;父母文化水平高是儿童虐待的保护性因素。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儿童虐待都呈正相关(r = 0.146~0.506, p < 0.05);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呈负相关(r = −0.623~−0.104, p < 0.05)。说明家庭中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儿童虐待,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期虐待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

1. 引言

儿童期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剥削 (WHO, 1999) 。儿童虐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心理卫生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近些年来,媒体不断曝光虐童事件,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儿童虐待对儿童成长影响非常大。童年期受虐大学生的抑郁、消极应对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虐待大学生 (杨世昌等,2011) 。对初中生的调查研究指出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发生有关,是伤害和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 (余婷婷等,2013)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徐慧等,2008) 。大量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有很大影响。研究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张秀阁,2003) 。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 (苑光宗等,2011)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自我价值感,学生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多,其自我价值感的水平越高 (王蕾,2000)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侯日霞等,2011)

国内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为童年受虐待的重要影响因素 (乔侠等,2010) 。还有研究显示儿童虐待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密切相关 (杨世昌等,2005) 。目前对于儿童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各自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关于儿童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不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虐待,但是对于什么样不适宜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虐待却没有明确的描述。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545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和父母教养方式状况进行调查,在前人基础上验证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虐待的相关关系,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有可能导致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为减少不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和儿童虐待提供依据。

2. 对象和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底月到4月底之间,在某高校各专业大一大二班级中间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695份,回收624份,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87.34%。

2.2. 研究工具

童年期创伤问卷中文版,采用美国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Bernstein等于1998编制的CTQ-SF问卷,国内 赵幸福等人(2005) 将其译制成中文,经检验,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77,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41~0.68。内容效度检验显示,量表分量表与总量表相关系数为0.45~0.76;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均超过各分量表与其他分量表之间的相关。该量表共28个条目,按5级评分: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共包含5个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各因子得分越高代表受虐越严重。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中文版,采用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arlo Perris等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国内 岳冬梅等人(1993) 引进并修订了该量表,经测验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其中父亲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46~0.85,母亲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69~0.88。该量表共66个条目,四级评分:从不、偶尔、经常、总是。本次测试为了方便起见将其改为五级评分: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与童年期创伤问卷相同。其中父亲养育方式包含6个因子:1) 情感温暖、理解;2) 惩罚、严厉;3) 过分干涉;4) 偏爱被试;5) 拒绝、否认;6) 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包含5个因子:1) 情感温暖、理解;2) 过度干涉、过度保护;3) 拒绝、否认;4) 惩罚、严厉;5) 偏爱被试,各因子得分越高代表这一养育方式越突出。

2.3. 施测方法

主要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匿名的方式,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测量的目的,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回收问卷。

2.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SPSS19.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年龄17~23岁,平均19.66 ± 1.05岁。男生211人,女生344人。独生子女270人,非独生子女275人。9人父亲已去世,1人母亲去世。35人父母离异。父亲学历大学(包括大专)及以上163人,中专(包括高中) 197人,初中146人,小学及以下39人。母亲学历大学(包括大专)及以上108人,中专(包括高中) 177人,初中186人,小学及以下74人。父亲职业工人251人,农民82人,知识分子90人,干部61人,个体户8人。母亲职业工人247人,农民111人,知识分子90人,干部38人,个体户10人。

3.2. 儿童期受虐待的状况

对影响儿童期受虐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二分类变量进行t检验,对影响童年期受虐的多分类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3.2.1. 性别

表1所示,在儿童期虐待量表上,男生较女生受虐更普遍。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对男生更加惩罚严厉、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而对女生则有更多情感温暖。

3.2.2. 父母文化水平

表2所示,在儿童期虐待量表上,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儿童期的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越多。

3.2.3. 独生子女

表3所示,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儿童期虐待各个因子上都要显著;同时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更少,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更多。

3.3. 儿童期受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对CTQ-SF和EMBU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除了性虐待和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之间,情感忽视和父亲过度保护之间,躯体忽视和父亲、母亲偏爱被试之间相关不显著以外,其他各因子之间相关显著。如表4所示,其中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虐待各因子之间呈负相关,父亲、母亲偏爱被试和情感忽视呈负相关。这充分说明了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期虐待之间密切相关。

3.4. 儿童期受虐待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儿童期虐待量表各维度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童年期虐待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表5结果显示,母亲惩罚严厉进入儿童虐待五个维度的回归方程;父

Table 1. Comparison on childhood abuse scores of difference genders

表1. 儿童期虐待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Table 2. Comparison of childhood abuse scores in the cultural level of parents

表2. 儿童期虐待在父母文化水平上的差异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Table 3. Comparison of childhood abuse scores in whether the only child

表3. 儿童期虐待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r)

表4. 儿童期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r)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亲惩罚严厉进入躯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回归方程。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进入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回归方程。母亲偏爱被试进入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的回归方程;父亲偏爱被试进入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回归方程。母亲拒绝否认进入情感虐待回归方程,父亲拒绝否认进入躯体忽视的回归方程。父亲过分干涉进入躯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回归方程。

4. 讨论

4.1. 童年期受虐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状况

本研究显示男生躯体受虐、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等状况较女生多,这与国内众多研究结果相同 (乔侠等,2010;王永红,陈晶琦,2012) 。男生性受虐也高于女生,这与国内一些研究不同 (高翠青等,2011) ,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对男童崇尚“子不教,父之过”、“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有关。同时男童生性较活波调皮,女童则较文静,这可能也会影响到父母的养育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对男生更加惩罚严厉、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而对女生则有更多情感温暖,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Table 5.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maltreat in childhood (α = 0.05)

表5. 儿童期虐待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α = 0.05)

注:情感虐待R2 = 0.290,F = 55.229,p = 0.000;躯体虐待 R2 = 0.250,F = 35.959,p = 0.000;性虐待R2 = 0.191,F = 25.498,p = 0.000;情感忽视R2 = 0.427,F = 80.465,p = 0.000;躯体忽视 R2 = 0.227,F = 53.082,p = 0.000。

父母文化水平低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这与国内众多研究成果一致 (乔侠等,2010;王永红,陈晶琦,2012) 。父亲文化水平低的躯体忽视、情感忽视更多,可能因为文化水平低的父母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式上有所欠缺。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亲学历越高会越偏爱被试,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学历越高也会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这可能因为学历越高的人修养越高,也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表达爱意。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儿童期虐待各个因子上都要显著。但国内也有研究认为,独生子女更容易比非独生子女受到性虐待 (赵丹,李丽萍,2006) 。同时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更少,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更多。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有更多的儿童期虐待行为,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更加溺爱孩子,不舍得打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数据分析也支持了这一点,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亲相比对孩子有过多的保护。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体验到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更少,家里有几个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有限的精力分配到几个孩子身上,不能像独生子女家庭一样独爱一个孩子。

4.2. 童年期受虐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儿童期虐待和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密切相关。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可能导致情感、躯体及性虐待的发生,父母对子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子女经常被打、被惩罚,经常听到刻薄、侮辱的话,可能会导致躯体、情感虐待的发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偏爱可能减少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发生,父母给予子女较多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子女就会得到较多的关心支持、照顾,而不会受忽视。从本研究来看,儿童期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这可能是受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不打不成才”、“养不教父之过”这些不符合现代儿童培养理念的教条在广大地区依然普遍存在,不少父母依然演戏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打骂教育依然大行其道,这往往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母亲惩罚严厉进入儿童虐待五个维度的回归方程;父亲惩罚严厉进入躯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回归方程,说明父母惩罚严厉是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进入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回归方程,其中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系数为负,说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有保护作用。母亲偏爱被试进入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的回归方程;父亲偏爱被试进入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回归方程,说明父母平等对待孩子很重要。母亲拒绝否认进入情感虐待回归方程,父亲拒绝否认进入躯体忽视的回归方程,说明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很重要。父亲过分干涉进入躯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回归方程,说明父亲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很重要。这启示我们,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给予关爱,尽量用关爱的方式替代惩罚。对于不同孩子应该一视同仁,给与同等的爱和关怀,不能因为性别或者成绩好坏而差别对待。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优点,努力挖掘孩子的优势资源而不是总强调其缺点和不足,相信孩子自己能够独立做好事情,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作为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记忆偏差,样本量不够多,也只探讨了儿童虐待的影响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没有进一步探究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接下来的研究需要扩大样本量,继续了解儿童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问题。

文章引用

周良凯,陶新华,傅鹃花, (2015)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hildhood Abuse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心理学进展,04,270-277. doi: 10.12677/AP.2015.5403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高翠青, 戴伏英, 刘华平等(2011). 儿童期虐待经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疾病监测, 4期, 313- 316.

  2. 2. 侯日霞, 段熙明, 吉峰(2011).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期, 106-107.

  3. 3. 乔侠, 李先宾, 乔静等(2010). 290名青少年童年期受虐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1期, 33-35.

  4. 4. 王蕾(2000).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健康心理学杂志, 5期, 507-510.

  5. 5. 王永红, 陈晶琦(2012). 1762名大专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18期, 4654-4656.

  6. 6. 徐慧, 张建新, 张梅玲等(2008).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4期, 940-942.

  7. 7. 杨世昌, 姚桂英, 杜巍等(2011).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儿童期躯体虐待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 中国学校卫生, 8期, 961-962, 965.

  8. 8. 杨世昌, 张亚林, 黄国平, 郭果毅(2005). 湘潭某工厂子弟中学学生受虐待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4期, 296- 297.

  9. 9. 余婷婷, 江流, 苏普玉等(2013).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校医, 3期, 161-165.

  10. 10. 苑光宗, 唐柳, 傅文青, 孔明, 郭玲玲, 徐丽华(2011).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7期, 151-154+158.

  11. 11. 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 丁宝坤(1993). 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期, 97-101+143.

  12. 12. 张秀阁(2003). 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3期, 168-169+172.

  13. 13. 赵丹, 李丽萍(2006). 某医科院校485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调查. 疾病控制杂志, 2期, 154-157.

  14. 14. 赵幸福, 张亚林, 李龙飞, 周云飞, 李鹤展, 杨世昌(2005). 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中国临床康复, 20期, 105-107.

  15.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Geneva: WHO, 29-3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