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1(2018), Article ID:23633,6 pages
10.12677/AP.2018.81010

The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about Prejudice

Yi Tan

Sociology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6th, 2018; accepted: Jan. 17th, 2018; published: Jan. 30th, 2018

ABSTRACT

Prejudice in social psychology is more considered as a stereotype and the attitude is negative and repellent. Social prejudice is prevalent in our life. Some prejudice of the modern society is invisible which comes out in the form of subtle expression diff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new types of prejudice also appear. Prejudice h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at can be seen in the social action and conflict and also penetrated the whole society. The prejudice is the subject of history which deeply rooted in our social structure. Prejudi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ety and is the reality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which is also based on research,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is significant for a better recognition of social action and life, and which can reduce and avoid social conflicts caused by prejudice.

Keywords:Prejudice, Social Prejudice, Sociality

关于偏见的社会学理解

谭怡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1月6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7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30日

摘 要

偏见在社会心理学中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成见,是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的负向态度,社会偏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中有的逐渐具有内隐形特征,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出现新的偏见类型。偏见具有价值倾向性,在社会行动和冲突中都能感受到偏见的存在,整个社会弥漫着偏见的社会性体验,是历史的主体。偏见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社会结构,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社会意义上的现实性,是研究的基本。了解偏见的本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行动,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上更好地生活,减少和避免因偏见而导致的社会冲突。

关键词 :偏见,社会偏见,社会性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993年的《霸王别姬》搬上屏幕,这部电影由于李碧华的剧作才华和张国荣的美貌与演技风靡一时,使之成为一代经典。影片中的主角段小楼和程蝶衣是一起长大的师兄弟,出演的《霸王别姬》配合得天衣无缝,誉满京城。程蝶衣作为一个男同性恋,在电影里喜欢上了段小楼,这样的感情不能被世俗所理解、所承认,最后选择自杀来完成故事中的情节。虽然这仅仅是一部电影,但是观看电影情节的同时也能看到现实中的影子,电影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着生活。这部电影除了精彩的剧情和高超的演技以外影射出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人恐惧、排斥甚至憎恶同性恋群体,直到现在仍会有很多人抨击同性恋,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感?答案可能就是一种偏见。我们的社会中有偏见吗?我是否有偏见?偏见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的?偏见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本文试着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偏见的社会性做一个探索性分析。

2. 偏见问题及其相关文献探讨

在汉语中,“偏”形旁就与人有关,它的本义是指人不公正,偏,颇也。《书·洪范》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王世舜,2011)。“见”本义是看见,引申为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及理解。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的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认识和态度。《庄子·齐物论》“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弛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晋郭象注:“各信其偏见,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孙通海,2007)。潘光旦视普通人的成见为“蔽”,“但凡指心理上一切先存的状态,有如意志和各种情欲,和先入的事物,有如见解、记忆,习惯等足以影响此人对后来刺激的反应,使失诸过度或失诸不足,也足以影响他对后来事物的看法,使不能客观,得不到最较近情的事物真相”(潘光旦,1993)。

纵观人类历史,发现在人类生存之初偏见就已经存在,但对它的研究是随着欧洲殖民帝国的建立出现的种族主义开始出现的(李忠,石文典,2008)。随着偏见研究的兴起,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展开了对偏见的研究。早在1873年,Spencer (1873)的The Study of Sociology里的就描述过偏见(bias),但是并没有给偏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他认为偏见是指共同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种截然相反的信念,主要探讨的是偏见的积极层面,具有正向功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促进了社会进步。偏见在尼采看来是一个偏中性的词汇,个人的思想、主张或“建议”都带有偏见,他们会出于道德或非道德的目的来寻求论据为自己的偏见辩护,因为尼采认为个人不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尼采,2011)。偏见同时也涉及诸多意识形态,马克思提出的意识形态;汤姆森的阶级意识等。帕森斯为了预示社会心理学有关解释和因果关系的问题引入了偏见这个主题,他认为偏见就是一个在心理学的和社会因果关系中的问题,具有价值倾向性,包含三个层面:个人制度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文化制度层面,现实中的偏见同时反映了三个层面,并且任何研究都是在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Parsons & Shils, 1962)。

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负向的态度。奥尔波特解释偏见是基于错误和僵化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它同时是人们认知机制正常运行的副产品(高明华,2015)。托马斯心理学把偏见看作是人际交往中对个人或群体的一种“鲁莽的判断”形式,缺乏足够证据而对别人评价不高(Parsons & Shils, 1962)。阿伦森对偏见的定义是基于错误和不全面的信息来对某个特定群体的一种敌对或者负面的态度。(艾略特·阿伦森,2007)布恩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态度,是感情、看法和行为倾向的组合,是一种先入为主(贾林祥,2010)。偏见在社会心理学家眼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公正的片面或者错误的态度及认识,带有预先的判断(章志光,2008)。

对研究偏见的历史性可以看出,偏见的使用从最开始的“bias”认识的偏差到如今更普遍的“prejudice”一种负向的态度,反映了我们对偏见认识的价值观转向。偏见研究的不断进展使得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偏见具有不同的定义,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我们对偏见的概念主要倾向于负面的态度,把它看作是一种成见,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偏见是我们内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个人偏见和社会偏见构成了偏见,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个人所含有的一种具有个体人格和心理特征的负向态度,是个体之间的偏见,是群体内或群体间的个体之间的偏见,更多的具有个性化特征;而社会偏见是针对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所持有的否定观点或信念,是不同群体或阶层之间的偏见或者个体对群体或阶层的偏见,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

3. 偏见的社会历史类型

1) 传统的社会偏见

我们对自我认同最开始和最重要的就是种族和性别,出生伊始就被辨别是男是女,男孩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女孩的特征又是什么?开始对认同产生差异,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人会有什么特点?从有意识开始,就开始分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之间的差别,由于我们对自己种族的偏好,对不同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偏见开始产生,从古至今种族偏见就一直存在,各种关于种族偏见的事件持续发生,导致歧视、镇压与奴役。我国古代四民按照等级排列分四等:士农工商,商人被排在最末等,认为商人重利轻义,无奸不商,古代社会都是“重农抑商”,一般人通常不愿与商人通婚。种族对我国历史来说相对不太敏感,我们通常所说都是“民族”。清朝的八旗制度:满洲正黄、镶黄、正兰为上三旗,满洲其余各旗;蒙古八旗;汉八旗。按地位划分有一个笼统的顺序,满族人地位最高,蒙古族次之,汉族最后。满族人民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凭借自身的优越性,认为自己高贵于其他民族,对其他民族的人同样产生偏见。

母权时期女性因为能提供稳定的食物以及与生俱来的生理能力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掌握家庭权力,但女性只是一种自然优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由于自身体能的优势,逐渐在生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权力的不断上升,男性开始对女性占据支配地位,女性成了男性的附庸,出现了具有明显性别偏见的“男尊女卑”时代。封建社会奉行的儒家文化,“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女性的“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等,圣人孔子就曾发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感叹,以及贞操观念,对女性要求从一而终以及当时社会存在一夫多妻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有段时间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开始加大,政治与宗教势力对立,统治者都曾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佛教史上所谓的“三武一宗之难”。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大多数都信仰宗教,由于宗教偏见引起的杀戮更是数不胜数。

不同种族、民族、地区的人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在古代贵族居于上层阶级,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他阶级的人竞相效仿,注重对贵族气质的培养与教育,但是注重血统和出身,对其他阶级形成的文化自然会产生鄙夷和不屑。

近代以来,毛泽东以各群体的政治态度而进行的社会分层将中国社会大部分成员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还有游民无产者(李强,1993;邱泽奇,2004),阶级之间的相互敌视,“阶级”在我国历史中的特殊性,“阶级斗争”——政治意义上严格区分“敌”“我”,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矛盾,伤害了很多人(朱光磊,2007)。

2) 现代的社会偏见

传统社会,偏见现象的范围主要出现在种族、民族,性别,文化,阶级阶层等领域,随着网络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结构也开始出现较明显的社会分化,新的社会群体出现。随着社会的分工和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社会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沟通接触频率逐渐增加,社会复杂性增大,现代社会中明显的种族偏见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而其他方式的偏见也常常以微妙形式呈现,偏见的微妙形式相对于公开形式涉及面更广。

现代的种族偏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种族敏感性,即人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对少数种族、民族人士反应过度,反应为“赞扬过度或批评不足”,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无偏见形象而常常表现为积极的反馈或过度的赞扬,他们的偏见通常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反应,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偏见。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少数民族时往往会夸大种族差异,有时候面对少数民族的移民表现得往往不那么有好感,甚至有时候不尊重他们,与公开的偏见相对的是以臆测的非种族理由来对他们表示排斥和拒绝。在现代的性别观念中,性别的刻板印象常常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刻板印象有时会导致偏见。虽然倡导男女平等,但现实中比如求职时常常也会感受到隐性的性别偏见存在,随人没有明确表示,但是对某些职业只倾向于要男生,也有部分地区在生小孩时,仍旧有很多家庭想要第一胎是男孩,对小孩出生的性别要求也含有偏见。自古以来,除了佛教、道教以外,还曾流行或出现过其他一些宗教,有的是从境外传入的,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总的来说,中国历来对各种宗教比较宽容,大多数情况下,各种宗教能够和睦相处,仅少数时期因为宗教偏见发生的冲突战争也纯粹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民间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往往界限也比较模糊,不同宗教之间渗透交融多于对立冲突。但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旧能看到有关宗教引起的争议,释永信正在带领少林寺走向商业化有关的争议也是层出不穷,据报道称少林寺要在澳大利亚建一个大型文化中心,网友们纷纷表示难道和尚不是应该整天吃斋念佛吗,也要打高尔夫球,住宾馆?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势力也是打着宗教的旗号肆掠,威胁着世界的安全。Isis即伊斯兰国是一个基地组织下属的极端组织,武装分子在占领区屠杀异教徒,要求基督教徒们改信伊斯兰教等都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宗教偏见。

我们求学就职的过程中,身边的同事、朋友来自五湖四海,也会感受到彼此的差异,随着网络的普及更会看到很多关于地域的歧视,经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今世界也存在着不少地域歧视,例如“上海人精打细算,十个河南九个骗”等都是由于对地域文化的经验性判断造成的刻板印象从而形成的偏见。当今的娱乐文化中也渗透着偏见,美剧里面扭曲的黑人形象,通常都是邪恶的化身。随着韩剧、美剧的热播,引起了狂热的反响使我国如今的青年很多都觉得中国电视剧不出彩从而只追美剧、韩剧,出现的“哈韩、哈日”追星族,热衷于外国的美容服饰,喜欢过洋节而忽视我国的本土文化甚至是贬低等也体现出文化偏见。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仍旧有很多人反感同性恋,可能也与传统文化的遗留有关,中国历来讲究规矩,伦常,不容忍出格,同性恋在他们眼里就是非常、异类所以受到排斥甚至抨击。Gill Valentine和Catherine Harris探讨了当代英国的阶级偏见(Valentine & Harris, 2014),其中涉及到中产阶级对工人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某些人对他们所处阶级的其他人的偏见,并且也有对移民、社会底层人士的偏见,阶级偏见与负面经济、道德价值与依赖有关,偏见明显是基于经济价值的道德价值。随着大众媒体、互联网的普及,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引领着观众的情绪,媒体所占的角度进行的报道有时也会有所偏颇,报道偏见能引起误导。

4. 偏见的社会性

看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对偏见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偏见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的种族和性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互动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习得的文化,所处的地域,我们的外貌、年龄,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只要稍微留心就能感受到偏见的存在。偏见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看法,以及价值观的生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帕森斯在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中对行动理论的研究,总的论述了行动理论包括行为心理学,个性互动和发展以及文化、经济、政治的理论类型;描述价值、动机和行动系统时认为个性(动机)与社会系统(情境)是基于价值导向的文化,用一个心理学的范式,一系列的价值标准和模型变量来说明行为空间的基岩是心理学的,进而阐述心理学对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中心理学的价值或价值倾向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进而引出偏见,认为我们的价值观可能是一个精神组织和精神功能模式的事实的偏见,偏见是一个在心理学的和社会因果关系中的问题。在帕森斯看来,偏见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性,很可能被看作一个在社会冲突和行动的广泛领域中的经验焦点,在行动领域的研究中都能观察到偏见的存在(Parsons & Shils, 1962),具有社会意义上的现实性。

偏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社会结构。纵观我国现代社会分层结构,无论是李强所说的“多元利益群体”,还是孙立平的“断裂社会”以及刘欣的“社会阶层相对剥夺论”(李强,2010),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平等,人们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偏见作为一种价值体验在其中起到决定作用。当人们预测到他将寻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失败时会产生巨大的偏见,消极的力量,如产生的压力、不安全感以及个人经济的挫败感也会产生偏见(Silberstein & Seeman, 2016)。平等是现代人看重的价值体系,通过社会比较感觉到不平等,产生了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偏见可能表现在特定的个人上,也可能是对特定的社会群体或阶层,甚至可能是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都表现出偏见。很明显地看出,偏见弥漫在我们的整个社会性体验中,我们在充满偏见的社会中生活,正如帕森斯所坚持的:偏见是研究的基本(Parsons & Shils, 1962),作为历史的主体,我们的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冲突的产生都是基于偏见这种价值倾向。

偏见在社会中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与差异、不平等及偏好同行,偏见使社会产生了“我们”与“他们”,制造了“内群体”和“外群体”,因为对自己内群体的偏好,对外群体的理解难免会发生偏差,偏见由此产生。偏见,扭曲了社会现实,制造隔阂,导致歧视甚至引发暴力和冲突,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偏见是一种具有价值倾向的负面态度,在与人交往中指导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5. 结语

根据有关偏见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偏见的本质看作是对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一种负面的预先判断。偏见的历史由来已久,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从传统的公开的、外显的偏见逐渐演变为更多是内隐的,以一种微妙形式表现出来,但也有很多明显的偏见存在。传统的偏见主要集中在种族、民族、性别、文化、阶级阶层等领域,随着社会分化,网络科技的普及,更多类型的偏见形式出现,职业偏见、性取向偏见、新闻报道偏见等。偏见作为历史的主体,是我们的一种情感的社会性体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倾向性,指导我们的社会行为和与人交往,偏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社会结构。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阶层迅速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明显,社会流动逐渐变缓,人们通过社会比较滋生不平等,产生相对剥夺感导致偏见,扭曲社会事实,制造隔阂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等暴力冲突。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社会和谐中会不断滋生不好的事物,但是只有负面的不好的恶才能催生人们对好的追求,才会导致社会的不断改革。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比例不断地动态调整,只一味的看到所带来的恶而忽视了它相对的好以及好中隐藏着的恶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大偏见。偏见是有效的自我防御,是我们所执的价值观,是社会行动的基岩,了解偏见的本质,对我们的人类行动有更深地理解,有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减少或避免因偏见而引发的冲突,在社会上更好地生活。

文章引用

谭 怡. 关于偏见的社会学理解
The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about Prejudice[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1): 81-86.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8.8101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艾略特•阿伦森(2007). 社会性动物. 邢占军,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2. 高明华(2015). 偏见的生成与消解——评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 社会, 35(1), 206-228.

  3. 3. 贾林祥(2010). 社会偏见: 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因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8-23.

  4. 4. 李强(2010).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测量与分析.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5. 李忠, 石文典(2008). 国内外民族偏见理论及研究现状. 广西民族研究, 1, 24-29.

  6. 6. 尼采(2011). 尼采谈自由与偏见. 石磊, 编译.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7. 7. 潘光旦(1993). 潘光旦文集6.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8. 8. 孙通海(2007). 庄子. 北京: 中华书局.

  9. 9. 王世舜(2011). 尚书. 北京: 中华书局.

  10. 10. 章志光(2008). 社会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11. 邱泽奇(2004).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12. 12. 朱光磊(2007).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3. 13. Parsons, T. & Shils, E. A. (1962)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World Politics, 5, 530-554.

  14. 14. Silberstein, F. B., & Seeman, M. (2016). Social Mobility and Prejudi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5, 258-264. https://doi.org/10.1086/222685

  15. 15. Spencer, H. (1873) The Study of Sociology.

  16. 16. Valentine, G., & Harris, C. (2014) Strivers vs Skivers: Class Prejudice and the Demonisation of Dependency in Everyday Life.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