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8  No. 10 ( 2018 ), Article ID: 27202 , 7 pages
10.12677/AP.2018.810176

Development of the Aggression Susceptibl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ing Ren1, Lingxiang Xia2

1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nnxi

2Division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Oct. 1st, 2018; accepted: Oct. 15th, 2018; published: Oct. 22nd,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aggression susceptibl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examine its 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Methods: Based o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content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125 original items were developed. Totally 300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o complete the test version for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otally 500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formal version for furth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25 items, including 5 factors, namely, “Neuroticism”,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Impulsiveness”, “Callous-Unemotional” and “Egoism”, explaining 41.59% of the total variance. It has good structure validity (X2 = 718, df = 264, X2/df = 2.72, RMSEA = 0.06, GFI = 0.888, SRMR = 0.057, NNFI = 0.84, CFI = 0.859). The Cronbach coefficients and split-hal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874 and 0.828, the five facto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questionnaire scores (0.69~0.85). Conclusi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aggression susceptibl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meet the needs of psychometrics.

Keywords:Aggression Susceptibl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actor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的编制

任婷1,夏凌翔2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2日

摘 要

目的:编制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对50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初始问卷;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初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另外50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初始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形成最终问卷。结果:最终确定的问卷包括25个项目,包括神经质、情绪易感性、冲动性、冷酷无情、自我中心5个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1.5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较好(X2 = 17.5, df = 4, X2/df = 4.38, SRMR = 0.024, GFI = 0.986, NNFI = 0.962, CFI = 0.985);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4,分半信度为0.828,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的相关为0.69~0.85。结论:该问卷的信效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关键词 :攻击易感人格,问卷编制,因子分析,大学生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攻击行为易感性因素指容易导致个体做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容易导致攻击行为的因素众多,其中人格因素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Kamaluddin et al., 2014)。例如,低水平的宜人性、尽责性和高水平的神经质与高攻击相关,低开放性和低外向性与攻击有一定程度相关(Hosie et al., 2014; 刘轩,高正亮,2013)。特质愤怒既对攻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敌意认知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刘文文,江琦,任晶晶等,2015)。情绪易感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导致外显的攻击行为(Caprara, 1982)。使个体具有攻击倾向、易于做出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就可以统称为攻击易感人格。

Bettencourt (2006)等人的一项元分析指出,攻击易感的人格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攻击倾向(Category Aggression Prone)和易激惹(Category Provocation Sensitive)。其中攻击倾向是指在中性和激起情境下均会引发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例如特质攻击等。易激惹是指只是仅在激起情境下才会引发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例如特质愤怒(Trait Anger)、情绪易感性(Emotional Susceptibility)、脱离(Dissipation)和反复思考(Rumination)等。该理论比较好地划分了引发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因此本研究以攻击倾向和易激惹这两个因素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人格与攻击的研究,提出了攻击易感人格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完善Bettencourt等人的理论,并编制相应测量工具,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易激惹方面包括特质愤怒、A型人格、神经质和冲动性四个维度,攻击倾向方面包括特质攻击、特质易激惹、自恋人格和冷酷无情四个维度,一共8个维度,这8个维度是一阶因素,易激惹和攻击倾向是二阶因素。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及验证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的结构,试图编制出信效度良好的筛选大学生攻击易感人群的工具。

2. 方法

2.1. 预试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2.1.1. 初始项目编制

第一步,对西南大学50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份。开放式问卷的题目是:1) 你认为在面对挑衅或挫折时更容易愤怒、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的个体存在哪些典型的性格特点?2) 你认为在未受挑衅的情况下,表现出更多故意的、有预谋的攻击行为的个体存在哪些典型的性格特点?可以依据你身边、影视、文学作品中能联想到的那些更多表现出攻击行为的人,请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与其相关的性格特点。

第二步,对开放性问卷的回收答案进行内容分析:以具体的人格特点作为分析单元,以频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受调查者提到的攻击易感人格特点进行提取、合并与整理,确定小类目;然后参考以往研究中对多种人格的定义,对收集到的小类目进行归类,确定大类目。

第三步,结合内容分析的结果和文献综述(Bettencourt et al., 2006; 杨波,黄秀,2013;周广东,冯丽姝,2014)确定问卷初始维度,参考已有的人格量表如Buss-Perry攻击问卷(李献云,费云鹏,张亚利等,2011)、特质愤怒量表中文版(罗亚莉,张大均,刘云波等,2011)和冷酷无情特质问卷(Romero, Fraguela, & Romero, 2015)等,和已有的其他相关量表如SCL-90,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等来改写或编写项目,最初共获得了205个项目。

第四步,以含义明确、表达简练、较好反映人格特质、没有近似含义为标准反复删改、合并项目,最后获得121个项目。

第五步,以符合理论构想和构想维度定义为标准,请5位心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项目评价,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和增删项目,最后确定了91个项目。

第六步,将这个项目编制成问卷,请3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1位心理学教授进行项目评价。根据他们的意见再次修改和增删项目,最后确定了75个项目。

最后获得了由75个项目构成的5点量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预试问卷,其中反向题12个。

2.1.2. 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大学抽取3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71份,剔除明显乱答、未答完的问卷1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61份,其中男110份,女151份。

2.1.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记事本录入,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考察初测问卷的因素分析的实切性。

根据以下标准增删问卷项目:题项与总分和维度分的相关太低(小于0.2);项目的标准差低于0.9;项目共同度低于0.2;项目的因素负荷值低于0.4;项目同时在2个以上因子负荷值均较高。

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抽取因子,参照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碎石图的陡阶检验、总的解释方差比率以及因素的可解释性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项目和因子。删除因子共同度低,因子负荷低和具有比较均等交叉负荷的项目。

2.2. 正式问卷的初步编制与施测

2.2.1. 项目编制

反复因素分析后,得到合适的因素数目和因素结构。

2.2.2. 被试

在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发放500份问卷。

2.2.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记事本录入,并采用Amos18.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系数和Guttman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效度采用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对问卷作初步检验。

3. 结果

3.1. 内容分析及维度建构

表1可见,大学生的攻击倾向方面涉及偏执、自恋、冷酷无情三种人格特质,大学生的易激惹方面涉及神经质、特质愤怒、A型人格、冲动性四种人格特质。

然而,经过对访谈问卷的反复分析和比较,发现攻击倾向方面的偏执人格特质与易激惹方面的多种特质有重复的部分,且不及易激惹方面表现强烈。故结合文献综述,最终确定大学生的攻击易感人格可以被建构为涉及攻击倾向(个体容易做出主动攻击行为的倾向性)和易激惹性(在激起情境下,个体容易表现出反应性攻击行为的人格特征)两个方面的共8种特质,即特质攻击(指更容易出现身体和口头攻击,敌意认知和表达愤怒的一种人格倾向)、特质易激惹(指对轻微的激起情境也有更大可能做出攻击反应的人格倾向)、自恋(指以自我关注、自我中心或自私为特征的一种人格倾向)、冷酷无情(指对他人冷漠、缺乏罪责感、低共情的一种人格倾向)、神经质(指常常焦虑、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的一种人格倾向)、特质愤怒(指个体感知愤怒激发情境及愤怒表现反应的一般倾向)、A型人格(指急躁、情绪不稳、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醉心于工作、行动较快、做事效率较高;缺乏耐性、常有时间紧迫感的一种人格倾向)、冲动性(指缺乏考虑、过早表达、过度危险或与所处情境不相称且常常导致所不想要的后果的一种人格倾向)。

3.2. 预试问卷探索性分析的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KMO的检验值为0.83,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有共享因素的可能,适宜进行因素分析。

对样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反复比对和多次尝试,剔除39个项目,最终获得36个正式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在一个因素上的载荷量大于0.4,共同度均大于0.2,每个维度的项目6~10个。36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如表2

Table 1. Content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ggression susceptible personality

表1. 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的内容分析

Table 2.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表2.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设置因素负荷值大于0.40的显示,样本数据探索性因素分析自动聚合成10个因子,但是项目数等于3个或超过3个的因子为5个。

按照理论的构想维度强制设置成8个因子分析时,结果发现:有两个因子测的是同一性质的内容,有一个因子下的项目不能解释,且有一个因子只有两个题目。强制设置成7个因子时,有两个因子下的项目不足3个。强制设置成6个因子时,同样的,有两个因子测的是同一性质的内容。

因此,对样本进行反复探索性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攻击易感人格是5因素模型最佳,而且对样本限定因素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的因素分析发现,5个有效因素也是最合适的,每个因素的项目超过4个,且每个项目都有超过0.4的负荷,设定其他因素个数时,会出现某个因素仅有1、2个项目,且在多个因素上都有超过0.3的负荷等情况。具体分析题项,可以发现构想维度中的特质愤怒和特质易激惹的部分题项自动聚合成一个新的维度,A型人格和自恋人格中的部分题项自动聚合成一个新的维度。

表2所示,5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41.59%。参照理论模型的构想维度,看该因素的题项主要来自根据理论构想模型编制的初测问卷的哪个维度,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多就以哪个构想维度命名。另外,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重新聚合的两个维度,以维度内的具体题项意义重新命名为情绪易感性和自我中心。因此正式问卷包含5个维度:神经质、冲动性、情绪易感性、冷酷无情和自我中心,共包含36个题项,其中反向题4个。

3.3. 正式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根据修正指数和因素负荷等指标删除了11个项目,最终确定的《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项目总数为25个,每个维度4~6个。

对最终确定的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25个项目分别设置一阶模型和二阶模型,一阶模型即是25个项目分别归属神经质、情绪易感性、冷酷无情、自我中心和冲动性这5个一阶因素,二阶模型即是这5个一阶因素又归属于易激惹和攻击倾向这2个二阶因素,采用协方差矩阵和极大似然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后,结果发现:二阶模型拟合较好,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3

Table 3. Fitting index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表3. 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

注:M下标中的1表示一阶模型,2表示二阶模型。

表3可以看出,二阶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通行的标准要求,表明研究中所建构的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的因素结构较合理。一阶模型的部分指数不及二阶模型拟合得好,因此综合比较得出结论,样本数据还是基本符合研究假设,从理论上可以将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划分为易激惹和攻击倾向这两个方面。

3.4. 信效度检验

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4,Guttman分半信度为0.828,各维度得分与总分相关为0.69~0.85。说明问卷的信度良好。

问卷项目是在根据大量文献分析、开放问卷结果的内容分析以及参考相关权威量表的基础上编制的,并且经过多方讨论和预试筛选而来,因此内容效度可以得到保证。另外,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研究基本上验证了问卷编制的理论构想,其他一些理论假设也被初步验证,因此本问卷的构念效度也是有保障的。

4. 讨论

本研究假设易激惹方面包括特质愤怒、A型人格、神经质和冲动性四个维度,攻击倾向方面包括特质攻击、特质易激惹、自恋人格和冷酷无情四个维度,一共8个维度。然而对样本数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自恋和A型人格中的部分题项自动聚合为一个维度,特质愤怒和特质易激惹中的部分题项自动聚合为一个维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初始问卷中一些题项是由外文翻译过来形成的,而施测的大学生对题项的理解不一定与原问卷的意图一致,因此根据题项具体的含义重新修改了理论维度,最终的维度为五个,包括神经质、情绪易感性、冲动性、冷酷无情和自我中心,其中:神经质是指常常焦虑、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的一种人格倾向;情绪易感性是指人们在执行认知活动时受其情绪影响的程度特征;冲动性是指缺乏考虑、过早表达、过度危险或与所处情境不相称且常常导致所不想要的后果的一种人格倾向;冷酷无情是指对他人冷漠、缺乏罪责感、低共情的一种人格倾向;自我中心是指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的一种人格倾向。五个维度与大多数已有研究中发现的与攻击有关的主要人格特征并不排斥,是符合大学生的攻击易感人格特点的。

其中神经质、情绪易感性和冲动性是属于易激惹元素的,冷酷无情和自我中心是属于攻击倾向元素的,从表3可以看出易激惹和攻击倾向是实质上的二阶因素,这一点不仅符合本研究的研究假设,而且与前人研究中提出的理论也是有共通之处的。一方面,有研究(陈瑞云,杨寅,林洁瀛等,2011)提出攻击易感人格主要包括易激惹和攻击倾向两大类特质,易激惹是指在激起情境下,个体容易表现出反应性攻击行为的人格特征,攻击倾向是指个体容易做出主动攻击行为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同根据攻击行为的意图可以将攻击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曹丛,王美萍,张文新等,2012),大学生的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表现突出,并存在各自的特点(陈瑞云,杨寅,林洁瀛等,2011)。因此,总的来说攻击易感人格的研究从这两方面来研究也是合理的。

本研究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编制出了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信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测量学特征,为进一步有效筛选大学生攻击易感人群、研究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大量的不足。一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虽然基本达到了统计上通行的标准,但是拟合得并不是非常好,这可能是问卷题项和维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也有可能是施测人群单一造成的。另一方面,这仅仅是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编制的一个初步研究,因此在前期建构维度时仅仅从众多攻击易感人格中选取了几个最突出的、与大学生行为紧密相连的人格特征,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特点复杂多样,远不止问卷中所涉及的几个维度,因此问卷还需后续研究的不断完善。另外,本研究只是选取了大学生作为施测人群,也仅是一个横断面研究,需要今后的纵向研究,更好地研究攻击易感人格特点。

文章引用

任 婷,夏凌翔. 大学生攻击易感人格问卷的编制
Development of the Aggression Susceptibl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10): 1520-1526.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10176

参考文献

  1. 1. 曹丛, 王美萍, 张文新, 等(2012). 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遗传基础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01-2010.

  2. 2. 陈瑞云, 杨寅, 林洁瀛, 等(2011). 大学生冲动攻击性和预谋攻击性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国临床科学, 19(6), 814-817.

  3. 3. 李献云, 费云鹏, 张亚利, 等(2011). 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的修订和信效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7(10), 607-613.

  4. 4. 刘文文, 江琦, 任晶晶, 等(2015). 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敌意认知和冲动性水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4), 485-493.

  5. 5. 刘轩, 高正亮(2013). 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34), 353-354.

  6. 6. 罗亚莉, 张大均, 刘云波, 等(2011). 特质愤怒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人群应用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卫生评估, 25(9), 700-705.

  7. 7. 杨波, 黄秀(2013). 冷酷无情特质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4), 80-84.

  8. 8. 周广东, 冯丽姝(2014). 区分两类攻击行为: 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 心理发展与教育, 1(14), 105-111.

  9. 9. Bettencourt, A., Talley, A., Benjamin, A. J. et al. (2006). Persona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under Provoking and Neutral Condi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 751-777.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2.5.751

  10. 10. Caprara, G. V. (1982). A Comparison of the Frustration-Aggression and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Hypotheses. Aggression Behavior, 8, 234-236. https://doi.org/10.1002/1098-2337(1982)8:2<234::AID-AB2480080239>3.0.CO;2-5

  11. 11. Hosie, J., Gilbert, F., Simpson, K. et al. (2014).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Aggression Using the General Aggression and Five Factor Models. Aggression Behavior, 40, 189-196. https://doi.org/10.1002/ab.21510

  12. 12. Kamaluddin, M. R., Shariff, N. S. M., Othman, A. et al. (2014).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ggression among Malay Adult Male Inmates in Malaysia. ASE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 176-185.

  13. 13. Romero, L. L., Fraguela, J. A. G., & Romero, E. (2015). Assessing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in a Spanish Sample of Institutionalized Youths: The Inventory of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37, 392-406. https://doi.org/10.1007/s10862-014-9469-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