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9  No. 09 ( 2019 ), Article ID: 32220 , 8 pages
10.12677/AP.2019.99197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spec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Vulnerabl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Mingxiu Yu, Minggui Ge, Mengying Shen

Education College of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Received: Aug. 27th, 2019; accepted: Sep. 11th, 2019; published: Sep. 18th, 2019

ABSTRAC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tudents in Wuhu, Chaohu and other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among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tudents’ vulnerable psycholog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ir major and their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vulnerable psycholog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fessional identity plays a part of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vulnerable psychology.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generation of weak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 can also affect the generation of individual vulnerable psychology through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is regard, it is suggeste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conduct objective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major,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vulnerable psychology, and thus promote the overall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s, Vulnerable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Identity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大学生弱势心理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余明秀,葛明贵,沈梦莹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收稿日期:2019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1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18日

摘 要

通过对安徽省芜湖、巢湖等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与学生弱势心理三者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与专业认同感显著正相关;弱势心理与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与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弱势心理有预测作用。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专业发展前景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弱势心理的产生,也可以通过专业认同感来影响个体弱势心理的产生。对此,建议通过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客观的认知和评价,预防弱势心理的产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专业发展前景,弱势心理,专业认同感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2年人民论坛调查中心发表了《“弱势缘何成了普遍心态——不同群体“弱势”感受对比分析的报告》一文指出,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弱势群体”在不断的减少,但存在“弱势”心理或“弱势”感受的人并没有相应的减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蔓延的趋势(杜凤娇,王慧,2010)。弱势心理容易引发个人的消极情绪、自卑感,更甚者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引发自残、自杀等行为;进而固化了某一群体的思维、情感以至行为,导致这个群体的压抑感、孤独感、依赖感、恐惧感、自卑感、被剥夺感等心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由此产生弱势生存模式;最终,由于认知发生偏差,产生仇视社会和他人的心理,并通过攻击行为甚至报复社会等方式来达到放弃自我或证明自我的目的,造成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不良反映的产生(徐畅,吕明,2011;张居永,陈烯,2007)。这与中华儿女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符,因此,弱势心理的泛化引起广泛关注亟待找到方法去扭转这样的局面。同时人民论坛调查数据显示高达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表明自己处于“弱势”,并且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因弱势心理问题而产生的仇视、报复、故意伤害他人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基于民众弱势心理泛化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以及“双一流”高校话题的兴起,大学生弱势心理也得到了关注。作为未来国之栋梁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弱势心理产生?他们的弱势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问题。

弱势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身份认同过程中对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的主观判断和心理感知(赵书松,2015)。王云峰和徐伟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只要个体在主观感受与评价上出现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受损的,均界定为心理弱势群体(王云峰,徐伟,2018)。综上不难看出,弱势心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地位、处境的一种自我判断和心理感受。总结以往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关于弱势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描述、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究方面,实证研究主要着眼于整个社会这样一个宏观的大层面,较少的把关注点投向某个特定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民众弱势心理的泛化,首先与价值观取向偏差有关,现今大众将金钱、地位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且乐此不疲的与他人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否定自我,于是弱势心理出现。其次,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恐怖袭击的骚扰加上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使大众的不安全感如影随行,因此,弱势心理不断的滋生。最后,类似“我爸是李刚”事件的频出,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真正有才能的人,这进一步加剧了弱势心理的泛化(赵中源,2011;王云峰,徐伟,2018;赵书松,文慧洁,2014;董现聪,2016;吴婷,李美美,2018)。而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有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包括专业的发展前景,(庞宝华,2009);周晨慧、廖少玲(2012)的实证研究得出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就业前景乐观的学生,进一步证实了就业前景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专业认同感是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它具有与之紧密相关的结构和发展进程,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Olesen, 2001)。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同一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发展关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水平。有资料显示,专业认同感的发展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专业认同感低的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行为、心理问题(周丽云,姜芬,2010;李领&姜小鹰,2012;易涛,2012)。虽然,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感与心理弱势之间的关系,但从以往对专业认同感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专业认同感低的个体确实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心理上的问题。

专业发展前景一贯以来都是专业认同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提到专业发展前景人们就纷纷想到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就业后工作待遇以及稳定性。大多数研究者将目光投注在专业发展前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发展前景上。申小莹&刘晓瑞(2006)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研究表明:学生会因为所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发展前景和学校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专业认同感,进而带来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并且一定程度上引发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影响身心的健康。

综上所述,专业认同感可能是专业发展前景影响大学生弱势心理的一个内在机制。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一方面可能直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提高个体的专业认同感,进而间接地减少个体心理弱势产生的几率,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验证假设机制的存在,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和验证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和大学生弱势心理三者之间的中介关系,并拟建立中介模型。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芜湖、巢湖地区选取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累计发放问卷856份,剔除人口学变量信息报告不全、规律性作答(如连续10道题选择同一选项)、缺失值超过5%的被试,共得到有效问卷798份,有效率为93.22%。其中男生241人,占30.20%,女生557人,占69.80%。

2.2. 测量工具

2.2.1. 弱势心理量表

赵书松、文慧洁(2015)自编,共3道题目,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弱势越严重,量表α系数为0.9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3。

2.2.2.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

秦攀博(2009)自编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共有23道题目,有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四个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对专业的认同性越高,三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6~0.89之间,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1。本研究中α系数为0.94。

2.2.3. 大学生专业情境状况调查问卷中专业前景地位分量表

秦攀博(2009)自编,共有6道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该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4。本研究中的α系数是0.87。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PROCESS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参考Podsakoff (2003)等人提出的建议,对本研究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将所有变量进行未经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有8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1.73%,没有达到40%的临界值即本研究中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和大学生弱势心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和心理弱势在性别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性别上,男生的专业发展前景得分(20.08 + 4.21)高于女生(19.10 + 4.26) (t = 2.99, p < 0.05),而专业认同感(t = −1.39, p > 0.05)、弱势心理(t = 0.96, p > 0.05)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三个变量在年级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认同感(F = 7.37, p < 0.001)、专业发展前景(F = 7.98, p < 0.01)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专业认同感得分上分布图近似“V”形,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p < 0.001)、大三(p < 0.01)的学生,大四的学生显著高于大二(p < 0.001)、大三(p < 0.01)的学三,;在专业发展前景得分中,大一学生显著高于与大二(p < 0.001)、大三(p < 0.01)、大四(p < 0.05)的学生,大二的学生显著低于大三(p < 0.05)、大四(p < 0.01)的学生。因此,本研究将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后续的中介效应分析。

3.3. 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与弱势心理的相关关系

表1结果可知: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与专业认同感总分和各维度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弱势心理与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认同感各维度分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与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弱势心理有预测作用。

3.4.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具体做法是采用Hayes (2012)编制的Process软件模型4,在抽取5000次样本,置信区间为95%的情况下(Tan & Holub, 2015),控制性别和年级两个人口学变量对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进行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专业发展前景对弱势心理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p < 0.001);将专业认同感放入回归方程后,专业发展前景对弱势心理的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p < 0.001),同时,专业认同感对弱势心理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p < 0.001)。

Table 1. Corre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vulnerable psychology (r)

表1. 大学生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与弱势心理的相关(r)

*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vulnerable psychology

表2.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p < 0.05,**p < 0.01,***p < 0.001。

对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和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的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专业发展前景对大学生弱势心理的直接效应为−0.11,占总效应的52.38%;专业发展前景通过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弱势心理的间接效应为−0.10,占总效应的47.61%。专业认同感的中介效应为−0.096,且其Boost-strap95%的置信区间为[−0.137, −0.055],不包含0,因此,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路径模型图如图1所示。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betwe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vulnerable psychology

表3.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Mediating path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vulnerable psychology

图1.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和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4. 讨论

4.1. 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与大学生弱势心理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男生在专业发展前景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此结果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这可能与专业适应面有关,女生的专业适应面总的来说没有男生的广泛,适和女生的专业会不断人员积累,致使这个专业在市场上找不到定位,就业日益严峻,专业发展前景日益低迷。目前这一结论与社会现实表现一致,当然,这也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在年龄的差异分析结果中可知,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前景存在年龄上的差异,从事后多重比较呈现的结果发现两个变量年龄差异均类似于“V”字形状,大二是转折点。这与秦攀博(200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学生在这个时候并不了解他们专业,认为自己选的就是最好的,而在一段时间后逐渐了解自己的专业,或许是兴趣问题,或许是能力问题,也或许是学习环境的问题,在大二的时候对专业认同感以及它的前景地位评价急剧下降;大二之后,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换了专业,剩下真正喜欢这个专业以及转换专业没有成功的学生,这部分人因为就业形势严峻,不敢掉以轻心荒废学业,慢慢接受了本专业,在自己专业的发展基础上寻求对自己更好的发展,因此,情况会有所好转。

4.2. 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与大学生弱势心理的相关关系

专业发展前景与大学生弱势心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专业发展前景越好,大学生的弱势心理越不容易产生。这与苏慧玉(2009)得出就业前景会影响心里健康水平结果基本一致。已有研究指出,不同专业学生、文科生与理科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这其中就包括专业发展前景的影响(李德芳,2007;李苏建,2000),在这个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将专业发展前景作为前因变量来研究其对弱势心理的作用,即专业发展前景越好,弱势心理就越低越不容易出现。这与社会比较理论的观点符合(Festinger, 1954),专业发展前景发展的好坏是在特定的标准上比较出来的,发展前景好的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比较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专业发展前景能促使个体成就更好的自己,并最终是他们拥有完善的心理状态。

专业发展前景与专业认同感呈正相关,说明专业发展前景的好坏是个体专业认同感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秦攀博(2009)的研究指出,大学生专业情境的四个因子在预测专业认同时,前景地位因子能够解释0.6%的变异量,王顶明&刘永存(2007)对硕士生专业认同和教学评价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专业发展前景因子对专业认同的决定系数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意味着就业相对容易,意味着工资较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学生最关心所学专业能否实现自身价值、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否对自身能力提高有帮助,同时考虑到该专业是否吸引自己等这些发展前景的价值,也就是说,哪个专业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求,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学生就对哪个专业的认同度较高。

结果表明专业认同感与大学生弱势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益菲(2014)认为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理论可知,青春期要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否则,他们就会遭受批评与谴责,形成自卑、反抗乃至敌对心理,影响人格健全而正常的发展(李彦妮,2019)。换句话说就是,专业认同感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研究表明,专业认同感与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关(王钢等,2014;陈俣睿,2016),也就是说,专业认同感高的人,他能将自己的潜能开发的更好获得的成就感越多,因此,不良心理滋生的几率较小。

4.3.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专业认同感在大学生弱势心理与专业发展前景的中介效应展开了检验。结果显示,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有47%左右的变异量是通过中介变量解释的,说明专业认同感的重要作用。专业发展前景不仅能直接对大学生弱势心理产生影响,而且还能通过影响专业认同感来间接影响大学生弱势心理的产生。该结果也佐证了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认同感对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申小莹&刘晓瑞,2006),具体来说,专业发展前景得分越高的学生,其心理状况越好,也就是说,它会被重视,市场的需求性让它在短时间内不会被淘汰,那么,此专业的大学生就会被重视,就业空间广阔,这给大学生带来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弱势心理产生的机会。因此,发展前景好的专业的学生弱势心理感受相对较少并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更加有利;同时,专业发展前景得分越高的学生,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也更高,最终令他们的心理状况越好,弱势心理产生几率越小。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心理弱势的产生与蔓延,第一,我们知道专业的发展前景会随着社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二者的变化更加灵活的设置。第二,很多学生选择某个专业但却并不了解这个专业因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心理行为的出现,所以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客观的认知和评价,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预防弱势心理的产生。这也为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提供启示,在选择时应该多方面了解分析你要选择的专业,不要把目光一味的放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前景上,让自己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归属感、安全感和自在感,这样才会使自己较少受弱势心理的困扰,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5. 结论

1)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与专业认同感显著正相关;弱势心理与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与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弱势心理有预测作用。

2)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安徽师范大学《学校心理学研究》重点团队项目成果之一。

文章引用

余明秀,葛明贵,沈梦莹. 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大学生弱势心理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spec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Vulnerabl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9, 09(09): 1620-1627.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9197

参考文献

  1. 1. 陈俣睿(2016). 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认同与学业倦怠间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 2. 董现聪(2016). 社会质量理论视阈下弱势心态泛化现象研究. 硕士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3. 3. 杜凤娇, 王慧(2010). “弱势”缘何成了普遍心态——不同群体“弱势”感受对比分析报告. 人民论坛, 34(7), 14-17.

  4. 4. 李德芳(2007). 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 6-9.

  5. 5. 李领, 姜小鹰(2012). 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护理教育, 9(1), 4-6.

  6. 6. 李苏建(2000). 某校理科与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中国学校卫生, 21(3), 233.

  7. 7. 李彦妮(2019).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认同度研究. 硕士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8. 8. 庞宝华(2009). 延安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现代预防医学, 36(22), 4289-4291.

  9. 9. 秦攀博(2009).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10. 10. 申小莹, 刘晓瑞(2006).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3), 311-312.

  11. 11. 苏慧玉(2009). 厦门地区339名各医学专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卫生职业教育, 27(22), 94-96.

  12. 12. 王顶明, 刘永存(2007).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 中国高教研究, (8), 18-22.

  13. 13. 王钢, 张大均, 刘先强(2014).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心理资本和职业认同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4), 442-448.

  14. 14. 王云峰, 徐伟(2018). 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研究及对策.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35(7), 104-108.

  15. 15. 吴婷, 李美美(2018). 公正世界信念在应对弱势群体心理困境中的作用探析. 绥化学院学报, 38(1), 153-156.

  16. 16. 徐畅, 吕明(2011). 弱势心理蔓延、归因与和谐心理构建. 江淮论坛, 4(31), 139-142.

  17. 17. 易涛(2012).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6), 136-137.

  18. 18. 益菲(2014). 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高专业认同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19. 19. 张居永, 陈烯(2007). 近五年来我国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研究述评. 资料通讯, (6), 15-19.

  20. 20. 赵书松(2015). 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对个体弱势心理的作用机制. 珞珈管理评论, (2), 32-48.

  21. 21. 赵书松, 文慧洁(2014). 政治资本失衡对民众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8(6), 1-10.

  22. 22. 赵书松, 文慧洁(2015). 利益表达渠道与民众弱势心理产生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3), 158-167.

  23. 23. 赵中源(2011). “弱势”心理蔓延:社会管理创新需面对的新课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177-182.

  24. 24. 周晨慧, 廖少玲(2012). 护理本科生专业兴趣与就业前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医药卫生, (7), 1082-1083.

  25. 25. 周丽云, 姜芬(2010). 专业认同与学业自我效能对护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护理学杂志, 25(5), 69-71.

  26. 26.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https://doi.org/10.1177/001872675400700202

  27. 27. Hayes, A. F. (2012). Process: A Versatile Computational Tool for Observed Variable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Modeling. http://www.afhayes.com/public/process2012.pdf

  28. 28. Olesen, H. S. (2001).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Leaning Processes in Life Histories.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ning, 13, 290-298. https://doi.org/10.1108/13665620110411076

  29. 29.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2003).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879-903.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8.5.879

  30. 30. Tan, C. C., & Holub, S. C. (2015). Emotion Regulation Feeding Practices Link Parents’ Emotional Eating to Children’s Emotion Eating: A Moderated Mediation Study.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40, 657-663. https://doi.org/10.1093/jpepsy/jsv0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