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09  No. 03 ( 2019 ), Article ID: 30103 , 9 pages
10.12677/AE.2019.93043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ichuan

Miao Wen, Chunmei Zhang, Xiaolin Xiong, Qian We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pr. 22nd, 2019; accepted: May 1st, 2019; published: May 8th, 201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s is more prominent. Undergraduates are the pillars of the country and bear the futur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of the group and individual lif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the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other reasons, more and more problems gradually emerged, coupled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urrent test-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some college students appear poorly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leading to inefficiency in academic comple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behind the low efficiency and poor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川内高校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研究

文苗,张春梅,熊肖琳,文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8日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的突出,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背负着国家发展的未来,而由于大学中的群体和个体生活学习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学生认知复杂性增加,认知变通性减少等原因,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加之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部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出现适应性差的现象,导致学业完成效率低下。本次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大学生学业完成低效率、专业适应性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优化大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大学教育,专业适应性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提出和研究思路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正在支持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跃迁 [1] 。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第一就是进一步明确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第一战略。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德智体美劳”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并提出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当下的迫切要求。

就四川省而言,据2017公布的高考招生计划,四川高考计划招生353,810人,其中本科计划175,210人,高职专科178,600人,四川省大学生比例进一步提高,高校以学生为重要依据,着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日益突出。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和谐发展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2] 。从动态的角度看,大学教育发展中专业适应性是呈波动状态发展,随着大学录取率进一步扩大,学业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把控源头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大学专业学习效果。从静态的角度上来看,研究专业适应性问题,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式。

1.2. 研究现状与目的

国内外关于专业适应性的研究有较大差异。国外专业适应性研究起步早,多倾向于把适应性看成独立结构。而国内专业适应性研究从21世纪开始,动态平淡,且较偏向于探究男女适应性差异影响、本专科差异影响、行为因素影响或学习内部结构相互影响等方面,多以专业适应性为影响因素辅助其他研究,且集中在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认知相关性、学业倦怠与学习策略相关性、对外求助等方面,少有较完整的综合体系调研。而专业适应性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思考评价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水平的高低程度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成就水平、未来就业发展以及整体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由于大学中的群体和个体生活学习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认知的复杂性增加,认知的变通性减少,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特殊性,加之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部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适应性差、学业完成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次研究以分析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的现状为突破口,划分了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定位、主观认知、客观环境、内外部压力等五个主要维度,从而了解不同类别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现状,分析当代学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展现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剖析影响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的因素,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和学习能力,为大学教育进一步完善发展做一份参考。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本次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整理出影响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的主要维度,结合访谈法和观察法采集专业适应性的影响因子,理论和调查相结合,对专业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相对全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前期维度因子的归纳整理,制定开放式问卷,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4所川内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并对回收到的开放式问卷进行词频整理,根据内外部因素将所有因子划分为三大板块,即内部因素、客观环境与内外部压力;接着根据调查反馈情况将内部因素进一步划分,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情况、认知情况等划分专业学习、专业定位、主观认知等三个维度;最终汇总影响专业适应性的维度,如图1所示,将其划分为专业学习、专业定位、主观认知、客观环境与内外部压力五大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封闭式问卷,从而避免单因素分析的片面性,在理论和初期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查影响专业适应性的直接、重要因素。

Figure 1. Dimensions and factors of questionnaire

图1. 问卷维度与因子

调查问卷共计发放81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共计717份,有效回收率90%。在有效问卷中,被试者男生313名,女生404名;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分别有298名、258名、94名和80名;城市生源的390名,农村和乡镇生源的237名,调查对象分布较为均匀。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可靠性分析

Table 1. Reliability statistics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通过对李克特量表的分析,得出克朗巴哈系数值(Cronbach’s Alpha),由表1可知Cronbach’s Alpha = 0.895,α > 0.8,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 = 0.912,α > 0.9,说明量表信度非常高,调查数据可信。

2.2. 专业适应性基本情况

Table 2. Basic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表2.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基本情况

注:8. 我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与时间安排。9. 我能主动去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10. 我能很好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1. 我有清晰的专业认识和相关职业定位。12. 我认为我的专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13. 我的自身性格能够很好地契合所学专业。14. 我能积极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并及时地解决。15. 我愿意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继续发展。16. 我的专业学习能力强并能取得好的成绩。17. 我在了解到与专业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的正面报道时,常常感到骄傲与自豪。18. 我经常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序号为问卷题号)

李克特五级量表主要从学习方法、知识运用、专业目标、专业愿景等13个因子进行测量。在提到的11个问题中,Q8、Q15、Q17主要测量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学业期待、专业愿景4个因子,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测量结果显示三道题的众数为4,即大学生在这四个方面普遍认为描述情况较为符合自身情况,而其余八道题分别对学习态度、知识运用、专业目标、自身性格、心理调控、专业认知6个因子进行测量,众数为3,即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所列现状一般符合自身情况。从整体上看,专业适应性数据调查显示11道题的均值均在3.3左右,大多数大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情况偏向一般符合,适应性一般。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现状一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在专业选择时未对所选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对自身在专业方面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由于对自我认知的不完全、过程反思的缺乏,学生在目标设置上存在经常性变动;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的将专业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较差,对待专业中出现的问题,缺少钻研的精神与毅力,导致专业不适应。

2.3. 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分析

Table 3.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source

表3. 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

a值为1时制表的二分组。

表3调查数据发现,受访者认为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个人的专业目标,占比26.3%;自身的责任感、对专业的喜爱分别占比21.7%和18.4%,三项因素均属于内部动力,而家人的期盼,同学营造的氛、其他因素为外部动力,占比分别为15.9%,15.6%和2.0%。

学习动力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可维持学习行为。早期综合型激励理论提出B=f(P,E),突出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内部驱动力的乘积决定人的行为方向 [3] 。调查显示内部动力为专业学习的主要动力,外部动力相对来说影响较小,潘松《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表现及激励探讨》 [4] 的研究显示,由于个体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基础、思想的成熟度不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方面也表现出来差异,很多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后出现了所谓的“理想间隙期”,于是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懈怠,学习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学校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学习的风气和氛围不浓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减弱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使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4. 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因素

Table 4.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表4. 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因素

a值为1时制表的二分组。

Figure 2. Factors affec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图2. 影响专业学习的因素

图2数据分析显示,“专业选择的主被动性”排在第一顺位、第二顺位、第三顺位的占比分别为28.2%、16.6%、12.1%;“自身的原始知识储备”排在第一顺位、第二顺位、第三顺位的占比分别为22.3%、21.6%、16.1%;可以看出“专业选择的主被动性”,“自身的原始知识储备”,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影响较小。

表4图2数据中不难发现,在大学录取志愿填报过程中,学生个人主动或被动选择专业与对专业的认可和专业适应性成正相关。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度低,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大多听取父母的建议,或跟风填报热门专业,进入大学之后发现所学专业和原有预期不一致,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影响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此外大学学习更注重学生课后的探索与总结,部分专业课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不同老师的授课进度存在差异等原因,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难以调动,造成问题堆积从而导致挂科、重修,不良的学习效果打击此类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下一阶段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恶性循环,而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之前,对该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学习。

2.5. 大学生压力来源

Table 5. College students’ sources of learning stress

表5. 大学生学习压力来源

a值为1时制表的二分组。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pressure sources

图3. 压力来源分布

据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有压力,仅33%的大学生没有感受到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自于个人、社会、家庭和学校各个方面,具体数据如表5图3所示。排在第一顺位的“个人定位”占比34.2%、“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占比29.1%、“家庭”占比9.3%,“同学间营造的氛围”占比5.9%。

以上因素显示具体的压力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高中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高中阶段更强调学习成绩这一单一指标的重要性,而大学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进入大学后单一考核指标向多元考核指标转变,造成在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转变过程中个人成就感出现落差。加上不准确的个人定位与过高的目标设计,使其经过努力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学生承受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就客观环境来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 [5] ,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窘、部分专业市场趋于饱和被迫进入其他领域发展的问题,加剧了学生承受的压力。在内外部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成就落差容易被放大化,更加使大学生产生力不从心、悲观消极的态度以及自我否定等不正确的认知。

3. 对策建议

3.1. 个体方面

3.1.1. 选择专业前进行充分的考虑

大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不应仅听从父母和他人的建议或安排,或者盲目跟风填报所谓热门专业。一方面应发挥兴趣的导向性作用,再结合其他因素对意向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利用当下便利的网络资源,提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自身兴趣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通过相关性格测试以及与同学、老师长辈等沟通深入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结合学习专业的要求进行专业选择。此外,在对大学课程不了解的情况下,可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coursera等在线平台对大学课程做提前了解。

3.1.2. 转变专业学习的认知,树立目标意识

大学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大学课程类别多样,更加考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大学生自身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与同学老师们的沟通、研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法,对专业学习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在专业相关知识,利用甘特图等目标管理方法为自己设置合理的长期、短期目标,清晰地进行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

3.1.3. 提高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提高抗压能力能够提高专业适应程度。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困难,在遇到自己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不仅应积极调整心态,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外在帮助,如询问学姐学长或老师的意见,从而缓解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

3.2. 家庭方面

3.2.1. 在专业选择上与子女及时有效沟通

在对子女的学业指导上,父母通常分为过度关心型、合理指导型、漠不关心型三大类。而据笔者的访谈发现,大部分专业兴趣度低的学生都源于在专业选择上父母“过度关心”造成强制规划,只有专业选择上为子女提供合理指导,尊重其自我的选择,对其专业认知形成乃至于今后人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发展相关事务时,父母不能直接决定而不听取孩子的心声,而是应该积极主动的与他们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内心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这不仅能够使父母与孩子间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更加自信,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提高专业适应性。

3.3. 学校方面

3.3.1.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提高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清晰的专业认知与专业定位有助于大学生专业学习从而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专业,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如大一新生学校组织可以开展一些专业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分享专业相关书籍期刊,学姐学长的经验借鉴等,使新生增强对专业的了解;针对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同学可以充分加强与专业老师的沟通交流,在涉及到职业定位、就业定位等多方面测评自己与选择专业的契合度,了解学校的一些政策如第二学位或转专业要求等,此外还可以邀请行业相关的成功人士进行经验的分享,模拟相关工作的场景,有助于加强自己对专业的认知,并且提高实践能力。

3.3.2. 倡导灵活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根据调查结果反馈,部分大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使用电子产品和与身旁的同学进行交流等。因此老师尤其是专业课程老师应当适时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6] ,注重听取学生在课后的反馈,在遇到专业课程难度较大时,老师应重视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体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

3.3.3. 加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5.6%的同学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同学间营造的学习氛围,13.6%和14.2%认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与师资配备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该注重校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如增加图书馆藏书、多开放自习室、开放电子数据库等;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高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学生专业上的问题和困惑,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引导学生自己主动了解专业有关的最新动态,从而创造良好的专业适应环境。

3.3.4. 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为提高其对专业的自信心,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并积极开展相关合作学校应该将把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让其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就业质量与就业水平;用人单位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及时反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相关技能,校企协同发展,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源源不断的向企业输送优质人才。

4. 结语

大学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对帮助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认识和专业学习行为、更好地进行大学教育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四川不同高校类别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立足于大学生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做出研究,以期为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致谢

由衷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向征老师的专业指导,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参与调查人员的积极配合。

文章引用

文 苗,张春梅,熊肖琳,文 倩. 川内高校大学生专业适应性研究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ichuan[J]. 教育进展, 2019, 09(03): 251-259.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3043

参考文献

  1. 1. 杨宗凯. 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历史担当[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 39(1): 5-11+35.

  2. 2. 吴洪亮. 高校转专业学生群体后续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以L校为个案的质性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4): 158-161.

  3. 3. 蔡中兴, 林子函. 高职院校自招生与高考生学习适应性的对比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0): 78-79

  4. 4. 潘松. 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表现及激励探讨[J]. 法制与社会, 2018(24): 192-193.

  5. 5. 杨若凡, 王莹, 刘军.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创新实践——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J]. 职教通讯, 2017(22): 70-73.

  6. 6. 万昆. 基于翻转课堂的学习者知识建构策略与效果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6): 1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