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377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101129

“新三科”背景下舞蹈学科教学实施思考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谭钰

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8日

摘要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原来由音乐与美术为主导的两门艺术课程,统一放置到艺术课程标准中,并且将舞蹈、戏剧、影视加入之中,简称“新三科”,舞蹈正式在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门学科。本文就艺术新课标中核心素养中的四个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提出教学实践建议,为舞蹈学科教学实践展开思考,为实现舞蹈教学的多元发展给出建议。

关键词

新三科,舞蹈学科,舞蹈,教学实施

Thought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ance Disciplin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Three Subjec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Yu Tan

School of Art,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Sep. 5th, 2023; accepted: Oct. 1st, 2023; published: Oct. 8th, 2023

ABSTRAC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rt Curriculum Standard (2022 Edition) optimizes the curriculum setting, uniformly placing the two art courses originally dominated by music and art into the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adding dance, drama, film and television, referred to as the “new three subjects”. Dance has officially become a subje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eaching practice suggestion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rt performance”, “creative practice”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new art curriculum, thinking ab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dance subjects, and giving suggestions fo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dance teaching.

Keywords:New Three Subjects, Dance Discipline, Danc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何为“新三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贯彻实施新时代学校美育,进一步强化艺术课程育人功能,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数位专家三年的辛勤工作,完成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 [1] 。此次修订工作最显著的一项变化就是将原来由音乐与美术为主导的两门艺术课程统一放置在艺术课程标准之中,同时加入了舞蹈、戏剧、影视三科课程,简称“新三科” [2] 。早在之前的两次艺术课程修订时,就在不断地尝试将其成为一门综合类课程,但最终的结果都不太理想。如今将不同的艺术门类设置为一门综合类课程,其各自结构清晰,不仅保证了美术、音乐学科展开教学,同时也将丰富的教学经验扩展至其他新增的三类学科之中,适应日益发展的艺术教育需要。

2. 舞蹈课程新定位:综合–分科

人类在生活和实践中都在不断经历“综合–分科–综合”的过程。在过去,原始乐舞是诗、舞、乐为一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由诗词、歌赋相伴,在气势磅礴的乐舞中融入钟、琴、鼓、瑟等一些乐器,场面十分壮观。在一些祈福的巫术仪式中,也通常是需要运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天文、数学等多学科相伴。直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艺术门类单独抽离,不断分化,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 [3] 。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 [4] ,这一时期没有将舞蹈作为单一学科,而是音乐中融入舞蹈,更加注重学科综合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在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中都加入了舞蹈部分的内容教学。例如在创造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在低年级时能够根据音乐用简单的形体动作进行舞蹈,在高年级段的时候能够根据音乐的情绪、内容进行简单的即兴编创表演。从整个课程内容来说,舞蹈内容的部分占比较少,一般是跟随音乐相伴的形式出现,更加体现的是艺术课程的综合性。

相较于2022年版的艺术课程标准,这一版的舞蹈内容占比大幅提升,并且将舞蹈作为了单独的一门课程。实行先综合后分科的原则将1~9年级的艺术课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2年级)包括了唱游·音乐与造型·美术,以音乐与美术为主要内容的同时需要有机融合舞蹈、影视和戏剧。例如在抖音小视频流行的时代下,可以在网上看到不少小学的音乐课堂根据红色经典歌曲或者流行歌曲进行手势编舞,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通过音乐感受舞蹈的意蕴,用身体律动表达歌曲情绪,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与舞蹈的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与美术为主,学习的任务有:听赏与评述、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其中除了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部分,其他三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涉及了舞蹈。例如在创编与展示部分的内容要求中明确表示,需要根据音乐的情绪以及特点来创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或者根据歌曲、朗诵、舞蹈来进行即兴伴奏。由此可见,此阶段虽然以音乐与美术为主,但是本质上还是不能离开舞蹈,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特别在学生学习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舞时,通常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第三阶段(8~9年级)则分别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5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其中的2门进行学习,在条件达标的情况下,7年级也可以同样开设,这样整个初中阶段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这个阶段的舞蹈学习任务主要分为:经典作品欣赏与体验、风格舞蹈表演、舞蹈小品编创。目的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多种舞蹈风格,积累舞蹈动作语汇,能够独立或合作表演舞蹈,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提升自我的核心素养。整体来说,新版的艺术课程标准调整了课程结构与占比,在将舞蹈提升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上,同样注重“融合”,关注着其他学科和姊妹学科的发展动向,与其他学科均有互通,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对于舞蹈艺术本体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于舞蹈育人的全面肯定。

3. 贯彻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

3.1. 进行舞蹈鉴赏,培养审美感知

人们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而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花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调整艺术学科的学业占比,重点还是为了以美育人,立德树人,希望通过对于艺术学科的学习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审美感受,使人进入更高的境界而培育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5] 。对于舞蹈学科来说,舞蹈作为一种依赖身体语言而存在的艺术形式,与人的文化素养、精神需求都息息相关,这也就决定了舞蹈教育有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能。对舞蹈进行欣赏首先要了解舞蹈作品的风格,解析舞蹈作品中的动作,让学生逐渐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学习舞蹈鉴赏也同样需要学生自身具有审美能力才能真正理解舞蹈作品的文化内容和作者意蕴,因此对舞蹈作品进行鉴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美的品格和陶冶情操。

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中,舞蹈学科在8~9年级的学习任务为经典作品欣赏与体验、风格舞蹈表演和舞蹈小品创编,对于舞蹈作品的鉴赏明确的提出要求,要求对中外经典舞蹈作品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片段进行欣赏。如何将这些要求在具体课程中体现,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在舞蹈技能教学中融入舞蹈鉴赏环节,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通过人的肢体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情感表达,以表现舞蹈编导的诉求与想法。如果学生在学习表演一个舞蹈时,不能很好的明白作品所表达的意思,那么他的表演也是空洞的,只有真切分析和鉴赏作品,明白作者的随求,才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与舞蹈审美能力,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所学习的技能选择合适的舞蹈片段,在课上进行欣赏,形成“鉴赏与技巧学习相融”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者,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欣赏者,在学习舞蹈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感受舞蹈作品的美,感受舞蹈编导的用意,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此种模式比起单独进行舞蹈欣赏,会让学生更加明白该舞蹈作品的意蕴。例如在学习任务“风格舞蹈表演”中,在学习每个民族的舞蹈时,教师在教学动作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民族歌舞带领学生了解一下当地的地域特点和人文风情,再插入舞蹈的特点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动作,并且能够明白动作的由来从而快速掌握动作,逐步提升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二是将教会学生独立欣赏评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主体由自己逐渐放至学生,在进行讲解后应注重学生的反馈,利用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把握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情况,在学习后期,先由学生自己对舞蹈作品进行讨论鉴赏,老师对学生的反馈再进行表扬或指正。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知晓学生审美能力与课堂把握情况。三是保证舞蹈作品风格多样化与时代性。在老版的一些教材中,部分舞蹈鉴赏的作品已经非常久远,对于新一代青少年失去了吸引力,在保留传统舞蹈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当时热门的一些优秀舞蹈作品进行鉴赏,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在舞蹈的风格上也应包含多样,鉴赏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直观感受不同风格舞蹈所传达的民族特点。例如近几年春晚大火的几部舞蹈《只此青绿》《渔光曲》等,此类具有话题性、时代性的舞蹈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3.2. 重视舞蹈表演,提升艺术表现

在舞蹈的众多起源论中,其中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模仿的形式,舞蹈在学习的初期,就是一个模仿观察的过程,是通过节奏性的动作去模仿性格、感情以及行为。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一年级至二年级的课程任务便是“形象的捕捉与表演”,这通常被认为是教师进行动作展示,学生通过视觉感觉器官来观察,继而自己进行模仿的训练,通过对老师动作的仔细观察从而复刻细节不断磨练。也是因为舞蹈艺术的特殊载体,所以在舞蹈教学中通常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一边用语音提示身体要点,一边亲身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学习,这同样也是舞蹈表演的第一歩。教学应从基础训练开始,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构造与发力方式,提示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强调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因此在初期阶段,如何提升学生们的舞蹈表演能力,需要教师在示范时做到尽量规范,表演与教学同时进行,对于同学们模仿之处不足之处做出纠正。例如在一些细节之处,舞蹈动作的步伐与方位、表情、气息等,教师在做示范时应该充分表现出来,不能只是比划动作,这对于学生们学习模仿也是一大进步,将每一次课堂练习都当做是舞台表演。不仅如此,舞蹈艺术是情感难以表现时最有力的表达载体,用肢体抒发情绪,抒发内心也正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学生在经过舞蹈鉴赏后对于舞蹈作品的情绪与风格有了理解,在舞蹈表演时,教师要能够训练学生的情绪表达,在肢体表演上注重各类舞蹈风格性特征和舞种的“范”,准确表达人物情绪。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角色,对于舞蹈表演来说,舞蹈只有具备了情感,有了传神的表演,才能将故事说清楚,渲染舞蹈的感染力。

在提升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老师与学校也应该注重舞蹈表演的实践。在舞蹈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的舞蹈文化,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各种舞蹈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来提升舞蹈技能与舞蹈素养,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教育主观部门也应找寻机会组织学生参加舞蹈实践活动,多参与创造文娱工作以及比赛,通过各种实践演出真正的学生的个人舞蹈技能得到断裂和发展。在学校中开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展演活动或舞蹈晚会,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舞蹈表演的进步,对于提升学生的舞蹈素质和艺术表现力有着重要意义。

3.3. 编创舞段小品,积累创意实践

艺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提到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情趣,强调课程的实践导向。在经过前期鉴赏与表演的基础上,在高年级阶段加入舞蹈创作是提升学生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的有效办法。舞蹈创编是一种教学实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于知识的了解,采用实践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6] 。但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加入舞蹈创作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除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身体素质,同样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具有创新精神和编创能力,给予学生在创作上的正确引导。

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1~2年级)的课程内容主要以艺术综合为主,在趣味游唱中也需要有机的融入舞蹈和戏剧元素,音乐与舞蹈律动本身就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相辅相成,将两种结合的课程发挥效果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也经常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这一时期舞蹈老师应仔细思考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为学生带来更加有趣的课堂。在1~2年级的初期阶段,教师通过上身肢体律动和简单拍手的形式让学生把握节奏并且理解音乐,学生通过简单的手势舞对于音乐的节奏有了把握后,能对此产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选用的动作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动作具有广泛性、基础性,在有了几次示范后,也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编,根据节奏和情绪选择适合的手部动作或上身肢体律动,来开放小学生的创编思维。随着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8~9年级)则就需要学生编创独特风格的舞段,所以教师在前期的舞蹈鉴赏与舞蹈风格表演中让学生积累不同风格的动作语汇,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思维,除了教师教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主题,创作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舞蹈,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过程。同样,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编创比赛,为学生提供舞蹈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他人的创意,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除了积累舞蹈创作经验和舞蹈展现经验,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自己对于舞蹈的创作灵感。

3.4. 贯彻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理解

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们在接受知识、思想、文化信息上的限制越来越少,接受信息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学生收获到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门,也收到了各种知识思潮的影响,在韩舞、爵士、街舞等一些流行舞盛行的时代下,对于中国传统舞蹈的冲击也是巨大。因此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上亿学生的国度,是需要一个正确的文化思想引导。中国传统舞蹈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承载着,应该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在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也明确强调要将社会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融入课程,增加课程思想性。中小学能够实施传统舞蹈教育,正是出于认知本土文化的初衷,学校将传统舞蹈编入教程、改编成教材,意味着它不是以简单纯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呈现,而是被赋予一定的历史责任和族群文化认知、认同的历史使命。舞蹈课堂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传统舞蹈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传统舞蹈的教育中,中小学通过学习舞蹈,了解舞蹈历史得到身体、情感以及审美的体验,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舞蹈,从而渐渐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舞蹈的责任感以及重要性。舞蹈学科是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保留传统文化的可解读性。将传统舞蹈引入课堂,当然不是照搬不误的进入课堂,应该根据中小学的特点和教学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适当保留传统舞蹈的可解读性。这样才能保证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得以传承,也是对于传统舞蹈的本真性的尊重与保护。我们要尊重舞蹈中差异与多样性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不脱离传统舞蹈文化、不偏离传统舞蹈基础,保护传统舞蹈风格的差异性,才能使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显示意义。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在过去为了节约办学成本,通常一种由音乐老师担任舞蹈内容的教学,教学的舞蹈内容较为基础。教师应该主动去学习了解传统舞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向民间艺人学习非遗舞蹈,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教化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4. 结语

艺术课表对舞蹈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规划,进一步完善艺术类综合课程,充分说明舞蹈学科纳入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舞蹈学科作为新的门类学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是前途总是光明的,所出现的问题和状况需要我们一起克服解决。教师与学校应在新课标精准指导下,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结构,制定出适应各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案,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优化艺术体验。在推进舞蹈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把握舞蹈教育与美育的关联,聚焦核心素养,强化舞蹈教育育人功能。

文章引用

谭 钰. “新三科”背景下舞蹈学科教学实施思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Thought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ance Disciplin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Three Subjects”—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7259-72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129

参考文献

  1. 1.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2. 彭吉象, 项阳. 关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新三科”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8): 61-68. https://doi.org/10.19877/j.cnki.kcjcjf.2022.08.008

  3. 3. 彭吉象, 项阳.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解读[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2(5): 142-150.

  4. 4.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5. 5. 桂兰岚, 陈清文. 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智慧课堂实践探索[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1(6): 123-128.

  6. 6. 校粮月.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创编舞蹈律动[J]. 亚太教育, 2022(15): 129-13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