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09  No. 04 ( 2020 ), Article ID: 39349 , 7 pages
10.12677/ACPP.2020.94030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实践逻辑

李豪男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2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15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4日

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是其重要部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因作为后起之秀,而鲜为人知;加之网络空间极度开放,各种复杂因素也随之混入其中,致使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迷雾重重、困难重重。因此,洞悉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之忧,建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之措,夯实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防范之基,既是新时代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实践逻辑

Risk Prevention and Practical Logic of Network Ideology in the New Era

Haonan Li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Nov. 22nd, 2020; accepted: Dec. 15th, 2020; published: Dec. 24th, 2020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and network ideology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As a rising star, the network ideology in the new era is little known; in addition, due to the extremely open cyberspace, a variety of complex factors also mixed into it, resulting in the work of network ideology in the new era full of fog and difficulties.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only way to carry out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the top priority of our country’s network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Keywords:New Era Network Ideology, Risk Prevention, Practice Logic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行,其中有的风险会不断积累甚至还集中显现,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就是其中之一。如习近平所言,“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 [1]。因此结合当今网络全球化的现状,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及实践逻辑进行分析、论证具有重要意义。

2.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现实境遇及其风险分析

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2] 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长盛不衰的奥秘,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的担忧、排查、梳理是夺取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的第一步。而以何种方式进行,恩格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3]

2.1. 新时代境外敌对势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常态化、多样化、复杂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就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强度、力度、广度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断加剧。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非常直白地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 [4] 新时代境外敌对势力网络意识兴塔渗透呈现出常态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1) 根本立场对立,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常态化

借生产技术之优势打压、恫吓甚至颠覆其他主权国家早已是西方某些国家的惯例,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亦是如此。

意识形态对立为新时代境外敌对势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常态化提供思想持久力。中国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从根源上就决定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常态化,中国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是一对不可调和的裂痕,其一方的胜利代表另一方的终止,关乎生死兴亡,意识形态渗透怎能不常态化?

技术霸权为新时代境外敌对势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常态化提供技术持久力。互联网兴起与美国,互联网全球化推广的动力也源于美国的资本扩张,全球13个根服务器美国就占有9个,其余也皆不在中国,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随着互联网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作为世界互联网规则的制定者、裁判员的美国怎能放弃在互联网领域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这种渗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加剧,更加持久,“中兴事件”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敌对势力借助其在技术上的霸权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常态化的典型案例。

核心短板为新时代境外敌对势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常态化提供现实持久力。中国作为世界互联网领域的后起之秀,虽然目前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在互联网核心科技领域内的短板是显然存在,且被西方国家所窥见的。“华为事件”等皆是揭示西方国家对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制裁,其看似缘起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实则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恐惧。我国在互联网核心科技的追赶时差,决定了新时代境外敌对势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常态化的现实动力,今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日报道的境外势力窃取我国互联网领域机密信息等事件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2) 多元思潮并存,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多样化

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西式民主等思潮,成为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内容,且渗透形式、内容呈现多样化。

首先,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在西方众多思潮中极具代表性。西方普世价值思潮是指西方因其在思想启蒙与工业革命时期所占据的优势,凭借其对人权、自由、民主等领域的早期建树,而形成的一种不具备广泛争议的价值观秩序。西方普世价值是价值观上的集权,它视己如真理般存于现世,且意图在世界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占领主导地位。新时代西方普世价值思潮依托其在网络中的优势,严重威胁到我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西方普世价值披上“文化”的外衣,借助全球互联的优势,广领域、不间断、高强度的向我国进行输出、渗透,西方影视、西方文学、西方娱乐等等,都借助互联网或多或少的承担着种西方普世价值思潮渗透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开放力度、开放范围、开放质量空前提升,同样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面对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渗透的压力也是空前的。

其次,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来不断升温。历史虚无主义是国内学者针对于西方从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鼓吹历史无用论,否定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一系列思潮的总称。一方面,近年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因其在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事物承担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引发西方国家震荡,他们极害怕其国民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制度、中国方案的学习与借鉴,以动摇他们的统治及监管。因此西方国家就在哲学层面,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不可成立性.

最后,西式民主思潮渗透近来不断演变。双重标准向来就是西式民主的重要特征,新时代以来,西方国家推行西式民主思潮渗透不断延缓,从渗透方式来看,由原来的“广撒网”到现在借助互联网技术而采取“精准化”的方式;从渗透对象来看,由原来的集体受众转变为少数受众,广大青年因其社会阅历以及辨别能力较弱,但又熟练掌握、应用互联网而成为西方进行民主渗透的主要对象;从渗透力度来看,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渗透西式民主思潮的力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不断加大,无论是其在财政支撑,还是在人员规模配置皆与以往有很大提升。

3) 链接线上与线下,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复杂化

新时代以来境外敌对势力不在满足传统“和平”意识形态渗透模式,转而采取线上渗透与线下实施的双线伎俩,其危害性、破坏性、影响力更大,严重危害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复杂化源于境外势力采取:线上渗透培植、指导,线下实施。线下实施回应、壮大、反作用于线上渗透。

在今年4月15日全国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上,国家安全局就披露多起境外势力,利用线上线下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煽动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学生群体,参与破坏社会治安,伤害全国人民团结的活动。境外势力早年就开始借助互联网对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学生群体进行“反华”意识形态渗透,进入新时代西方境外势力更是变本加厉,不惜花费重金来进行培植、指导极少数公民参与破坏社会治安的活动,央视媒体此前更是曝光境外势力成体系化指导如何进行“分裂活动”;针对于线下的实施,西方境外势力又将其篡改、编造发布网络,进一步丑化、诋毁政府来呼应线上的意识形态渗透。

另一方面,境外某些宗教组织,推崇宗教渗透,认为这是改变中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最终把崛起的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的最有效的途径 [5]。西方境外势力借助中国在宗教信仰自由上的政策,以及部分中国家庭对西方教育的渴望,依托互联网假借传播宗教信仰之名,实则做宗教传播、意识形态渗透之实。其中部分受众来源于高学历、高收入家庭,其经常借助社交平台进行线上“教育”,线下聚会来不断扩大意识形态渗透的成果,此举严重危及我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2.2. 新时代“泛文化”侵蚀下主流意识形态易被碎片化、边缘化、污名化

“泛文化”是指将文化泛化,假借文化之名宣传“仁义”之道,实则为拜金、庸俗、谄媚等非道德行为或者现象,进入新时代这些“泛文化”以其乌烟瘴气充斥在网络空间之中,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恶劣影响,并对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严重腐蚀,使主流意识形态有被碎片化、边缘化、污名化的风险。

1) 借网络之利,消费主义文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易被碎片化

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既要出于理性,也要加之以感性这样才能达到对意识形态认同的深刻、持久。正如约瑟夫·祁雅理所说的“理性没有感情便失去了人性” [6],而新时代借助网络大获其利的消费主义文化却与之背道而驰。消费主义文化是源于西方推崇对金钱的崇拜、追求生活的奢靡、以无节制的享受和炫耀为人生价值的追求。在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主义文化在当今社会不断升温,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发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消费主义文化带来的快节奏、快享受不仅使得它使得人们在“快乐”过后,极易陷入精神的萎靡,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易被消费主义文化因素打断而呈现碎片化。

2) 借网络之便,“娱乐至死”文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易被边缘化

娱乐至死是指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曾这样说过:“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7] 在信息传媒技术突飞猛进与物质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的合谋下,娱乐至死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大众的痴迷与追捧。根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我们每个人每天平均花在娱乐APP上的时间为4个小时,每个月浏览的资讯信息量超过20万字,但与此形成讽刺的是,我们将大把时间浪费在泛娱乐化内容中,一笑而过,没有任何收获,但当需要我们拿出一点深度思考能力时,却只有望而却步,正如波兹曼所讲: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文化让人们成为娱乐的“奴役”,它在侵蚀人们有限时间的同时,也致使人们精神萎靡,更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易被边缘化。细心观察各大搜索引擎热搜榜事件的排名,涉及娱乐领域的事件永远不在少数而且呈现常态化,相比之下对国事、天下事的关注大为减少,网络在为人们提供娱乐便利的同时也在将主流意识形态驱赶到边缘。

3.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因此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不能仅停留在分析和认识层面,更要从实践层面出发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将其风险点各个击破,建构起强大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

3.1. 攻防结合,全方位对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实行反制

《孙子兵法•虚实篇》有言:“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9] 新时代面对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我们要抛弃幻想,打破思维定势,采取攻防兼顾策略。从道德、法律、科技、思想等方面,火力全开,全方位对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进行坚决反制,从而彰显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决心与能力。

1) 居道德高地,加强对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揭露与批判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 [10] 我们要占居道德制高点,审视形形色色的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言论,雷霆出击,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依托大数据技术,加大、加强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采集、甄别力度,全天候、无死角对境外网络意识形态进行监控和预警,真正做到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在中国无处遁形;扩大外交公关,对被认定的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行为进行系统化、层级制揭露与批判,获得国际共鸣、引起国际警示、督促国际防范;加强实质性反制举措,编撰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白皮书,细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等级,多行业、多领域施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反制。

2) 站立法重地,重视国内国际涉网络意识形态相关法律建设

“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是防范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一招,我们不仅要加强国内相关法律的完善,更要推动国际相关法律的建设,牢牢抓住国内、国际两大立法主线,真正让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方面,完善国内相关法律建设,组建综合型、专业型、权威性团队对现行相关法律进行评估研判,要破旧立新,及时完善,与时俱进。增强国内相关法律的时效性、有效性、影响力、震慑力,消解境内勾结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意图,阻断境内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交流渠道,威慑境内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活动。

另一方面,呼吁并组织国际相关法律设立,提交并参与国际相关法律建设,承担并执行负责任大国担当。确立国际相关立法的阻力是巨大的,但相关法律的建立亦是时代所应然的、必须的,我们要循序渐进、因时制宜、适时而动。首先同中国周边国家建立相关法律认同,做出相关立法实质,进而在第三世界尤其是饱受发达国家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之苦的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获得更大范围内相关立法共识,最后形成共同提案,通过国际组织予以合法性确立。

3) 争科技宝地,守住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技术命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12] 新时代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依托就是互联网相关技术,而中国恰恰作为互联网领域的后发国家,还处于技术追赶的阶段,因此如何争夺科技宝地成为当下的关键。

第一,瞄准前沿,科学施治。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把涉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技术攻关,要对当下和未来技术走向有明确的评估和预判;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更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追赶、科学建设;要剔除科研建设中的官僚主义、急功近利主义,刹住科研不正之风,所有科研实践的开展都要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要求。

第二,招揽人才,扩大储备。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相关技术的争夺建设中,人才是起主导地位的。招揽人才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即加强国内吸收,防止人才外流,提升科研素养水平,加强科研代际传承,变革奖励刺激机制,扩大自我价值实现通道,兜底科研人员高质量科研、生活福利。另一方面,积极号召广大海外相关科技人员归国报效祖国,加大吸引力度,协调回国手续,落实归国安置,融合本土对接。

第三,狠抓教育,立足长久。教育是百年大计,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相关技术的攻坚要从小开始抓起,从娃娃抓起。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同爱国主义、科学技术的关系贯穿教育全过程;要抓紧低学龄段学生的启蒙、动手能力,抓稳中高学龄段学生的坚持、延续能力,抓实大学与社会对接的适应、匹配能力;要变革相应升学、竞赛、就业制度,加大对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倾斜的力度与效度。

4) 开思想新地,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3] 面对新时代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我们要找寻有利理论武器,做出快速、有力回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应对新时代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理论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新地,走向世界,回应和反击新时代境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但不是普世的价值学说,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广大实践中所积累的、实践的、检验的,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辨证借鉴,国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借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要结合本国国情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领悟、真正领悟;内外同行,鼓励世界各国政府、政党、组织乃至团体与个人积极来中国学习,在中国实践的大浪潮中感受、提炼、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愿意,支持中国相关人员赴国外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交流、讲解与指导,承担大国担当,推动世界发展。

3.2. 正本清源,大力气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针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颇受“泛文化”之忧,应当去伪存真,揭露“泛文化”面孔,提升全民鉴别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依托大数据技术打击消灭错误言论、虚假言论净化网络环境,还广大网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 去伪存真,提升全民“泛文化”辨别力度

在新时代如何规避“泛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干扰、破坏,提升全民的鉴别能力主要可以从梳理、树立典型警示案例;做好批判“泛文化”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宣传;严加监管相关涉足互联网平台,保护青少年网络健康安全三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梳理案例,树立典型。积极开展新时代网络空间现有“泛文化”典型案件的梳理,将有助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决策者的对当下“泛文化”的研判,从而提升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实效性;积极运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对于网络空间内的“泛文化”问题或者事件进行全范围梳理、高精准分类、即时性反馈。

第二,加强宣传,重视农村。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新时代网路意识形态工作亦是如此。应对“泛文化”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干扰,我们应当加强线上与线下宣传工作,尤其是对“泛文化”鉴别能力较差的农村地区,加强真文化下乡宣传力度,驱除“伪文化”在农村的生存空间。

第三,严加监管,保护幼苗。应当尽当加强对涉足互联网企业的监管、监控,防止“伪文化”搭乘资本与网络的便车腐蚀、玷污青少年。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伪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保障“幼苗”健康成长;加强涉足平台监管、监控,施以严法,处以重罚,对传播“伪文化”的平台及个人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对其监督举措,从源头上保障“幼苗”健康成长。

2) 革故鼎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伪文化”的宿敌,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源泉,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度的提升应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开展,由此来助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从国家层面,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先进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引导力;从社会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全方位、接地气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扎根,生长,壮大;从个人层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将其秉承为人生发展的态度,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劳动中发现、锻造、扩大自己的价值所在。

3) 靶向引导,依托大数据进行“分众”,加大对错误言论一网打尽强度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 [14] 面对错误观点、反动论调我们务必要做到应消尽消,应灭尽灭。

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个体进行“分众”,借助大数据技术使得提升传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精准度,使得对错误言论的消灭尽灭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因其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分析等功能,可以在数以万亿计的数字海洋中迅速找寻“敏感点”构造联机分析,多维立体数据分析模型。为意识形态防范提供全网搜索、靶向引导、靶向治理。不仅可以实现对现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隐患进行快速处理、快速疏导而且还可以通过其预测分析功能实现对潜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隐患的预警、监控,从而大大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精准度。

另一方面,大量的非法匿名消息或具有颠覆性的谣言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危险,匿名性是传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有失精准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交叉、数据重组等技术就可以使得匿名变为实名,这在打击危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行为的同时,提升了网民的游览的舒适体验感,也助力净化了网络空间的环境,使得“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有力的实际行动。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 [15]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实践亦是如此。

文章引用

李豪男.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实践逻辑
Risk Prevention and Practical Logic of Network Ideology in the New Era[J]. 哲学进展, 2020, 09(04): 190-19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0.94030

参考文献

  1.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8.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8.

  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283.

  4. 4. 王涛. 从意识形态安全看互联网的渗透与防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1): 49-52.

  5. 5. 王作安. 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51-56.

  6. 6. [美]约瑟夫·祁雅理. 二十世纪法国思潮[M]. 吴永宗,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10.

  7. 7. [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

  8.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0.

  9. 9. 孙武. 孙子兵法[M]. 北京: 当代世界版社, 2006: 65.

  10.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106.

  11. 11. 习近平. 在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4-22(01).

  12. 12.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4-26(02).

  13.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

  14. 1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29-30.

  15. 15.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