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 08  No. 01 ( 2019 ), Article ID: 28996 , 8 pages
10.12677/GSER.2019.81010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Stockbreeding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 Case of Zhaolagacha, Zhengxiangbai

Narigala, Haishan Hugejiletu

College of Geograph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Feb. 3rd, 2019; accepted: Feb. 18th, 2019; published: Feb. 25th, 2019

ABSTRACT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is the strong ecological barrier for the northern border of China. Since the double-contracting project of grass-livestock was implemented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most herdsmen have enclosed the contracted grasslands of the households with protective screening. So the project has contributed to protecting the grasslands to an extent. However, the grasslands were divided into many small units, the grasslands were seriously degrad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grasslands was declining, the cost of animal husbandry was increasing, and the income of animal husbandry was falling. Therefore, many herdsmen gave up the animal husbandry and sought other jobs. Then people have been migrating from the pastoral areas after the 1990s. In this context,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asons for such migration in the research area, the paper takes Zhengxiangbaiqi Zhaolagacha in Inner Mongolia as the case, conducts the case study and plant sample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a was that the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made it difficult for herdsmen to make a living, which led to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external migration population did not reach the well-off standard.

Keywords:Pastoral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Population Migration, Reasons for Migration, Grassland Fragmentation

内蒙古牧区牧业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以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例

娜日嘎拉,海山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19年2月3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25日

摘 要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部边疆一道强大的生态屏障,20世纪末,草畜双承包项目实施以来,多数牧民将承包到户的草场用网围栏围起来,项目局部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但是因草原被分割成许多小单元,草场退化严重,草场承载力下降,畜牧业成本增加,畜牧业收入下降,许多牧民放弃畜牧业,另谋职业,因此90年代后牧区出现人口迁移现象。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探究研究区人口迁移的原因,本文以内蒙古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案例地,进行个案研究及植被样方分析。研究发现:调查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草场破碎化和退化导致牧区牧民难以维持生计,从而致使人口外迁量增加。与此同时,外迁人口生活水平也并未达到小康标准。

关键词 :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迁移原因,草场破碎化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当今时代,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人类活动、劳动、生存的状况重要指示标,愈发地受到学者专家们的重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扶持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牧区人口迁移现象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建国以来,内蒙古人口迁移现象非常普遍。根据统计资料,90年代以前内蒙古牧区人口一直持增长状态,但90年代以来,牧区人口增长速度缓慢。美国学者李在英国统计学家列文斯坦的《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基础上,对人口转移规律提出了一种详尽的模式。他认为,与人们的转移活动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 迁出地区的因素;2) 迁入地区的因素;3) 个人的因素;4) 介入障碍的因素。其中,前两个因素与地区的宏观特点密切相关,人口增速缓慢可能源于人口迁入的减少或人口迁出的增加 [1] 。孙学力在《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流动分析》中提到:草原沙化、退化及荒漠化已成为当前牧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2]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口迁出对于内蒙古人口增速减缓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本文中,作者主要着眼于牧区牧业人口迁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地点的概况,对1990年至2018年期间牧区牧业人口迁移原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

2. 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对于人口迁移的现象从人口学、经济学及动力机制角度来分析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多,其中莱文斯坦(E. G. Ravestien)在《移民的规律》中提出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原因 [3] 。唐纳德∙博格(D. J. Bohue)提出了系统的“推–拉”理论,认为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经济、就业、生活水平的差距 [4] 。拖达罗认为只有当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大于农村收入时,农村劳动者才会做出迁徙的决定 [5] 。国内人口迁移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分析研究,数据来源普遍是人口普查大数据,如:刘晏伶,冯健认为中国人口迁移与迁入地和迁出地收入有关 [6] 。李立宏总结了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人口迁移原因,其中距离、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7] 。王平权,王桂新等认为区域收入差异是我国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8] [9] 。王晓峰等认为我国边境地区人口迁移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的 [10] 。海山在《镶黄旗草场利用方式演变及其效益》中指出在草场利用方式改变的一年中出现很多牧业人口迁移现象但未对其进行原因归类 [11] 。从以上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多数结果都证明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力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而迁移。

与其它学科相比,从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角度对人口迁移进行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对农业人口迁移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没有符合内蒙古牧区牧业人口迁出的实证研究,牧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在各方面都与农区表现出不同,所以本文将对牧区牧业人口迁出原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

3. 案例地概况

3.1. 自然概况

正镶白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4˚05'~115˚37';北纬42˚05'~43˚15',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典型草原区,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宝力格陶海苏木照拉嘎查位居正镶白旗的中部,是一个纯牧业嘎查,距旗政府所在地明安图镇30公里,东部与乌宁巴图苏木相邻,南部与德尔斯台嘎查相邻。均海拔在1326.4~1521米,相对高差在200米以内。土壤以风沙土和栗钙土为主,照拉嘎查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冬长春短,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而集中,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1.9℃;年均风速4米/秒,全年大风日数78天(6~8级),多为西北风。地区年降水量375.75 mm,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份),宝力格陶海苏木照拉嘎查总面积9.6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8.1万亩。占总面积的84.02%。辖那马尔甲、乌兰额根、前登、查耐勾、滚乌素、忽勒日图、准照拉、西照拉8个浩特。

3.2. 人口迁移概况

总户数168户,总人口为398人。其中常驻30户88人,约有82.14%户的人口已迁出嘎查。本文将对研究区79户迁移人口进行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研究内容

本次调研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为了获得嘎查历史变迁过程及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信息,通过采用对研究区嘎查退休老干部及现任干部为样本,通过他们的口述来获得基础研究信息与数据。其次为了解与分析具体牧民迁移特征及原因,通过对迁移牧户进行访谈,完成了79户迁移牧户的主管感知问卷。最后为证明研究区草场退化程度,对研究区内共用打草场及两户牧民的放牧场做了3处植物样方。

4.2. 研究方法

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案例,为了解人口迁移原因作者曾两次到达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对嘎查领导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到嘎查发展史与不同时期人口迁移资料。通过采用入户访问及电话访问形式对迁移户进行主管感知问卷调查,对人口迁移时间、迁入地、迁移后从业情况及特征、生活现状、迁移原因等以户为单位的各项指标进行针对性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实地采样方法对研究区共用打草场及两户牧民放牧场进行采样分析,最后采用总结归纳法分析总结出照拉嘎查牧业人口迁移原因。

5. 牧业人口迁移特征

5.1. 牧业人口迁移时间及迁入地情况

表1图1所示,照拉嘎查从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人口迁移的现象,在2000至2003间迁移户数最多,同于照拉嘎查拉网围栏的时间。

Table 1. The number of stockbreeding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varying years

表1. 不同年份牧业人口迁移数量

Figure 1. The status in quo of stockbreeding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varying years

图1. 不同年份牧业人口迁移状况

从牧业人口迁入地情况来看(表2),迁移范围主要为省内迁移为主,96.20%的牧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生活,其中86.08%的牧民选择在所属盟市范围内生活。

5.2. 迁移人口从业情况及特征

表3,可发现大部分牧业人口迁移后在从事的行业为打工,其中主要以服务行业为主,占总打工户数的74.50%,无工作者占比也居高。

Table 2. The immigrant areas of stockbreeding population in the pastoral areas

表2. 牧区牧业人口迁入地情况

Table 3. Employment of migrant population

表3. 迁移人口从业情况

5.3. 迁移人口生活现状

从牧民居住条件来看,79户迁移牧民中除了在牧区生活的8户,剩下71户中有41户在城市租房居住,占57.75%。每年需要花费10,000至20,000元在租房居住上。

43户牧民有6000至650,000元的个人借款或银行借款(如表4);借款原因:6户因在市区买房居住,2户因孩子读书需要,17户因生产需要及创业需要而借款,6户因生活其他支出借款,因生病借款的有12户。

Table 4. Loans of migrant population

表4. 迁移人口借款情况

6. 牧业人口迁移原因及结果分析

6.1. 牧业人口迁移原因描述

根据统计数据,1990年至2018年间照拉嘎查人口迁移原因如表所示(表5),21.51%的牧户因负担不起因破碎化所致的畜牧业经营成本增加而迁移、3.79%的牧户因破碎化后无法扩大畜牧业规模而迁移、因破碎化后生态退化无法养畜而迁移的牧户占31.64%、因破碎化后没有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而迁移的牧户占7.6%、因单纯生态原因迁移的有1户牧民、15.18%的牧户因无劳动力而迁移,另有8.86%和6.32%的牧户因婚嫁、陪读原因迁移。

Table 5. Cause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表5. 人口迁移原因

6.2. 研究区植被样方结果分析

为证明破碎化导致草场退化严重,作者对研究区内照拉嘎查共用打草场与两户牧民的放牧场做了3处植物样方调研,各50米样条,每样条每10米做1 m2样方。调研结果如(表6)。

数据显示照拉嘎查打草场植物总类型22种,每平方米11种,总盖度69%,总体积1129.44,22种植物中一年生草本占4种,重要值达19.52%,主要建群种为小白蒿,重要值27.13%,放牧场植物总类型7至11种,每平方米植物数4至7种,总盖度29%至47%到,总体积723.62至947.57。一年生草本种数3至4种,重要值4.25%至76.59%,主要建群种分别为栉叶蒿:重要值76.59%,克氏针茅:重要值62.67%。

Table 6. Plant sample

表6. 植物样方

一年生草本建群的草场属重度退化草场,一年生草本靠种子繁殖,种子量多,可以随风散播各地并储存在土壤中,在具备有空地、缺少多年生草本竞争、一场及时雨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栉叶蒿就是在早下雨的条件下生长的,小白蒿是耐践踏的退化指示植物,放牧场2的总盖度为29%,一年生草本重要值为4.25%,多年生植物克氏针茅重要值为62.67,这是草场退化后经水土流失的作用反而较快恢复的表现。上述结果都证明照拉嘎查草场属退化草场。

6.3. 牧业人口迁移原因及结果分析

首先,从上述调查数据统计来看(图2),可以将照拉嘎查牧业人口迁移原因分为草场破碎化导致的生态原因、草场破碎化导致的经济原因、单纯的生态原因及个人原因。本文以2000年为节点分析牧民迁移原因,发现2000年以来因破碎化原因导致迁移的牧户占到总迁移户的51.9%,据牧民口述,从2000年拉网围栏后草场开始退化,牧民负担不起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并在有限的面积与高昂的经营成本下部分牧民无法扩大畜牧业养殖规模,导致2000年以来17.72%的牧户因拉网后经济效益下降而迁移;且因网围栏的限制,生态条件恶化,牧民无法抵御自然风险,导致34.18%的牧户因破碎化导致的生

Figure 2. Causes of the migration of stockbreeding population

图2. 牧业人口迁移原因

态原因迁移;而单纯因生态原因,抵御不起自然灾害迁移的只有1户,可看出在草场破碎化之前牧民是有能力对抗自然灾害的,所以导致当地牧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因草场破碎化的结果出现的生态与经济困境。90年代中期后因网围栏的出现内蒙古草原开始退化,从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在市场与自然双重压力下,牧民无法负担愈发增加的经营成本,过高的成本不仅是牧民的负担又是对草场变相的压力,导致踩踏越严重,草场更加退化,进入一个“人与生态”的恶性循环,最终使牧民纷纷退出畜牧业迁移至其他地区。牧民对迁移原因的主关感知主要为草场破碎化导致生态退化及牧户不够生计,因此放弃畜牧业外出谋生。

其次,从研究区植被样方分析结果来看研究区草场属退化草场。

7. 结论

内蒙古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人口迁移是从90年代开始的,2000年至2003年是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年份,通过对照拉嘎查人口迁移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

1) 牧区人口增速变缓主要由于:从2000年开始,牧区周围开始进行拉网围栏,导致草场退化和破碎化。而在草场退化和破碎化的双重压力下,畜牧业受到严重影响,牧民收入降低,生存压力增大,导致牧区人口外迁,寻求新的生产方式。

2) 从人口迁移特征来看,牧民外迁并没有造成生活水平的提升,整体生活水平未达到小康标准。

3) 应加强建设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护并逐渐恢复草场的生态环境,推动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迁出和转业并不能真正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唯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牢牢守住区域优势之本,内蒙古牧区才能通过其畜牧业优势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牧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以提升,并逐渐走向富足。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0440)。

文章引用

娜日嘎拉,海山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牧区牧业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原因探讨——以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例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Stockbreeding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A Case of Zhaolagacha, Zhengxiangbai[J]. 地理科学研究, 2019, 08(01): 92-99.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19.81010

参考文献

  1. 1. Lee, E.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 47-57. https://doi.org/10.2307/2060063

  2. 2. 孙学力. 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流动分析[J]. 北方经济, 2006(3): 23-26.

  3. 3. 傅义强. 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J]. 世界民族, 2007(3): 45-55.

  4. 4. [英]A.P. 瑟尔沃 增长与发展[M]. 郭熙保, 译. 北京: 中国财经政治出版社, 2001.

  5. 5. Todaro, M.P. (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 138-148.

  6. 6. 刘晏伶, 冯健. 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人文地理, 2014(2): 129-137.

  7. 7. 李立宏. 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J]. 西北人口, 2000(2): 37-40.

  8. 8. 王平权. 农村至城镇迁移人口行为对生育行为影响的几点认识[J]. 人口学刊, 1996(1): 38-41.

  9. 9. 王桂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关系之研究[J]. 人口与经济, 1997(1): 50-56.

  10. 10. 王晓峰, 田步伟, 等. 边境地区农村人口流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学刊, 2014, 36(3): 52-62.

  11. 11. 海山. 镶黄旗草场利用方式演变及其效益[C]//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 2016年卷. 482-49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