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Vol.
10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2320
,
12
pages
10.12677/IJE.2021.102024
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对天津、上海、广州三地若干青年群体的调查分析
罗 琼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收稿日期:2021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11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18日

摘要
SARS、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拉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报,同时也暴露出公民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等问题。为有效防止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事件再次出现,亟需全面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认同与思想行为自觉。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成为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更要成为引领者,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至关重要。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以青年群体作为调研对象,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包含十六个要素指标和三十二个测试问题的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对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疫情,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评价,提升路径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Young Peopl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ome Youth Groups in Tianjin, Shanghai and Guangzhou
Qiong Luo
Party School of Tianji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ianjin
Received: Apr. 7th, 2021; accepted: May 11th, 2021; published: May 18th, 2021
ABSTRACT
SARS, COVID-19 and other major diseases have aler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lso exposed the problem of low civic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and other major epidemic incidents from happening again, it is urgent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citizen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and enhance their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ideological behavior consciousness in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the backbo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young people should not only become propagandists, practitioners, promoters, but also leaders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i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Taking the youth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evaluation system from four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s 16 elements and 32 test questions. It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youth group’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finds out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paths to improve the youth group’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Keywords:Epidemic Situation, Youth Group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mplishment, Evaluation, Promotion Path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重要指标。青年群体作为国家建设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其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以重大疫情防控为契机,把青年群体作为突破口,加快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生态文明素养和觉悟的提升,对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1.1. 理论综述
从知网数据库查询结果可知,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中文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2009年,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多“生态文明素养”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素养内涵的相关研究。
贺轶玲,李培超(2009)认为生态文明素养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见识、态度和直观感受以及如何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中实际地养成对待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1]。马淼(2011)认为生态文明素养是个体生态文明道德素质、身体文明知识素质、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是个体面对自然生态所拥有的基本品质 [2]。周怡波(2015)认为,生态文明素养是个体的多种素养在生态文明中的综合体现,是指人在生态文明方面形成的基本教养、总体特质和良好习惯 [3]。罗红玉(2019)指出,生态文明素养是人在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倾向所表现出来的由内到外所养成的一种生态修养的总和 [4]。可以看出,国内对生态文明素养内涵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研究在吸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界定为:个体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表现为个体对生态文明的了解程度、态度、生态保护的观念以及环保行为技能。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素养评价维度的相关研究。
周怡波(2015)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教育四个方面设立评价指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 [3]。罗晓娜(2011)把生态文明素养所包括的要素分为生态文明主动性、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技能、生态文明敏感性和生态文明价值判断五个方面,并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对公民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 [5]。母猛猛(2019)认为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道德、生态文明行为四方面是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内在构成要素,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体系,并以此为评价维度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 [6]。本研究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生态文明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文明知识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所拥有的知识及认知,即“知”的程度;二是生态文明意识素养,是人们对待环境问题的意识、树立的观念及思想,即“意识、观念”的水平;三是生态文明情感素养,指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即“情”的程度;四是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指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取向和具体行动,即“行”的程度,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本研究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四个衡量维度(图1)。
Figure 1. The four measurement dimensions and system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图1. 生态文明素养的四个衡量维度与体系框架
第三,关于重大疫情与民众生态文明素养之间的关系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重大疫情发生与民众生态文明素养低下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岳伟,古江波(2020)指出,新发传染病疫情危机的根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公民与自然生态关系矛盾激化的现状,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是构建疫情防控长效机制的正确思路 [7]。刘海霞(2020)指出,新冠疫情肆虐再次暴露出公民生态文明素养低下的短板,并证明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了培养塑造生态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 [8]。刘秀凤(2020)认为,新冠肺炎与17年前的SARS病毒,皆因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口腹之欲引起,疫情再次警醒人们,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9]。
1.2. 调研设计
1) 研究对象
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调查对象多集中于当代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群体,而针对整个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状况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青年群体具有不同寻常的辐射力、传播力和号召力,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需要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本研究本着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取了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青年群体、在校大学生、农村青年和城市新兴职业青年群体作为调研对象,他们是青年中的典型代表,能从总体上反映出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的普遍状况。需要指出的是,本调研中的城市新兴职业青年群体主要包括青年农民工、青年自由职业者、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独立演员歌手和流浪艺人等。
2) 研究方法
调研过程主要采用了三种具体方法:问卷调研法(纸质问卷和问卷星)、座谈法、访谈法(个案访谈和电话访谈)以及收集整理媒体大数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调研方法。问卷统计主要采用了EXCEL和SPSS的统计方法。
3) 样本指标体系设计
调研样本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I层)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四个衡量维度;第二层(II层)为要素层,即每个衡量维度下面设立四个二级要素;第三层(III层)为测试层,围绕着调研目标,共设计了32个测试问题(图1、表1)。
Table 1. Design of the test questions for the status quo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表1. 生态文明素养现状测试问题设计
4) 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在天津、上海、广州三地各发放样本400份(其中,每一类青年群体100份),共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2份,有效率为81.8%。从回收到的有效问卷情况来看,调研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见表2)。从性别来看,男性574人,女性408人,男女性别比例与我国整体人口性别比例大体相当;从年龄分布来看,18~22、
Table 2. Basic situation of survey samples
表2.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说明:依据青年联合会的定义,本研究中的青年是指年龄段在18~40周岁。
23~30、31~40这三个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分布较平均,且符合正态分布;从收入来看,2000元以下占最大比例,主要是样本中的在读大学生青年群体的存在。除此之外,月收入在2000~6000元区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8.35%,符合三地实际情况;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48.07%,表明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从农村青年群体收回的有效问卷所占比例最低,与现实情况相符。
2. 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现状
1) 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现状
针对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的调查,问卷从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生态文明法律知识、生态文明方针政策知识以及生态文明全球性问题四个方面设置8道问题进行考察。从调查结果来看(表3),青年群体对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面对“你了解‘植树节’的时间及意义吗”这一问题时,75.5%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青年群体这一比例更是分别达到89.5%和81.2%。但对于生态文明较深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以及全球视野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特别是关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的了解情况”问题的调查,回答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青年仅占13%,而完全不了解的青年群体则高达61.6%。以上说明青年群体对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不深入,处于浅层次,特别是在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还远远不够,必须引起重视。
Table 3. Investigation on the knowledge litera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mong young people
表3. 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知识素养调查情况
2) 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现状
关于青年生态文明意识方面的调查,从自觉意识、自我意识、社会心理以及对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四个方面来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群体总体上生态文明意识水平较高,在回答“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生活的关系”时(见表4),认为“密不可分”或“有一定关系”的占84.7%,认为没有关系的仅占4.7%;在回答“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关系”时,91.5%的人认为“联系紧密”或“有一定联系”(见表5)。以上调研说明青年群体总体上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较强,自我意识基本确立(见表6),社会心理(见表6)总体健康、积极并具有较强的理论建设(见表5)。
Table 4.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ersonal life
表4. 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生活关系调查
Table 5.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 of youth groups
表5. 青年群体生态理论建设情况
Table 6. Investigation of youth group’s self-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psychology of physical civilization
表6. 青年群体身体文明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调查
3) 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现状
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的范围较广,涉及多个方面,调研主要围绕着生态道德感、生态责任感、生态理智感和生态美感四个方面设置问题对青年群体进行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在面对“看到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选择“积极制止的”或“立即投诉”的占56.3%,而选择“不赞成该做法,但也不会劝”的占31.9% (见表7)。由此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在保护环境方面具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但部分青年自我主义严重,认为自己做好就可以了,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道德感薄弱。另外,从表8、表9和表10的调查结果来看,青年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生态责任感、生态理智感和生态美感,当前青年群体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取得了一致的认同。
Table 7. Survey on the ecological morality of youth groups
表7. 青年群体生态道德感调查
Table 8. Survey on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of youth groups
表8. 青年群体生态责任感调查
Table 9. Investigation on the ecological sense of youth
表9. 青年群体生态理智感调查
Table 10. Survey on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youth groups
表10. 青年群体生态美感调查
4) 生态文明行为素养现状
关于青年群体生态文明行为素质的考察,主要从家庭生活、日常习惯、外出旅行以及公共场所行为等方面来考察。调研发现,在家庭生活和日常习惯中能够做到垃圾分类的仅占51.3% (见表11),与我国实施垃圾分类期望目标相去甚远。值得指出的是,不同城市垃圾分类率差异较大,从问卷调查整理中发现,上海垃圾分类率已经达到了74.9%,广州也达到了65.4%,而天津仅为17.5%,上海、广州的垃圾分类率远远高于天津这与其已经出台并强制实施相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有关。另外,关于生态文明素养其他问题的回答中,完全能做到低碳出行的占20%;集体活动时一定会主动倡议大家做到生态环保的占45.6%;公共场所看到垃圾一定会拾起来丢进垃圾桶占42% (见表12)。从以上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青年群体生态文明行为素养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Table 11. How to deal with household garbage
表11. 如何处理家庭的生活垃圾
Table 12. The surve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havior literacy
表12. 生态文明行为素养的调查
2.2. 对调研中发现问题的分析
1) 生态文明基本知识水平稳步提升,但缺乏深度
生态文明基本知识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认知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诉求日益强烈的同时,生态文明基本知识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从表3的调查中可以看出,75.5%的青年表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植树节的时间及意义,在校大学生和政府企事业单位青年中更是超过了80%。但同时,61.6%的青年群体完全不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34.5%的青年群体完全不了解“污染防治攻坚战”;34.9%的青年群体完全不了解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3%的青年群体完全不了解“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以及“巴黎协定”。由此可见,青年群体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还缺乏理论广度和深度,浅表化现象突出;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基本法律法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视野方面亟需学习提高。
2) 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还比较薄弱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效。从表4、表5和表6的调查中发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生活没有关系的仅为4.7%;平时没有随手丢弃垃圾习惯的青年群体接近70%;支持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青年群体高达76.3%;认为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紧密联系的占81.4%。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年对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较为积极生态保护价值观以及想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的责任感,但同时也表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性认识程度不足、立场不够坚定等问题,37.4%的被调查者不支持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30.2%的被调查者平时有随手丢弃垃圾的习惯。
3) 生态文明行为开始养成,但“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突出
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生产生活中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基础。从调研情况来看,青年群体从个人及家庭生活习惯、外出及旅游行为、集体活动和公共场所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生态文明行为素养的提升,行为习惯开始养成。但是“高认知度、低践行度”情况较为突出,91.9%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保护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表8);84.7%的人认为身体文明建设与个人生活关系密不可分或有一定关系(表4);91.5%的人认为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联系紧密或有一定联系(表5);76.3%的被调查者支持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表6)。以上调研结果充分表明青年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支持和认可,并且青年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生态责任感、生态理智感和生态美感(表8、表9、表10),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取得了一致的认同。但青年群体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间的差异较大,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0.2%的被调查者表示平时有随手丢弃垃圾习惯(表6);能够做到垃圾分类的仅为51.3% (表11)。以上调查结果与2019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中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2019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指出,公民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等领域还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
4) 生态文明素养整体上有较大提升,但不同青年群体间差异较大。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十八大以来,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不同青年群体由于因受教育程度、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等因素的影响,生态文明素养表现出较大差距。调查发现,低学历青年群体和农村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相对较低,如表3所示,关于“对‘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以及‘巴黎协定’的了解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青年人数占被调研人数的51.5%,而具体到某一群体来看,在校大学生群体和农村青年群体中对此问题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所占比重则分别为74.7%和12.8%,二者之间差距明显;而关于“如何处理家庭的生活垃圾”的调查中,天津、上海、广州三地不同区域青年群体间调研结果差距很大(表11),在其他问题的调研中,这一现象同样表现的非常突出。
3. 提升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路径探析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青年群体实际特点,从理论教育和现实实践两个方面提出提升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路径。
3.1. 理论教育方面
1) 构建全面立体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从调研中发现,生态文明教育在青年群体成长过程中处于间歇断续的不良状态,生态文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我国尚未建立起全面立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基于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建立覆盖不同学龄段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青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不单单取决于青年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而是贯穿于其成长过程中不同学龄段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均应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并进行考核。其次,建立覆盖不同行业的生态文明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到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培训中去,生态文明相关课程成为职业能力培训必选课;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党课学习纳入各基层党支部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政治高度。再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公共宣传教育体系。通过普法活动、广大媒体、广播电台等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充分利用电视频道黄金时段、报刊重要位置、沿街LED电子显示屏、地铁电视屏、公交宣传栏等载体,面向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教育。
2)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多部门联动协同机制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调研中可知,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差异较大,社会各部门能否做到统一规划和联动协调,关系到青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成效。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各自为战现象突出,政府机关、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均依托各自渠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散乱无序,农村青年群体甚至没有机会接触相关培训和教育,导致不同青年群体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率和成效各异。因此,要抓好生态文明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多部门联动协同机制,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在青年群体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关系,聚集不同部门智慧和力量,形成统一谋划、执行有力、协同联动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
3)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普遍有《环境教育法》作保障,而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到位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措施保障不清晰,公民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法规,是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法规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做法,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以法律形式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制定出台《生态文明教育法》相关配套法规,比如《生态文明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等,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划引导,确保生态文明教育法规的有效实施。
3.2. 现实实践方面
1)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青年群体参与制度
首先,拓宽青年群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渠道。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青年并不是不愿意甚至抵触参加生态文明建设,而是找不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态问题,不知如何参与其中、表达诉求甚至监督举报。因此,政府和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让青年获得知情权;各级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让青年群体了解参与途径;正确处理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让青年有检举和控告环境事件和环境事故的权利。其次,不断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青年群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青年群体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通过环境公益诉讼程序向法院起诉,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目标的有效实现。再次,制定公民生态文明行为规范。通过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引导青年群体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过程中由被动向转为主动,同时在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对“不生态行为”进行惩处和改善的有效途径。
2) 建立生态文明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是除了法律法规之外,对人的不文明行为有较强约束力的硬约束,建议加强生态文明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探索实施生态文明失信等级制度。比如设定一般失信、较重失信、严重失信等若干等级,每次不文明行为都累计成分,根据相应分数,自动归类到相应的失信等级,向失信者手机实时发出失信等级警示信息;另一方面,根据失信等级,对个人生活做出相应的限制和惩处。比如对于严重失信的个人在财税授信、家庭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适当惩处,取消工资薪金收入方面的个税抵扣等,倒逼青年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不愿遵守”,到“不得不遵守”、再到“不敢不遵守”,从而引领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热议和践行浓厚氛围。
3) 加快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
民间环保团体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也是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发达国家民间环保组织非常发达,他们在环境资源保护、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调研中发现,我国环境保护民间团体数量少,规模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民间环保团体组织,从法律和政策上鼓励发展环保团体,扩大青年群体参与的有效途径,提升青年生态文明素养。
4. 结语
从以上对天津、上海、广州青年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发现,青年群体生态文明基本知识水平稳步提升,但缺乏深度;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还比较薄弱;生态文明行为开始养成,但“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突出;生态文明素养整体上有较大提升,但不同青年群体间差异较大。为此,未来需要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深化,理论教育方面,构建全面立体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多部门联动协同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保障。实践方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青年群体参与制度;建立生态文明信用体系;加快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
基金项目
2020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天津实践”(课题编号:TJYJ20XSX-025)。
文章引用
罗 琼. 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青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Young Peopl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J]. 世界生态学, 2021, 10(02): 218-229. https://doi.org/10.12677/IJE.2021.102024
参考文献
- 1. 贺轶玲, 李培超.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J]. 学园, 2009(6): 89-93.
- 2. 马淼. 论保护生物学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中的功能[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S1): 29-30.
- 3. 周怡波.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 4. 罗红玉.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 2019.
- 5. 罗晓娜. 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检验[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林业大学, 2011.
- 6. 母猛猛.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9.
- 7. 岳伟, 古江波. 公民生态文明素养亟需全面提升——基于当前重大疫情的反思[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2): 8-12.
- 8. 刘海霞. 培塑新时代生态人: 新冠疫情引发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 兰州学刊, 2020(3): 13-24.
- 9. 刘秀凤. 生态文明素养应成为公众基本素质[N]. 中国环境报, 2020-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