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149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11655
影视剧本中言语交际的面子威胁行为研究分析
——以《如懿传》台词为语料
夏艺倩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澳门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3日

摘要
“面子”在言语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很多言语行为本质上都是面子威胁行为(FTAs)。本文基于布朗(Penelope Brown)和列文森(Stephen C. Levinson)于1987年提出的面子威胁行为理论,以电视剧《如懿传》台词为语料,针对经典冲突片段中出现的面子威胁行为展开讨论,分析角色所使用语言的作用,揭示此时面子威胁行为的作用。
关键词
FTAs,面子威胁行为,《如懿传》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FTA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Scripts
—Taking the Lines of the TV Series Ruyi’s Royal Love in the Palace as a Corpus
Yiqian Xia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Received: Sep. 19th, 2023; accepted: Oct. 30th, 2023; published: Nov. 13th, 2023

ABSTRACT
“F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many verbal behaviors are essentially Face Threatening Acts (FT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TAs proposed by Penelope Brown and Stephen C. Levinson in 1987, this paper takes the lines of the TV series Ruyi’s Royal Love in the Palace as a corpus, and discusses the FTAs that appear in the classic conflict clips, analyze the role of the language used by the character, and reveals the role of FTAs at this time.
Keywords:FTAs, Face Threatening Acts, Ruyi’s Royal Love in the Pala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是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才能开启交际的大门;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这种语言和非语言的集合才能将人物完整地书写、演绎。剧本中角色的语言编排能够展示其形象、性格,各角色之间言语交际行为的撰写可以表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面子”占据重要地位,很多言语行为本质上都是面子威胁行为。
2. 理论背景: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框架
1987年,布朗(Penelope Brown)和列文森(Stephen C. Levinson)合作出版了专著“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系统地描写、阐释了他们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face)、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s)以及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
布朗和列文森对“面子”的概念书写来源于高夫曼(Erving Goffman),他们认为“面子”是“the public self-image that every member wants to claim for himself [1] (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树立的公众自我形象)”,并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the want of every member that his wants be desirable to at least some others [1] (每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能够为其他成员所接受)”,得到他人的认可、赞扬等;消极面子指的是“the want of every ‘competent adult member’ that his actions be unimpeded by others [1] (每个成年的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的行动不受他人阻碍)”。这里的“消极”是与“积极”相对而言的,不是“负面、坏”的意思。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It is intuitively the case that certain kinds of acts intrinsically threaten face,namely those acts that by their nature run contrary to the face wants of the addressee and/or of the speaker [1] (某些行为本质上威胁到了面子,即那些与说话人、听话人的面子需求背道而驰的行为)”,这就是“面子威胁行为”。他们将面子威胁行为分为四类:1) 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行为:指说话人给听话人施加一定的言语压力,让其做或者不做某事,干涉听话人自由的行为。包括说话人对听话人采用命令、建议、提醒、威胁、警告、恐吓的语气进行交际等方式 [2] 。2) 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行为:指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感受、需求等方面漠不关心,对听话人做出负面评价的行为。包括否认、批评、蔑视、讥讽、训斥、指责、侮辱;不敬、提及禁忌语或敏感话题、给听话人带来坏消息、使用错误称呼语等方式 [3] 。3) 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行为:包括表达感谢之情、接受来自听话人的谢意或歉意、托辞或借口、接受帮助、不情愿的许诺等方式。4) 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行为:包括致歉、接受恭维、身体失控、出丑、畏缩、认错、情绪外泄等方式。
既然言语交际中的某些行为总在威胁听话人的面子,那么说话人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补救策略,根据布朗和列文森的分类,主要有五种:
Figure 1.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doing FTAs [1]
图1. 面子威胁行为的可能策略
如上图1所示,包括:1) 说话人赤裸裸地对听话人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2) 正面礼貌策略;3) 负面礼貌策略;4) 非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5) 放弃实施面子威胁行为。
布朗和列文森还提出了面子威胁程度可以通过三个参数进行计算,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用D表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势距离(power,用P表示)以及言语行为所固有的、加强的绝对级别(rating of imposition,用Rx表示),并得出面子威胁行为Wx的计算方法:Wx = D(S, H) + P(S, H) + Rx (S代表说话人,H代表听话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有其不到之处,且有研究发现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 [4] ,因此本文仅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本身出发对影视剧本进行研究分析。
3. 《如懿传》概述
电视剧《如懿传》改编自吴雪岚(笔名:流潋紫)所著的长篇小说《后宫·如懿传》,其所讲述的是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与如懿(乌拉那拉·青樱)之间那段从青梅竹马、相知相爱到相看两厌、婚姻破灭的往事。弘历与青樱是两小无猜的情谊,由于种种原因,青樱未能成为弘历的嫡福晋,改名为如懿。而后弘历登基,定号乾隆,如懿也从侧福晋一路晋升为娴妃。这一路二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先皇后富察·琅嬅薨后,如懿成为继后。做了皇后的如懿却发现乾隆是自私、多疑善变之人,彼此之间往日的情意与信任逐渐消失。最终如懿断发,病死宫中。
《如懿传》是继《甄嬛传》之后郑晓龙导演与流潋紫合作的第二部影视作品,从台词的角度出发,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甄嬛传》的编剧是由流潋紫和产出过《刮痧》《芈月传》等作品的优秀编剧王小平共同承担的,而《如懿传》的编剧仅仅为流潋紫一人。作为编剧界的“新人”,流潋紫独自撰写的剧本中所采用的语言与非语言策略较为生涩,给人一种未经打磨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认为《如懿传》与《甄嬛传》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作为近年来脍炙人口的宫廷剧之一,《如懿传》中角色颇多,光是主要的乾隆嫔妃就有17位,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这其中不乏大量的面子威胁行为。
结合以上原因,本文选择该剧进行研究分析,以其台词为语料,针对经典冲突片段中出现的面子威胁行为展开讨论,分析角色所使用语言的作用,揭示此时面子威胁行为的作用。
4. 语料分析
4.1. 语料1
4.1.1. 前情提要
语料1取自《如懿传》第6集。慧贵妃去见乾隆,此时乾隆正在听南府的乐伎弹琵琶曲,精于琵琶的慧贵妃对乐伎们拙劣的技艺不屑一顾,用白蕊姬的凤颈琵琶亲自为乾隆弹奏了一曲,得到了乾隆“无人能及你”的称赞。当晚,乾隆翻牌子时召见了白蕊姬。第二天,富察氏皇后在嫔妃们请安时告知众人白蕊姬已获封玫答应,并嘱咐六宫应和睦相处。第6集的后半段又演绎了一次请安,这是玫答应和众位嫔妃的第一次见面。结束后,如懿想去御花园走走,看看雪景,白蕊姬紧随其后主动提出随行,二人在园中与慧贵妃相遇。
4.1.2. 台词文本
—慧贵妃:还不是你狐媚勾引,使尽了下作的手段。
—玫答应:嫔妾能有什么手段勾引皇上?不过是年轻几岁罢了,这岁月匆匆不饶人哪。
—慧贵妃:大胆!
—如懿:玫答应,在贵妃和本宫面前不得无礼犯上。
—玫答应:娴妃娘娘别吃心,岁月怎舍得薄待了您,嫔妾说的是谁那人心里自然清楚。
—慧贵妃:双喜,你还愣着干吗,上去给本宫掌她的嘴。
—如懿:贵妃娘娘,白氏刚封答应不懂规矩,若现在即刻责罚,要是皇上知道了怕是会有不悦之意。
—慧贵妃:她是皇上亲封的答应,本宫是皇上亲封的贵妃,云泥之别,何况她敢冒犯本宫。双喜,还愣着干吗,打!
—玫答应:贵妃,你也是包衣出身,伺候皇上得了抬旗之荣,与嫔妾又有什么两样?
—慧贵妃:你竟然如此不知死活!双喜,打呀!
在语料1中,慧贵妃是主动与玫答应展开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她在如懿与玫答应正观赏梅花之时出现,本意也是要给玫答应难堪而故意找茬,但在整个过程中她却是被动的,甚至于是最后出丑的那个人。
慧贵妃率先使用“狐媚勾引”这样的负面词汇对玫答应进行侮辱,威胁后者的积极面子。玫答应则毫不示弱地说自己琵琶技艺和姿色都不如慧贵妃,只不过是年轻几岁罢了,她采用间接策略暗讽慧贵妃人老珠黄、年长失宠,再加上如懿劝解时一句“嫔妾说的是谁那人心里自然清楚”,更加重了对慧贵妃的言语攻击程度,渲染出了浓厚的讽刺色彩。而后,玫答应又在慧贵妃命令双喜掌嘴的时候对其出身直言不讳,使得两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剧情效果拉满。在宫中,对于出身不好但位份较高的嫔妃来说,“出身”是她们的禁忌话题。与之前不同,这次玫答应采取了直接策略进行回应,对与自己出身一样的慧贵妃表达了蔑视之情。这是玫答应作为说话人对听话人慧贵妃实施的两次威胁积极面子的行为。这中间,如懿作为旁观者想要缓和或结束二人之间的冲突,她在玫答应即将被打之时对慧贵妃说“若现在即刻责罚,要是皇上知道了怕是会有不悦之意”。如懿此时主动站出来,采取建议、提醒的方式,以“皇上不悦”作为后果向慧贵妃施加压力,这是威胁听话人慧贵妃消极面子的行为。最后,这场冲突通过富察氏皇后的调和才得以结束。
在这段台词文本中,慧贵妃与玫答应是完全对立、互斥的角色,主要是玫答应作为说话人故意用讽刺等方式释放了对慧贵妃的不满情绪,威胁了听话人慧贵妃的积极面子,导致慧贵妃在一众奴才面前受到了极大的屈辱。
4.2. 语料2
4.2.1. 前情提要
语料2取自《如懿传》第28集。如懿被自己的婢女阿箬背叛,蒙冤进入冷宫,在经历了一系列斗争之后,如懿回到了宫中。彼时,阿箬已经成为了慎贵人,与嘉嫔同住启祥宫。在立冬家宴上,乾隆下令阿箬由贵人升至嫔位,但启祥宫仍然只有嘉嫔一个主位,免了她的册封礼。家宴结束,走在长街上的慎嫔嚣张不已,甚至走到了嘉嫔的前面。
4.2.2. 台词文本
—嘉嫔:站住!这刚封了嫔位就忘了尊卑之分吗?敢走到本宫前头。
—慎嫔:姐姐是嫔位,我也是嫔位,大家平起平坐,谁又比谁高贵呢?
—嘉嫔:本宫是皇四子生母,乃嫔位之首。你一个娴妃的婢子出身,也敢跟本宫提平起平坐四个字。
—丽心(嘉嫔婢女):为着您的旧主娴妃出了冷宫,皇上才赏您这个嫔位,其实想想也不对。当初是您揭发了娴妃娘娘毒害玫嫔与仪嫔的皇嗣,可今日皇上却金口玉言说娴妃娘娘蒙冤,依奴婢看,这封赏嫔位怕是在打您的耳刮子。
—慎嫔:贱婢!(打了丽心一耳光)
—嘉嫔: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何苦打起自己人来了。丽心,这一巴掌你就受着,也跟人家学学是怎么爬上皇上龙床的。
—丽心(嘉嫔婢女):奴婢可不敢背着主子偷偷勾引皇上,更不敢背弃诬陷主子。不管奴婢挨了慎嫔多少巴掌,奴婢都学不会这种下三滥的本事。(慎嫔伸手要打丽心,反被嘉嫔打了一巴掌)
嘉嫔和她的婢女丽心作为说话人,以慎嫔出身为如懿婢女、陷害如懿、卖主求荣、勾引皇上的事实证据来反驳说话人慎嫔,引起了慎嫔强烈的反抗情绪。当慎嫔还以封了嫔位“恃宠而骄”时,丽心则以质疑的态度和话语回应了慎嫔的狂妄,她指出了慎嫔话语中的错误,以此来威胁她的积极面子,使其陷入窘态。当慎嫔感觉到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时,直接詈骂丽心“贱婢”并打了她一巴掌。就在丽心挨了这一巴掌后,嘉嫔又以“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和“也跟人家学学是怎么爬上皇上龙床的”这样的讽刺性话语进一步刺激慎嫔的情绪、持续威胁她的积极面子。以至于嘉嫔走后,慎嫔在原地气得咬牙切齿。
这三人整个言语交际过程充满了火药味,在十分注重礼仪的古代,嘉嫔措辞粗鲁、不堪入耳,丽心作为婢女都可以对身居嫔位的慎嫔使用“下三滥”这样的词语,这样方式的出言不逊更大程度上显示出了众位嫔妃对慎嫔的不在乎和瞧不起。
4.3. 语料3
4.3.1. 前情提要
语料3取自《如懿传》第62集。太后的长女——端淑长公主恒娖,早年担负和亲重任,远嫁准葛尔。不幸的是,达瓦齐挑起了准葛尔内乱,杀害额驸,拥兵自立。恒娖亲自修书恳请乾隆出兵平定战乱,达瓦齐却向乾隆提出自己愿意归顺,但要娶恒娖为妻。太后想把悲苦的女儿接回宫中安度余生,但一边是自己的妹妹,一边是江山和朝局的安稳,乾隆犹豫不决。不久后,捷报传来,达瓦齐大败清军并且被擒,恒娖毫发无伤。乾隆本想杀了不知恩典的达瓦齐,但念及恒娖已有身孕,只好封达瓦齐为亲王,准许其居住京城,永不北归。恒娖回京后拜见太后,出了太后宫门又遇到了身为兄长的乾隆。
4.3.2. 台词文本
—乾隆:你我兄妹多年未见,不必行大礼。
—恒娖:不,先君臣后兄妹,恒娖不敢僭越。
—乾隆:这些年朕一直惦记着你,(拿出手里的金丝蝈蝈笼子)还记得这是什么吗?
—恒娖:不记得了。
—乾隆:怎么会不记得呢?这是你出嫁前送与我的,这是你小时候最爱玩的。
—恒娖:身为笼中人,哪里还喜欢玩这种笼中虫?皇上所言是真的不记得了。天色不早了,要回府了。
语料3是远嫁的恒娖公主经历2次出嫁、怀上仇人的孩子后回宫与乾隆在长街相遇时的对话。恒娖作为政治牺牲品,命不由己,多年远嫁发生的事情使得恒娖对乾隆不满。在两人相遇时,乾隆主动向恒娖示好,表示不必行大礼,但恒娖却采用负面礼貌策略明确拒绝了乾隆。在交际中,听话人如果既想拒绝说话人,又想维护说话人的面子,那么这个时候听话人势必会以礼貌的方式表达,而不是表现出沉默、抗拒和疏远。恒娖“先君臣,后兄妹”的这句话直接拒绝了乾隆,威胁了他的积极面子。而后,乾隆拿出了金丝蝈蝈笼子,想要通过这个恒娖送与自己的物件谈念旧情,表示自己这么多年仍然是惦记着这个妹妹的。但恒娖又很直接地说自己不记得这个物件了,否认与乾隆之间的联系,故意冷落对方,这是恒娖对乾隆进行的再一次面子威胁行为。抛开剧情的伏笔设计不谈,在这种明知人与物命运重合(恒娖与蝈蝈都是笼中物)的情况下,乾隆作为说话人还要戳听话人恒娖的心窝,这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言语交际方式,势必得不到好的回应,难免会致使对方做出面子威胁行为。
4.4. 语料4
4.4.1. 前情提要
语料4取自《如懿传》第81集。乾隆下江南时,炩贵妃看穿了他的心思,为了讨其欢心,命进忠从宫外找来了水玲珑等人,向乾隆进献,供其取乐。如懿得知后来到龙船上,看到此番烟花女子作为的情景,怒气冲冲。如懿命令自己的贴身婢女容珮带她们下去,龙船之上只留下了乾隆和如懿。如懿以中宫之名恳求乾隆“勿要任性,爱护龙体,顾惜声誉”,乾隆则以天子之名告诉如懿“不可以顶撞朕、忤逆朕”。他认为如懿咄咄逼人,比不上逝去的孝贤皇后,甚至连炩贵妃都比不上。提到炩贵妃,二人开始了争吵。
4.4.2. 台词文本
—如懿:臣妾的眼前人已非彼时人,两两相望,唯余失望……臣妾一路陪着皇上走到现在,从来不曾对皇上有过谋求算计,皇上却一直怀疑臣妾和凌云彻,认为臣妾和凌云彻有私情,对凌云彻百般折磨,对臣妾也是万般羞辱,你还有一丝一毫对臣妾的信任吗?可这一切都是因为皇上你自己的疑心,清白两个字臣妾都说倦了。
—乾隆:你还敢提他,永璂是你的儿子,他亲眼看到凌云彻与你那般了,你还要朕怎么样?朕没要他的性命,留住你的后位,已经算是给你脸面了。
—如懿:皇上是给臣妾脸面吗?皇上是给自己脸面吧?你总有这么多的说辞,其实刚愎自用、薄情寡义、自私虚伪是你,疑心深重的更是你。
—乾隆:放肆!(将如懿扇倒在地)你藐视君上,失去了一个做臣妇的本分,与其看你如此疯魔,不如朕废了你。
当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阶级相似或相同,或者亲密关系更近时,面子威胁行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所承载的攻击性更强。语料4的对话出现在剧末接近尾声时,以乾隆怀疑如懿与凌云彻事件为导火索,又加上乾隆其它令如懿心寒的行为,身为皇后的如懿与乾隆二人之间的情意与信任逐渐消失,越行越远。这段对话中,两人都有对彼此的面子威胁行为,以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来讲,乾隆受到的面子威胁程度更强。如懿的面子威胁行为体现在她先是没有使用对皇帝的尊称,而是直接用了“你”。如懿与乾隆虽为夫妻,但按照当时的礼仪,如懿也不能对乾隆使用“你”这样的不敬人称,这是对当时社会行为惯例的违背。其次是如懿使用刚愎自用、薄情寡义、自私虚伪、疑心深重这样的负面词语对乾隆进行批判,攻击、威胁了乾隆的素质面子。
5. 结语
通过本文选取的对话不难看出,无论是正面、积极的礼貌策略,还是刻意地想要给人难堪,言语交际中的面子威胁行为都会导致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面子威胁行为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占多,会造成二者关系的恶化乃至解构。说话人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或手段与听话人的地位、权利等级、亲密关系密切相关,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策略或手段也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比如:维护面子、发泄不满等。为什么一提起《如懿传》观众们就能够想起一个个角色和某些片段?我认为离不开剧本中这些话语策略或手段的编排、运用,许多冲突场面的台词设计非常灵巧,从语言上塑造出来的人物性格独特、明显,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以至于观众观看这些片段后久久不能忘记。
文章引用
夏艺倩. 影视剧本中言语交际的面子威胁行为研究分析——以《如懿传》台词为语料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FTA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Scripts—Taking the Lines of the TV Series Ruyi’s Royal Love in the Palace as a Corpu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1): 4878-488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1655
参考文献
- 1. Brown, P. and Levinson, S.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1-83.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3085
- 2. 陈融. 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6(4): 16-21.
- 3. 娄伟红. 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视角下电影《闻香识女人》的会话分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 37(6): 126-129.
- 4. Mao, L.R. (1994)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21, 451-486. https://doi.org/10.1016/0378-2166(94)9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