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340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6595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比较阅读教学探究

袁杰梅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0日

摘要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一篇重要课文,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能够体现出毛泽东诗词的众多特点。然而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到了单篇课文,忽视了学生在初中阶段曾学习过的《沁园春·雪》。两首词在形式、创作背景、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特色五个方面都有相同之处,符合比较阅读法的选篇标准。本文将比较阅读法放在这两首诗词中来进行教学探究,将《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作为比较阅读的篇目,探求两者在教学中的可比之处,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比较阅读

A Comparative Reading Inquiry between “Qin Yuan Chun∙Changsha” and “Qin Yuan Chun∙Snow”

Jiemei Y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Received: May 14th, 2023; accepted: Jun. 12th, 2023; published: Jun. 20th, 2023

ABSTRACT

Qin Yuan Chun∙Changsha, an important text in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 is one of Mao Zedong’s masterpieces and can reflect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ms. However, most teachers focus on a single text when teaching it, ignoring “Qin Yuan Chun∙Snow”, which students had studi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two poems share five aspects: form, composition background, language styl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me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the comparative reading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comparative read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se two poems to explore the comparative reading of “Qin Yuan Chun∙Snow” and “Qin Yuan Chun∙Changsha”, and to explore the comparable aspects of the two in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when teaching.

Keywords:Qin Yuan Chun∙Changsha, Qin Yuan Chun∙Snow, Comparative Read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沁园春·长沙》以融情于理,情景交融的方式,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是毛泽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选入,且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目前《沁园春·长沙》的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单篇教学,关注这首词自身的意象与情景关系教学,忽略了比较阅读在本首词中的教学应用优势。比较阅读法选择篇目的角度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同单元、同主题和同背景等作品,但须由阅读目的而定。《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要关注其情感、意象与作者鲜明的创作风格。而在毛泽东的众多作品中,很容易发现与《沁园春·长沙》有着同样词牌名的《沁园春·雪》,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沁园春·雪》,有着一定的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基础。把初中段已经学习过的《沁园春·雪》与进入高中段将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毛泽东诗词的认识,还可以有效衔接初高中知识。

2. 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指将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及以上的文章一起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陈元芬老师认为“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实用价值”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通过归纳、分类,逐步领悟语文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 [2] 。”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倡导比较阅读法在具体教学中进行运用,鼓励启发学生在个性中寻求共性规律,并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自我语文综合素养。

比较阅读法选择文章的角度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选择相同创作背景的文章、有相同意象的文章、艺术手法相似的文章、观点相同或相反的文章等来进行比较阅读。但总的来说,比较阅读的文章选择要依据比较阅读的目的,因此选择用来进行比较阅读的文章时,第一步做的是分析明确出需要教学篇目的教学目标。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沁园春·长沙》是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其重要程度不言自明,在这首词中作者毛泽东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回忆了自己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抒发了天下为己任人的人生理想抱负。因此,学生在本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分析诗歌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意象,体会诗中浓郁的情感,领悟诗歌主旨。此外,单元导读中还提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毛泽东的作品风格鲜明,对意向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豪迈大气,饱含着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做教学准备时可以优先选择同为毛泽东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感知了毛泽东作品的鲜明特色。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也学习过毛泽东的一些作品,如在八年级上册中的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九年级上册中的《沁园春·雪》。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这几篇毛泽东的作品为学生高中阶段对毛泽东作品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学情方面,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把握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更有不少学生还没弄懂什么是意象与意境,但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已经初步领略过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创作手法与毛泽东个人的理想抱负。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可以将《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运用比较阅读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既可以减少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知识衔接难度,也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巩固与深入。

3. 应用探究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皆为毛泽东的代表之作,且有着相同的词牌名,在形式上也颇多相似之处,但在写作背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又有着不同之处。总体而言,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因此两首词之间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教师在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对这两篇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分析共同与不同,并补充相关知识,了解毛泽东诗词鲜明的风格特点,学习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情怀,思考自己的理想抱负。

3.1. 从创作背景进行比较

从创作背景来看,两首词都是在革命阶段所创作,但在时间段上是不同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虽然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势大好,但另一方面,毛泽东正被反动统治当局通缉,这个时期中里他备受压抑,在1924年12月甚至因为工作过度疲劳而患病。在重游橘子洲,面对美丽的湘江秋景时,他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青年革命斗争生活,再联想到当前的革命局势,感慨万千而写下这篇名作。《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红军长征顺利到达陕西清涧县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出师抗日。毛泽东为了勘察地形,登上高山,祖国大好河山千里冰封、大雪纷飞的景象激发了毛泽东进行伟大革命的英雄情怀。通过了解两首词的背景,学生们可以认识处于不同革命时期的毛泽东,从而进一步感知其心境的变化。深入了解后再回到课文,对课文的情感表达把握也会更好。

3.2. 从形式上进行比较

从外在形式来进行比较,首先最为显眼的便是两首词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由词牌名与题目组合而成的,且两首词的词牌名是相同的,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解题分析,难度不大。并且此处还可以给学生补充关于词牌名的相关文学常识。其次,毛泽东的这两首词的字数与格律是相差不大的,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沁园春·雪》时所学的朗读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迁移到《沁园春·长沙》中,从而快速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这篇词的朗读技巧,既做到了知识的迁移,又巩固了学生的原有知识,还有利于建构高效语文课堂。最后,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还可以发现两首词在结构形式上也具有相同之处,即两首词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两首词上阕所描绘之景并不相同,《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的是湘江秋景,《沁园春·雪》上阕描绘的是北国雪景风光。而两首词下阕抒发的情感皆为壮志豪情,但细究又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再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去进行具体探究了。

3.3. 从情感表达进行比较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大都豪放,这两篇也不例外,两篇都表达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但还是有所区别。结合两首词的创作背景可知,《沁园春·长沙》写于压抑状态之下,而《沁园春·雪》写于革命顺利开展推进之时,在不同的处境,词人内心的情绪自然会有所不同,心境不同,所看到的事物情感也就不同了,因此两首词的意象选择和意境构造也是不同的。《沁园春·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是在经历困难挫折后依旧奋起反抗,表达了改造旧中国,创立新中国的革命豪情和无畏精神。《沁园春·雪》全文洋溢着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中国的坚定决心和豪情抱负。总体而言,后者较之前者情感更为激进,这都受到了创作时毛泽东的年龄、经历不同,革命形势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3.4. 从语言风格进行比较

语言风格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两首词所选择的意象,如《沁园春·雪》的“长城”、“大河”、“江山”,《沁园春·长沙》的“万山”、“层林”、“百舸”等等,总结发现两首词的意象都是宏大、豪迈的,意境磅礴辽阔,有着大美之气。因此从语言就可以让人可以直面体会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特点。在这里,除了将《沁园春·雪》作为用来比较的诗词,教师还可以加上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比如他写给夫人杨开慧的4首诗词,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婉约的一面,更为全面的了解毛泽东的诗词风格。

其次,两篇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字词也是体会毛泽东诗词语言风格、语言之美的关键所在。例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沁园春·雪》时学习过“望”和“惜”两个字有着统领下文的作用,这种字叫做领字,古诗词中的领字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是诗词语言连贯,有流动感的关键 [3] 。以及词中的“惟”“顿”“舞”“驰”等字眼更是把北国壮丽的雪景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这都是作者炼字的成果,是体会其语言风格的细微之处。回忆《沁园春·雪》中的炼字之处可以引起学生对《沁园春·长沙》中关键字词的关注,如“遍”“染”“漫”“竞”“翔”等动词都饱含笔力,将湘江深层次的美充分表达了出来。

3.5. 从写作手法进行比较

在写作手法上,学生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已经知道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能够理解作者借所写之景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这种方式。这篇课文对祖国北方冬景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一幅“北国风光”图跃然纸上。而作者毛泽东在描写具体景色时采用了动静结合与虚实相映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了北国壮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沁园春·长沙》的主要写作手法也是借景抒情。虽然两首词的写作手法相同,但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并不相同,写景时所运用的手法也不尽相同。《沁园春·长沙》描绘的图景为“湘江秋景图”,整首词以实景为主,在描写“万山”“江面”“长空”“浅底”几处典型景物时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同时视角由远望到近视,由仰望到俯瞰。

由此看来,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学生通过学习《沁园春·雪》的写景内容、描写角度和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迁移出《沁园春·长沙》中的相应知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并且还能够留下深刻印象。

3.6. 从写作特色进行比较

此外,将两首词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词都是与中国的革命历程相结合在一起的,作者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的情感心境都投映到了他的作品创作当中,无论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都结合了毛泽东对当时历史革命形势的认识与思考。这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写作特色——史诗合一 [4] 。这里还可以补充毛泽东的其他作品,感受他在创作作品时将对革命的关注与思考,以及伟大领袖的爱国主义情怀生动的融入其中这一特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很容易被伟人的家国情怀和崇高品格所感染打动的,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培养爱国精神,激发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欲望。由此看来,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学生通过学习《沁园春·雪》的写景内容、描写角度和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迁移出《沁园春·长沙》中的相应知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并且还能够留下深刻印象。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将《沁园春·雪》这篇初中课文与之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从两首词的外在形式、情感表达、创作背景、语言风格、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六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单篇课文学习时的学习高度,加深对作品与作者的了解,总结出共性规律,分析出个性特点,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自主探究能力,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综合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有志向的爱国青年。

文章引用

袁杰梅.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比较阅读教学探究
A Comparative Reading Inquiry between “Qin Yuan Chun?Changsha” and “Qin Yuan Chun?Snow”[J]. 教育进展, 2023, 13(06): 3755-375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95

参考文献

  1. 1. 陈元芬. 语文比较教学给阅读和写作插上飞翔的翅膀[M].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7.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 3. 潘伟斌. 《沁园春∙长沙》教学新解——与《沁园春∙雪》比较谈起[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7): 60+63.

  4. 4. 盖志荣. 从《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看毛泽东诗词之特点[J]. 甘肃教育, 2020(17): 144-1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