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7589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121556

新时代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 改革研究

马金龙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伊宁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0日

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因其文学性、历史性、社会政治性而内蕴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特点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十分必要。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专业知识为内核,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与行动实践统一起来,以能力培养为路径;在教学目标上,要结合时政,强化思政教育导向,彰显价值塑造。新时代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改革可为地方政策提供智力支持,更好地培养高校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改革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ours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Jinlong Ma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Received: Nov. 14th, 2023; accepted: Dec. 13th, 2023; published: Dec. 20th, 2023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 has literariness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and sociopolitical, so it ri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we should tak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the core,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teaching method, we should insist on taking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unite theory teaching with action practice, and take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path. In term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we should combine current politics,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ientation, and highlight value shap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urse in the new era can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local policies, and better train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beauty and labor.

Keywords: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亦是人文社科多个相关专业的基础选修课。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指导精神,立足新时代高校转型背景下,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特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十分必要。《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无论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红色革命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还是文革十年期间的经典文学样式——革命样板戏,亦或新时期以来高扬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究,不仅将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扩大思政教育的辐射面和覆盖面,还将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融于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充满人文情怀,更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和实践。

2. 以专业知识为内核,挖掘思政元素,强化育人意识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亦是各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纲领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高校专业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议题。那究竟何为“课程思政”?《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因此,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 + 思政”,而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是将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有机融合,建构新的课程的一种理念 [2]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的讲授要以专业知识为内核,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意识。中国当代文学自第一次文代会拉开序幕开始,一方面,它深刻参与并建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它也深受中国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规约。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讲授,应以其文学性、历史性的专业知识为内核,围绕其社会政治性深挖其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具体而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在开启具体作家作品的讲授前,应当从文学史整体性出发,安排两课时的概述,在课程目标中融入“社会史”“思想史”的认识,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为主题,系统概述中国当代文学自1949年至今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通常为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7~1999)、新世纪文学(2000~今)。从“十七年”时期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一系列红色经典到文革十年期间以“八大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样板戏,再到新时期以来以汪曾祺、路遥、张承志、梁晓声、贾平凹等为代表的深切关注现实的现实主义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生动呈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也彰显了不同时代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忧思。在讲清楚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后,从文学性、“人”的文学、社会政治性三个方面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特征,以期达到让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 [3] 以及贯穿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人”的观念的理解,进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认知,以此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演进。其次,在讲具体文学作品时,应回归历史现实,立足文学价值,引入思政视角,阐释作品的审美意义。十七年文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文学秩序与规范的重构时期,对这一时期文学的讲解,要以“新的人民的文艺”为解析视角,以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美学实践为中心,借力思政元素阐释作品的意义生成与时代价值。如柳青的《创业史》,小说反映的是彼时的重大事件——社会主义事业中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对这一运动提供合法性解释是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首要任务。由此,柳青通过书写重大主题“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4] ,而通过进山砍竹子、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等情节,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大公无私、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无限激情的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而这一形象满足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于和平年代英雄形象的期待和召唤,“民众会在梁生宝身上看到希望、理想、激情,看见党仍然有力量带领人们在困难的岁月里坚持跋涉,一定会走到胜利的明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5] 。主题的深刻性、人物形象的生动性、结构的宏大共同促成了《创业史》的史诗性和经典意义。可见,围绕《创业史》文本“内部”的探讨构成了课堂中知识性的讲授,而对其“外部”的探讨达到了课堂中思政育人的目的。而对《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讲授,教师依然应以文本的文学性为中心,深挖其中 “红色文化”的思政元素,如对再造一个“新中国”宏大理想的期许、不惜生命捍卫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舍生取义精神、行事务实大公无私的人格操守等,在解读文本中重塑学生的价值理想。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在对现代派的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人文精神的讨论中,形成了多元复杂的思潮流派,从早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到后来的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写作等无一不是“以冲决罗网的勇气逐渐打破各种左倾桎梏,探索人学观念的现代性,尝试践行新的美学原则,实践新的创作方法,构建新的文学理论,在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中,推动中国文学践行现代性。” [3] 这一部分的内容充满了学理性,课堂往往集中于文学思潮,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征等传统知识的讲授。引入课程思政维度后,课程目标中应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如反思小说《灵与肉》,张贤亮基于自己二十二年的农村劳动经历,受侨眷夫妇严纪彤和王柏龄事迹的启发,书写了许灵均在四川姑娘秀芝的影响下,灵与肉的改造与重塑,作者坦言“这样好的劳动人民,这样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就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证。” [6] 结合作家的创作谈,向学生解析反思文学中知识分子与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即知识分子在新时期获得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持,重新焕发救世热情,协同党和国家总结历史教训,思考现实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出谋划策,从而为学生指明知识分子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渴望,自然而然地将家国情怀、人民性等思政要素渗透于课程讲授之中,达到育人目的。

总之,文学是人学,文学活动始终围绕的也是人,文学总是在描写人,分析人,关怀人,而思政教育面向的也是人,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本身。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讲授,应当以文学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为主,用思政元素弥补传统文学教育的单一性,为课程注入思政关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内容关涉具体时代背景、文学思潮、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专业知识,因课时有限,课堂教学往往存在对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人物形象、作品艺术特色等文学知识的教师“一言堂”式教育,因而导致学生埋头做笔记、抬头听故事,课堂参与度低,文本阅读量少,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思想素质难以提高等问题。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反思与关怀时事的学习能力。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世纪末曾有学者感慨“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那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7] 二十年后的今天,电子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对教学形成了深远影响。大学慕课平台、超星课堂、学习强国,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都有各类学科知识的趣味性讲解,而利用好这些电子媒介平台,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文学的影视化传播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在讲到新时期文学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时,如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芙蓉镇》,教师可提前一周提醒学生观看这三部作品改编的电影(《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并布置作业细读文本,在课前十分钟随机点名,让学生概述电影内容并对比分析不同媒介传播下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蕴的异同,并以互动式讨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谢晋“反思三部曲”以电影文本记录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时代苦难,聚焦着人性光辉,呈现出丰富的人民性审美表达,正如鲁彦周所言:“我不仅要揭露,我还要歌颂,我应当把那些受委屈受折磨而始终坚强不屈的人,当作歌颂的对象。我要展现出他们美好的心灵,要含着热泪写他和她,同时我还要写出某些人的觉醒,这种人在我们生活里该有多少呵!她个人生活可能是悲剧的,但是她的觉醒,正说明我们国家光明生活的到来!” [6] 。

其次,盘活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的能力。“课堂教学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 [8] 所以,要想更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教师要充分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一定的教育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盘活课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悟时代话语,学习核心知识,掌握领悟文本内蕴的能力。如在讲授老舍的话剧《茶馆》时,可让学生排练该三幕剧,让学生在表演话剧的过程中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在人物的冲突碰撞中深刻体会话剧“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意向,进而领悟该剧对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反映。在讲到汪曾祺的《受戒》时,可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分享小说中的风俗画描写,在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汪曾祺小说中风俗描写的独立审美意蕴。再如,讲到路遥的《人生》时,以小说扉页上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导入课程讲授,通过对“人生”“道路”“年轻”等话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走进小说文本。在该讲结束后可布置一个续写高加林返乡生活的作业,考查学生对小说的了解程度和对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三,融入新文科思想,让课程优起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2019年4月,教育部等单位启动“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新文科建设广受关注。新文科意在通过突破传统学科的自我设限,加强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强调“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寻美’,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树立对自身、社会、他人的正确认知,处理好与自然界、社会群体的关系,确立正确的生态观、社会观、历史观、国家观、全球观、未来观,以积极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的思想发现,构建立身处世之本及贡献社会之基。” [9]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门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教师应在跨专业融合教学上下功夫,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提升提质,如将“四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对历史、文学理论、西方文化的世界视野,以文学学习为中心,串联起多学科融合视野审视文学问题的能力,从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 紧密结合现实,强化思政育人作用,彰显价值塑造

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最鲜明的特点,正如《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可见,价值塑造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上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感受到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喜欢课堂,教师才能有机会实现价值塑造。“如果说思政课上的价值塑造重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阐释的显性教育,那么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塑造则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与提升能力,在学生心中逐步生长出对于学术的志趣与科技报国的情怀,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 [2] 要实现这一“隐性的教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需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学情创造学术氛围,引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在情感认同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价值塑造的育人目的。

文学教育是叩问价值意义的精神活动,正如马克斯·韦伯说“人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学作品通常是作家对意义世界情感体验的凝结,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和理想情怀。而文学经典除了富含人文关怀和理想情怀外,往往拥有隐秘的深层结构,这一隐秘的深层结构构成了作品的恒久性价值,决定了作品的审美内涵。要实现《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教师要对自己的课程讲授有明确的规划,不仅要能运用相关理论阐释文本的深层结构,引发学生的学术兴趣,还要以文化人,树立学生的时代关怀和人文情怀。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教师不能仅停留于讲述作品对官僚主义的揭批层面,而应抓住“年轻人”这一特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着眼于蕴藏在文本深层的作家朦胧而深邃的生命体验,“即作家在特定的生命的青年阶段所体验到的年轻人走向人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情感体验。” [10] 这种情感体验契合了“年轻人”的时代情绪,构成了小说的深层结构,使作品拥有了恒久的审美价值。又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教师不仅要通过故事情节的梳理讲清楚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坚定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程,还要结合作家杨沫的生平和时代情境,阐明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成长小说”与时代“成长”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心系人民国运。再如张承志的《黑骏马》,教师要结合叙事学理论,从讲故事的白音宝力格形成的话语层和故事里白音宝力格形成的故事层两条线,展开对小说文学性生成的探讨,通过引证研究文献,阐明“寻找”主题对小说文学性生成的意义,进而讨论特定时期文化对文学想象的影响。总之,价值塑造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上的,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学识,还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只有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课堂,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才能更好地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要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1]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传授为内核,能力培养为实现路径,最终实现价值塑造的教育目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一课程观将有力促进新时代高校课堂的高质量建设,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为地方政策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更好地培养高校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改革研究,项目编号:PT-2020057;2023年度伊犁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史》,项目编号:SFKC202302。

文章引用

马金龙. 新时代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ours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10074-100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556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 2. 李蕉, 方霁.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 内核、路径与意蕴[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1): 108-113.

  3. 3. 朱栋霖, 等, 编著.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1916 (上) [M]. 第3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1, 117.

  4. 4. 柳青. 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J]. 延河, 1963(8): 57-61.

  5. 5. 张军. 流动的经典 对柳青及《创业史》接受史的考察[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58.

  6. 6. 彭华生, 等, 编著. 新时期作家谈创作[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134, 484.

  7. 7. 周宪, 许钩. 文化与传播译丛•总序[M]//[美]马克•波斯特, 范静哗, 译.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

  8. 8. 梁超峰.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J]. 高校辅导员, 2021(4): 18-22.

  9. 9. 李凤亮. 新文科: 定义•定位•定向[J]. 探索与争鸣, 2020(1): 5-7.

  10. 10. 杨朴.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不同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重新解读[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4(3): 88-9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