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246 , 7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49

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鄢彩妮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4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9日

摘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人类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生产需要,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生态问题,马克思结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马克思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与客观实在性、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通过实践产生联系、人与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异化、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自然观在现今仍有重要的价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对立统一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Caini Y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Nov. 14th, 2022; accepted: Dec. 4th, 2022; published: Dec. 19th, 2022

ABSTRACT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fter the emergence of human beings, many ecological problems inevitably appeared due to the needs of life and production. Marx put forward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by combining the simple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and the mechan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which marked the emergence of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Marx’s view of nature holds that the nature ha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primacy and objective reality,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ontac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practice, the gradual alienation of man and nature due to the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should be realized. Marx’s view of nature is still of great value today. It provide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Marx’s View of Nature, Practice, Unity of Opposit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类与自然始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关系,人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自然的索取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而不断增加,这极大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也对人类的发展构成威胁,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程度加深。马克思自然观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刻的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对加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

2.1. 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前就存在着生态问题。一是农业革命带来了爆炸式的人口增长,环境问题也应运而生。二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人类大面积驯养牲畜,造成土地恶化。耕种和驯养成为了人类获取生存材料的主要方式。随着土地耕种面积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程度不断加大,环境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由于当时生产技术落后,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来增加耕地面积,再加上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导致土地肥力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这些土地逐渐沦为“不毛之地”。同时,由于农业灌溉的需要,尽管水利工程得到了发展,但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问题却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且也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工业革命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尽管工业革命的兴起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问题加速恶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由工业化引起的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扩大,最终形成了大规模、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率先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率先感受到工业化带来的优点,但也是第一个受到水污染、环境污染的社会。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公害事件”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引发社会深思,促使马克思开始反思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底层受剥削的人民怎样将自己从此类情况下解救出来,这些都促进了马克思在自然与人类解放问题上进行反思。

2.2. 理论来源

马克思对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批评和吸收,尤其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进行总结归纳,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成为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标志。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可以理解为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这是古代的自然哲学家们以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为基础,提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马克思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来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的本原无非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自然界是在运动变化的,并非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生物的演化,人类也产生了” [1]。同时,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各国的具体表现也呈现出差异性。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指事物的状态,并从事物内部寻找其存在的某种合理性;五行等物质成为了自然之源;物质的矛盾运动促进了自然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界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切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它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并赋予了它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自然界在内部各要素的影响下无限的变化和发展着;宇宙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状态,所有的生物都处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也是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结果。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都具有整体、直观、思辨、猜测、自发和不彻底性这些特点。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离不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8世纪由自然学家、哲学家们根据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成果归纳总结出来的,其中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这一时期自然观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为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由物质组成,而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微观粒子组成,所以自然界的本原是原子或其他的微观粒子;自然是永恒的,物质、时间、空间也是永恒的;自然界的运动是受外力作用、遵循规律的机械运动;大自然被上帝所控制,用形而上学的思想去了解物质世界,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看待这个世界;

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并且彼此分立。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机械性,认为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机械性的,具有不完全性;既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化的,但是相信自然界是不变,物质的运动是受上帝的驱动作用;以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整个物质世界,显示出了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经典力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一些缺陷:以机械决定论看待自然界,把所有东西都看做是机械运动,割裂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固有联系;用因果关系来观察整个自然界,主张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19世纪的科学技术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机械主义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形成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马克思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先在’与‘后在’关系,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社会是人类在实践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此自然界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一部“人类史”和“自然史”的有机结合;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处在联系的环节之中,不断地更新和循环,所有物质按照客观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人从自然中所产生,与自然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对自然的伤害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用辩证的思维认识自然界,反对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主张用现存的事实为根据,用联系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自然、认识自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践性”特点表现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性”特点表现在:自然界的历史不仅包含了人类生成历史,也包含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性”特点表现在:它是多个物质的辩证统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主观性与能动性、人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性”特点表现在,用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3.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3.1. 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

自然先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宇宙是运动的,生物是进化的,人从中分化出来。自然界为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马克思批评了黑格尔关于自然是人的精神外化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自然具有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首先在时间上的先在性,自然在人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物质世界中,为人类的产生提供基础和条件。在人类还没出现之前,人类按其自有规律进行发展,自然界与生态保持平衡,进行着正常的运行。人类诞生之初,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落后,人类对自然保持着极大的信仰。但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运用自身主观能动性总结自然规律,并掌握农业种植与收获时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主要由自然规律进行调节。人类作为自然的诞生之物,必须要受到自然的制约。其次是在逻辑上的先在性,自然是人类社会所产生的逻辑起点,为人类诞生提供好了物质条件,在数万年的演化和发展下,人类应运而生,“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2]。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建立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上,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作为改造的对象,它不束缚于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但是人对自然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感知系统所感知到的由大脑进一步加工来的。马克思强调人类史与自然史是密切相关的,人已经认识到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由此可见,人在时间和逻辑上都具有先在性,这种先在性体现出自然为人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人类感知到的自然是内化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

3.2. 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然与人类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物,自然界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界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对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导致自然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类的生活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对自然永无休止的索取导致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山洪、海啸等自然灾害也不时的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这一切都说明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许多物质资料,如矿产资源、煤矿资源、土地资源等;另一方面,自然对人类也有反作用。一、由于人类的一切物资生活资料均来源于自然界,但是人类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对自然的索取不能无穷无尽,否则遭到自然的报复;二、人类在出生时是没有意识的,对自然的概念是后天形成的,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进一步接触到大自然,并且外界的知觉与大脑的加工最终形成意识,因此可得,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脑意识的产生。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3.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实践联系起来

马克思通过实践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人类通过实践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认识世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现实实践的基础上,并且在人的劳动中,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达尔文《物种起源》引发了人类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考,改变了对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了解,使人对自身与自然的认识更加清晰,促进了人与自然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自然与社会密不可分,实践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人化自然”。在人类发展初期,人被动的适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则,随着人类实践程度的不断加深,人类由顺从自然转变为改造自然,从而使得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3] 马克思通过人类生存技术中包括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通过劳动工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种植粮食作物与驯化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然而在人类早期,由于开发技术落后等原因,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不足以阻碍人类自然生存。现代技术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时代,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对自然界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同时自然界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

3.4. 人与自然关系逐渐异化

人类从自然界中产生,本身就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所存在的,自然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这种关系不遭到破坏的话,可以一直维持平衡。但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得以不断的发展,私有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产生,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也由此而产生,尤其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这种异化程度达到了它的最大值。资本家对于资本的追求,导致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程度不断加深,要求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长,提高劳动强度,而劳动者为了维持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听从资本家的指挥,进行长时间的劳动和高强度的劳动工作,最终失去了人的自由发展,代而取之的是对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由此人的异化就产生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4]。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资本家这种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必定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急剧减少,自然根本没有时间“自愈”,可生资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生,而资本家并没有停止对资源的开采。这种不平衡的索取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走向分裂,最终人与自然的异化也产生了。

3.5. 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导致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这导致劳动者的被剥削程度加深。劳动者日益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除休息时间外,可支配时间大大减少,由此便产生了异化劳动,同时造成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要想使两者关系恢复到之前的平衡状态,就必须要消除导致这种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前面讲到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将其消除,才能使生活与生产状况恢复到之前的平衡状态,换而言之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以实现公有制为目标,消除私有制,让生产资料归最广大的人民所有。劳动者在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真正按照自身的需要来进行劳动和休息,有更多自由时间可供自我提高或者自我享受。对自然的索取也不需要像在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无止境的掠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开采,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私有制消灭,个人私利消除,劳动者从压迫的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通过全社会共同的自由劳动,对自然的开采程度迎合生态平衡发展的需要,这样既保证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也保护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平衡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4.1.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关系日益明显。人不仅是主体的自然存在物,还是自然的自然存在物。人类与自然是通过实践所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在自然活动过程中得以发现。人在对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人对自然的“发展”程度应当有所界限,一旦超越了此类界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定会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是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露出来,生态破坏、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愈加明显。在生活条件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对个人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 [5]。马克思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说明,这对我们进一步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自然观的角度分析,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清楚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人类对自然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要坚持自然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人才能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的统一体,良好的环境才能推动人的发展,自然环境恶化会导致人类不仅难以发展,生存状况也会受到威胁。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清晰的界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2. 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安全

在科技和工业化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自然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当今摆在人民面前的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也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在短时间内。人类获取了大量可用资源,但用长远的眼光会发展这些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的发展受阻。地球上居住的人类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环境问题仅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得以重新实现绿水蓝天。马克思自然观是从整体出发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对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与推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同建设地球命运共同体,中国一直在建设的路上。近年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建立了近万处自然保护地,应对现存生物多样性丧失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在党的二十大中强调了要积极稳妥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战,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还提出了坚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最大程度的凝聚全球力量,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开放道路,更是实现绿色发展之路。

4.3. 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三、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这为中国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自然观为理论指导,为理论源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生态文明现状为现实依据,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些表明马克思自然观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在二十大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所以,在现代中国,要用马克思自然观并结合实际指导生态文明的建设。当代生态文明问题只有将马克思自然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具体表现在: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自然先于人类存在的唯物主义观。马克思的自然观把人、自然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在实践中实现了彼此的联系,自然由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把自然看作是人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和自然在实践中发生相互关系。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且要与自身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对经济和生态发展,学者间存在着不少的观点,有人提出为了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顾一切代价发展经济。也有人提出应当放缓经济的发展速度,着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哪种,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习近平提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6]。马克思自然观坚持,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我们既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 结论

马克思自然观提出已经过去许多年,但对现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工业革命期间,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公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健康水平堪忧,同样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期也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时,国家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进行环境建设。实践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自然观对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都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各国在进行环境治理时可以用马克思自然观为理论指导,结合各国的实际状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文章引用

鄢彩妮. 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2036-204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49

参考文献

  1. 1. 殷杰. 自然辩证法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7.

  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37-338.

  4. 4. 毛泽东. 毛泽东语录[M].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64.

  5. 5.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17(20).

  6.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0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