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8044
,
8
pages
10.12677/ASS.2023.12121030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路径研究
——基于“校企家社”协同育人模式
丁宇1,吕敬荣1,杨进发1,陈思骑2
1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2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7日

摘要
新时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建设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聚焦高校存在的“思政教育以课堂说教为主,渠道单一,实效性差;思政教育内容空洞陈旧,亲和力不强,针对性差;企业、家庭、社会参与思政教育协同度低,主动性差”三个问题,借鉴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理论并使之本土化,融入“云南民族文化”“陆军讲武堂”“张桂梅事迹”“聂耳文化”等地方优秀文化,贯通三个课堂,提出“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提升思政亲和力,增强学生自信心”等实践研究思路,打造一条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之路,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打造思政教育生态链,形成“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校企家社’协同育人”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新时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政教育,校企家社,协同育人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Family-Club”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Yu Ding1, Jingrong Lv1, Jinfa Yang1, Siqi Chen2
1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2School of Humanities,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Nov. 8th, 2023; accepted: Dec. 19th, 2023; published: Dec. 27th, 202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Focusing on the existe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classroom preaching, single channel, poor effectiveness;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mpty and old, the affinity is not strong, poor pertinence; Enterprise, famil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low coordination, poor initiative” three problems, draw on and localize Martin Seligman’s the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grating into the “Yunnan National culture”, “Army Lecture Hall”, “Zhang Guimei deeds”, “Nie Er culture” and other local excellent culture, through three classes, put forward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mprove education affinity, enhance students’ confidence” practice research ideas, build a local culture into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build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build ideological education chain and form “into the local excellent culture”, school home club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New Era,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3]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任务、基础条件和客观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新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引领高等教育正确发展方向,推进高校社会功能和教育目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趋向多元发展,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激烈、更加频繁。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思想认识偏差、理论实践教学创新不足、教育主体优势地位减弱等问题 [4] 。要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从贯彻创新意识、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经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清晰路径,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继续弘扬建设中华文化更大更强。本文基于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构建具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职业特点”的“校企家社”协同育人的模式(见图1)。
Figure 1. “School, enterprise, family and club”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图1. “校企家社”协同育人模式
2.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逻辑理据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充分挖掘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需要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面对未来思政教育工作的递进开展和创新,就需要对两者之间存在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考量。
2.1.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逻辑主要包括: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6] ,把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从理论逻辑上来说两者是一种经典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其具有文化属性,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丰富了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刻的思想启发和精神养料。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通过传授古代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经典,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如: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观念”,从孔子的“仁爱、德治”、老子的“道法自然”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7] ,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哲理、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仪式、节庆、传说等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机会。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原则,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高校思政教师除了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结合主义中国化,还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国情民风、民族传统文化、民风习俗、先进事迹讲给新时代大学生,本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原则,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文化认同和辨别真理的能力。经过千年历史长河的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渊源流传,博大精深”,它既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念,又潜移默化的发挥利民利国的作用;众多中华优秀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矿场,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能扩充文化教育知识,也能提升教育质量,全方位发展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2.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逻辑主要包括: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新时代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流传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的历史和价值观念,是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源泉 [8] 。通过传承和弘扬,国家能够强化文化自信,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源泉;高校作为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的机构,应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认同,达到传承与弘扬。通过组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为文化创新提供新的灵感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学术界与社会的互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指明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价值遵循 [9]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家国情怀,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祖国江河大地的养育、历史文化的滋养、民族语言、风俗礼仪,这都体现出个人与国家之间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必然会以维护祖国的利益为价值导向,已实现祖国繁荣富强为价值目标 [10] 。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和富强,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能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正义、善良、诚信等价值的发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众多中华优秀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发展颇深,费孝通先生晚年在学术领域提倡的“文化自觉”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思想,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基因,这一重要理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世界经济文化;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文明之路。
3.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3.1. 构建“三个课堂”,融通思政文化、活动与实践,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构建“三个课堂”(如图2),融通思政文化、活动与实践,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破解思政教育以课堂说教为主、渠道单一、实效性差的问题。
3.1.1. 第一课堂规范思想,文化育人
一是课程特色鲜明。挖掘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文化育人内涵,研究课程教学设计与思政教育契合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建设和利用线上思政教学资源《张桂梅精神》、寻甸《红军长征精神》的开发和使用等。二是课堂教学生动。文学类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引入“忠孝德廉仁善”为精神内核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传统文化;胸怀祖国、乐于奉献的“杨善洲精神”;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求学精神。三是课程亲近自然。开设或出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课程或读本,纳入教学,录制文化微课,丰富德育资源。实现“文化认同、思想提升”的目标。
3.1.2. 第二课堂培养兴趣,活动育人
学校主导:根据地方特色及学生心理测评结果,融入积极心理学,针对性开展社团、诵唱、研学、舞龙等系列活动。校企共筑:邀地方企业名匠到校交流,指导实习,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诠释名匠精神。家校共育:合作共建研学、劳动实践基地,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徒步旅行、观摩聆听、拜谒孔子等活动中。实现“阳光自信、愿学乐学”的目标。
3.1.3. 第三课堂提升自信,实践育人
进企业:组织参观学习、主题讲座、流动课堂等活动,提高职业素养。进社区: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礼仪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进生活:组织劳动实践、内务展示,培养坚定乐观态度。实现“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目标。
Figure 2. Local excellent culture permeates the three classes
图2. 地方优秀文化渗透三个课堂
3.2. 建设“校企家社”思政教育共同体,打造思政生态链,形成思政合力
建设“校企家社”(如图3)思政教育共同体,打造思政生态链,形成思政合力,解决家庭、社会、企业参与思政教育协同度低,主动性差的问题。
3.2.1.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按照网格化管理理念,强化“组织、政策、教学、条件”四要素保障。一是组织保障:组建思政教育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中职生积极心理学研究室,形成组织保障体系。二是政策保障:协同多方力量,建立《家长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制定年度思政教育计划,确立年度实施与评价方案,形成政策保障体系 [11] 。三是教学保障:将提升学生自信心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课程,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形成教学保障体系。四是条件保障: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社会研学实践基地,社会单位参与其中,企业倾力支持学校办学,聘请云南名匠等行业能手、社会名人、技能大师兼任社会思政教育辅导员。
3.2.2. 打造思政教育共同体
形成思政生态链,实现协同管理、互助育人的机制。成立思政教育工作委员会:校长任组长,企业、家庭、社会代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设置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及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制度》,组织校企交流学习。成立家长委员会:完善家校合作育人实施方案,创建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校。成立校外研学实践委员会:与“褚橙实业集团”等公司单位签订《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与“聂耳文化纪念馆”等合作签订研学基地。
3.2.3.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校企家社”共同构建评价体系,研究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定期心理测评,挖掘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扫除监管盲区,及时反馈,快速干预,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向善向上、健康成长。建立个性化评价激励机制,提升学生自信心。
Figure 3. “School-enterprise-home-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mmunity
图3. “校企家社”思政共同体
3.3. 渗透地方优秀文化,强化浓郁乡土味,增进德育亲和力
渗透地方优秀文化,强化浓郁乡土味,增进德育亲和力,解决思政教育内容空洞陈旧、亲和力不强、针对性差的问题。
3.3.1. 增进文化认同
云南蕴含丰富的戏剧资源,除了滇剧、花灯等汉族戏剧外还有傣族、彝族和傈僳族等多民族戏剧交融蕴含着突出的文化认同意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山间铃响马帮来》《西盟的早晨》等文学作品;《阿佤人民唱新歌》等经典歌曲。挖掘利用“古滇文化”“南诏德化碑”“建水文庙”等历史文化,开展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研究;拓展少数民族节日的传承和创新,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文化节日品牌。学校引入以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第一课堂,作为特色思政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12] 。
3.3.2. 增强活动体验
组织学生参加舞龙、诵唱、志愿服务、环湖研学、祭拜孔子等活动,邀请非遗传人讲述建水土陶、民族服饰、扎染手工艺等云南特有的起源和制造工艺,挖掘并应用家乡的、身边的思政元素,在活动中体会地方优秀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3.3.3. 促进实践内化
依托在本地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重走长征路、澄江化石开采、百年陶瓷、烟草、云南白药的制造过程,名工巧匠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切体会工艺传承背后蕴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实践,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份子,实现“芝兰入室久而自香”的思政教育效果 [13] 。
4.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特点
4.1. 理论应用创新: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政教育本土化运用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本土化路径,使思政教育渠道、内容、方法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响应新时期国家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借鉴积极心理学开展思政教育。理念更新助力思政入脑入心。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体验理论、积极人格特质理论等理念引导教师、企业、家长、社会等思政主体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个性需求,为高校思政带来了新视角。活动唤醒学生自我教育。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认同。定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职业价值观测验等,针对评测结果修正学生思想,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见图4)。
Figure 4. Local u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图4. 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运用
4.2. 思政教育载体创新:地方优秀文化渗透贯穿三个课堂
融入地方文化: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寻甸“红军长征精神”,“陆军讲武堂文化”“聂耳文化”和各民族非遗文化等融入课程建设和思政教育活动。融入核心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推动本土优秀文化渗透贯穿三个课堂。融入多元教学模式: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让思政教育由思想理念走向生活实践,由学校主导走向多方协同(见图5)。
Figure 5. The local excellent culture permeates three classes
图5. 地方优秀文化渗透三个课堂
4.3. 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建立“校企家社”协同育人的模式
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构建具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职业特点”的“校企家社”协同育人的模式 [14] 。宏观上,将“校企家社”协同育人理念写入学校章程,纳入发展规划,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政生态链。中观上,重构“校企家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资源,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实现文化育人润品性、活动育人强素养、实践育人铸匠心。微观上,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学生心理评测体系及评测模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形成动态心理监测依据。
5. 结语
文章主要通过对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基于逻辑理据的基础上关注新时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建设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文章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借鉴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其本土化,融入云南民族文化、陆军讲武堂、张桂梅事迹等地方优秀文化;文章最后提出了构建“三个课堂”,融通思政文化、活动与实践,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建设“校企家社”思政教育共同体,打造思政生态链,形成思政合力,渗透地方优秀文化,强化浓郁乡土味,增进德育亲和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度云南民族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党建思政工作室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02305302D02)的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丁 宇,吕敬荣,杨进发,陈思骑.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基于“校企家社”协同育人模式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Family-Club”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7562-756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1030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 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02).
- 3. 髙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 4. 苏洁, 吴明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 72-75.
- 5. 李璐璐, 何桂美.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4): 85-87.
- 6. 陈庆庆, 李祖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4): 123- 128.
- 7. (明)王阳明. 传习录注疏[M]. 邓艾民, 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8. 肖望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路径选择[J]. 当代教育论坛, 2023(4): 55-62.
-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 10. 王红. 从文本释读到价值重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4): 151-162.
- 11. 马抗美, 吴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23, 44(1): 209-214.
- 12. 曾誉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 思想战线, 2022, 48(5): 163-172.
- 13. 胡萱, 胡小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4): 64-66.
- 14. 李永皇.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2, 43(1): 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