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ng Research
Vol. 10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8172 , 6 pages
10.12677/AR.2023.10424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迁老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程爽

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7日

摘要

社区是老年人长期居住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正步入人口快速迁移的时期,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化迁移,老人成为务工人员中的一员,学界称之为“随迁老人”。随迁老人的流动虽然为自身和子女带来了大的流动福利,但是初来异地仍然面临着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的问题。社区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最频繁的场所,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不但关系到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还能让他们分享外来人口发展的成果,也是应对老龄化与外来人口问题的关键。本文以社区治理为视角,对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随迁老人,社会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articipating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for the Relocated Elderly under the Population Ageing Background

Shuang Cheng

School of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Nov. 6th, 2023; accepted: Dec. 18th, 2023; published: Dec. 27th, 2023

ABSTRACT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elderly to live for a long tim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stepping into a period of rapid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family-oriented migration, the elderly become migrant worker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alled the “Relocated Old People.” Although the mobility of the relocated elderly has brought great benefits to themselves and their children, they still face problems in living habits and cultural customs. As the most frequent place for migrant workers, the community promotes their social integration, whic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family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allows them to share the frui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t is also the ke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aging and migrant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of community integration of the relocated elderly.

Keywords:Population Ageing, Relocated Elderly, Social Participatio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进入21世纪的一个新的基本国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老年人与压力和负担联系在一起,从长远来看,老年人是一个妨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2020年五中全会上提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蕴含着巨大的劳动力与消费潜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了“以家庭为单位、社区、社会”为主体,引导社会各阶层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到家庭、社区和社会中去。社区是老年人长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城市社区留守老人人数逐年增多,他们主要是为了方便家人团聚、养老或照料家人,随子女及家人迁居到异地居住。在这种背景下,随迁老人逐步融入到新的居住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他们的社会需求。

2. 文献综述

国外的随行老人,其特点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国内外的国情和乡土观念的差异。当前,国外对务工人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务工人员的动机、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务工人员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我国对其流动原因、流动方向、社会融入和适应现状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多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下,本论文试图从社区治理的困境——随迁老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出发,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国内文献综述:

2.1. 环境制度层面研究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户籍制度、福利政策、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等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福利政策和户籍划分对其的影响。张惠提出医疗保障政策的隔阂和异地养老保障政策的不足是限制随迁老人融入的重要因素 [1] 。“因病”和“异地养老”给随迁老人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已成为“随迁老人”的最大无奈。与宏观政策不同,近年来,伴随着公共服务的兴起,对随迁老人制度的研究逐步延伸至中观层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政策的衔接。邓婉姗和王灯兵等学者将随迁老人所面对的体制问题,从社区公共服务的角度进行了扩展,并提出以“社区支撑网络”为基础,针对随迁老人的公共服务不健全、活动零散等特征,都是随迁老人在社区融入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的重要成因 [2] 。基于社区公共服务的逐渐完善,卢超其提出,老年人也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公共财政关于老年文化建设、老年人创造性活动方面的研究与投入少之又少 [3] 。

2.2. 随迁老人融入现状研究

针对随迁老人迁入后的社区融合现状,现有研究多从居住方式、语言、环境和社会交往五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随迁老人能快速有效地适应迁入地居住。关于随迁老人生活方式的适应,王颖和黄迪除了从最基础的新生活环境中的吃、穿、穿等方面进行探讨,也从居住空间、休闲娱乐等角度探讨其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新环境下新的生活方式与习俗的代际差别对留守老人的家庭关系与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离开故乡后原有娱乐方式发生改变,也使得大部分老人们难以适应新场域的生活 [4] 。相比生活方式适应来说,环境和语言方面的适应更为困难,耗费时间也更为漫长。穆光宗认为,进入与原本熟人社会迥异的“陌生人社会”场域,方言和环境差异成为了一张无形的“网”,将老人与迁居地隔绝开 [5] 。除此之外,大部分随迁老人在新环境中的社会交往情况也不容乐观。林杉杉走访调查了沈阳市社区随迁老人迁居后的社会交往情况,发现有近68%的随迁老人在社区没有熟知的朋友。漂在异乡强烈的“他乡心理”使许多老年人羞于主动迈出交流的第一步,处于社交孤岛状态 [6] 。与此同时,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中,照顾孩子等问题占去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让他们无暇顾及社会。

随迁老人在迁入所居地之后,其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在新环境下的“再社会化”过程。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的不适,社会交往的缺乏,以及随迁老人本身的原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随迁老人的整体社会融入程度较低。

3. 随迁老人的定义

随迁老人,是指随从进城务工子女一起在迁入地生活半年(含半年)以上,拥有农村户口并且之前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常住老年人口。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老人年龄满55周岁(含55岁)以上;第二老人随迁的子女为进城务工人员;第三老人在某地连续居住半年(含半年)以上。

4. 随迁老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困境

4.1. 老年人“半封闭”的生活状况,对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要满意度不高

参与城市社区管理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进程,这就要求随迁老人尽量多地参与到社区中来,扩大他们的交际圈,丰富他们的休闲活动 [7] 。但是,由于他们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同时,现代城市的居住设计和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他们与周围的居民的交往 [8] 。另一方面,老年人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要比年轻人弱,所以容易出现失落、孤僻等心理问题,他们的孩子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另外,随迁老人们大部分都在忙碌着家务,或者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们很少参与到社会中来,就算偶尔和别人进行过交流,也都是陌生的、肤浅的,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朋友。农民工返乡难离,思乡情结严重影响了其在流入地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9] 。再者,受个人经历或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一些愿意主动参与的随迁老人对社区治理服务一无所知。

4.2. 家庭资源和生活条件有限,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资源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用来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应付家庭突发情况所需要的,是一个家庭所必须的物质和心理支持。当一个家庭所能利用的资源种类与数量愈多,其成员的行为也愈积极。随迁老人总体上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政支持,并没有居住环境的约束,但是在情感支持、社会资源等家庭外部资源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有老伴在身旁,老人们也能有一种心理归属与踏实感,夫妇俩能互相扶持,共同应对在异乡的生活。对农村老年人口而言,随着迁徙距离的增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人际交流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老年人的乡愁会更加强烈,形成对迁入地城市的排斥感,不利于他们的社交参与,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入 [10] 。但是,随迁老人和配偶分居,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陌生的生活环境,感到极度的不安全,而与夫妻同住的老人相比,他们的挫折感要小得多。此外,孩子们一年到头都在忙于工作和工作,而且由于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和经验不同,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家庭关系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降低他们在城市的适应性。

4.3. 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社会支持网络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老年人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与乡村老年人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一严苛的户籍管理体制,使得农民工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老年优待服务、养老护理等政策上不能享受到城镇户口老年人同等的待遇,成为制约他们参与城镇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通过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张网络,处于其中的个人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身份,获得物质上的帮助、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服务等等,并且这个支撑网络还能够为个人提供支持。随迁老人是以孩子为核心的社会生活,随着家庭结构环境的改变和老人自身身份的衰落,其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出现了量减质减的平行发展态势,如缺少社会交往等,已远不能满足其基本的社会需要,因此,当面临权利困境时,他们很难及时脱身。

5. 加快推进随迁老人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建议

5.1. 以需求为导向,实现政策的精确供给

在制订随迁老人的有关政策时,政府是提供一方,在制订和实施有关政策时,要以随迁老人的需要为首要考虑,制订出切实提高其生活条件的政策。随迁老人是政策的受益者,他们最期盼的就是能让他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解决他们在外地居住的窘境。所以,准随迁老人的需要,才能达到精准的政策供给。比如异地养老、托育服务,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健康发育,还能缓解随迁老人照料孙子的压力,为他们的异地养老提供保障。

要推进社区治理,必须有明确、细致、可操作的制度安排,这才能保证老年人参与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应构建并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老年参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了社区居委会直选办法,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一是积极发展社区内的民间老年团体,拓展其在社区中的参与。特别是对于新兴的社区,政府要引导老年人主动组建各种养老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让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加入到社区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老年民间社团的自治,保证其参与的动力和体制保证。三是要拓宽社会公益事业的筹资渠道,保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5.2. 摆脱两难境地,家庭助其完成角色转换

随迁老人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他们在外地居住总是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再加上自身年龄、文化程度等原因,他们总是面对着一个由孩子组成的小家庭来说的“多余人”,一个在家庭中被看重的“边缘人”,一个在社区里被视为“陌生人”,一个在新城市里的“异乡人”。首先,做儿女的要将父母视为家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跟他们讨论,让他们觉得自己活着是有意义的。考虑到家长的年纪越来越大,孩子们也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其次,社区是务工人口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动员能力,把农民工融入到社区服务中去。目前,一些社区在这一点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因为资源的不同,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是“被无视”的。最后,随迁老人本身也应该对异地生活抱有一种积极的心态,随迁老人不应该整天呆在家里,呆在家里不但会让他们胡思乱想,还会让他们和迁入地的生活分开和脱离。所以,随迁老人应该积极地到周边的公共场合参加各种活动,也可以多到社区内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去,与那些有着相同兴趣的老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重新构建自己的交际圈。尤其要积极地找到和自己有相似经历和交流的邻里,扩大原来的人际关系,互相帮助,加速融入迁入地的城市。

5.3. 评估随行老人能力,鼓励参与社区事务

在参与政治事务方面,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居委会的配合下了解随迁老人的信息,与随迁老人进行面谈,通过信息整理和分析,评估随迁老人参与社区政治事务的意愿和能力,鼓励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老人参与社区政治事务,对有意愿但能力不足的老人提供相关能力培训和会议旁听机会,对有能力但缺乏参与意愿的老人进行鼓励并帮助他们排除思想或实际条件障碍。以社区教育等方式引导随迁老人接受服务或自主到社区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让随迁老人感受有效互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促使随迁老人获得积极地解决社区中有关自身问题的经验。这一经验能够让随迁老人看到自己与他人互动过程中进行社区参与的成效,减少以往负面参与经验带来的影响,促成随迁老人社区参与意愿的改变,改善随迁老人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理解,让随迁老人认识到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才能尽快解决身边的问题、满足自身诉求。每个随迁老人的能力各有不同,但是个人的能力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随迁老人与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能够提升随迁老人的自我效能和对环境的掌控力。而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借助社区现有的自组织,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帮助随迁老人培养其他技巧,拓宽随迁老人增强自身能力的渠道,可以达到为随迁老人增能的目的。同时让社区中的其他人了解随迁老人,看到随迁老人存在的潜能。

6. 总结

通过对随迁老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可以摸索出促进随迁老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对策,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11] 。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应给予这一边缘群体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子女应该理解和呵护他们,社区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政府要关注和鼓励他们。同时,随迁老人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多与子女沟通交流,让其帮忙解决问题,培养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余暇时间。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重获归属感与自信心,从而有效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当今社会是人口加速流动的时代,在迁徙大军中,随迁老人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极需关爱的群体。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饮食、文化等生活上的不适,更多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不适。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可知,通过空间营造、资源整合、关系再造可以最大程度上促进随迁老人的情感生成,从而推动其融入社区。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除此之外,他们依然面临着社会福利难以保障、异地养老难等难题。因此,如何让随迁老人在异地生活得更幸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这对于提高随迁老人的生活质量、增进其家庭幸福以及解决流动人口与人口老龄化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章引用

程 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迁老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articipating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for the Relocated Elderly under the Population Ageing Background[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04): 1831-1836.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4245

参考文献

  1. 1. 张惠.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个体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2015.

  2. 2. 邓婉姗, 王灯兵, 庞艳英, 曾梦清. 城市随迁老人公共服务状况及其政策支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019(3): 84-88.

  3. 3. 卢超其, 陈晓凤. 依靠社区力量 关注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J]. 社区医学杂志, 2007(3): 59-60.

  4. 4. 王颖, 黄迪. “老漂族”社会适应研究——以北京市某社区为例[J]. 老龄科学研究, 2016, 4(7): 22-31.

  5. 5. 穆光宗. “老漂族”的群体现状与社会适应[J]. 人民论坛, 2021(12): 64-66.

  6. 6. 林杉杉.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的实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7. 7. 陈盛淦. 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问题研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9): 59-62.

  8. 8. 包福存. 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问题探析[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7(3): 102-105.

  9. 9. 刘立祥. 增能理论视角下老年人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研究——以成都市金堂县B社区为例[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10): 50-55.

  10. 10. 张岳然, 张文武, 李如如. 代际扶持、迁移跨度与中国随迁父母的城市融入——基于CGSS2015数据的分析[J]. 江海学刊, 2021(2): 137-143.

  11. 11. 李敏芳. 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研究评述[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6): 20-2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