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345 , 4 pages
10.12677/AE.2023.136599

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实现路径

刘玉

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0日

摘要

教学情境是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桥梁,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情境教学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课程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充分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要巧用生活中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促进学生的知识向真实情境迁移,引导学生善于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以致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关键词

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实现路径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Yu Liu

Teacher School of Educa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y 14th, 2023; accepted: Jun. 13th, 2023; published: Jun. 20th, 2023

ABSTRACT

Teaching context is a bridge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cial life and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virtue; situation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lemen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y.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Moral and Rule of Law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proposes 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urriculum, namely political identity, moral cultivation, rule of law concept, sound persona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ully reflecting the cultivation requirements of correct values, essential character, and key abilities. Therefore, as teachers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we should skillfully use real-life situations,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subjectivity,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students’ knowledge to real situations, guide students to be good at solving problems in real situations,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and learn to apply, and thus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and subject abilities.

Keywords:Context Teaching,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mplementation Pa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也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小学生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

2. 巧设教学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新课标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 道德与法治课这一学科的内容相对简单,理论难度并不大,需要更加重视的是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好的学习情境是把课程内容和核心素养深度相关联的载体,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 [2]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教育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说明杜威主张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和素材。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即体验,亲自参与体验和实践是学习最佳途径,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3]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一方面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他们的社会生活实际相关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充分挖掘出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真实生活的学习素材,创设有意义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另外一方面,要创设适当的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学生有机会参与体验,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逻辑和知识体系,促进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知识、形成丰富的内心体验、促进他们知识的实践性转化和综合运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既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落实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3. 擅用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强调能够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一起研究和评价 [3] 。正如皮亚杰所说:“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能够找出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4] 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巧妙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认知反差,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用教材教”的意识,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出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教育价值点,从而学生能够达到知识得以自主构建,情感得以自主体验的目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设置多种认知冲突,比如:网络媒体信息与法律法规的冲突;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的冲突;道德认知与法律认知的冲突;地方民俗与主流价值等的冲突。

4. 拓展教学情境,促进情境多元化

学生的主动活动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依赖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学习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问题或场景 [5] 。学习情境的多元化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使用方法、时间需求和空间需求等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学习环境已经逐步从单一的文本内容转向信息智慧化。无论是探索真实的教学情境还是突破时空限制的虚拟的教学情境,都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融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以思维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渗透。在充分挖掘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同时,更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引导学生把真实情境中的感悟融入到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充分利用智慧学习,从而拓展教学情境和教学资源,创造更有意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深受、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我是小小引导员”的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主要是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站在十字路口或者斑马线的位置引导行人正确过马路。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懂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的道理。

5. 提倡情境教学,重视情境教学推广

情境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历时四十余年,多次荣获全国教育成果奖 [6] 。“情境教学”首次提出是李吉林老师在1980年《江苏教育》小学版第八期发表《提早起步,提高起点——我是怎样发展低年级儿童的智力和语言的》。虽然早在1980年李吉林老师已经提出了情境教学,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很显然当时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操作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情境教育,要在理解性的基础上学习情境教育的原理和逻辑。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差异性,探寻地域优势,巧妙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挖掘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比如让学生参加革命烈士纪念馆去了解革命先烈们的光荣事迹,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这样能够更加形象、直观、深入地学习,学习效果远远优于教师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

情境教学的推广工作需要依靠制度和情怀的二者有机结合。制度为推广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情怀为推广工作提供情感支撑。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她认为:儿童的学习如果伴随积极的情感会产生更高的效能,赋予“情”为“教育的魂,情境教育的命脉”的高度 [6] 。作为老师,无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还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方面我们应该要有最起码的良知和真挚的情感,了解儿童所需、所求,爱儿童所爱,时时、处处、事事为儿童考虑;另外一方面,积极探索儿童情感的起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对孩子充满爱、对工作充满热情,我们才能把情境教育推行得更好,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6. 开展教学评价,形成教学评一致

新课标指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评价内容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等 [2]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数以接受学习为主。因此无论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还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归根结底都是教师有意识地直接或间接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正如前文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评价时主要侧重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真实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该学科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情境,其中包括网络虚拟情境和实际生活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历其境;在进行该学科的评价时也要形成教–学–评一体的系统评价体系,检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文章引用

刘 玉. 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实现路径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J]. 教育进展, 2023, 13(06): 3774-37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99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让核心素养落地 为知识运用赋能[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2/content_5686606.htm?eqid=92d753ef000870fe0000000664572cb0, 2022-04-22.

  2. 2. 陈为, 赵秀菊.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情境教学[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7): 32-35.

  3. 3. 刘润杰. 道德与法治体验式学习的实现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2): 42-43.

  4. 4. 蒋丹. 善用本土化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26): 56-58.

  5. 5. 陈为, 赵秀菊.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情境教学[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7): 32-35.

  6. 6. 丁伟. 情境教育成果推广的“情境”思路[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S1): 30-3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