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984 , 6 pages
10.12677/ml.2024.124315

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

——以《2023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刘亚琳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8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9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30日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在政治语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受众了解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还能向受众传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家的政治态度。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将《2023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研究语料,归纳报告中出现的4类较为典型的概念隐喻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照官方英文译本,总结其中的隐喻翻译策略。

关键词

《2023政府工作报告》,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the 2023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Yalin Liu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Mar. 18th, 2024; accepted: Apr. 19th, 2024; published: Apr. 30th, 2024

ABSTRACT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mea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discourse. It can not only help the audiences understand abstract political concepts, but also deliver the state ideology and the attitude of politicians.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proposed by Lakoff and Johnson in 1980, this paper selects the 2023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rpus, summarizes four typical conceptual metaphor types in the report, and conclud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by comparing the report with its official English version.

Keywords:The 2023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正式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隐喻的概念,并从认知的角度推动了隐喻研究的新方向。区别于早期的传统隐喻理念,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Lakoff et Johnson, 1980) [1] 。

政治语篇一般指“围绕政治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口头或书面交际”,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与性(McNair, B., 1999) [2] 。在政治交际中,政治家常利用隐喻来表达态度,反映情感,以构建特定的态度意义去实现沟通和说服的人际功能(侯奕茜,2021) [3] 。综上所述,隐喻是政治语篇的重要载体,不仅传达政治家的政治态度,更关系到中国形象的构建。但由于中西方认知思维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处理隐喻是政治语篇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国家的施政纲领,不仅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的第一窗口,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媒介。因此,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202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4类典型的隐喻类型及其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概念隐喻理论

2.1. 隐喻的定义

1989年,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Lakoff和Turner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做了进一步阐述:我们利用隐喻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部分特征映射(map)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从而对目标域形成新的理解(Lakoff et al., 1989: 38-39)。简言之,隐喻中相对更具体、更形象的源域被映射到更抽象、更难以理解的目标域。若用A表示源域,B表示目标域。概念隐喻通常采用“B是A”的形式,以此来实现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这类表达包含了构成一系列隐喻表达的潜在概念基础、观点以及形象。例如,在对“国家发展”这一概念进行认知时,我们经常借助“旅程”这一概念,于是形成了“国家发展是一段旅程”的隐喻。

2.2. 概念隐喻的分类

依据隐喻映射机制的不同,隐喻被分为三类,分别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指以一个概念的结构来隐喻地构建另一个概念(Lakoff et al., 1980: 14)。结构隐喻通常用一种简单、具象的概念性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复杂、抽象的概念。方位隐喻是指与“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有关的一系列隐喻(Lakoff et al., 1980: 14)。我们通常会将对物理空间等的感受映射到时间、好恶、情绪、地位等抽象概念上。本体隐喻是指将事件、活动、情感、想法等抽象概念看作实体和物质的方式(Lakoff et al., 1980: 25)。基于我们对世界自然事物的认知,将模糊抽象的思想、情感、状态等无形的概念“实体化”和“物质化”。

3. 《202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隐喻类型

3.1. 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频繁使用于政治语篇中。“旅程”一词指的是在一个空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移动位置的行为。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地”、“道路及路线”、“目的地”。在建立旅程和政治事件的联系中,旅程隐喻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的发展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中国共产党是领路人,人民群众是旅人,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旅程隐喻就是将源域“旅程”的构成要素部分地映射到“国家和社会发展”这一目标域的隐喻。

例(1) 我们经受了……,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例(2) 我们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

例(3) 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例(1)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比作一次“新征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斗志。

例(2)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作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将抽象化的外交政策形象化为“和平发展”的道路和方式。彰显了中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例(3)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比作一次旅程的目的地,将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比作通往这个目的地的道路,以受众更易理解的概念阐释了中国的发展方式,强调了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3.2. 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主要包含四种元素:“建筑本身”、“建筑材料”、“建筑活动”和“建筑参与者”。通过对这四种元素的运用,建筑隐喻为目标域提供了一种概念结构,并以多种方式传达党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改善基础设施和全面发展所做的努力。建筑隐喻的使用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4] 。

例(4) 积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4)将复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抽象为具体、可视的“建筑物”,每一项建筑的完工需要工程师的设计、工人的合作、一定的时间,正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项长期工程靠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多边主义是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主旋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根源。各个国家只有发挥自身优势,互帮互助,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项伟大工程的根基才能站得稳、立得牢。

3.3. 战争隐喻

“战争”一词可以定义为“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通常由政治家而不是士兵煽动。战争隐喻的组成部分包括“战争参与者”、“武器”、“作战战略”以及“战争结果”。这些组成部分被映射到结构模糊的目标域中。自近代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丰富的作战经验造就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丰富的战争隐喻表达。

例(5)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例(6)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

例(5)中“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隐喻表达频繁出现在政治文献中。以“脱贫攻坚是一场战争”作为战争隐喻,通过源域“战争”的映射,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战争的结果,“脱贫攻坚”这个政治概念达到了更好的认知效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的坚定决心。

例(6)将“对外开放”比作作战中的一项战略,源域“战争”的组成要素“作战战略”,被映射为中国需要采取和巩固的一项决策。强调了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中,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性。

3.4. 人体隐喻

人体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的本体隐喻。“人”的概念包含两个组成部分,既包括物理实体,同时包括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前者是指有形的要素:血肉、骨骼、四肢、器官等,后者是指人的行为活动。由于人类对自身的理解比对其他物体的更深,所以,人体隐喻借助源域“人”的两个组成部分映射到目标域来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

例(7) 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例(8)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更多经济增长动力源。

例(7)“国家”原本属于抽象的政治概念,国家之间的合作也较为复杂。但是通过人体隐喻,源域“人”的行为活动“携手”,被映射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只有各国“携手”互帮互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才能走得畅通长远。

例(8)采用了“国家发展是人”的人体隐喻,通过将“市场经济”比作人的组成要素“足”,表明了“市场经济”对中国的重要性,即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的,市场经济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础。

4. 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常见翻译策略

4.1. 保留隐喻

保留隐喻是指直接保留源语中隐喻表达的方法。概念隐喻来源于个体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人民在地理环境、自然背景、认知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中外文化存在大量相似甚至相同的隐喻表达,再加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外交流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可能对同一概念使用同一隐喻表达 [5] 。由于这些共性的存在,隐喻并不会妨碍外国读者的理解。因此,译者可以在译文中保留隐喻,而不加以修改。

例(9) Source text: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心共创复兴伟业。

Target text: As w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 one family bound by blood, we should advanc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improve the systems and polici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our Taiwan compatriots.

在例(9)中,“血脉相连”被直接翻译成“bound by blood”,两者都是人体隐喻的隐喻表达方式。采用了“两岸同胞是一体”的概念。在英汉民族的认知里,人体中的各个部位的血脉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都属于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运用保留隐喻可以形象地反映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两岸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两岸只有保持密切交流,才能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例(10) Source text: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Target text: We sh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ake forceful steps to shore up weak links in industrial chains.

例(10)中“产业链”属于结构隐喻中的机械隐喻。“产业链”的原意是“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生产制造环节”。此处将国家的不同部门、企业比作需要相互配合的机械,暗指国家各个主体之间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保障实体经济稳定运行。由于这是我国特有的治国理政措施,因此译者将其直译为“industrial chains”,有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政治理念。

4.2. 替换隐喻

替换隐喻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隐喻的目标域,替换其原始域的翻译方法。对于同一抽象概念,不同民族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隐喻映射方式。比如“覆水难收”和“cry over split milk”,它们都在映射已成定局、无法挽回的事情。因此,当国内外认知思维出现差异时,译者通常会将报告中的隐喻替换为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 [6] 。

例(11) Source text:……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Target text: This will enable us to continuously advance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例(11)使用建筑隐喻,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作“建筑物”,而在目标语中,译者采用了“党和国家发展是段旅程”的旅程隐喻。如果译者保留原有的隐喻表达,“开创新局面”将被翻译为“create a new situation”。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保留隐喻很容易让目标语读者产生误解。“advance”的意思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即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由此可见,将“开创”译为“advance”更符合原文所表达含义,使用替换隐喻更容易让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4.3. 省略隐喻

省略隐喻是直接省略原文隐喻表达的翻译方法。中文中的隐喻表达通常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习俗的独特的汉语表达。如果在译文中保留这些表达,译者需要补充相关历史文化信息的注释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然而,这种方法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繁琐的任务。因此,如果这些隐喻表达不危及原文信息,译者可能会选择使用省略翻译这一策略。

例(12) Source text: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Target text: By doing so, we will set the stage for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例(12)采取了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作一盘棋、一段旅程的隐喻表达。该隐喻具有丰富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并且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并未将“开好局”、“起好步”两处隐喻表达分别翻译,而是选择合二为一,将其翻译为“set the stage for”,即“做好准备”,使译文通俗易懂。

5. 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越来越多的政治文献被翻译成外文版本。《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国发展状况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材料。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以《2023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研究语料,归纳出《2023政府工作报告》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和人体隐喻四种使用频率较高的隐喻类型。对于《2023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隐喻,译本主要采取了三种翻译方法,即:保留隐喻、替换隐喻、省略隐喻。通过以上三种翻译方法的灵活使用,原文隐喻在英语译文中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但是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隐喻在英汉政治语篇中会展现出各自独具特色的隐喻体系和表达方式。因此,隐喻的翻译始终是译者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提高政治语篇中隐喻翻译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

文章引用

刘亚琳. 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以《2023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A Case Study of the 2023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4): 797-80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315

参考文献

  1.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2. McNair, B.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London.

  3. 3. 侯奕茜. 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J]. 外国语文, 2021, 37(4): 122-130.

  4. 4. 黄进财, 罗兹深. 概念隐喻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韩译方法研究[J]. 外国语文, 2021, 37(5): 17-26.

  5. 5. 梁婧玉, 李德俊. 中国形象的隐喻架构分析——以《经济学人》社会法制类报道为例[J]. 外国语文, 2020, 36(2): 96-106.

  6. 6. 高霏. 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研究——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J]. 海外英语, 2024(2): 50-5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