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497 , 10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3206

蒙古刀箸在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与文化传承

许可1,李东升2

1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2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浙江 台州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5日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蒙古刀箸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独特美学特点以及其与蒙古族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蒙古刀箸的历史、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剖析,探索传统与现代在蒙古刀箸艺术设计中的交融与传承。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蒙古刀箸作为一种传统餐具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价值,并为保护与传承蒙古刀箸文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蒙古刀箸,艺术设计,美学,文化传承

The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Mongolian Knife-Chopsticks in Art Design

Ke Xu1, Dongsheng Li2

1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Holymood Chopsticks Museum, Taizhou Zhejiang

Received: Aug. 11th, 2023; accepted: Sep. 8th, 2023; published: Sep. 15th, 2023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knife-chopsticks in the field of art design and its close connection with Mongolian culture.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design styl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Mongolian knife-chopsticks, it investigates the fu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art design of Mongolian knife-chopsticks. This research delves into the value of Mongolian knife-chopsticks as a traditional dining utensil in the realm of art design and offer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ongolian knife-chopstick culture.

Keywords:Mongolian Knife-Chopsticks, Art Design, Aesthetics, Cultural Inheritanc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蒙古刀箸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为传统餐具,蒙古刀箸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业化生产的普及,蒙古刀箸文化面临着逐渐失去的危险。因此,对蒙古刀箸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2. 蒙古刀箸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1. 蒙古刀箸的起源与传播

在东汉许慎所箸《说文解字》记载到:“箸,饭攲也。从竹,者声。” [1] 即箸是用来吃饭的器具。用箸进餐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刀箸却与传统的箸有所不同,刀箸是一种蒙古族和满族等民族常用的餐具,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蒙古刀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蒙古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蒙古族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狩猎,以及从事牧民的日常劳作。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蒙古族需要一种方便、实用的餐具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因此,蒙古族常常以刀割肉、用手抓来吃食物,这种用手抓食的饮食方式不仅方便,而且符合他们游牧生活的特点。在满蒙少数民族入关前,腰上挂的仅是刀,按习俗,他们爱吃手扒羊肉,吃时就以腰上的刀割肉剔骨,从不用筷。入关后,进了紫禁城的满族人,看见汉人以筷进餐,就感到以手抓食,以刀割食不文雅,有失皇家贵族身份,于是聪明的大臣想出妙法,在腰刀的鞘上新添一格。再开双孔插上象牙筷子,这样一种新的餐具——刀箸就应运而生,这种刀箸是满蒙游牧民族和汉文化结合的产物。 [2]

蒙古刀箸最早在蒙古族内部传播和使用。随着蒙古族的迁徙和交流,蒙古刀箸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和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蒙古刀箸逐渐融合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蒙古刀箸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一些文化活动、旅游推广和文化交流使蒙古刀箸走出国门,逐渐受到国际关注。在一些东亚餐厅和文化展览中,蒙古刀箸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对蒙古文化的兴趣。

总体来说,蒙古刀箸的起源与传播不仅展现了蒙古族的生活智慧和饮食习惯,也体现了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它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了东亚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餐桌风俗。随着文化传承的重视,蒙古刀箸将继续在东亚地区传承下去,并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欣赏蒙古文化贡献一份独特的魅力。

2.2. 蒙古刀箸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蒙古刀箸是蒙古族工艺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是蒙古族最为典型的工艺品,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地位。蒙古刀箸既是蒙古成年男子防身或宰杀牛羊、进食必备的用具,又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独特的装饰艺术品。

蒙古刀箸不但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同时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历史上,蒙古族以游牧生活为主,他们常常以刀割肉,用手抓来吃食物,这种用手抓食的饮食方式对于游牧生活的特点十分适合。后来,随着筷子文化的传入,蒙古族开始模仿筷子的使用方式,并将筷子加入餐具中,与传统的刀相结合,形成了刀箸。因此,蒙古刀箸成了适应他们游牧生活的独特餐具,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而后,在满族统治者上台后,刀箸逐渐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餐具,而成为一种装饰品,还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特别是在满蒙贵族中,他们使用的刀箸往往制作精美,材质上乘,反映了其主人的尊贵身份。随着满族统治者形成统一的政权并建立皇室,他们开始注重豪华和繁华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刀箸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逐渐在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受到重视,并被用于装饰宴席和重要场合。在统治阶层的日常生活中,刀箸不仅保留了其实用性,还得到了艺术化的加工与装饰。刀箸的制作材质开始采用更珍贵的金属和贵重的木材,表面进行精湛的雕刻和银镶工艺,使其更加豪华和华丽。装饰的元素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纹样和花纹,还包括了皇室徽章、吉祥图腾和神话故事等,以彰显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刀箸的装饰越来越繁杂,成为了宫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皇室的盛宴和庆典中,蒙古刀箸被用于摆设宴席,犹如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示着统治者的品味和权势。

蒙古刀箸不仅在蒙古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蒙古民族的智慧、团结、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智慧和创造力:刀箸的结合体现了蒙古民族人民在餐食方式上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族过去常常以刀割肉,用手抓来吃食物。随着筷子文化传入,蒙古族开始模仿筷子的使用方式,并将筷子加入餐具中,与传统的刀相结合,形成了刀箸。这种巧妙的结合让蒙古族在进餐时更加灵活便捷,体现了他们在适应生活环境和丰富餐饮文化方面的智慧。

团结与互助精神:刀箸在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常常用于家庭聚餐和朋友间的宴会。人们使用刀箸共享食物,体现了蒙古民族人民之间亲密的关系和友好的氛围。这种团结与互助精神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相互支持、共同生活的重要品质。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蒙古刀箸作为一种传统餐具,承载了蒙古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蒙古族的节庆和传统仪式中,刀箸被用于摆设丰盛的宴席,象征着丰收和幸福的寓意。这体现了蒙古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总的来说,蒙古刀箸在蒙古民族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蒙古民族的智慧、团结、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民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同时,刀箸也是蒙古民族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智慧结晶,体现了蒙古民族在艰苦生活中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

3. 蒙古刀箸的美学探究

3.1. 刀箸的造型演变

3.1.1. 蒙古刀箸起源及早期造型

蒙古刀箸是蒙古族特有的餐具,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蒙古刀箸起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早期蒙古刀箸的造型(如图1所示)主要是简单的直线型或略带曲线的形状,刀箸分别刀鞘、解食刀、箸三部分组成。刀鞘通体呈圆柱形,解食刀与箸通体也呈直线型、细长规整,在设计较为简约,通常为三者组合的形式,刀与箸储藏于刀鞘之内,在外观上没有复杂的装饰和雕刻。 [3]

Figure 1. Redwood knife-chopstick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1. 清代·红木刀箸

3.1.2. 历史发展对刀箸造型的影响

随着历史上的战争、贸易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促进了刀箸造型的融合。例如,蒙古民族与中国、西亚等地的交流,导致刀箸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中国传统器物的元素,如雕刻纹饰和风格等。

历史的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刀箸造型的演变。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刀箸的制作材料从最初的木质或骨角转向金属,使刀箸的形状和设计发生了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对饮食习惯、礼仪和审美的不同需求,也对刀箸造型产生了影响。例如,在宫廷或贵族中,刀箸常常被视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造型更加华丽。

早期刀箸刀造型外观简约注重实用性,外形上没有多余刀装饰,体积灵活小巧便于日常刀携带与使用。到了后期,随着刀箸的发展演变,刀箸不仅限于刀和箸刀组合,更是发展出来多种多样的组合(如图2所示)。

Figure 2. Kangxi shark skin knife-chopstick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2. 清代·康熙鲨鱼皮刀箸

这是康熙年间的鲨鱼皮箸筒套装,共13件。由一个木制、鲨鱼皮包覆的箸筒、一把解食刀、一根骨签、一把铜制的镊子、两柄铜叉、两把铜匙、一双骨箸、两只小酒杯及两个杯托组成,做工精致考究。

历史的发展为刀箸造型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条件。刀箸作为一种餐具,既反映了不同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蕴含着历史的痕迹和人类文明的积淀。

3.1.3. 刀箸的造型美学

刀箸和刀剑在外观上有一定联系,两者在形态上都呈直线型的长条状,都有一定长度和宽度。刀箸的一侧通常是扁平的,类似于刀剑的刀刃。虽然刀箸的刀刃并不锋利,但这种设计增加了刀箸的美学感和装饰性。

虽然刀箸和刀剑的用途迥然不同,但它们的材质选择都是考虑实用性和美学效果。刀剑常常采用精良的钢铁材料,而刀箸则常常采用木质、金属或陶瓷等材料,以达到特定的外观和质感。

综上所述,刀箸在外观造型设计上不仅满足实用性和功能性,还考虑了美学价值,融入了艺术和文化的元素,使其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它代表着不同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是时代审美与个人品位的体现。

3.2. 刀箸的装饰与雕刻艺术

刀剑在古代常常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展现武器的美学价值和主人的身份地位。类似地,传统的蒙古刀箸也常常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突显其文化价值和风格特色,如雕刻出民族图案、传统纹样等,增加了刀箸的文化价值。到了刀箸发展的后期,其装饰性已远超于其实用性,成为了贵族们用来彰显身份地位的装饰品。

刀箸的装饰与雕刻艺术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1) 传统雕刻技艺:传统刀箸常采用木质或竹制,在表面进行精湛的雕刻工艺。雕刻的图案多样,包括民族图腾、自然景观、动植物、传统节日庆典等元素。 [4] 刀箸上的雕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代表着特定文化和宗教意义,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2) 刀刃装饰:部分刀箸的刀刃部分进行装饰,通过雕刻、铭刻或镶嵌技艺,使刀箸的刀刃显得更加精美和独特。刀刃装饰在传统刀箸中较为常见,常以纹样、符号或文字为主要设计元素。3) 珐琅与漆艺:一些高档的刀箸会运用珐琅或漆艺进行装饰,增加了刀箸的华丽感和质感。珐琅装饰是将彩色珐琅填充到刀箸表面的凹槽中,形成艳丽的色彩。漆艺则是将彩色漆涂刷在刀箸表面,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4. 镶嵌与鎏金:部分豪华的刀箸会进行镶嵌和鎏金装饰,将金属或宝石镶嵌在刀箸上,增添了奢华和典雅的气质。鎏金技艺使刀箸表面呈现出金黄色的华丽效果。

Figure 3. Shark skin knife-chopstick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3. 清代·鲨鱼皮刀箸

如清代宫廷式样刀箸三件套(图3),这套刀箸最大的亮点是刀鞘部分,首尾所饰压花铜片非常之精美。解食刀刀刃为铸铁,刃上有压痕,刀柄为动物骨骼,上下两面各装饰两枚镂空铜钱纹样:筷子为首方足圆的素面象牙箸;刀鞘鲨鱼皮外,用压花铜片对首尾两端进行包裹装饰,压花的纹样为龙纹、祥云纹和回形纹,画面表现的是飞龙腾云驾雾的景象。鞘口所设束子雕刻有花纹,其上施一大一小两环。

鞘刀纹样装饰中多为传统题材,常见的有桃、菊花、海棠、罄、鱼、石榴花、牡丹、莲花、云龙、拐子龙等,寓意着长寿、吉庆有余、子嗣昌盛、富贵、连绵不断、大吉大利等。

Figure 4. Large lacquer knife-chopstick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4. 清代·大漆刀箸

大漆刀箸(图4),年代为清,由一双骨箸、一把木柄解食刀、一只大漆工艺刀鞘组成。骨箸为圆柱形,素面,无文样装饰;解食刀铸铁为刃,乌木为柄,柄首尾处镶有骨条用以装饰;刀鞘器胎为木,首先在木胎上雕刻出四方连续的菱形纹样,染碧色,其上再施黑漆,打磨后呈现出一种工整秀气的美感,非常典雅。刀鞘首尾以雕刻成如意形的铜片进行包镶和装饰,鞘口设束子,上缀有两条黑色流苏。

鞘刀纹样装饰中既有传统题材,也有西洋图案。西洋图案中多为洛可可时期的艺术表现,贝壳纹、水法等; [5]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几何纹样,以上这些都为鞘刀纹饰注入了新的元素。

刀箸的装饰与雕刻艺术不仅美化了刀箸本身,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它们代表着不同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装饰与雕刻艺术使刀箸不仅仅

Figure 5. Shark skin knife-chopstick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5. 清代·鲨鱼皮刀箸

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富有艺术品位和历史文化积淀的餐桌装饰。

3.3. 刀箸的材质与色彩美学

刀箸的材质与色彩美学在其外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影响着刀箸的美感、观赏性和与使用环境的协调性。

木质刀箸:木质刀箸常常呈现自然的木纹和质感,给人一种温暖、亲近的感觉。木质刀箸具有原生态的美感,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和珍惜。

金属刀箸:金属刀箸通常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如铁、铜、银等。金属材质赋予刀箸一种冷艳、稳重的质感。

陶瓷刀箸:陶瓷刀箸通常具有光滑细腻的质感,颜色多样,常常展现出典雅清新的美感。陶瓷刀箸的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适合搭配多种食物和餐具。

骨制刀箸:骨制刀箸的材质是采用动物骨骼制作而成,通常使用的动物骨骼包括牛骨、羊骨、鹿骨等。颜色通常是自然的、原生态的。由于其材质为动物骨骼,因此刀箸呈现出的色彩主要以象牙白、乳白色、淡黄等为主。这些色彩带有一种古朴、典雅的质感,符合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美和朴实美的追求。如图5所示,此为清代刀箸四件套,骨箸通体圆柱形,箸首以花和弦纹做雕刻装饰;解食刀为钢刃象牙雕花手柄;刀鞘用木料做成,外包鲨鱼皮,装饰铜环和象牙条,其中刀鞘腰部还饰有一枚用象牙雕刻的小葫芦,鞘口处设束子,可以系配。

不同材质的刀箸赋予不同的质感和观感,木质刀箸温润自然,金属刀箸冷艳沉稳,陶瓷刀箸典雅清新等。不同材质的刀箸赋予不同的色彩效果。木质刀箸常常呈现自然的木纹色彩,金属刀箸则可以采用不同的金属质感,如金色、银色等,这些色彩的运用也可以展现刀箸的个性和风格,丰富刀箸的视觉效果。

Figure 6. Large lacquer knife-chopsticks in the Qing Dynasty

图6. 清代·大漆刀箸

如这件清代的大漆刀箸(图6),一共三个部件,分别是一双象牙箸、一把解食刀和一只木胎大漆刀鞘。象牙箸首圆足圆,足稍尖,通体素面、圆柱形;解食刀刀刃为铸铁,刀柄由龙虬角制成,刀柄首尾两端还嵌有染成翠绿色的象牙装饰;大漆刀鞘器胎为木,漆料为朱红色。朱红色的漆料不但使刀箸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而且红色在中国是吉祥、吉利和祥和的象征,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更加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性。

4. 中西对比:蒙古刀箸与西方餐具的异同

4.1. 蒙古刀箸与西方刀叉的文化背景

蒙古刀箸与西方刀叉,两者在形态、功能和文化背景上都有着鲜明的差异,但它们都扮演着餐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6]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过着放牧、狩猎的生活。蒙古刀箸的出现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在草原上,需要一种方便携带、实用的餐具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蒙古刀箸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产物,它既实用又方便携带。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与其游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他们主要以肉为主食,特别是羊肉。蒙古刀箸的设计正好满足了他们切割肉类的需求。而箸的部分则方便他们夹取食物,特别是热的食物。

蒙古刀箸是满蒙游牧民族与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当满蒙少数民族入关后,他们开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融合汉文化元素的餐具——刀箸。这种餐具既体现了游牧民族的实用性,又融入了汉文化的精髓。

在中世纪早期,使用手指进食在欧洲是非常普遍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刀叉逐渐被引入餐桌,并成为了文明和礼仪的象征。学会正确使用刀叉被视为一个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在刀叉刚开始流行时,它们主要是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专利,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昂贵的餐具。随着工艺的发展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刀叉逐渐普及到了普通民众中,但在早期,它仍然是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当刀叉首次被引入到欧洲时,它遭到了一些宗教领袖的反对。他们认为,使用刀叉进食是对上帝的不敬,因为上帝为人类创造了手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点逐渐被放弃,刀叉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东方的筷子不同,刀叉更适合切割和叉起食物,这反映了西方饮食习惯中肉类的重要地位。刀用于切割肉类,而叉则用于叉起食物,这种餐具组合完美地满足了西方的饮食需求。

总的来说,蒙古刀箸与西方刀叉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都承载着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4.2. 刀箸和西方餐具在美学审美上的异同

蒙古刀箸与西方刀叉,两者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餐饮工具,但在形态、材质、装饰和设计理念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蒙古刀箸往往采用简洁、实用的设计,注重功能性,形态和线条往往更为简洁、直接,强调实用性。由于其与游牧生活方式的紧密关联,刀箸的设计往往强调便携和实用。材料上,蒙古刀箸可能使用铁、铜或其他金属,有时还会加入骨、角或木头等材料。材料选择往往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有关。例如,草原上的金属资源可能较为丰富,因此刀箸可能使用铁或铜等金属制成。颜色上,蒙古刀箸往往更为朴实、自然。蒙古刀箸是蒙古族文化和游牧生活方式的象征。它体现了蒙古族对实用性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西方刀叉的设计更加精细和复杂,其形态和线条可能更加曲折、复杂,注重美观和装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刀叉不仅仅是餐具,它们还成为了艺术和工艺的体现。刀叉上可能会有精美的雕刻、镶嵌或其他装饰,反映了西方对细节和工艺的追求。西方刀叉的材料选择更加多样,可能包括银、不锈钢、铜、黄金等。颜色和装饰上,西方刀叉可能更加丰富和多彩,反映了西方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综上所述,蒙古刀箸与西方刀叉在美学审美上的差异,不仅仅是形态和材质的不同,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这些差异使得它们都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独树一帜,成为各自文化的重要代表。

5. 蒙古刀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从约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开始逐渐兴起,与此同时,蒙古刀也开始了它的演变历程。在草原的广袤之上,蒙古族与其他游牧民族相互交流、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蒙古刀箸。

蒙古刀箸,作为蒙古族文化的独特象征,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更是蒙古族历史、生活哲学和审美观念的体现。这个文化符号,既融合了蒙古族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承载了他们的骄傲和历史的见证。蒙古刀,展现了蒙古族的勇猛与智慧,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器,更成为社交、礼仪和身份的标志。 [7] 而蒙古箸,作为餐桌上的必备,反映了蒙古族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在古代曾是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蒙古刀箸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了让这两大文化符号得以延续,我们不仅应结合现代技术,使其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观赏价值,还应通过学术研究、文化推广和教育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们,从而加深对蒙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蒙古刀箸不仅代表了蒙古族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它们是我们与古代蒙古族先人沟通的桥梁,也是传承和保护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我们应珍视并传承这些文化符号,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6. 结语

在纵览历史的长河中,蒙古刀箸不仅是蒙古族的文化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集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象征于一体,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历史篇章。艺术设计中的蒙古刀箸,无疑是东方美学的典范。其精致的纹饰、均衡的造型和卓越的工艺技巧,都体现了蒙古工匠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而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更是让这些餐具超越其实用功能,成为了承载历史与文化的使者。在全球化浪潮下,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淡化甚至遗忘的风险。而本文的研究,正是希望唤起人们对蒙古刀箸,乃至更多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深入探索其艺术设计和文化价值,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这些文化遗产,还可以为其传承与发扬找到新的路径。蒙古刀箸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骄傲和荣耀,它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兴趣和热情,共同为这一伟大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图1来源:作者拍摄

图2来源:作者拍摄

图3来源:作者拍摄

图4来源:作者拍摄

图5来源:作者拍摄

图6来源:作者拍摄

文章引用

许 可,李东升. 蒙古刀箸在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与文化传承
The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Mongolian Knife-Chopsticks in Art Design[J]. 设计, 2023, 08(03): 1710-171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206

参考文献

  1. 1. 許慎. 說文解字[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393.

  2. 2. 蓝翔. 满蒙藏族刀筷文化[J]. 食品与生活, 2007(10): 2.

  3. 3. 谭哲. 蒙古刀的造型与装饰艺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4. 4. 郭太林. 蒙古刀的雕刻工艺[C]//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 2010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暨世界华人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3.

  5. 5. 白兰. 清代宫廷鞘刀辨识[J]. 收藏家, 2020(7): 61-65.

  6. 6. 白景文. 饮食文化影响下的餐具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 2017.

  7. 7. 李想. 蒙古刀的造型及装饰设计研究流变[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