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303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55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及其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

黄洁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0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10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1日

摘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实质、基础、呈现、条件等问题进了系统的阐述,构建形成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新时代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怎样追求幸福不仅影响青年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思想精髓对青年建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真正的幸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新时代青年,当代启示

Aristotle’s View of Happines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Youth of the New Age

Jie Hu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Nov. 20th, 2022; accepted: Dec. 10th, 2022; published: Dec. 21st, 2022

ABSTRACT

Aristotle,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he essence, basis, presentation and condition of happiness and formed Aristotle’s view of happiness.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re the hope of a country and the future of a nation. What kind of happiness they pursue and how to pursue it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dividual young people, but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essence of Aristotle’s view of happiness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correct view of happiness and pursue true happiness.

Keywords:Aristotle, View of Happiness, New Age Youth,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幸福是一个伦理学范畴,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自古以来,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幸福”问题一直伴随人类的发展,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和对“幸福”问题的追寻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实质、基础、呈现、实现条件等问题进了系统的阐述,构建形成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幸福的追求也更为迫切和强烈,尤其是对新时代青年而言,他们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怎样追求幸福不仅影响青年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也影响着整个是社会的发展方向。探求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思想精髓对青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真正的幸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2.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德性,有些人说幸福就是审慎,另外一些人则把智慧当作幸福,还有一些把其中的一项与快乐相结合,至少把快乐当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还有人把外在的好运气也加进来。这一些说法中有的源远流长,主张的人数众多,有的虽出自少数人,但他们是杰出的人物,不过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在大部分都能得到认同” [1] 。从亚里士多德的以上表述中不难发现,想要定义什么是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但也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前人关于幸福的研究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才提出了自己关于幸福的独到见解并构建了他的幸福理论。

2.1. 幸福的实质:至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一卷开篇即论什么是善,进而引申出“至善即是幸福”这一观点。“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 [2] 亚里士多德用“至善”的概念来定义幸福是善的,并且认为最高的善——“至善”才是幸福。而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善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一种“善的理念”,而是可以实现的可以操作的善,是属人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具有完满性和自足性这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幸福的完满性,指幸福是一切行动的最后目的,人们因其自身而绝非为了其他东西选择它。亚里士多德指出“并非所有的目的都是最后的目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倘若仅只有一种东西是最后的,那么它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善。” [2] 只有幸福是“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因为“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也即幸福作为一种最高的善是终极的,幸福是至善” [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那种为了自身而不以它物的目的,才是最终极、最高的善,即至善才是幸福。第二个特点,幸福的自足性。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从幸福的自足性看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终极的善应是自足的。” [2] 反过来,终极善的自足性,也就是幸福的自足性。他说:“我们现在所主张的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它使生活变得愉快,不感困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它在一切善的事物中是最高的选择。” [2] 相对于依赖于其他的外在善而言,幸福的来源更多的是自身,自身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

2.2. 幸福的基础: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关键命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幸福的基础,具体包含两点要义:

一方面,德性是幸福的基础,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亚里士多德提到:“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于那最美好、最完美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一个白昼的、一天的和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2] 他认为合乎德性的活动为德性所固有。正如只有参加竞技才能赢得奥林匹克奖一样,只有那些行为正当的善良的人才能赢得人生的奖赏。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的人生本身就令人快乐,因为合乎德性的活动其本身就有快乐。正如马使爱马者快乐,戏剧使戏剧迷快乐,合乎德性的活动也使爱德者快乐。他认为诸如荣誉、财富、身体好、机遇和权利等这些外在的善虽然与幸福有一定的联系,但必须用好的德性来熟练恰当的利用,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益处。他反对人离开德性而只讲快乐,批评将快乐和幸福进行简单的等同。因为,人的行为一旦离开了德性,就不可能达到“至善”,也不可能收获真正的幸福。总之,“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德的极致” [3] 。

另一方面,幸福是一种现实活动,是德性认知与德性实践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德性实践的基础之上,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 [4] “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 [4] 只有通过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收获作为至善的幸福。亚里士多德曾举例说明人知道“善”或“至善”,或是了解什么是德性,并不代表他就会有“善”或德性的行为。因为,认知德性和实践美德是获得幸福的两个不同的层次,认知德性只不过使拥有幸福成为了可能,只有真正实现了德性的行为才能真正收获幸福。所以,他明确反对空谈德性,“什么合乎德性的事情都不去做,躲避到道理空谈中,认为这就是哲学思考……这正像病人们,很认真地听医生所说的话,却不做医生吩咐做的事。正如言谈不能改善就医者的身体状况一样,这样的哲学也不能改善灵魂” [4] 。

2.3. 幸福的呈现:思辨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三种。他认为享乐生活是以满足生理感官需求的动物式生活,而这种生活明显不具备理性。政治生活所追求的是荣誉和权利,而荣誉和权利要依靠外部肯定来获取,而不是自己本身,是不完全的善,即不完善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的生活才是幸福真正的呈现,这种思辨的生活是一种神性的生活,但是人不可能像神一样去思辨,而是需要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幸福就在于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不管这种活动是理智还是别的什么,它自然地成为主宰者和领导者,含有美好和神圣的东西,或自身就是神圣的,或是我们各部中最神圣的部分……这种活动就是思辩活动……而德性活动的最大快乐也就是合于智慧的活动……哲学以其纯净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 [2] 。亚里士多德非常肯定这种思辨生活,认为这种思辨的生活能够带来比“享乐生活”、“政治生活”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他说思辩生活“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追求,它有着本身固有的快乐(这种快乐加强了这种活动),有着人所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不倦……如若一个人能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美幸福,因为在幸福之中是没有不完全的” [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固然思辨生活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是最高形式的幸福,但并非思辨生活就是幸福,脱离了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种思辨的生活就是属神的生活,而非属人的生活。因此,他也反对任何超越现实、超越实践而直接进入思辨生活。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生活是不具备现实性的,这也印证了他的另一个观点:人是政治(城邦)的动物,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城邦为人们思辨生活和实践生活结题统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4. 幸福的条件:需要外部支持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完满的、自足的,灵魂的善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善,但是幸福的实现不仅需要灵魂的至善,还需要其他外部条件的支持——需要“增加上身体的善、外在的善、机遇的善,以免它的活动因对此的缺乏而受到阻碍” [2] 。首先,幸福需要身体的善,也就是健康的体魄。其次,幸福需要外在善的支持。他例举“把一个丑陋、孤苦、出身微贱的人称作幸福的,那就与我们的幸福观绝不相合了。尤其不能把那种子女及亲友都极其卑劣的人,或者虽有好的亲友却已经死去了的人称为幸福的” [2]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体验需要许多外在的条件支持,但是他也并不认为因为外在的善对于幸福很重要就需要过多贪婪地去占有外在的东西。“一个人可以并不是大地和海洋的主宰者,但做着高尚的事业。有一个中等水平的财富,一个人就可以做合于德性的事情——尽人皆知,那些普通的平民也可以和权贵们一样做可敬的事情,甚至做得更多些。而这就够了,因为合于德性而活动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 [2] 当然,机遇的善对于幸福的获得也很重要。如果德性和幸福相关,但德性和幸福并不等同一样,机遇(幸运)和幸福相关,但是幸运和幸福并不等同。幸运让幸福的获得显得更为容易,但是幸福的获得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幸运。“所以称之为幸运似乎是不公正的,幸运只应被定义为与幸福相联系” [2] 。

3.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

如恩格斯所言:“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 [5] 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人类对追求幸福始终如一,尤其是对新时代青年而言,他们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追寻着自己的幸福。他们的幸福观,即如何理解幸福和如何追求幸福,不仅影响着青年的人生方向,也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真正的幸福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3.1. 追求幸福要遵守道德规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始终关注德性,行为是否合乎德性是获得幸福最为重要的前提。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和现象也在不断的滋生蔓延,有的人在追求物质享受是不惜违背公序良俗和道德准则,甚至做出一些危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这些现象不仅消解和威胁着个人及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也对青年的幸福观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作为当代青年一定要警惕被不良现象所侵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利益观,明确幸福的方向和方式,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遵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在追求幸福的实践中涵养自身的道德品质,用合乎德性的行为去追求和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3.2. 追求幸福要依靠努力奋斗

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幸福不仅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满足,更是这一种通过实践去实现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就是奋斗者的时代。” [6]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奋斗和幸福是新时代的主旋律,青年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羡慕不来,也空想不来,幸福的获得必须依靠自身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人应当主动投入社会实践,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建功立业,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持续努力、不断奋斗,在社会大熔炉中增长才干、做出贡献,在实践中创造和收获幸福的体验。

3.3. 追求幸福要善于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是人最高的幸福,幸福就是要过理性的生活。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新时代青年在实践过程中要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在不断学习反思中去理性看待问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难免会面对顺境和逆境、快乐和痛苦、欲望和节制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去正确面对和处理它们离不开对于这些问题的主动学习和理性思考。一方面,青年要勤于学习,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主动汲取知识的力量,将个人的发展需求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知”来更为有效地指导“行”,构建正确的幸福观,绘就自己的幸福蓝图。另一方面,青年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的方案,也要学会不断总结和反思,寻求突破和升华。具体来讲,就是青年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反思“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收获幸福”“为什么不够幸福”这些问题,在把握幸福实质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和追求幸福。

3.4. 追求幸福要看清利益得失

追求幸福的道路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收获幸福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因此,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青年要学会正确看待困难和问题,学会处理个人条件和外部环境、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一方面,要明确幸福是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认为不够幸福,那必然是个体条件或外在条件不够充分的结果,既不能完全否定自我的努力,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外部的不利,而是要学会辩证分析,正确归因,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用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青年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倡导的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他认为个人幸福和城邦的幸福是相统一,“最优良的个人目的也就是最优良的政体的目的”。 [3] 强调没有“优良的政体”和良好的公共生活,就谈不上个人“优良的生活”,也就是说个人的幸福目标和城邦的幸福目标并无二致,它们之间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个人在自身的幸福时要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应当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社会集体幸福结合起来去追求。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讲,就应当要有“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8] 的鸿鹄之志,“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9] 。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2022SJSZ0043)、南京邮电大学202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JGKT22_XZD03)、南京邮电大学202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XC2022007)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黄 洁.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及其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
Aristotle’s View of Happiness and ItsEnlightenment to the Youth of the New Age[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2067-207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55

参考文献

  1.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 [M]. 苗力田,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2.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科伦理学[M]. 苗力田,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3.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4. 4. 周辅成.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5.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6. 6. 习近平: 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2-15(1).

  7. 7.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N]. 人民日报, 2018-01-01(1).

  8. 8. 李大钊. 李大钊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9. 9.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