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522 , 8 pages
10.12677/AE.2023.137758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初探

李晓刚1,朱美玲2,秦进1,邹晓艳1

1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2商州区高级中学,陕西 商洛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7日

摘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地质地貌学作为地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室内实验教学、野外实践教学三个渠道挖掘思政元素,讨论如何将思政之“盐”注入课程之“汤”,二者相互融合实现“术”与“道”深度融合,以实现培养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新时代大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地质地貌学,思政元素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Xiaogang Li1, Meiling Zhu2, Jin Qin1, Xiaoyan Zou1

1School of Urban, Rural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Shaanxi

2Shangzhou District Senior High School, Shangluo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23; accepted: Jul. 17th, 2023; published: Jul. 27th, 202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t present and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as a basic course of geology specialty, contain abund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explored through classroom theory teaching, indoor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ject the “sal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to the “soup” of the curriculum, so as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kill” and “tao”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morality as the first and ability as the goal of the new era.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1] 。自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呈井喷之势 [2]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 [3] 。地质地貌学是地理科学及地学相关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水土保持、资源与环境等)的专业基础课,是打开地球科学殿堂的入门课,将为后续土壤地理学、全球变化、中国地理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河北地质大学 [4] 、合肥工业大学 [5] 、同济大学 [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 、中国矿业大学 [9] 、河海大学 [10] 、东华理工大学 [11] 、西南石油大学 [12] [13] 等地质类院校对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岩矿实验、地质野外实习等课程,长江大学 [14] 、防灾科技学院 [15] 、江西理工大学 [16] 等理工类大学对地质与地貌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等课程都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本文结合商洛学院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三个渠道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以期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德育目标。

2.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1. 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党中央文件和教育部系列文件的重要举措

追溯课程思政历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立德树人”,强调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详细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以及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的一整套指导意见。

课程思政溯源于十七年前,但全面系统推进仅近五年,大部分教师尚未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型教师”转变为“课程思政型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效果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2.2.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当代大学生未成型“三观”迫切需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社交网络化的不断延伸和资手机化地日益普及,当代大学生未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多元态势 [17]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通过网络逐渐渗透冲击着大学生们,甚至出现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苗头。

当代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且独生子女居多,加之家庭经济宽裕,已经习惯了较为舒适的生活。这样成长环境造成不少大学生自我为中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灰心丧气,难以做出客观地分析和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法。长期积压可能导致“抑郁症”并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15%大学生将自杀理解为一种解脱 [18]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处于抗挫折能力缺乏、坚强品质意志不足、艰苦奋斗信念缺失、生命观念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不强的窘态。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们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等短视频渠道获取繁杂信息,以及对电脑网络、手游缺乏自律克制,造成学生中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现象。这样导致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减少,易将道义、健康、亲情丢弃,从而形成只关注自己、漠视他人的班级、宿舍和校园不和谐情况。

2.3. 地质地貌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地球科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和地球发展历史,地球表面形态(地貌)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地质地貌学课程第二章地球(地壳、岩石圈)的组成三层次(元素–矿物–岩石)认知地球的物质客观性;第三章构造运动认知物质运动的普遍性;第四章地层分析与地壳演化简史中第四纪气候变化认知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等等。

地质地貌课程中隐含丰富的生命意志思政元素。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新闻报道强化学生热爱生命、生命至上的信念。地质地貌学特有的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磨炼学生不怕吃苦、坚强不懈的意志力,正所谓跋山涉水日行两万步、罗盘定向绘地质剖面,矿物岩石肉眼鉴别、午餐自带苦中作乐。

地质地貌学课程中蕴藏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政元素。我国拥有地球上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种类,例如全球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全球面积最大、堆积最后的黄土高原,全球分布最广、特征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云南澄江动物群被世界公认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震惊世界的辽西热河动物群改写了鸟类进化史,等等。另外“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和“天眼工程”等大国工程都涉及地质地貌学方面的科技攻关。通过科技兴国战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更要依靠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们。

3.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1. 课堂理论教学

3.1.1. 老一辈地质地貌学家典型案例塑造学生家国情怀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即为思政元素载体。地质地貌学课程中每章都有丰富的思政元素,限于篇幅,表1仅列出部分。老一辈地质学家李四光、刘东生、黄汲清等,地貌学家袁复礼、王乃樑、杨逸畴等都是因祖国建设需要而确定自己工作地点,野外考察工作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的爱国情操和家国情怀是重要的思政素材之一。在讲授冰川地貌引入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1957年,他参加攀爬当时死亡率高于珠峰的贡嘎山。贡嘎山海拔7556 m,高出东侧大渡河6000 m,雪崩导致同行伙伴的牺牲,同伴的牺牲没有动摇崔之久完成任务的信念、为了照相记录冰川地貌细节,寒冷冻坏了他右手手指神经。考察结束,他写下了中国第一篇现代冰川论文,副标题为纪念为征服贡嘎山而牺牲的战友。将这些优秀前辈地质地貌学家的感人事迹引入课堂案例,培养学生敢挑重担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

Table 1. So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geological geomorphology theory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表1. 地质地貌学理论教学中的部分思政元素与课程思政价值取向

3.1.2. 大国工程培养使树立学生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建成的、在建的一系列大国工程,在地质地貌学课程第一章绪论中作为案例讲解或者课后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起专业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才能使未来大国工程傲立全球。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举世无双的青藏铁路不仅穿过了5072 m的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垭口,而且解决了960 km海拔4000 m以上的多年冻土地质构造问题。它成为了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受到世界瞩目。这个案例融入冻土地貌这一节内容,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1.3. 学术争鸣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黄土成因中风成说、水成说的学术争鸣与岩石成因中“水火之争”,都是对立统一辩证哲学思维的具体表现。地质学奠基人莱伊尔(Charles Lyell)对均变论作出重要贡献,其主张“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中国人译为“将今论古”,是典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在讲授黄土和岩石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发思考,为什么会形成对立的两种学说?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3.1.4. 科学发现培养不断探索、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被世界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时地质学家们认为只有海相沉积才能形成石油,西方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不可能存在大规模油田。李四光等不盲目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尊重科学、大胆创新,经过大量野外考察、采样和研究工作,得出陆相沉积在条件适宜也可以形成石油。大庆油田的发现为全球地质学领域贡献了“陆相生油”新理论。在讲授第十章地质资源时,用这样的案例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追求科学真理,敢攀地学高峰。

3.1.5. 中华文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地和谐观

五千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诸多地质地貌学知识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风水学主张“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继承,与现阶段我们党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不谋而合。在讲授地质资源这一章,让学生课后查阅“天人合一”、“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和“人地和谐发展”四个历史时期人地关系认识观。通过课后阅读思考不仅让学生知晓只有敬畏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使学生感慨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灿烂。

3.2. 室内实验教学

地质地貌学室内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野外实践教学的前提,承载着将理论知识感官化的重任。通过体验式教学和单人口试考核方式,让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鉴定、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罗盘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地学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创新进取精神。

3.2.1. 借助偏光显微镜培养学生的地学工匠精神

在实验室内开展《常见矿物鉴定》实验时,学生难以区分正长石和斜长石两种常见矿物。因为这两种矿物颜色相近,多为灰白、黄白,莫氏硬度都为6~6.5,比重都在2.6左右,也都有两组解理,都呈现玻璃光泽和半透明。这时给学生适时引入“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他们精益求精,且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通过播放前几届优秀实验小组区别正长石和斜长石的视频,在偏光显微镜下,专注发现二者在解理角度的差异(正长石90˚、斜长石86˚),双晶上的差异(正长石常见卡斯巴双晶、斜长石常见聚片双晶)。这样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地学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3.2.2. 单人口试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常见矿物鉴定、常见火成岩鉴定、常见沉积岩鉴定和常见变质岩鉴定都采用单人口试的考核方式。口试时,学生需要在15~20种同类型矿物或岩石中找出老师随机制定的矿物或岩石,并说出矿物的鉴定特征(颜色、解理、硬度、光泽等)和岩石的鉴定特征(组成成分、结构、构造)。这样就解决了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如高岭土矿物解理为极完全解理,手标本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偏光显微镜。在单人口试考核过程中,消除了学生心存侥幸的心理,大大减少了浑水摸鱼的情况,切实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2.3. 开放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精神

地质地貌学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在不承担教学任务时,全面为学生开放。开放的实验环境培养了学生创新进取的科研精神。例如地理1001班张卓同学对商州黄土很感兴趣,在老师鼓励和指导下,组建团队、野外考察采样、实验室分析测定,历史1年半,最终形成《商州黄土中CaCO3含量及其环境意义》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另外,还有地理1502班王志立和马鹏伟研究成果《商丹盆地丹霞地貌形成年代及形成机制研究》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在实验室外楼道和室内墙壁除了实验安全和规章制度之外,将老师和学生在实验室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耳濡目染沉浸在创新意识的思政文化中。

3.3. 野外实践教学

地学格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宋朝陆游所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格言和诗句都诠释了野外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也作为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地质地貌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三大类岩石的野外鉴定、河流地貌辨识、罗盘使用与岩层产状测量、地质剖面测绘、样品采集等野外地质地貌工作基本技能。野外实践教学中紧扣实习内容,从实习动员、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三个阶段设计实习思政。

3.3.1. 在实习动员中让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

通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既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实习路线、实习行程安排、实习具体内容、实习报告撰写等知识性要求;也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

规则意识的树立,既包括知晓学校野外实习管理办法,也涵盖社会公德和法律条例。例如动员会上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每天早上集合时间、出发时间等,尊重农民朋友劳动成果(不随意践踏农作物幼苗、不顺手牵羊作物果实),更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酗酒闹事、打架斗殴、夜不归宿)。

通过讲解野外实习过程中不安全事故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树立“安全是未来一切的前提”的意识。中国地质大学一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由于天色近晚,山区抄小路,不慎掉崖坠亡。野外实习正值盛夏,由于天气炎热,一学生在山间小店购买过期汽水,导致食物中毒,酿成终生卧床的恶果 [19] 。实习动员会也是一节安全教育课,请校医务室医生为学生讲解、演示蛇咬伤护理、软组织受伤按摩、骨折救护等基本防护技术。每位学生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让学生们懂得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3.3.2. 在野外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践教学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野外实习中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同研两周,这种近距离接触拓展师生沟通交流的空间。老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助力。

在秦岭山区柞水杏坪镇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改变传统的“讲解–接受”教学方式。达到实习点后,教师提出具体问题和每个小组要完成的任务,然后以小组开展观察、鉴定、测量、标本采集和剖面图绘制等,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例如在地质剖面测绘过程中,6人一个小组,前测手1人、后测手1人、地层识别与样品采集1人、岩层产状测定1人、手绘剖面与记录1人、三角函数计算1人,一幅精确规范的地质剖面图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往往需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才能找到更好的露头来观察各类岩石构造、测定岩层的产状、分析地层接触关系、讨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先后顺序。在奔赴每一个实习点的路程中,教师身体力行,永远是队伍的排头兵,用行动感染学生,锻造学生们吃苦耐劳品质,磨炼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野外工作的午餐基本是“野餐”,教师与学生们一边吃着干粮,一边讲述我国著名矿床学家涂光炽院士用双脚“丈量”了国内外600多个矿床。老一代地质地貌学家正是在十分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令人动容,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鼓舞实习队伍士气。

3.3.3. 在室内资料整理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室内资料整理是对野外工作的延续与升华。这个过程不仅是整理完成实习报告的过程;更是对照野外实习照片、实习路线、地质剖面和实习笔记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地质现象认识升华的过程,对培养学生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展示前几届学生的优秀实习报告和地质剖面手绘图件,引导学生们要朝着“报告图件作品化”的方向努力,也要告诫学生们一个数字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剖面线的走向有误或坡度有误或岩层产状有误,都会导致整个地质剖面图的失败。

温家宝总理的地质笔记2016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书中展示了他在野外工作时的手绘地质剖面,如此精致,堪称作品。他还有着每晚整理当天野外工作的习惯。温总理在书中有感而发:“地质队员在野外考察时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充满了神奇和乐趣。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 [20] ”朴实无华的话语既是对地质野外工作的真切描述,也是学生们人生信念的指引。

4. 结语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和思政要求,只有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理论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世界观和不懈奋斗的人生观。在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和网络平台大规模开放的形势下,地质地貌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中,将思政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专业教学中,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怀、崇尚科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意志。

基金项目

陕西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1ylkc04);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22Y1154);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jyjxs103);商洛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1SFKC03)。

文章引用

李晓刚,朱美玲,秦 进,邹晓艳. 地质地貌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初探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J]. 教育进展, 2023, 13(07): 4823-48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58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2. 蔡志奇. 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热点与展望[J]. 高教论坛, 2019(12): 1-3+20.

  3. 3. 陈华栋. 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 88-91.

  4. 4. 李甘雨, 张菊馨, 刘翠娥, 等. “大思政”格局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研究——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 44(2): 94-97.

  5. 5. 李加好, 牛漫兰, 李强. “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构造地质学”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4): 121-124.

  6. 6. 杨阳, 王琼, 毛无卫. “水文地质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科教导刊(下旬刊), 2020(21): 121-122+155.

  7. 7. 柴波, 周建伟, 李素矿. 地质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 2020, 29(2): 58-61.

  8. 8. 陈艳, 程志国, 申俊峰, 等. 地质学实验室课程思政基地建设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与矿物实验室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21, 30(2): 87-91.

  9. 9. 钱自卫, 朱术云, 张卫强. 地质野外实习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构建——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12(3): 12-16.

  10. 10. 黄勇, 侯玉宾, 杨保全, 等. 地质测绘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8): 39-40.

  11. 11. 封志兵, 聂逢君, 邓居智, 等. 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 中国地质教育, 2021, 30(2): 82-86.

  12. 12. 李凌, 夏青松, 屈海洲. 沉积相野外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2): 116-119.

  13. 13. 王浩铮, 范存辉, 陈曦, 等. “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J]. 科教文汇, 2020(2): 70-71.

  14. 14. 李继福, 吴启侠, 李燕丽, 等. “新农科”背景下《地质与地貌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 科技风, 2020(18): 42-43.

  15. 15. 刘晓燕, 袁四化, 黄静宜.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8): 96-99.

  16. 16. 陈陵康. 课程思政在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7): 25-26.

  17. 17. 刘浩, 王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3): 27-30.

  18. 18. 金高辉. 大学生极端行为背景下的生命教育[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8(5): 96-98.

  19. 19. 丁爱政. 培养大学生野外实习安全自律和自护意识[J]. 地质勘探安全, 1997(2): 42-43+46.

  20. 20. 温家宝. 温家宝地质笔记[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