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538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10529

教育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 提升研究

王妍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1日

摘要

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融通性。将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方面,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人格;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教学方式;以学生情感为关键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成长为靶向挖掘教学内容。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Yan Wang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Aug. 24th, 2023; accepted: Oct. 2nd, 2023; published: Oct. 11th, 2023

ABSTRAC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integrated in the aspect of moral education. Combi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psychology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and optimize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terms of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cultivate positive personality;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students; and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eaching, we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with students’ needs, organize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students’ emotion, and explore teaching contents with students’ growth as the target.

Keywords: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其实效性可以通俗理解为教育价值的实现效果,具体可呈现为教学成果、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在教育过程的获得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的相应需要、实现一定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许烨,20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的思想活动规律为重要基础,与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情感等关系密切。基于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政课教师基于当前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披露出的心理特点,客观审视反思现有教学现象和问题,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改革与优化,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 教育心理学揭示的基本学习规律

2.1. 学习动机及积极性规律

学习动机是一种激发、引导、维持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因学习者主体物质和精神需要产生的渴望认识、改造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会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以及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学习动机关乎学习者成功与否,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动机外在表现形式为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即对学习的持续高度注意及伴随其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共同构成。

教育的目标是激发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性(陈佑清,2019)。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介于17到25岁, 处于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存在消极方面,如易急于求成、遇事情绪激动、受挫情绪低落,以自我中心等;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也在表现出诸如善于思考,敢想敢干,迎难而上等积极的一面等。合理利用学习动机理论,调动其积极性,有利于其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2. 学习情感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情绪、态度、信念三者包含着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为客观感受对象,对教学过程是否符合自身精神需要和价值观念进行自我感受,呈现出一定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表现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看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感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次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概念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等校园是种子库,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部分。他们充满激情具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进取心,能积极主动探寻知识特别是言谈举止上,乐于表达和表现,易彰显个性,希望获得关注和关爱。同时在接受学习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渴望接触到各行各业,迫切的想要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认识。在他们的成长发展中存在着诸如理想与现实,消极与积极,自尊与自卑,自我认知与社会评价等矛盾,这些矛盾有时会使他们感到痛苦,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发展的机遇,增强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

3. 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从狭义上将,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披露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存在关联。一方面,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素材,两者共同促进人之为人的生成。

3.1. 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

3.1.1. 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存在关联,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从立德树人目标来看,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最终指向人的培养,以提高学生个体素养,促进人之为人的生成,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全面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心理学强调关注人的内心活动,激发其内在蕴含的积极力量,予人以正向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旨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方面,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二者均以大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精神、道德、认知、思维等为基础,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去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积极去改造世界。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条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

3.1.2. 理论方法的可借鉴性

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方法、手段虽然有所不同,二者各有特点,但心理学基本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上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采用课堂教授法,理论灌输法来拓展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等不良情绪,利用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预期进行预测评估选择出诸如活动实践法,翻转课堂法等,根据不同内容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新生入学初期,心理测评是高校的普遍做法。在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并不能够完全把握的情况下,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测量法,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人情感、知识、道德、理念的不同情况以及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客观标准,制定科学有效的量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政治状况,从而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现实需要

3.2.1. 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及时和老师保持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育心理学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方面,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生的感受得到重视,老师开始倾听学生的心声,这种教育主体的转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马薇娜,2021)。

3.2.2. 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在思政课堂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利于思政教育教学科学性的提高。从学生个人人格健全发展来看,利用心理学中个案研究法给个人或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学生建立画像,搜集整理全部或相关的客观资料,如生长背景、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调查访问结果等,必要时分析出学生的心理特征或学生群体的相似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对其三观丰富、人格健全进行干预,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学性。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来看,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心理游戏或心理团辅等互动环节,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其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其积极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科学性。

4. 教育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教师在向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制定加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起健全人格的建立(李厚仪,2020)。将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方面,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人格;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教学方式;以学生情感为关键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成长为靶向挖掘教学内容。

4.1. 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4.1.1. 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其内在潜移默化对个体健全人格的塑造价值,使个体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动机及积极性规律注重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培养积极的人格和认知方式。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应关注学生自身蕴含的积极的、正向的能量,注重其在课上、课下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提升其课堂体验,提升个体的智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第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接纳自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树立贴近实际的目标,不对学生课堂表现抱有过高或过低期待,不对学生产生过高或过低要求。当对自身要求过高以至难以实现时,易产生焦虑、倦怠等不良心理体验,降低学习兴趣,比如“必须期末成绩拿到满分”等;当对自身要求过低以至轻松实现时,易产生骄傲、自满等不良心理体验,难以真正有效提升自己。第二,引导学生积极自我激励与自我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在树立贴近实际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学生主动将思政课课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气质及性格特点寻找学习方法,挖掘自身潜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

4.1.2. 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李晓辉,朱宇晴,冯梅,2021),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通过对话交换信息达成共识。良好的沟通交流需要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生需要避免被动的、逃避的等不良沟通,建立积极的、主动的沟通方式,如有问题时课上、课下主动找老师请教、探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多是“主体–客体”由教师到学生的单项沟通,学生主要担任倾听者的身份,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双向沟通意识,在课上、课下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首先,强化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意愿和技巧。在校大学生属于数字原生代,网络原住民。一方面,他们习惯运用网络与人交往、沟通,缺少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出于课业完成情况、不自信等等原因不敢直接和老师交流。思政课教师要走近学生,用心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说出内心想法,了解学生内心状况。其次,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交流。网络的便利性弱化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学生在有问题时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交流,但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在尊重、平等的氛围中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4.1.3.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引导学生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的正确认知,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个人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确认识思政理论课程与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紧密关系。二是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畅谈。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权,将理论知识更多的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呈现的观点给予客观评价和回答,肯定并表扬正确的观点,引导并改正错误的观点,在学生思想不下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4.2. 优化“教”的全部过程

4.2.1.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教学方式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自身成长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待。思政课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重点审视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教学方式,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对于公共课学生,根据相应专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其专业紧密相关。例如,对于艺术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可以设计与中外美术史,美学等相关内容,从美学角度引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作用。对于财经学院学生,鼓励学生从经济学视角思考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点内容等。同时,在设计教学内容与课时时长时,需要吃透教学大纲与参考教材,调研学生专业与职业规划需求,并不断提高与加强自我专业修养,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在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结合新兴技术,如利用VR等虚拟显示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领会、思考(钱晓丹,李青宇,2022);构建并运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元宇宙”载体,探索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新型交互方式和交流场所,加强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4.2.2. 以学生情感为关键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应重视情感因素在当代大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关怀性指导和支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反应学生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师通过需要掌握教学任务、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借助教材当中的情感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其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以此来启发学生情感。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重视肢体语言对情绪的渲染作用。相比较于空洞的言语解读方式,合理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更加有渲染力地表达将自身的情感色彩,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李想,2023)。思政课教师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来,有效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4.2.3. 以学生成长为靶向挖掘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充分挖掘其教学内容作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依托。在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要求前提下,结合所授班级专业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思政教育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实际生活,与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世界发展、时代热闻、新兴技术等相结合,与期末考试、考研政治相联系,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设心理学相关内容,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心理团辅;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增加社会学、法律内容的比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祝琴,胡子祥,2022);二是教材内容要避免重复。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准备教材内容时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在中小学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时代化的解读,挖掘内容深度,运用符合“大学身份”的语言和事例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大学新接受的内容或比较抽象的理论,用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的语言来阐释。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减少内容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思想引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考虑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切实作用,是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反思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善学生在学习、情感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更好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5. 结语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其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教育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要更加注重教育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契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实现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研究学生情感特点及其在学习过程中衍生的心理特征,将其与教学过程有效融合,实施因材施教,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人之为人的生成。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足学生需求、回应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出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国家人才培养和建设。

文章引用

王 妍. 教育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207-421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29

参考文献

  1. 1. 陈佑清(2019). 学习中心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2. 李厚仪(2020). 自媒体时代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 改革与开放, (12), 75-77.

  3. 3. 李想(2023). 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海外英语, (10), 166-168.

  4. 4. 李晓辉, 朱宇晴, 冯梅(2021). 基于思政案例大赛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 (18), 40-42.

  5. 5. 马薇娜(2021).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品位•经典, (13), 89-91.

  6. 6. 钱晓丹, 李青宇(2022).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 41-43.

  7. 7. 许烨(2022). 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湖南社会科学, (3), 134-139.

  8. 8. 祝琴, 胡子祥(202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待研究——对全国五所高校调查文本的质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8(2), 104-1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