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11
No.
03
(
2021
), Article ID:
42317
,
6
pages
10.12677/SD.2021.113039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陈开文1,安鹏洁2
1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2宜宾农商银行,四川 宜宾

收稿日期:2021年4月4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6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18日

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要靠外部的帮扶力量,也更需要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内外合力,有利于乡村振兴发展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本文深入挖掘出边疆民族地区提升内生动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加强党建引领、实用技术培训、细化宣传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激发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助力边疆民族地区早日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Kaiwen Chen1, Pengjie An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2Yibin Rural Commercial Bank, Yibin Sichuan
Received: Apr. 4th, 2021; accepted: May 6th, 2021; published: May 18th, 2021
ABSTRACT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farmers is a fundamental issu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is the key to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necting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not only depends on external assistance, but also needs to stimulate its endogenous power to form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ompletion of a comprehensively well-off society as scheduled. This article digs out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improvement of endogenous power in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 practical technical training, and detailed propaganda, it proposes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expected to help border ethnic areas enter a well-off society with the whole countr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Frontier Ethnic Regions, Rural Revitalization, Endogenous Power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今年是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在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乡村振兴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挑战尤为突出。其中,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是前期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和普遍问题,也是当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难题。因此,必须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内部发展与外部多元帮扶的互动机制,从而有利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存在问题分析
2.1. 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推进存在脱节
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对政策、规划、项目、资金使用等方面在基层党组织落地的实际效果未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缺乏通过乡村振兴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政策与对应村社相结合的有效推动,照搬照抄式的执行任然存在。如何为群众真正服好务,让党的政策真正成为惠民富民的好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2.2.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动性欠缺
边疆民族地区“等、靠、要”思想之所以难以去除,一是由于过去一些贫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安于现状,丧失了战胜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精神萎靡、不思进取,精神上出现了缺“钙”,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2.3. 部分群众劳动技能单一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受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影响,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现代劳动技能。大多数群众还只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种植,对现代科学技术知之甚少,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更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手段。
2.4. 群众对引进的项目缺乏信心
近年来,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参差不齐,且因为农产品的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较大,部分实力较差的专业合作社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因承受不住前期投入导致失败,甚至存在拖欠人民群众土地流转费等情况,在停止经营后,又无力恢复其土地原貌。
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和引进产业,村民不配合、不领情、不热心,缺乏对产业项目的信心,甚至对产业项目未来产生恐惧感,不愿也不敢冒风险,有的村民甚至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对政府政策心存疑虑。
2.5. 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知晓不全面
自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工作便一直在开展,人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均有所了解,也知晓各级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但在调查过程中,民族地区群众对乡村振兴如何开展和具体政策知晓度均不高。
3.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较为薄弱。一是存在“村两委”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呈现出班子年龄结构老化,基本靠一些“老年人”顶着,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份最基层的工作,大多数有点知识水平和技能的青壮年都会选择外出打工,造成了“村两委”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边疆民族地区村领导班子整体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只有初中、大专、高中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综合素质普遍较弱,跟不上时代发展,有的电脑技术水平欠缺,习惯于纸质办公。三是村干部上升渠道较为狭窄,收入微薄,卸任后缺乏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很难吸引到农村优秀人才补充到“村两委”。
3.2. “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
经过了前几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努力摆脱了贫困,但“等、靠、要”的思想有较好的转变好转,但仍存在安于现状的一些思想,把乡村振兴完全寄托在政府的身上,不愿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发展。二是有的群众受环境和眼界所限,不知道何为乡村振兴,也不知如何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的遇事还偶尔习惯于搞封建迷信、祭祀等一些民俗活动,缺乏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发展乡村振兴 [1]。
3.3. 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效果较差
针对部分群众缺乏必要劳动技能问题,政府也组织了劳动职业技能培训,但收效甚微,多数群众不清楚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生产技能,又对劳动技能培训有抵触情绪,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实际价值,这就造成了一个“死循环”,政府出钱出力,但群众现代劳动技能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3.4. 部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
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中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唱好乡村振兴这场“大戏”。造成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大包大揽的问题,存在部分没有事先调研,征求广大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等问题,而是单方面的替群众做主、做决策,忽视了群众的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从而挫伤了老百姓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信心和热心,甚至出现了伤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导致部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
3.5. 乡村振兴政策宣传不到位
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渐进的接续过程。在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紧锣密鼓,在宣传领域,可以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沿途道路旁等看到乡村振兴的标语和政策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在宣传“最后一公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宣传工作不够深入、细致,有的惠民政策老百姓还存在不了解、不清楚的情况,政策宣传没有宣传到户,没有真正宣传到老百姓心里。二是有的宣传工作浮于表面,仅满足于拉横幅、打标语、喊口号,没有结合村情民意,没有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老百姓难于理解,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居住较为分散,难以聚集,不利于政策的的传达;加之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解读政策能力更显不足,群众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关心政策。
4. 激发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对策探析
4.1. 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建 + 乡村振兴”优势
可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是落实上级政策的重要抓手,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政策在农村的高效贯彻执行。需进一步发挥好“党建 + 乡村振兴”优势,完善基层党组织机构,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加强组织自身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堡垒。要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及村组干部,选拔一批想干事又能干事,文化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组织中来,还要进一步优化组织队伍年龄结构,重用政治性强、责任心强、有威望的老同志,吸纳年轻有为的年轻人,更新完善组织结构,进一步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功能”,从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基层组织干部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伍,抓好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培训新知识、新技能,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党员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教育,提振村领导班子及村组干部的干事创业精气神。三是适时提高基层党组织干部待遇,为优秀村干部打通职务上升渠道,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4.2. 以乡村治理为突破,完善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从乡村治理入手,将前期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框架经过一定的再创新后,形成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政府唱“独角戏”,更要从思想深处深挖人民群众,从而对症下药,激发人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渴望,调动人民群众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思想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长期处在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首要任务就是要突破思想的束缚。通过村干部等的宣传教育,不断弱化意识的影响,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可通过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体实践活动等加强思想引导教育。二是树立先进典型,以奖惩激励机制为导向,激发人民群众的脱贫斗志。对意识强、勤劳肯干的要加大扶持力度,做好正面宣传。三是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振奋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达到化风成俗、成风化人的目的。进一步丰富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3]。四是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重视孩子的教育权利,打开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
4.3. 以实用技术培训为抓手,增强群众致富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人民群众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就增加了一条致富的路子。首先,要提高群众劳动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培训之前充分调研,征求群众意见,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同时要瞄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其次,针对群众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要安排相应的专家团队进行定期指导培训,推进科技特派员、先进农技等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如进行茶叶种植、修剪、加工等各环节的培训。最后,要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布局,开展精准、实用、有效的定岗培训 [4]。
4.4. 以产业发展为举措,增强人民群众参与能力
坚持从产业发展入手,做好发展衔接,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全过程,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让其有参与感、获得感,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充分的知情是有效参与的前提和基础,要让群众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各项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各村组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信息公开机制,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并接受群众监督,应该通过宣传讲解把各类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告知人民群众,让群众有深入了解。二是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的运行管理中。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开发之前,要事先征询群众的意见,温暖人民群众的心。此外,还要尽可能的提供机会让群众参与到各项乡村振兴活动中来,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如水、电、路、学校、卫生室、文化站、村史馆、养殖基地、农村合作社、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等项目的建设,应该让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接受其监督,让其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等各项过程,以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能力 [5]。
4.5. 以细化宣传为依托,营造良好乡村振兴氛围
宣传要接地气才能深入人心。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能更好聚人心、强力量。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开展有其特殊性,所以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就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特殊性开展好工作。一是要提炼、简化或者翻译政策文本,使之成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如编成乡村振兴顺口溜、惠民政策宣传口诀等,使群众更加便于理解和记忆。二是要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组干部要经常入户宣讲乡村振兴政策,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要着重讲解和宣传,让人民群众成为“政策明白人”,也更好宣传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践行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实践活动。
5. 结语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在党和政府、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之下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以往边疆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更需要进一步培育、激发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外部的帮扶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志向和致富能力。只要我们逐渐摆脱过去完全依靠政府的心态,形成内外部合力的互动机制,就一定能够将乡村振兴推向新高潮,早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文章引用
陈开文,安鹏洁.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rontier Ethnic Regions[J]. 可持续发展, 2021, 11(03): 322-32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1.113039
参考文献
- 1. 万良杰. “心智模式”视角下激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36(3): 114-121.
- 2. 文成, 陈晖涛. 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 40(6): 27-30.
-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50.
- 4. 黄承伟. 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理论与实践[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1(1): 44-50.
- 5. 薛刚. 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及其激发对策[J]. 行政管理改革, 2018(7):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