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1111 , 7 pages
10.12677/AE.2022.125227

《大众哲学》对提升中学思政课亲和力的启示

张舒涵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4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3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10日

摘要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范本。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重温这一经典,可以发现《大众哲学》虽是一本哲学著作,但凭借其富有科学性的理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以及别开生面的亲和力成功消弭了民众与哲学之间的思想隔阂,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当前,中学思政课尚面临理论挖掘不深、沟通效果不佳、情感交流不畅等困境。提升中学思政课的亲和力是达成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亟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功范例中汲取经验,通过和畅的理论、和美的表达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理论说服力。

关键词

《大众哲学》,中学思政课,亲和力,启示

Enlightenment of Popular Philosophy on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Shuhan Zha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pr. 8th, 2022; accepted: May 3rd, 2022; published: May 10th, 2022

ABSTRACT

Ai Siqi’s Popular Philosophy is a classic model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Reviewing this clas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can find that although Popular Philosophy is a philosophical work, with its scientific theory, popular expression and innovative affinity, it has successfully eliminated the ideological gap between people and philosophy and narrowe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ory and people.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is still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not deep theoretical excavation, poor communication effect, poor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t is urgent to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amples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oretical persua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harmonious theory, harmonious expression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Popular Philosoph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Affinity, Enlighten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中学思政课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出于认同和尊重而主动趋近、积极接纳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 学校是意识形态交锋最前沿的阵地,必须用思政课强有力的亲和力争夺主导权。《大众哲学》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以及作者透过纸面人格魅力的传达实现了理论对时代的感召,指引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辨明真伪,为新时代提升中学思政课亲和力提供了实践指引。

2. 和畅效应:挖掘理论亲和力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为了使复杂理论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最好的方式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艾思奇在这些方面的有效尝试对于提升中学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 关注理论的逻辑性

理论的亲敬性与其清晰的逻辑体系密不可分。廓清思路理念,澄明方法路径有利于让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理论的亲和力。中学思政课的逻辑性体现在教学步骤的顺序性与课堂内容的衔接性上,这需要教师将课堂内容消化并重新编码。有序的理论排布是《大众哲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内容繁杂的大系统,艾思奇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作为基本骨架,将符合受众特点、贴紧受众生活的有趣事例筛选并填充,再搭配娓娓道来的生活话语,使得整个理论活泛起来。思政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门类。如果思政课教师不事先消化和梳理课堂内容的逻辑,学生就会被淹没在无休止的事实、观点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便对课堂产生了抗拒心和疏离感。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影响,有条理地安排课堂内容,使之合理衔接,相互补益,而不相互抵牾。新时代的学生对很多知识都有想问“为什么”的渴望,尤其是中学阶段对概念的顺序和前因后果有了更强的钻研意识,但那些要求“全文背诵”的教师以及只会按照课本“朗读”的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这些变化。缺乏顺序性的教学与缺乏衔接性的知识点必然会使学生感觉日复一日的思政课学习是令人困惑和沮丧的。而当理论本身有着内在的趣味,有着明显的价值,并能提供知识迁移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随之提升。

(二) 关注理论的现实性

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关注理论的现实性,扎牢理论的现实根基。首先,理论阐释要具体。“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3] 思政课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需要联系学生关心的问题,积极尝试有助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理解的情景式教学。当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效衔接,思想阴霾便得以驱散,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教育才能深入。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不外乎国家生死存亡。《大众哲学》面对抗日战争亟需科学理论指导的现状、人民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的状况以及科学开展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迫切现实,回应了时代召唤,用一本小册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念随着具体的革命运动的实践舒展开来。其次,理论视野要宽广。当前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遭遇了较大冲击。西方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积极鼓吹“去意识形态化”,向我国青年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手段极其隐蔽。在艾思奇看来:“千万人的生活和斗争中所发生的思想里包含着哲学思想的根苗” [4]。他以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为例,解释了为什么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引中国找到出路,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民要推翻三座大山才能获得艰苦而英勇的伟大胜利。面对西方反华势力精心构筑的各种社会思潮,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自己的思考,对其正确的想法加以肯定,对其错误的观念勇于批驳,才能达到立于现实用理论武装头脑的目的。

(三) 关注理论的方向性

中学思政课的方向性体现为课堂教学始终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引导中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首先,知识性应与价值性相统一。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是一致的,即指导人民科学实践,共同走向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亲近,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是我们坚持中学思政课方向性的必然遵循。中学思政课必须时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中学生行为为目的。艾思奇希望学者理论阐释尽可能采用大众熟知的实例,以便群众把日常生活中正确有益的思想抓紧,使人们更正确地认识周围事变的发展情况,更有信心为人民的斗争贡献力量。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思政课本中的原理、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关心的话题结合起来,设计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想”与“个人梦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发展进步,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有保障,只有个人努力奋斗,中国梦的实现才有磅礴力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以及文化的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深厚的自信自觉,使学生更愿意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愿意去了解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更好地解除思想阴霾和适应群体生活。艾思奇谈到:“这本书只能做一些初步的启发工作,引导大家进一步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并在实践中应用…… [4] ”艾思奇在写作之初就将受众明确为普通大众,所以在语言表达、内容设定、举例陈述等方面都主动去权衡专业哲学研究和大众哲学启蒙之间的分寸。神秘和贴近生活始终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办法,教师也要根据当下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思政课堂上设置适合他们的谜题和任务。以一种“痒”的状态,而不是挠的动作,将新颖的理论、悖论和不协调的内容在教学中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深入分析中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以及惯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有的放矢地展开教育工作,提升亲和力和实效性。

3. 和美效应:提升表达亲和力

语言的艺术能帮助教育者圆熟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关系,如理论的深刻程度与学生实际接受程度、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与学生特殊时期的逆反性、原理的宏大叙述性与教师的个人言说性等。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熟练使用多种表达艺术,使得内容紧贴群众生活,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宣传的效果因此大大增强。为了使思政课教师更灵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影响,提升其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质量不容忽视。

(一) 遵循深入浅出的叙述原则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可能弥合人民大众与哲学家之间的理论距离,贯通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隔阂,深入浅出的叙述具有相当的意义。艾思奇不忘父亲对他的教诲:“为文不要陈义太高,选言太辟或用奇词奥义。写文章应像白居易,要通俗,务使人人能读,妇孺皆识” [5]。在《我怎样写成<大众哲学>的》一文中艾思奇谈到自己为了转换话语体系所作的努力:“写通俗的文章比专门的文章更难,通俗的文章要求我们写的具体、轻松,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写作技术是第一要义,同时理论切不可有丝毫的歪曲,这就是一个困难 [4]。”《大众哲学》中“用照相作比喻”、“原来是一家人”、“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岳飞是怎样死的”等等语段一改以往哲学书传统的语言风格,使用了人民大众的语言。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同艾思奇一样将“专门研究者”的心情放弃了,正确把握理论“灌输”的内涵,把流水引导到了需要水分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6]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贴近生活实际的表达来阐述原理与观点。为学生搭建起陌生知识点与自己身处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法制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之间的桥梁才是高中思政课的必由之路。

(二) 善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的语言风格总体是轻松明快的,但并非无节奏的转换。通常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表达力求准确,在举出具体的事例解释理论时其语言又是轻松诙谐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表达是中学思政课教师智慧、才能以及经验的集中体现。首先,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的严谨性。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的功能必然要求它着眼于历史、国家、民族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宏大主题,同时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采取解释世界、解释历史的话语范式。宏大叙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定表达方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文献阅读的功力,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用得当,将理论的底蕴与魅力阐释出来。其次,教师应搭建“平等对话”的思政课课堂。李公朴在为《大众哲学》作序时就指出艾思奇擅用语言的艺术,他说:“这本书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 [7] 当前我国主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是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庭中的地位使他们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以及信息时代知识的碎片化与审美娱乐化等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学生对个人权利以及平等对话的要求非常强烈,对“说教式”教学模式的反感程度大大超过前人。因此,亲善的语言和平等的对话方式能帮助中学思政课教师圆熟地处理如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与学生特殊时期的逆反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关系。

(三) 依托丰富多样的话语传播媒介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8] 与艾思奇撰写《大众哲学》的时代不同,曾经那种纸媒上搭建起来的沟通桥梁在21世纪的今天有了新的形式。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生活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也要求我们开拓更多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首先,中学思政课应有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成功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就必须用好网络平台,巩固舆论阵地,及时把握网络“风向”。现代网络融合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元素,能在中学思政课授课过程中营造具体且可感知的情景。情景渲染能使学生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倍感亲切、生动形象、持久不忘的效果。网课貌似给教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关了一扇窗,但网络的匿名性成功消减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双方沟通又推倒了一堵墙。网络留言平台给予师生一个思考和反馈的机会,或许能使双方有更坦诚的交流,更深的思考,更多的收获。其次,中学思政课要紧跟自媒体短视频浪潮。既然我们无法扭转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势头,根据其特点利用其宣传优势的做法似乎也值得考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包括敏感的政治问题、形势与政策问题、重大社会伦理问题,还必须回答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的困惑。面对如此庞杂的问题集,使用单一的教育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自媒体短视频双向化的传播方式、宽泛的时空要求以及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学生有十足的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一则评述现实热点的短视频讲解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述一种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精神,展开新时代的网络文化育人。

4. 和谐效应:追求人格亲和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极为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施加教育影响时,其具有的高尚心理品质、严谨行事作风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师需要脚踏实地,严谨治学,不断地提升个人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从人品诉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三个方面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以情感的递进促进理论的学习。

(一) 教师重视身范教育

优秀的思政课堂,教师既要重视“言传”也要关注“身教”。教师需要通过提供充分的史料和证据或模拟的体验,以增加学生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行为贯彻来印证自己宣扬的理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过:“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 [9] 思政课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努力形成爱国奉献、敬业精神、以身作则、以德立身、率先垂范以及平和包容等人格特质。从职责要求来说,无论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思政课教师都更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避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双重人格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思政课教师应当把研究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联系群众的实际经验做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的普遍的真理作为一般的引导,积极模拟和带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期望培养出停留在书本的教条主义者,而是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活用书本上的理念,不期待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但希望教师能够真正给学生成长以启迪和鞭策。

(二) 教师重视关怀教育

思政课教师的关怀性虽然不是一剂“猛药”,却是一剂“润物细无声”的“特效药”。当这种渗透性融入到学生具体的生活和学习中,融入到学生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融入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每一类人群时,它就对学生有着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切虽然看似声势不浩大,但影响却深刻久远。适时而真诚的教育关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艾思奇在《大众哲学》写作的过程中,搜寻大多数底层百姓生活的“交集”和热点,捕捉那些使专业的哲学学习者都摸不到头脑的难点,找到大多数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以此作为突破口抛出“生活化”哲学的药引。他的讲解使得晦涩干瘪的教科书原理变得多样而富有滋味: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艾思奇用变戏法的例子来讲授;质与量变化的哲学原理他又用雷锋塔的倒坍例子阐述出来。一个个引起公众兴趣的故事,使哲学理论变得容易理解,读者也在阅读中收获新的感受并发现新的问题。选择恰当时机是思政课教师在关怀教育过程中对特定学生教授特殊教育内容的关键一步。这种最佳时间既要适时又要及时,既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因地制宜地施加教育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教师也需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学生的状态信息并了解其现实困难,及时提供帮助,以解除他们的烦恼,满足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进而建立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教师重视自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0] 尽管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或已经养成了驾轻就熟的教学习惯,但是思政课的时效性要求教师所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都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推敲,部分思政课教师自身也存在理论素养不能与时俱进、价值信仰不够坚定、对思政课教学情怀不深、教学方法老道落伍、人格魅力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不利于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发挥关键课程的作用。授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故而思政课教师要勇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区”,重视自我提升。“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10]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力求主要理论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必作很大改变。但教师仍应在平日广泛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解释原理和理论时,做到旁征博引,有的放矢。思政课教师应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极地将课堂内容联系到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中去。由于有些原理自身比较晦涩,学生理解它会有一定困难,同一个事例可以在不同的哲学原理中论证,使学生形成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相信所坚持的理论是科学的,但如果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阐述给学生,不能给质疑者及时且恰当的回应,那我们的真理往往会显得站不住脚,无形中被恶意者和错误思想中伤。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紧扣时代脉络,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用贴近群众的语言、通俗生动的表达带到人民身边,启蒙了成千上万的人们走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的道路。时代变迁,理论掌握群众依然重要,有效且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迫切。中学阶段,正好是人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拔节孕穗期”。所以积极挖掘艾思奇《大众哲学》中思想启蒙和思想引领的精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广大中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积极意义。

文章引用

张舒涵. 《大众哲学》对提升中学思政课亲和力的启示
Enlightenment of Popular Philosophy on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J]. 教育进展, 2022, 12(05): 1481-14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5227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N]. 人民日报, 2019-03-19(04).

  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1.

  3.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5.

  4. 4. 艾思奇. 大众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3, 10, 250.

  5. 5. 艾思奇同志纪念文集编辑组. 人民的哲学家: 艾思奇纪念文集[M]. 云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92.

  6. 6. 习近平.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5-31(02).

  7. 7. 李公朴. 《大众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

  8.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8.

  9. 9. 张伯苓谈教育[M].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5: 51.

  10. 10.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0, 2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