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2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3179 , 6 pages
10.12677/VE.2023.122031

四川省草原地区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途径分析

刘金平,郭碧花,严贤春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8日

摘要

针对四川省草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紧迫性和农业人才稀缺性的问题,分析产业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引才难的原因,指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用得着、留得住”农业人才队伍,是草原地区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整合培养过程、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加大懂草原、爱草原、保护草原和发展草原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通过“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考核系统,加强“用得着、留得住、能战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该区农业高级人才缺乏、引才力度不足、留才魅力不够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草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硕士,草原地区,人才培养,绿色发展

Analysis on Training Way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Grassland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Jinping Liu, Bihua Guo, Xianchun 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Received: Feb. 28th, 2023; accepted: Mar. 22nd, 2023; published: Mar. 28th, 202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urg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scarcity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grassland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by analyzed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talents and the reasons why difficult to attract talents,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building a “Use and Retain” qualified agricultural talent team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a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the long-ter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grasslands. By defining training objectives, formulating training programs, integrating training processes, changing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teaching forms, it c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who understand, love, protect and develop grassland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assessment system, it c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can be used, retained and figh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lack of agricultural senior talents, insufficient efforts to attract talents and insufficient charm to retain tal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rassland areas.

Keywords:Agriculture Master, Grassland Area, Talent Cultivation, Green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四川省草原地区主要指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0%,共有草原3.13亿亩,是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牧区 [1] ,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草原地区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与巨大发展。尤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草原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善,该区51个县(市、区)中的45个国家重点深度贫困县,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四川省草原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简单,尤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人才“元素”短板体现出数量短缺和“专业度”薄弱等特点。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力度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区人才的问题,但农业专业人才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牧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完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的乡村建设任务,是实现特色产业、生态文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基于经济发展的迫切性,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新型农业专业人才的稀缺性,开展草原地区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途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 四川省草原地区教育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深入推进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大力推动了该区基础教育与初等教育的发展,尤其2016年起动的四川民族地区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3年学费与教科书费,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3] ,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与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义务教育的要求还有差距,致使升学率与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 [4] 。“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采取“订单招生、降分录取、免费就学、定制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免费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和高职高专技能人才,但人才数量与人才层次与该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在生态治理、脱贫攻坚和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尤其缺乏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知识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农业人才。

3. 草原地区农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情况

自1999年我国开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以来,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培养实用性人才 [5] 。随着“三农”问题新特征出现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于2016年“农业推广硕士”更名为“农业硕士”,按照《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设置调整的通知》(农业教指委[2016] 3号)及《关于公布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农业教指委秘[2017] 26号)等文件,相关培养单位依据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特色与传统专业优势,初步形成适应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硕士”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6] 。

因草原地区基本缺乏农业硕士培养单位,现有农业硕士点布局和招生单位多在大中城市。虽在培养过程中不乏涉及草原地区的研究课题,多数仅以草原资源作为临时的试验场所和数据收据地。以“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的方式,培养“一叶知秋”与“一知半解”的涉及草原的农业人才,完成论文要求的素材采集和数据收集后,就业选择、工作单位、工作内容远离草原。如若尔盖草原在特定年份,有数十支国内知名院校的研究团队,以“碳汇”等热点问题培养硕博士高层次人才,但选调、公招、引进的多为本专科学历的人才。除“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省级驻扎单位外,草原地区涉农单位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总体比例不足2%,且多为非涉农的政策性硕士。加之培养院校层次不齐、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 [7] ,“知识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本质不足 [8] 。农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 草原地区农业专业学位人才需求情况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草原地区是重要的畜牧业产生基地,也是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基石。以“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草原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特征、风土人情特点和民族文化底蕴,发展具有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综合农业,是草原地区实现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出路。在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现有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较差。

在政策扶贫、资金扶贫、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的过程中,累积了“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等人才引进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仅靠引进人才不能满足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中央组织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统筹选派科技特派团的基础上,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用得着、留得住”人才队伍,是草原地区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提下,草原地区需调整重组原有相对薄弱的产业结构,构建和发展具有地域、资源和民族特点的农业产业。如纯牧业红原县,拟建设牦牛、牧草、中藏药、大宗蔬菜等4个农业产业模块。从粗放型生产模式,掠夺型资源利用方式和原料型产品输出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现代农业,在产业规划、建设、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9] ,均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新农人”。

5. 草原地区农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途径

5.1. 紧贴产业规划,明确培养目标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草原保护和民族复兴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先进理念。按照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依据草原地区中长期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紧贴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现状和趋势,评估和预测草原地区对农艺和种业、资源利用和植物保护、畜牧、农业管理、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农村发展等领域高级农业人才需求方向和数量。制定具有草原地区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需要的农业硕士培养目标,在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可以在草原地区开展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研发能力的农业高级人才,蓄积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避免“二次贫困”,助力乡村振兴。

5.2. 立足草原地区,制定培养方案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制定立足草原地区,以草原地区发展和振兴为核心的农业硕士培养方案,规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是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依据草原地区产业基础和人才现状,合理调整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适当降低入学要求、延长修业年限、加大实践课程设置、缩短在校学时安排,加强参与生产实践和实用技术研发的教学内容,建立满足草原地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毕业考核体系,完善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综合评价的人才质量长效评价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对草原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求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5.3. 巧用外来专家,整合培养过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力度,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通过创新专家服务团、技术服务队、科技特派员和驻村干部等组织方式,农业领域诸多专家深入草原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和教育帮扶,一定程度缓解了草原地区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造“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当地“智动力”和“带头人”是草原地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比如要求。充分利用外来专家资源,以课程、讲座、报告或特聘导师等形式,对农业硕士进行集体培训和个体引导。通过参与外来专家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活动,带动本地人才的科技实践和技能实训,以田间地头的言传身教、亲历亲为、体验反思的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有效拓展。打破目前农业硕士“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培养过程。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查等培养环节中,广泛征求农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回归农业硕士“服务当地农业发展需要”的培养初衷,真正现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实践中的培养目标。

5.4. 注重政产学研用,优化考核系统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草原地区‘保护优先’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政府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在重大科技项目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专项资金设立与监管、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建立等方面,政府应结合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有意选择和培育可持续服务草原地区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实用性和可行性强的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申报验收可把吸收培养农业硕士人数作为硬性考核指标。

通过建立“产学研”转向“政产学研用”体系,加强农业硕士培养的硬件软件建设,以项目吸引科研院所,科研带动人才培养,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实现“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同时,优化农业硕士管理考核体系,加大实践性、过程性、创新性课程比例,改变课程考试、中期考查、论文答辩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结构化、模块化的考核系统,真正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能战斗”的农业人才队伍。

5.5. 加强人才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受限于草原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引才力度不足,留才魅力不够。如2020年“硕博进阿坝行动”中提出的“引进博士或硕士按照专业技术十级或十一级核定工资,签订5年服务协议及安家费20万或10万”等政策待遇,对博士和优秀硕士人才的几无吸引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完善和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建立适合草原地区气候条件、行业特征、工作特点和综合效益的农业人才管理方式。避免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僵化的管理体制结合,引起政策性或非政策性人才流失。引才不畅、育才有望,通过鼓励现有农业人才和定向或委培在校本科生攻读农业硕士,建立农业硕士培养、考核、聘任、晋升等系列激励机制,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提高农业硕士含金量和吸引力。

6. 小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四川省草原地区为产业结构简单、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落后、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性贫困地区,同时也是典型生态脆弱地带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和保证边疆稳定的基本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维护生态安全和构建农业产业的基本原则。“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草原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草原地区特殊气候下发展特色农业,急需培养补充具有草原特征的农业高级人才。

农业硕士培养体系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提供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专门人才。依据草原地区农业产业和人才需求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整合培养过程、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培养懂草原、爱草原、保护草原和发展草原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是解决该区农业高级人才缺乏、引才力度不足、留才魅力不够的有效办法。通过“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建立激励机制、优化考核系统,加强“用得着、留得住、能战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为草原地区现代化农业提供人才支持。

基金项目

全国农业教指委研究课题(2019-NYYB-08)和西华师范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459070)资助。

文章引用

刘金平,郭碧花,严贤春. 四川省草原地区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途径分析
Analysis on Training Ways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Grassland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J]. 职业教育, 2023, 12(02): 207-21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2031

参考文献

  1. 1. 唐新. 四川省牧区产业结构与草原生态建设的调查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30(8): 68-71.

  2. 2. 杨秀英, 阎柳青. 新形势下林业和草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 河北林业科技, 2019(3): 63-65.

  3. 3. 傅明. 四川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成效和启示[J]. 乡村振兴, 2021(2): 32-34.

  4. 4. 郭岩.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补齐民族地区教育短板[J]. 中国民族教育, 2020(2): 20-22.

  5. 5. 谢绍锋, 孟成民.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 212-213.

  6. 6. 任清长, 宣晶晶, 王淑娟, 等. 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与改革方向探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9): 143-146.

  7. 7. 刘豪, 郭晓丽, 王锦慧. 全日制农业硕士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2): 75-80.

  8. 8. 李俏, 王建华. 全日制农业硕士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 2016(4): 51-55.

  9. 9. 严瑾. 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5): 40-45+93-9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