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6156
,
7
pages
10.12677/ACPP.2022.115159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比较
汪禹辰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15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22日

摘要
人具有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人的本质也是由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决定的。若仅从人的自然性上出发就会得出类似于费尔巴哈的人的类理论,但是这种仅仅对人这种生命的生物学上的定义是无法解释为何人是如此特殊的存在的。对人的本质的哲学研究是价值观形成的一部分,价值观则会对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因此,马克思就在费尔巴哈的理论基础上完成了进一步的超越,不仅回答了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还提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行动路线,这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的本质,费尔巴哈,马克思,人的解放

A Comparison between Marx and Feuerbach on Human Essence
Yuchen Wa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19th, 2022; accepted: Sep. 15th, 2022; published: Sep. 22nd, 2022

ABSTRACT
Man has the dual nature of society and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man is also determined by nature and society. If we only start from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we can get the human-like theory similar to Feuerbach’s, but this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human beings cannot explain why human beings are so special. 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 human nature is a part of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which will affect other aspects of human practice. Therefore, Marx completed a further transcendence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theory, not only answered the natural nature and social nature of man,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action line to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ma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The Nature of Man, Feuerbach, Marx, People’s Liber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的本质是对人这一物种的根本性特征的表述,对人的本质概念有充分的理解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费尔巴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先导,同时也是近代早期转向人本主义的哲学家,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对马克思同样有重要的影响。而之后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发掘出人的真正本质,这也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费尔巴哈从外部化的角度,也就是自然的视角出发来解释人的本质,这一点上来说他在探求人的本质的过程中并没有脱离人。他把自然本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人的意识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类,以人的本质去反驳神的本质,以求从异化中回归人的本质,做到了将人的本质从宗教中抽离,却并不能彻底摆脱抽象的本质。
2.1. 费尔巴哈的人的自然本质
费尔巴哈一开始就从自然主义入手来说明人的本质,他明确表示“完全与动植物一样,人也是一个自然本质”( [1], p. 312)。可以说是用以生物学为代表的还原论的方法来认识人类,他认为人类和动植物一样具有一种自然本质。这基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这一基本判断,因而人的本质首先为自然因素所规定,所以他认为:“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 [1], p. 530)。他将诞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的人的存在形式作为人的本质看待,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意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特殊性。费尔巴哈作为崇尚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者,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拥有动物无法拥有的类本质。这个类的概念指出“人是有生命的类,而且人能够先验地、天然地意识到自己是类存在物,动物则意识不到……人有类意识,作为类的情感、一直和天然的处于类中有群体的爱” [2]。费尔巴哈相较于以前的学者有一大区别,他并不只是把思想、语言、利用工具等直观的特点作为人的本质,而采用更加抽象的意志和爱来解释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理性、意志、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高本质,处于一切人类实践活动之上,他认为人与动物最简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意识、理性、爱、意志力”的完善,他将其视为人的存在目的。也就是说人的首要目标并非是生存和生活,人的存在反而作为一种意志的附属,从根本上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变成了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成为概念而被剥离开人本身,人需要反过来认识绝对精神所创造的世界。“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纯粹的独立主体,但是它可以能动的异化为一切客观实在。而费尔巴哈则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本身的属性,而并非人本身,‘因为旧哲学的自我意识是与人分离的,乃是一种无实在性的抽象’” [3]。人的本质或者说人性,在此成为了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感觉。费尔巴哈指出“自我意识是凭借抽象为媒介的实体,因为是一个可以怀疑的实体。只有感觉的对象,直观的对象,知觉的对象,才是无可怀疑地、直接地确实存在着的。”他的感觉论和直观的看法再引申到自然主义上,费尔巴哈就认为:“人在世界上之最初的出现……只归功于感性的自然界”( [2], p. 312)。他虽然是从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但是他也极力反对把人与机器混同,认为这种想法是“忘了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感觉对象乃是人本身,忘了意识和理智的光辉只在人注视人的视线中才呈现出来” [1], p. 1732)。在他的眼中人虽然是自然的人,但也具有动植物不同的特殊性,他同样反对把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存在相互割裂的宗教,只是在与这种谬论斗争的过程中他却了把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存在混同的错误。“他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从‘纯粹自然的本质’过渡到真正人的本质。在别的地方,正是他自己竭力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自然的本质’” [4]。
2.2. 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
他已经提到人相对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特殊性,也说明了这种特殊性来自于人的感觉。人的感觉究竟是什么,他说“感官是人和动物共通的,但只有在人身上,感官的感觉从相对的、从属于较低的生活目的的本质成为绝对的本质、自我目的、自我享受”( [1], p. 212)。这样感觉又成了人的本质,顺利联系上了他的自然物质基础也就是感官上,这就和他的自然主义观点结合起来了。他除了强调感官作用,还强调感性作用,即感情、欲望、意愿的作用。也就是“人的最内秘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命题中”( [1], p. 591)。人在欲望,在自己的需要和“内感觉”即欲望中,人这个存在终于鲜活起来了,由此也引发出人的特性的问题,如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等。一切追求都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他认为爱就是“一切生物和原始的追求”( [1], p. 535-536)。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解释就导向了一种“合理利己主义”和“爱的宗教”到此他的自然主义基础也在发挥作用,爱出于生物学的直观性,费尔巴哈就得出了人的性别的分别带来的人的特殊性,无性别也就无人格性,男女的性爱就成了最高的道德,最完善的爱的形式。虽然费尔巴哈并没有把性爱上升到社会的层面,但是两性关系的确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只可认为是一种人实现其本质的最最廉价的手段,爱情和友谊本就是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同样是现如今社会中最容易获得的实现自我,或者说由他人来肯定特殊的自我的方式。但这仅仅是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说用部分的社会关系代替整体的社会关系组成的人,那仍然是把人局限在了自然的人之中了。
费尔巴哈除了自然的人和感性的人,还在这些基础上把人的本质凝结到一个类的概念上。什么是类的概念,这同样是费尔巴哈基于他的经验自然科学,这种类主要取自当时生物分类学意义上的类。他提出这个概念是想要说明,究竟什么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基督教的本质》中第一章“概论人的本质”中他对此进行了阐述。任何动物的本质区别一般来说是意识,但是“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 [5], p. 26-27)。也就是说,只有自身的类,自身的本质作为一个思想上的对象的生物才具有意识,而这样能够自己认识自己的类和本质的只有人类,他指出动物是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合二为一的,人类则把两种生活分离,内在生活即是与其本质、类发生关系的生活。虽然费尔巴哈一直努力对黑格尔进行批判,但是把人的本质作为对象去认识,这正是费尔巴哈批判的唯心主义者所不停重复的人的本质的论调。
3.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理论是继承地批判,他和费尔巴哈的某些概念极为相似,但他对人的本质的分析更加深入,坚决批判将人的本质外部化的理念,如来自外部自然、绝对理念或者神性等。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将自然、社会等各种要素整合,真正总结出人的本质,将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
3.1. 马克思的人的自然本质
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说“人的存在就是人本身。”这并没有什么疑问,唯物主义者必然会从还原的角度先看到人本身的自然属性。在人和动物的区别上费尔巴哈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特有的,可以自己认识自己的类本质。同样是从自然属性出发,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6], p. 146)。这可以认为是唯物主义者的共识。但后一步的思考就不同了,马克思认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6], p. 146-147)。虽然和费尔巴哈的思考方向不同,但马克思也没有脱离从自然中寻找关系的路线,因为人的物质生活基础就是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7], p. 48)。有了生产的基础,有了生存的可能,以生存为目的的人类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了,创造性的、有目的的劳动。人类的历史也就由此展开由分工开始一个原始的民族走向了上升之路。分工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从部落所有制到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再到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接着就是资本为首的私有制雇佣劳动。
尽管和费尔巴哈不同,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还是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还有一些基于道德层面的批判,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批判,将其与费尔巴哈的批判宗教的方式比较可以发现,二者都是通过反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通过批判反人性的现实,强调回到人的本质上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只不过费尔巴哈批判的是宗教,而马克思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非为了回答人的本质问题,但还是在对异化问题的阐释中,提到了“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度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6], p. 57-58)。马克思在此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不同于动物的类本质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实践活动,有别于动物的单纯生命活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去按自己的想法去改造世界,这就“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8], p. 96)。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继续发展了异化劳动理论,通过辩证逻辑导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枷锁才能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虽然同样是为了证明人存在意识和人的类本质,但是层面毕竟是不同的,马克思已经开始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费尔巴哈则停留在了自然主义的路线上,一进入社会历史层面就又回到了唯心主义者的老路,终究又把物质世界的自然人抽剥成了精神世界的抽象。
3.2. 从自然本质到社会本质的拓展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 p. 135)。这种宗教的人就是抽象的人类,同时也是一种把人的共同性单纯联系起来的人的本质的解释。这并不能解释人的社会本质,必须放到现实的人的前提下思考,才能得出人的本质应是现实的、社会的、历史的。
现实的人需要劳动生产,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下不断发展,复杂的现实也就造成了个人的差异。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抽象的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批判,对现实的人也提出了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将人视为‘感性的对象’;二是将人视为‘历史中的人’,是从事历史活动的人;三是这些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也间接地创造着人类本身和人类历史” [9]。这是在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已经可以明确,马克思就是为了说明人的存在正是因为人的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人的现实生活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至此马克思完成了自然的人,以及社会的人的表述,对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然已经了解的了人的本质的问题,那么就要向前一步,也就是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古典哲学视域,也不是人本主义的模式,是从现实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讨论,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至于为什么要讨论人如何成为人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前文已经说明,人并非只是作为自然的人而存在的,作为自然的人的本质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本质是同时存在的,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但在社会生活中,只要参照现实就可以发现,人的社会本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下不断改变,人的历史就是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的目标就是摆脱异化实现自由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每一个时代都确实地带给了人最大的痛苦和最沉重的剥削,但历史的进程最终会发展为人摆脱“低效率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这可以直接称为人的解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确立过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消灭现代私有制,使人摆脱异化,把劳动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行动,马克思指出“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 [10], p. 573)。第二,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仿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6], p. 154)。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说:“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10], p. 538)。第三,要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现实的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发展自己,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这个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这样人的解放才得以实现。
3.3.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
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提高生产力,一切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切制度的产生都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生产力,这些变化都是符合人的本质的要求的。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10], p. 54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确实起到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带来的问题就是对人本身的摧残,社会生活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变成了人反对自己的过程,即人的异化,也就是说人解放自身的过程中反而被禁锢了,一种属于人的发展逻辑但是不属于人控制的物产生了,如此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必须消灭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已经论述过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但是现有的条件尚不满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自然也就还有上升的空间,同时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让资本更进一步的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其生产力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世界格局也早已和上一个时代不同了,科学技术带来的是工具的便利,同样是武器的更新,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各类地区冲突和恐怖袭击后的今天,历史的进程已经让人们吸取了教训。应当确认一点,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和平和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改革的脚步却不能停歇。
4.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比较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是以脱离实践的个人的意识为基础,因此马克思需要以实践为中心对旧哲学进行变革,在完成对旧哲学的超越后转而对其进行批判。这种批判主要集中在人的本质是意志、情感、爱等抽象因素的综合这一思想上,马克思以实践观点实现了人的本质中的抽象性转变为现实性。
4.1. 人的自然本质比较
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感性意识,二是人的类本质,他从人的自然本质出发,最终形成以抽象内涵概括人性的思想。而马克思则是从自然的、实践的人出发走向社会的、现实的人。具体比较可以发现,费尔巴哈首先从人的自然关系出发对人的本质进行解释,这种关系产生于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被完善,他把这种本质的理解称作“我欲故我在。”实际上是将人的感性以本体论的方式来解释,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人产生于自然,依赖自然,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因此人的肉体和精神也必然不能离开自然,自然本质就成了人的本质的一部分。这种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是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但是只将人的意识和情感作为根本的特性是无法区分个体的人,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停留在了人与动物的区分意义上,这也造成了只关注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历史因素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反对的是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以自然属性为人的唯一属性以及忽视社会历史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人的自然本质的存在,只是他与费尔巴哈出发点并不相同,他从人类实践活动为主体改造世界的历史出发,认为一切人类历史的前提都是有生命的人,这一存在必然是产生于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开始,作为人的自然本质在人类改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发挥作用。人的一切生存的基本需要,水、食物、住所等等生活要素也都来自于自然本质的要求,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则是人类实现这种自然需要的中介,也正是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人类产生了新的需要,逐步诞生了人的社会构成以及社会属性。因此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对人的自然本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费尔巴哈从人与自然的本体论出发解释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只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开展实践活动和创造历史的前提。
4.2. 人的类本质的比较
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理念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即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类存在,动物则不能。但他对这种类存在的概念仍然是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进行理解,他把这种人对类存在的认识通过人的感官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他认为正是这种人类特有感觉认识使得人能够认识类的存在。至于人的自我意识到的本质是什么,费尔巴哈将理性、意志力、爱等抽象概念作为人的绝对本质。这就是说人的类本质是来自于自然本质,“爱”也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追求,类本质一方面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区别,另一方面是个体的人与其他个体的共同性。这其实是从人的自然性推导出了社会性,但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表明人的社会本质,因为其本身还是自然性、生物性的。因此他认为类本质作为一种固有不变的性质就成了人的绝对本质,而宗教使人产生了异化,这种异化需要被扬弃,回归到类本质以推动历史发展。
马克思对类本质同样有详细论述,但并不同于费尔巴哈,他转向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人的本质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构成,他指出费尔巴哈是将人的自然特征进行升华成为一种人的普遍性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11], p. 56)。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12], p. 58)。这就意味着人的类本质是由改造世界的过程来加以认识的,也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本来源。这种出发点的不同让马克思的理论增加了具体的、历史的视域。有意识地实践活动也比有意识地自我认识更进一步,让人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实践的规定性成为了人的本质的基础。有别于费尔巴哈的理论针对宗教的本质,将人的解放的希望放在爱和道德上,马克思将解决现实的人的困境作为问题的目标,把人的解放与生产力发展和现实制度相关联,体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也让马克思的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开始彻底地对费尔巴哈脱离实践的抽象的人的理论进行批评,他指出人的本质并非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存在,而是社会关系的综合。马克思摆脱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让人们真正了解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也正是人的本质的理解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结论为人的活动和人生的意义提供了启示,人们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关系,以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去了解和改变这种关系,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人生观念的完善,同时也是革命理论重要的基石。
文章引用
汪禹辰.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Marx and Feuerbach on Human Essence[J]. 哲学进展, 2022, 11(05): 902-90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59
参考文献
- 1.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 [M]. 荣震华, 李金山,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 2. 谢静, 程璐璐.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再议人的本质[J]. 知与行, 2019(2): 19-24.
- 3. 孙进. 浅析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J]. 法制博览, 2019(9): 277-278.
- 4. 邓晓芒.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2): 5-12.
- 5.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 [M]. 荣震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7.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中共中央编译局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 9. 杨尚勤, 何芸, 郝保权.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新探[J]. 生产力研究, 2020(5): 1-4+41+161.
-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1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