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232 , 7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58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其新时代价值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杨念敏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5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

摘要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对人本质的探讨在其著作中均可体现。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人本质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人本质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实的人”是探讨人本质问题逻辑起点,“人的需要”是人本质思想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人本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也对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道路有着深邃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马克思的人学对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现实的人,人的需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民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

On Marx’s Human Nature and Its Value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German Ideology

Nianmin Y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4th, 2023; accepted: Jul. 25th, 2023; published: Aug. 8th, 2023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man is the core of Marx’s study of man. Marx’s discussion of human nature can be reflected in his works. Among them, the German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maturity of Marx’s thought on human nature. Marx’s thought of human nature has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Realistic ma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exploring the question of human essence, “human needs” is the inner driving force of human essence thought, and “human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goal pursued by human essence. Marx’s thought of human nature also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oad of Chinese revolution,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eople, and Marx’s study of hum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A Realistic Person, Human Needs, The Free and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of Man, People First,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论述非常丰富,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人的思想。人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理论界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且前沿的问题。马克思的有关人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这些著作中有关人的哲学思想充分得到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是马克思关于人、人的本质思想的成熟期,该书也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成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他的哲学的一次成功变革。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人的本质问题的充分了解,更能够系统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且对于新时代下,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如何在当下能够与时代相结合,发挥其重要作用,这仍是需要值得探究且有价值的问题。

2.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长时间探索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都是受多方面的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从一个想法的产生,到完整体系的形成,哲学渊源也比较浓厚。有传统西方哲学的以人为主体的主流思想的影响,也有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还有对他哲学思想发展历程最重要的两个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他造成的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的人本质哲学只有雏形,还没有走向成熟,但是本书马克思对人本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他思想成熟的标志。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大致就要从以上方面去讨论。

2.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以及所形成的系统的人学思想都是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是世界步伐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欧洲各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进步之处。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入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因工业革命的发生陷入了一种怪圈。因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红利开始反扑,工业革命的弊端日益显现,经济危机陷入循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之间形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鸿沟,社会由此也诞生了两个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随着世界经济的资本化,且资本的力量越强盛时,工人和资本家的贫富差距越大,工人的生存也就越困难。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基于工人阶级活在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中开始为工人阶级寻找出路。他们对资本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群体有着深深的憎恶,批判资本家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断压榨剥削工人的价值。马克思的哲学是基于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困境出路的探求,这也是他的人的本质、人学思想的出发点。他穷尽一生寻找的答案,时代的困境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去突破困兽之局,资本主义将去往何处?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也成为他思想上的动力,这也是他对人的问题的探讨的原始动力。

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

马克思对人、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是贯穿他的一生,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基础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他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有关人的哲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二是他自己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这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均有体现。

马克思有关人、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所成长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的年代,德国哲学思潮盛行。德国古典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关于人的哲学主题一脉相承,以人为主题的哲学思想是众多哲学家毕生探讨的问题。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启蒙运动高扬理性,摆脱宗教对人的蒙昧束缚,高扬人的主体地位,西方哲学的主流脉络之一就是在神人关系中去探讨人的本质。马克思也就是在以人为主流的哲学大背景中萌芽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但是具体对马克思影响较大的还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有关人、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的思想主要是继承和超越他们的思想。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人的本质是抽象的,人和世界的一切都只是绝对精神外化出来,因此是没有实体,唯一实体只能是绝对精神。精神的运动是自我意识在运动过程中外化出对象世界,然后又扬弃对象世界的固有矛盾,从而回到自身,回到精神的过程,这也是绝对精神的实现过程。马克思批判黑格尔之处在于:“他不仅把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个历史变成了思想的历史。他并不满足于记录思想中的东西,他还试图描绘它们的生产的活动。” [1] 黑格尔不仅把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精神世界,把整个由物质活动所构成的历史变成精神的历史。他认为精神中的东西也会有生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德国哲学家们,他们虽然批判,但是未切中其要害,也会被思想的重力溺死。有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人、世界是不在现存的世界里,只是精神自身的幻化,因此他的精神运动的过程只能是精神作为唯一实体,精神外化形成外部世界,最后通过正–反–合的矛盾动力完成自身的复归。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认可在于人的本质不是现成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生成的,这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深刻体现。

在费尔巴哈的人学中,十分强调人是感性的存在。他的现实感性的人是指自然界中的人,人的本质是宗教。费尔巴哈认为:“作为自然本质,人就不应当有一个特殊的、超乎地的、超乎人的规定,正象动物不应当有超乎动物的规定,植物不应当有超乎植物的规定。” [2] 可见,人同动物的本质都是被自然规定。人只有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才能够理解自己,自然对人的规定就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主体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是也是抽象性的。他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宗教的本质,而人性中必备的三点,即理性、爱、意志。“一个完备的人,必须具有思维能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 [2]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学在于费尔巴哈始终认为人的本质是现成的,并且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看到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把握,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属性,而是会通过表现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若想人的本质得以完整实现,这就需要社会发展的完整性。他赞成费尔巴哈的人学之处在于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并非抽象的,但是费尔巴哈仍然没有逃脱出旧唯物主义的思想束缚。

此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就在他的其他著作中得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等中均有体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主要是通过人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角度切入阐述的。马克思通过批判抽象的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国家决定论、市民社会等概念中来阐述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总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是他的哲学的重中之重,也占据了他的大部分生命精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马克思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创造的,其中大量论述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在书中,他批判了黑格尔理解的人是带有思辨性质,费尔巴哈的人是一种自然抽象,麦克斯、施蒂纳的个体性、唯一者,从而以“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哲学的逻辑出发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人的本质的内容,并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思想的最终实现。那么,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本质的追问的思想,利于我们充分全面系统了解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

3.1. 人本质的起点:人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考察人的本质问题的时候,是把人是作为现实的人,并非抽象思辨的人去考察。马克思在考察前便对人进行了划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划界:“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3] 由此,马克思为人划定界限即现实的人。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考察历史必须先考察人。”现实的人是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这也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对人进行鉴定。二是马克思的人是在社会中从事实践的人。马克思的人学形成的特定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工人、无产者,这是马克思特有的人。三是马克思的人是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必然与社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在劳动中也是要和他人产生关系,因此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分工推动社会发展,也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入和普遍。分工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也就处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且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四是现实的人是阶级中的人。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关系中的人也具有阶级性。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这些都是阶级关系中的人,并且他们处在一种对抗的关系中。人的本质也会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

3.2. 人的本质内在动力即人的需要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并且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他对人的本质认识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到“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来的,有学者认为这三个观点不是割裂的,而是体现着马克思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后者是前两者的综合。

“实践是人的本质”观点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式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之前,对人本质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还停留在对德国思辨抽象的认识之中,对人的认识只是认为其是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是这一认识明显是不能够与动物完全的区别开来。随着马克思对人本质的认识深入,才有“实践或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观点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费尔巴哈的人本质的思想时所凝练出来的结果。费尔巴哈认为人本质是宗教,但是马克思却认为宗教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也具有社会性。“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人是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通过不同的社会关系去彰显他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有机的,不是机械简单叠加,这些社会关系既涵盖经济基础,又涵盖上层建筑。人在社会中的关系越复杂,人的本质内涵也就越丰富,并且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人的本质下定义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4] 不论是动物还是人,他们生存的动力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动物的需要是直接取之于自然,但是人的需求只在自然界中是不能够直接得到满足,需要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践满足自己的需求。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地实践着,人的需求也不断更新着。人的需求主要有物质层面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人的需求在一个阶段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新的需求,如此,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需求”是前两者的综合,就是在于人没有内在的需求的驱动力,那么人的社会实践、人在社会中的关系一切都不复存在。人的需求也只能通过实践、通过不同的社会关系来实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对人本质的新认识,让他的人本质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3.3. 人的本质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深入,社会关系也愈发复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分工的细化,随之而来也产生诸多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最后是要诉诸现实的政治层面上去寻求人的解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 马恩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自由的,人只有获得自由,他的本质才能够彰显。马克思的人既强调个体的人,也强调全体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1] ,个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他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不能是多数人的发展,也不是少数人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在不用牺牲任何人的利益下去发展,这才是真正地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3] 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人的基本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要自由全面发展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力高度发展,意味着社会的财富的大量集聚,人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有时间去投资、发展自己,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消灭私有制。只要社会存在私有制,社会财富必然就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社会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生存层面的追求。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社会财富才能够流向每个人。三是人际交往关系的普遍化。在资本社会中,人的社会交往是以货币为导向的。人的一切价值都可以被货币量化。人际交往只有普遍化,人与人的时间、地域等多方面的隔阂才能被打破,个人才能与他人、集体、社会、世界的普遍交往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个性发挥,从而丰富自己的本质。

4.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时代价值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完整的人学思想在新时代对我国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我们始终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始终是以实现人类解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在新时代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探索,这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其根本使命的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在当下都有着跨时代价值,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发掘的。

4.1. 对传统人学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价值就是对传统西方有关人学思想的一个超越。马克思的超越之处在于指出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传统的对人的本质问题探讨的错误之处: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的语境是要建立在社会现实中,讨论的人是现实的人,而非将其抽象化、精神化。马克思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6]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斗争相结合,这就为其语境的人奠定现实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施蒂纳的批判,都是批判他们将人看作是普遍的、抽象的、不受实际生产和交流的束缚的、仅存在于人的头脑里的、由理论家和哲学家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的。马克思恩格斯说,“哲学家所说的人并非人的荒唐的论断,只不过是在抽象上最普遍、最广泛地表现了人类的关系与需求之间的一般矛盾。” [1] 无论是德国古典哲学还是现代德国哲学,对人的理解都不是从实际社会条件的角度出发,还停留在抽象的表面上,可以说是没有从人之所以为人的实践基础出发。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人的解放学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在他的理论探索中,着眼于寻找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因此,马克思特别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自由与发展问题。可以说,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屈辱和破坏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 为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价值引领

马克思对人、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人民至上的理念提供了价值基础。中国一直都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都彰显着人民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初心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综上由此种种,人民主体在中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其实也是受马克思哲学的影响。李大钊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自然对马克思这一重大主题即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探寻有着深刻的认识。再加之,中国的革命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是是需要全体人民的努力,而不是某一个阶级、某一群精英所能够完成的任务。因此,人民的地位在中国就显得举足轻重了。马克思有关人民的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所体现,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明确回答了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人的目标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归根结底,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正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形成的标志。本书是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明确了人的存在方式,探究了人的本质属性,并提出了人的解放学说,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社会主义现实的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人民的现代化。现实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提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3] ,马克思书中的现实的人不是概念中的人,也不是纯粹理论上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活动的具体的人。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此概念去定义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7]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正是在中国当下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从事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现实的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所指的现实的人,是全体人类,全体劳动者。这是马克思的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的影响。

4.3. “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2013年就被首次提出,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国仍然在奋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8] 该理念的提出是受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影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联合体”中的个体是“自由人”,“联合体”并非“虚假的共同体”,它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并以个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既然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共同体”和“自由人的联合体”,那么共产主义必然建立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涉及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专门论述了“现实的个人”的解放问题。“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5] “现实的个人”就是活着的个体,现实的个人是“联合体”中的自由人,个人只有在“联合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自由人”是以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为基础和前提得。实现了个人的自由,才能实现全体人的自由与解放。

文章引用

杨念敏.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其新时代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On Marx’s Human Nature and Its Value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German Ideology[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540-15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58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7+16+505+515.

  2. 2. [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 [M]. 荣震华, 王太庆, 刘磊,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4: 312, 27-28.

  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89+516+525.

  4. 4. 马克思, 恩格斯. 论艺术与共产主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19.

  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22+146.

  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467.

  7.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17.

  8. 8. 陈培永.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M]. 人民出版社, 2018: 15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