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9  No. 10 ( 2020 ), Article ID: 38229 , 5 pages
10.12677/ASS.2020.91022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探究

李陈财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10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10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6日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教师和学生等个体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等需求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作为青年学子成长的重要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的“枢纽作用”,积极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教师与学生“二元联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个人成才梦与民族复兴梦“一脉同源”协同育人理念的形成,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

Explo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cai Li

Party Committee & President Offic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Oct. 6th, 2020; accepted: Oct. 19th, 2020; published: Oct. 26th, 2020

ABSTRACT

As a system,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influenced by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d by the main factors such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fluenced by personal needs and social needs, and so on.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dea of individual talent dream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dream, in order to cultivate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 从协同理论视角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系统 [2]。协同论认为一个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特点,系统会因一些因素的干扰而呈现无序性状态,外界力量对系统中各要素施加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内的要素才会呈现协调态势,从而达到有序状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众多,从环境影响角度看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从作用主体角度看有教师与学生,从个体与社会角度看有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等各个方面。因此,按系统理论,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多管齐下、协同用力,促使各个影响因素同向发力、同心相行。

2. 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德”,必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德性”,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 [4]。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其实反映出的就是一种“德”,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大学期间正是青年学子价值观、德行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年学子的思想活跃、成长的烦恼困惑也多,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学校风气、家庭氛围、教师言行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注重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协同育人效应,就很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必须要注重各因素、各方面的协同育人效应,让大学生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所在。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大学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要面对世界局势的复杂变化、面对时代发展的各种思潮激荡、面对人生成长中的各种困惑烦恼,有时难免迷茫、徘徊、无助,但是关键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拥有正确的看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协同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人生的成长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限于某一阶段、某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所提供的教育度和教育量,也不能局限于单向度的课堂教学和知识灌输 [5] ,而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素质、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的现状

3.1. 重视学校的阵地作用,忽视与家庭和社会的联动

现代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时间、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社会完备的教育有机系统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德育教育工程,受家庭、学校与社会等不同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只重视自身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与家庭、社会的联动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学校的协同教育理念淡薄,上级部门或社会对高校考核评价中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教育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高校自己“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二是家庭的协同教育欲望不强,大部分学生家庭往往是孩子没有问题时不联系学校,孩子出现问题了就责备学校,没有从一条战线上来对待与学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关系。三是社会的协同教育主体缺失,社会是大学生德育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最终都要在社会中实践,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各主体的教育责任没有明确,且缺乏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7] ,使得社会、家庭、学校间的教育脱节现象严重。

3.2. 重视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忽视专业的隐性教育

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往往忽视专业课程对学生德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毋庸置疑,思想政治课对于从理论层面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必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至关重要,但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也同样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要把理论讲得深刻、又要讲得生动,是许多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着没劲”的矛盾怪圈。大学生多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纯理论讲述,往往容易引起学生“故作反判”的心理,而在专业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当前高校专业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认识程度不高,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德育与自己无关,这种才德分离教育的模式,导致了专业教师对德育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正如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8] 二是理念引导不够,高校教育也常常把德育与才育分离,才育由专业教学承担、德育由思想政治教学承担,对专业课中融入“才”与“德”的协同教育理念较为缺乏。三是机制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校层面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与反馈评估体系缺乏对德才协同共育的引领。

3.3. 重视教师的传授功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一直主导着大学讲台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教师往往以完成学时为任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视学生为接受的容器,追求形式而疏离人性 [10]。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往往重视客观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道德评价。从教育属性看,运用现代教育评价指标中的分数作为标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意识形态角度,德育属观念形态的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其教学成效不仅要考核理论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其是否能把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随着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彼此交织,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学生往往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存在“有热情、无理性”的现象。高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深,缺乏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特别是在平台搭建和载体供给上还较为薄弱。大学生往往习惯于教育的服从与被动,对自我主体意识的认识不充分。

4. 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4.1. 着力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是关键。首先,从环境因素来看,家庭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堂。发挥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作用,就是要通过家风美德涵养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让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的微观载体中鲜活体现。高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函授工作站等形式,把家庭教育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党政工团协同推进,共同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保障作用。其次,学校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学处于“大中小”教育链的顶端,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发挥好“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与文化优势,搭架“大学、中学、小学”人才培育的协同立交桥。再次,社会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平台”。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之中,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志愿服务,在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协同教育强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互相结合,强调学校的组织和主导作用,同时强调三方面的协调、同步 [11]。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要注重战略目标的协同、任务分工的协同与资源载体的协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心、入行,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4.2. 着力推进教师与学生“二元联动”的协同育人模式创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与共同追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其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良好教育理念的体现和教育效果的取得,无不是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协同的交往与沟通来实现的。一方面,教师既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无形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健康发展,又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作出表率、付诸行动,这是最佳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无形教育,用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强大的人格力量、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要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德育功能。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自身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都是人类文明史中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 [12]。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彰显道德情操、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容,通过介绍专业发展史、专业领域著名人物,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思维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荣辱观念、劳动意识、创新品质和科学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学校中是班风、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群体,在社会上他们又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活跃者、积极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3. 着力推进个人成才梦与民族复兴梦“一脉同流”的协同育人理念形成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个体生命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根据 [13]。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有展现自我、成才进步,获得社会认同的渴望,促进大学生的主体价值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个人的成才梦就有了重要依托。因此,坚持个人成才梦与民族复兴梦“一脉同流”的协同育人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所在。高校要积极探索实施生活化德育模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熟悉度,引导学生从内心上增强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在探究生活、思考人生、专心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从广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大学生在个人成才梦的追求过程中,真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高校可通过开展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及需求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构建完善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培育体系。不断满求学生成长成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鲜活载体。在个人成才梦的追求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质上是一个从严私德、守公德到明大德的思想升华过程,有助于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将个人成才梦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

5. 结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对全社会各领域、各主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办学育人治校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又要为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联动育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应有之义。

文章引用

李陈财.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探究
Explo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09(10): 1602-160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0224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2. 曹顺, 丁志卫.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0(5): 108-111.

  3. 3. 丛培英.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性与实效性问题的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4): 552-554.

  4. 4. 朱善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N]. 人民日报, 2014-06-17(05).

  5. 5. 北京大学课题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全过程[J]. 河北学刊, 2010, 30(4): 173-177.

  6. 6. 刘梅.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形态[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9): 10-13.

  7. 7.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3(3): 4-8.

  8. 8. 赫尔巴特, 李其龙. 普通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9. 9. 王华荣. 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4): 62-64.

  10. 10. 孔明. 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1(1): 105-107.

  11. 11. 李运林.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9): 8-10.

  12. 12. 王金台. 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J]. 教育与职业, 2006(15): 129-131.

  13. 13. 李进. 论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 思想教育研究, 2006(4): 45-4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