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 08  No. 01 ( 2019 ), Article ID: 28997 , 10 pages
10.12677/GSER.2019.81011

Hot Research Progress in Tourism Attrac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Die Cheng, Jinping Lin*, Han Wang, Bin Liu, Zhujun Zhong

School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Feb. 2nd, 2019; accepted: Feb. 17th, 2019; published: Feb. 25th, 2019

ABSTRACT

As the material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potential of tourism productivity growth, tourism attraction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ourism attractions are expanding and the research field is growing. Based on the core journal articles of Elsevier and CNKI database,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tourism attrac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domestic tourism attractions mainly focus o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ecotourism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while foreign countries mainly focus on ecotourism resources and humanities tourism resources. Secondly,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s a commonly method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Domestic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ourism resources itself, such as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classification an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s, while foreign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erception research of “human”, in the form of interviews or questionnaires, related research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tourists’ perception. By comparing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attrac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raw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foreign tourism attractions, research methods and fields, we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tourism attractions research in China,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open up new fields of tourism attractions research,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

Keywords:Tourism Resources, Research Hotspots, Literature Analysis,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parison

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热点进展

成蝶,林锦屏*,王函,刘斌,钟竺君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19年2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17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25日

摘 要

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旅游资源备受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资源研究的对象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以Elsevier以及CNKI数据库的核心期刊论文为基础,搜集整理、梳理以及系统分析国内外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都普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而国外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领域。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研究,比如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分类及原则、开发及保护等,而国外研究侧重于“人”的感知研究,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旅游者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借鉴国外旅游资源研究方法及领域的优势弥补我国在旅游资源研究方面的不足,从而丰富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开拓旅游资源研究新的领域,为我国旅游资源研究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参考。

关键词 :旅游资源,研究热点进展,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旅游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 [1]。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相比较国外研究晚三十年,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游资源理论研究为旅游资源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客观的旅游资源评价又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提供给旅游业相关部门与企业具有充分科学依据的评价体系,让各级与旅游业相关的部门能够正确地认识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在经历了传统资源观、新资源观后,现在步入了全域旅游资源观时期。全域旅游资源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业态旅游资源 [2],这就意味着旅游资源对这三大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譬如红河州的工业文化遗产,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反而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但事实上,这些资源一旦被用于旅游开发,不仅能够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收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资源本身的保护。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研究是必要的。旅游资源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旅游资源保护观的形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与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因此新时期全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需要结合已有的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本文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梳理和系统分析旅游资源研究热点及进展,为将来旅游资源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

2. 概念界定

“旅游资源”一词的英文翻译为“tourism resource”,兼含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两层含义,因此在提到该词时,西方学者通常使用“旅游吸引物” (tourism attraction),而中国学者并未区别两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4]。而历年来,中国学者诸如郭来喜、张凌云以及俞金国等提出了数十种关于该词的定义,但最基本的要素都包括吸引性和经济性两个内涵。这里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3. 数据来源

本文国外的文献资料主要从Elsevier电子期刊和百度学术网络平台上检索获取,由于云南大学Elsevier网络平台的局限性,只能查阅到1995年及其以后的论文,故1995年以前的论文来源于百度学术。以“tourism attraction”关键词为篇名和主题,剔除不相关论文,最后得到392篇论文。国内的文献资料来源于CNKI,以“旅游资源”关键词为篇名,以地理学核心核刊为条件,共检索到453篇相关文献(图1)。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研究核心,利用关键词是研究某一领域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故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与手动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关键词进行统计。通过在网络平台上输入关键词检索获取相关论文,然后对论文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归纳,找出旅游资源研究热点。国内论文梳理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网络可视化分析得出分布图谱,从而统计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国外通过手动统计得出统计结果。

注:图中统计信息来源于Elsevier电子期刊、百度学术和CNKI学术期刊网。

Figure 1. Over the years th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m resources research published statistical chart

图1. 历年来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发文数量统计图

4. 国内外旅游资源的研究方法统计

通过对旅游资源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按照张书颖的分类方法 [5],将研究方法归纳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表1)。研究得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目前来看,定性分析方法是应用最广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资源调查、理论研究、文献综述等领域。它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访谈法,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整理资料,或者通过对专家和游客的访谈进行现象分析。定量类研究论文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学者们尝试建立各种模式和模型来评价和规划旅游资源,而统计分析中,层次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出现频率最高。在统计文献时发现,国外研究比国内研究更注重“人”的参与,因此,在进行一些旅游资源评价前,部分国外学者会研究游客的感知,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

Table 1.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表1. 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方法及主要应用方向

5. 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热点与比较

5.1. 国内外研究热点

5.1.1. 国内研究热点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以及郭来喜提出的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原则 [1],将关键词进行归类,得出各领域的关键词频数(图2)。经统计分析,旅游资源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以及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其中,地文景观主要集中于对地质公园的研究。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主要由文化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组成,文化旅游资源占了人类活动类旅游资源研究的6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生态旅游资源虽然没有被单独划分出来,但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专项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注:图中统计信息来源于CNKI学术期刊网。

Figure 2. Keywords distribution map of domestic tourism resources research

图2. 国内旅游资源研究关键词分布图

5.1.2. 国外研究热点

通过对文献篇名、摘要以及关键词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得出国外旅游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领域,此外,较多零散的文献表明,国外还注重对各种特殊旅游资源的研究,比如自然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旅游资源 [21]、北极旅游资源 [22]、天气旅游资源 [6]。与国内研究不同,遗产旅游资源研究占总研究的28%,占文化旅游资源研究的48%,成为文化旅游资源研究的热点(图3)。

注:图中统计信息来源于Elsevier电子期刊和百度学术。

Figure 3. Statistical chart of the theme of literature research on foreign tourism resources

图3. 国外旅游资源文献研究主题统计图

5.2. 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热点比较

5.2.1. 研究类型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类型逐渐丰富,目前的研究类型囊括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遗产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其中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类型。此外,研究体系在不断完善,从零散的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的研究,有的甚至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有关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首先,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经久不衰的关键,它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 [23]。其次,目前,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构成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7年文化旅游占国际旅游消费的39%。由于文化“culture”一词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学者都将遗产旅游资源视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2017年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UNWTO)对其提出了新的见解:文化旅游资源包括艺术和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烹饪遗产、文学、音乐、创意产业和生活文化及其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信仰和传统。这意味着文化旅游的研究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它不仅涉及资源而且涉及生活方式、创造力和“日常文化” [24]。国内外有关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具体体现在民族旅游资源 [25] [26]、遗产旅游资源 [27] [28] [29] 以及乡村旅游资源 [30] [31] 三大旅游资源的研究主题上。例如俞万源等人利用文化生态理论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研究。除此之外,还对特殊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国内如军事文化旅游资源 [32],国外如美食文化旅游资源 [33]、音乐文化旅游资源 [34]。

有关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首先,“生态旅游” (ecotourism)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它是指一种观览自然景物而不破坏观览景物的旅行 [35],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依赖于旅游资源但同时也促进旅游资源得以保护,是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融合体,是旅游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相融合发展的产物。早期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指纯自然的区域,例如“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园”、“野生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 [36]。其中,“公园”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领域,包括国家公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等一系列形式。截止2018年,国内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已涉及沙漠、海滨、湿地、气候、文化等生态旅游资源。21世纪以来,研究的实践应用逐渐加强,比如对生态旅游影响、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的研究。部分学者也尝试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某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开发潜力 [37] [38]。

我国与国外研究类型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起步时间以及侧重点两个方面。例如国内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侧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其次为遗产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国内文化旅游资源开始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比如文学旅游资源 [39]。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及文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例如王亚力以湘西凤凰为例研究了民族边界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40]。唐德彪等认为建立民族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是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41]。学者们针对不同文化资源而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模式。孙玉梅等人通过分析山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征,提出五种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42]。方远平通过研究河源市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联动互补开发模式和内涵增容开发模式 [43]。而国外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思想旅游最早起源于二战后的休闲旅游,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持续增长。以往的文化旅游资源一般只面向高教育高收入群体 [44],从九十年代初才开始面向大众市场。国外文化旅游资源研究范围比国内丰富,诸如博物馆、水族馆、艺术中心 [45]、音乐节、音乐会 [46]、歌剧、芭蕾、节日和集市 [47]、戏剧 [48] 等无形的资源都属于研究范围。国外侧重于遗产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其次注重民族及事件旅游资源的研究。另外,国外研究特别注重旅游者的感知与体验,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对旅游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回归分析 [44]、聚类分析 [49] 等方法进行研究。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差异。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正式始于1993年通过的《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文件之时,从此生态旅游的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得到认可,以政策的形式得以支持。生态旅游的研究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研究历史。由于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我国生态旅游研究53%集中于理论研究 [50],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而有关定量分析方法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6以前为萌芽阶段,研究成果较少;1996~2007年为起步阶段,研究以资源导向为主;2007年以后为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以管理导向为主。相比之下,国外研究更加成熟,例如生态旅游内涵、利益相关者、客源市场、目的地、影响和评估6个方面是国外生态旅游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则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 [5]。其次,国内外在生态旅游资源基础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国内除了将自然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基础的同时,将人文资源也视为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51] [52],认为民族文化能够构成“文化生态资源”。国外学者将自然资源视为生态旅游的核心 [53],很少涉及人文资源。但近年来国外研究范围逐渐向社区 [54]、教育 [55]、野生动植物资源 [56] 等领域拓展。目前,特定区域是国外研究的主要动向,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如哥斯达黎加、肯尼亚、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都是发展生态旅游成功的典范,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强调社区参与,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生态旅游地资源价值评估是国外研究热点之一,大多数学者采用条件价值法(CVM) [57]。而这种方法在国内却鲜见。

另外,地质旅游资源同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国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不如国内热门。地质旅游资源是我国研究热点之一。地貌不仅是构成景区的主体,它本身也是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 [16]。地质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我国地质旅游资源研究以“地质公园”为代表,其次是对特殊地貌的研究,如喀斯特地貌、风蚀蘑菇、海蚀柱等。地质公园作为开展地质旅游的主要载体,早期主要致力于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后来逐渐集中于地质公园的建设以及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 [58]。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地质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等实践问题是我国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热点。为科学正确的评价地质旅游资源,我国学者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综合分析法 [59]、问卷调查 [60]、层次分析法 [61] 等,都成功的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有关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研究也较为成熟。另外,对地质资源的开发多采用描述性的方法,主要从宏观 [62] (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和微观 [63] (具体区域地质旅游资源)两个角度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对策和建议。

5.2.2. 研究领域

国内外研究领域都在不断的扩展,都由理论和概念的研究逐渐转向实践应用类研究。其中价值研究、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例如Gustavo基于多准则评价方法对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高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估了一些具有最大旅游发展潜力的旅游目的地,以及确定了旅游景点活动的内在特征,建议该地发展旅游走廊 [64]。Aunkrisa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调查了泰国中部的克朗红树林旅游景点,总结了该地旅游资源的四个重要特征,并提出了该区要发展的四个关键点,其中一点就包括坚持可持续旅游 [65]。陈建波等从景观价值、健康价值、环境条件和开发条件四方面,选取了23个指标构建健康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66]。陈志永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以贵州天龙屯堡的旅游资源为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特征及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导致了乡村旅游业产权发展艰难 [67]。近年来,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都出现了新领域,比如对文学在旅游资源中的价值研究。于晓娟指出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为当地创造了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是作为吸引中国游客目光的重要基础。其次,诗歌可提升游客在时空维度上对景观的审美,创造超越诗意的体验。她用参与式观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旅游目的地并探讨古典诗歌在旅游中的作用 [39]。Nicola MacLeod研究了文学爱好者对旅游景点的选择,这些旅游者往往避开有组织的旅游景点进行个性化的旅游,利用旅游来加强自己对喜爱书籍的阅读。她强调了文学与旅游的相互依存关系,突出了想象力在旅游体验与回忆中的重要作用 [68]。

从研究时间顺序来看,国外日益减弱的研究领域正在成为我国热点研究领域。纵观我国旅游资源研究领域,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现状与分析是我国集中研究的领域。我国早在80年代就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建议,90年代开始转向资源开发与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模式,而后才将开发评价及保护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区域通过旅游资源评价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进而发展旅游产业。因此,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结构、资源保护、区划等研究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国外研究领域与我国有较大差异,国外更注重旅游者、当地居民和可持续发展等的研究,有关现状、问题以及建议和分析的研究趋势正在下降。国外大多数论文都是在旅游者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国外学者通过对旅游者的感知将资源划分为几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研究,而我国学者则是根据旅游资源性质或建立模型对旅游资源评分,在根据分值进行划分。我国虽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旅游者的体验感知,但调查群体和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很少有一千人以上的样本数量,且大都采用实地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而国外调查样本明显比国内多,有的甚至达六千以上,这就意味着研究的样本群体更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

5.2.3. 理论和方法

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对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而言,虽然定性研究以调查访问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但国内外定性研究所占比例都要高于定量研究,其中,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是最受欢迎的方法。在进入21世纪以后,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数量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研究也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之一。比如利用社交媒体上的地理标签照片来分析游客对旅游偏好以及当地旅游资源的影响因素 [69]。其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旅游资源的研究都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比如地理学、生态学、民族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学者们常使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旅游资源,比如心理学领域的文化记忆理论(也被称为集体记忆)。

通过梳理国内外旅游资源热点的相关研究,对比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国外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比国内起步早,且比国内成熟。由于我国旅游业比国外起步晚,导致研究时间较短,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相比国外薄弱,比如生态旅游,国外兴起于1983,而我国在90年代才兴起,文化旅游研究更比国外晚四五十年。这种局限性导致我国缺乏对旅游资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大多数研究都是引进国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国前期研究注重对旅游资源内涵和结构的探讨,90年代中期研究理论不断细化,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类型的研究,而后期理论研究却略显不足。特别是2010年以来,理论类研究论文减少幅度较大,纯理论类研究仅有任唤麟发表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上名为“核心旅游资源理论与实证研究”一篇论文 [8],大多数研究是通过对某地的旅游资源的分析,从而总结某一类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70]。而国外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处于不断地更新中,如法国对旅游资源研究方法经历了实证主义法、现象学理论以及系统“参与者”理论与“旅游者中心说”理论,而实证主义法仍然是我国旅游资源研究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某些国外流行方法如价值评价法在国内却鲜见。

6. 启示与建议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比国外晚,大多的理论与方法都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领域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总体来看,我国有关旅游资源的研究领域发展较为迅速,从引进和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到探索旅游资源新的发展增长点,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热点转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区划、价值研究等领域。

未来我国旅游资源研究应加强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应用,积极创新,鼓励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同时,还应强调与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对“人”的感知与体验的研究,比如游客、当地社区、相关旅游从业者以及政府部门。通过访谈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把握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真实想法和客观需求,为正确评价与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有利于找准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更好地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服务。其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相关研究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故步自封,应加强与国外的对比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成果为我所用,这也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我国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中,也包含了与发达国家进行的各种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41561031)。

文章引用

成 蝶,林锦屏,王 函,刘 斌,钟竺君. 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热点进展
Hot Research Progress in Tourism Attractions at Home and Abroad[J]. 地理科学研究, 2019, 08(01): 100-109.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19.81011

参考文献

  1. 1. 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范业正.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 地理学报, 2000(3): 294-301.

  2. 2. 冯新立, 任劲劲. 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热点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7, 29(1): 16-21.

  3. 3. 张广海, 王佳. 国内旅游资源研究进展述评[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4): 6-9.

  4. 4. 马雪萍. 旅游资源观念的发展演变及对上海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旅游科学, 1999(1): 8-11.

  5. 5. 张书颖, 刘家明, 朱鹤, 李涛.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01-1215.

  6. 6. Boulais, C.M. (2017) When Severe Weather Becomes a Tourist Attracti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in Storm-Chasing Tourism. Weather Climate and Society, 9, 367-376. https://doi.org/10.1175/WCAS-D-16-0038.1

  7. 7. Weaver, D.B. and Lawton, L.J. (2007) Twenty Years on: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Eco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8, 1168-1179.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7.03.004

  8. 8. 任唤麟. 核心旅游资源理论与实证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 33(3): 78-83.

  9. 9. 刘妍, 李晓琴. 基于游客感知的震后四川旅游资源吸引力及满意度评价[J]. 经济地理, 2010, 30(7): 1227-1232.

  10. 10. Garavaglia, V., Diolaiuti, G., Smiraglia, C., et al. (2016) Evaluating Tourist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 a Contribution to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 in Glacieriz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the Forni Glacier (Stelvio National Park, Italian Alp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 741-763.

  11. 11. Sorice, M.G., Shafer, C.S. and Ditton, R.B. (2006) Managing Endangered Species within the Use Preservation Paradox: The Florida Manatee (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 as a Tourism Attrac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7, 69-83. https://doi.org/10.1007/s00267-004-0125-7

  12. 12. 黄向. 系统动力学视角下我国自然旅游资源私有化影响机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08(5): 88-94.

  13. 13. Masud, M.M., Aldakhil, A.M., Nassani, A.A., et al. (2017)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Malaysia.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136, 104-112. https://doi.org/10.1016/j.ocecoaman.2016.11.023

  14. 14. Kim, H.N. (2018) The Economic Valuation of Change in the Quality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Choice Experiment Approaches. Sustainability, 10. https://doi.org/10.3390/su10040959

  15. 15. 安强, 杨兆萍, 徐晓亮, 时卉, 张璐. 南疆三地州贫困与旅游资源优势空间关联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4): 515-525.

  16. 16. 崔越, 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3): 86-89.

  17. 17. Hernández, J.M., Kirilenko, A.P. and Stepchenkova, S. (2018) Net-work Approach to Tourist Segmentation via User Generated Cont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73, 35-47.

  18. 18. Coghlan, A. (2012) Link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o Tourist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Australia’s Great Barrier Reef.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 41-58.

  19. 19. 刘传华, 张捷, 曹靖, 张宏磊, 田谆君, 王岚. 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在我国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综合评判中的应用[J]. 中国岩溶, 2008(2): 189-196.

  20. 20. 林文凯. 景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 2013, 33(9): 169-176.

  21. 21. Bentz, J., Lopes, F., Calado, H. and Dearden, P. (2016) Sustaining Marine Wildlife Tourism through Linking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and Zoning in the Wildlife Tourism Model. Marine Policy, 68, 100-107.

  22. 22. Wang, W., Chen, J.S. and Prebensen, N.K. (2018) Market Analysis of Value-Minded Tourists: Nature-Based Tourism in the Arctic.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8, 82-89. https://doi.org/10.1016/j.jdmm.2016.12.004

  23. 23. 张春丽, 刘鸽, 刘继斌.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1): 116-119.

  24. 24. Richards, G. (2018) Cultural Tourism: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Trend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36, 12-21.

  25. 25. 俞万源, 邱国锋, 曾志军, 肖明曦. 基于文化生态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7): 172-176.

  26. 26. 石惠春, 程国栋. 宁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 经济地理, 2003(3): 419-422.

  27. 27. 李振民, 邹宏霞, 易倩倩, 周琴. 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J]. 经济地理, 2015, 35(6): 198-201.

  28. 28. Garrod, B. and Fyall, A. (2000) 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 682-708.

  29. 29. Halewood, C. and Hannam, K. (2001) Viking Heritage Tourism: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565-580.

  30. 30. Laing, C. and Lewis, A. (2017) Exploring Clustering as a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Rural Communities: The Case of La Brea, Trinidad.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6, 184-195. https://doi.org/10.1016/j.jdmm.2016.03.006

  31. 31. 单福彬, 周静, 李馨. 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多层次评价——以辽宁赫图阿拉村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12): 196-202.

  32. 32. 谢莉. 衡山抗战军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索[J]. 热带地理, 2006(4): 365-369.

  33. 33. Nelson, V. (2016) Food and Image on the Official Visitor Site of Houston, Texas.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5, 133-140. https://doi.org/10.1016/j.jdmm.2015.12.001

  34. 34. Farsani, N.T., Shafiei, Z., Adilinasab, A. and Taheri, S. (2017) An Investigation of 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s Promoting Music Niche Tourism (Case Study: Isfahan, Iran).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4, 1-6. https://doi.org/10.1016/j.tmp.2017.07.006

  35. 35. Ceballos-Lascurain, H. (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Mexico Journal, 1, 13-14.

  36. 36. 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 生态旅游[M]. 武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7. 37. 朱国锋, 石培基.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优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3): 188-193.

  38. 38. 吕建树, 刘洋.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 湿地科学, 2010, 8(4): 339-346.

  39. 39. Yu, X. and Xu, H. (2016) An-cient Poet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54, 393-403.

  40. 40. 王亚力. 论民族交界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形成及开发——以湘西凤凰为例[J]. 经济地理, 2002(4): 492-496.

  41. 41. 唐德彪, 袁尧清. 建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必要性[J]. 世界地理研究, 2006(4): 94-99.

  42. 42. 孙玉梅, 秦俊丽.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 地理研究, 2011, 30(5): 845-853.

  43. 43. 方远平, 毕斗斗, 甘巧林. 河源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热带地理, 2008(5): 483-487.

  44. 44. Kim, H., Cheng, C.-K. and O’Leary, J.T. (2007)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ourism Cultural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8, 1366-1371.

  45. 45. Bonn, M.A., Joseph-Mathews, S.M., Dai, M., Hayes, S. and Cave, J. (2007) Heritage/Cultural Attrac-tion Atmospherics: Creating the Right Environment for the Heritage/Cultural Visitor.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5, 345-354. https://doi.org/10.1177/0047287506295947

  46. 46. Xie, P.F., et al. (2007) Gazing the Hood: Hip-Hop as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8, 1366-1371.

  47. 47. Kim, C.H., Cheng, C.K. and O’Leary, J.T. (2007)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ourism Cultural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8, 1366-1371.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6.09.023

  48. 48. Gomez-Casero, G. and Alba, C.A.J. (2018) Cultural Events: Case Study of a Theatre Festival as an Ele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9, 177-185.

  49. 49. Molinillo, S. and Japutra, A. (2017) Factors Influencing Domestic Tourist Attendance at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Andalusia, Spain.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6, 456-464.

  50. 50. 鲁小波, 李悦铮. 21世纪初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 经济地理, 2009, 29(6): 1018-1023.

  51. 51. 卢小丽, 武春友, Holly Donohoe.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 2006(2): 56-61.

  52. 52. 李会琴, 侯林春, 肖拥军. 黄土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2): 90-94.

  53. 53. Akama, J.S. (1996)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enya. Tourism Management, 17, 567-574. https://doi.org/10.1016/S0261-5177(96)00077-5

  54. 54. Doris, V.D.M. (1992) Ruschmann. Ecological Tourism in Brazil. Tourism Management, 13, 125-128.

  55. 55. Ioan, S. (2013) Ecological Tourism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Romania.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1, 235-240.

  56. 56. D’Lima, C., Welters, R., Hamann, M. and Marsh, H. (2016) Using Regional Geographic Scale Substitution to Value Coastal Wildlife Tourism: Implications for Stakeholder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128, 52-60.

  57. 57. Adamu, A., Yacob, M.R., Radam, A., et al. (2015) Economic Valuation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Yankari Game Reserve, Bauchi Nigeria.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0, 139-144. https://doi.org/10.1016/j.proenv.2015.10.025

  58. 58. 何小芊, 刘宇, 熊国保. 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 热带地理, 2015, 35(1): 130-138.

  59. 59. 申燕萍.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 68-71.

  60. 60. 张广胜, 王心源, 何慧, 夏林益.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 290-293.

  61. 61. 方世明, 李江风, 赵来时.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2): 285-288.

  62. 62. 王清利, 常捷, 张吉献. 地质旅游资源分类及开发利用初探[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 63-66.

  63. 63. 孙红霞.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4): 101-105.

  64. 64. Vázquez, G.A. and Solís, M.V.V. (2017) Evalu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Create a Tourism Corridor in the Plateau of San Luis Potosí, Mexico. Investigaciones Geográficas, Boletín del Instituto de Geografía, 94, 91-105.

  65. 65. Sangchumnong, A. (2018) 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Tourist Destination Based on the Creative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Klong Kone Mangrove Community, Thailand. 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 2452-3151.

  66. 66. 陈建波, 明庆忠.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健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34(4): 69-73.

  67. 67. 陈志永, 吴亚平, 李天翼.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阶段性演化与产权困境分析——以贵州天龙屯堡为例[J]. 热带地理, 2012, 32(2): 201-209.

  68. 68. MacLeod, N., Shelley, J. and Morrison, A.M. (2018) The Touring Reader: Understanding the Bibliophile’s Experience of Literary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67, 388-398.

  69. 69. Su, S., Wan, C., Hu, Y. and Cai, Z. (2016) Characterizing Geographical Preferenc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and the Local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a Using Geo-Tagged Photos on Social Media. Applied Geography, 73, 26-37.

  70. 70. 王章郡, 方忠权, 杜坤. 旅游资源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以从化市旅游资源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1, 34(6): 990-995.

  71.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