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4 No.04(2016), Article ID:19040,8 pages
10.12677/ML.2016.44022

Candice Cheung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Received: Nov. 5th, 2016; accepted: Nov. 17th, 2016; published: Nov. 25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pretations of relative clauses modifying proper names in Mandarin. It is proposed that a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individual-level relatives and stage-level relatives. It is further shown that individual-level relatives modifying proper names always yield a non-restrictive interpretation, whereas stage-level relatives modifying proper names always yield a restrictive interpretation.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two interpretations is identified as the semantic ambiguity of proper names, which can denote individuals as well as stages realizing an individual. Following this view, the paper offers a semantic account for the two interpretations available to relative clauses modifying proper names.

Keywords:Relative Clauses, Proper Names, Restrictive Interpretation, Non-Restrictive Interpretation

汉语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的语义分析

张志恒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5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7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5日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时的语义解读。我们认为应当区分个体性定语从句和阶段性定语从句,并且我们也进一步论证了个体性定语从句通常是非限定性解读,而阶段性定语从句则是限定性解读。造成这两种不同语义解读的直接原因是专有名词既可以指称客体又可以指称客体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的阶段。基于这样的假设,本文从集合论的角度详细论证了两种不同解读的语义实现过程。

关键词 :定语从句,专有名词,限定性解读,非限定性解读

1. 前言

限定性(restrictive)与非限定性(non-restrictive)是定语从句分类的一个重要考察标准。英语的定语从句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如(1a)所示,“who wears glasses”可以将名词短语的指称限定在戴眼镜的学生的集合,而排除其他的学生。这就是限定性定语从句。相反,在(1b)中的定语从句则没有这样的功能,它只是简单的描述“the student”的一种性质。这就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1) a. the student who wears glasses

b. the student, who wears glasses

Chao (1968) [1] 认为汉语的定语从句同样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差别。沿着这一思路,Huang (1982) [2] 以及Tsai (1994) [3] 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进一步论述了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在句法分布上的差别。譬如,在例(2)中,处于指示词之前和处于量词之后的定语从句就在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上存在对立。

(2) (那三位)戴眼镜的(那三位)先生

但是,最近几年的研究却普遍认为,汉语的定语从句在句法上并无这样的对立,而是以限定性为主(Lin 2003 [4] ;Del Gobbo 2001 [5] ,2003 [6] ,2004 [7] ,2005 [8] ,2010 [9] ;Zhang 2001 [10] ;石定栩2010 [11] ;Lin和Tsai 2015 [12] 等)。也就是说,无论在指示语前还是在量词之后,定语从句都是限定性的。

然而,这并不代表汉语中完全不可能有非限定性从句。Lin和Tsai (2015) [12] 就认为,用于修饰专有名词的定语从句就有非限定性的解读,如(3)所示。但是,Del Gobbo (2001) [5] 、Zhang (2001) [10] 以及石定栩(2010) [11] 等仍坚持这里的定语从句只有限定性解读。

(3) 很喜欢音乐的张三

本文将在Lin和Tsai (2015) [12] 的研究基础上,再次考察这种修饰专有名词的定语从句,并且区分出含有个体性谓词(individual-level predicate)的定语从句和含有阶段性谓词(stage-level predicate)的定语从句(为论述方便,本文将称前者为“个体性”定语从句,后者为“阶段性”定语从句)。本文认为,“个体性”定语从句的确是非限定性的,而“阶段性”定语从句却是限定性的。基于这样的事实,本文更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对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对立的成因做了初步的解释:造成这样一种对立的原因并不在于定语从句,而在于名词短语本身的语义特征。

2. 前人研究

Del Gobbo (2001) [5] 和Zhang (2001) [10] 认为汉语中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的时候,只能得到限定性解读。而Lin (2003) [4] 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当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的时候,定语从句可以得到非限定性解读。他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定语从句中的谓词所具有的意义特征不同时,句子的可接受度存在很大差异。请比较(4)和(5)中的两组句子。

(4) a. 向来就不爱读书的小明现在也开始读起书来了。

b. 说也奇怪,不爱吃牛排的张三竟然也点了牛排。

c. 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终于觉醒了。

(5) a. *坐在草地上的张三很喜欢抽烟。

b. *现在没空的李四正在写博士论文。

c. *刚刚在煮饭的玛丽突然跌倒在地上。

在例(4)中的三个句子都包含着一个个体性谓词。这种谓词都表达一种长期、稳定的特征。这时定语从句主要是来描写被修饰的专有名词的一个特征的,看起来并没有起到限定的作用。但是,当定语从句中的谓词变成了阶段性谓词,也就是那些表达暂时性和瞬间性特征的谓词,那整个句子就会变得很难接受。由此,Lin (2003) [4] 提出了一个定语从句非限定性用法的一个充分条件:

(6) 当定语从句描述的是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时,即定语从句包含个体性谓词,那么该定语的语义解读是非限定性意义的(Lin 2003: 223 [4] )。

石定栩(2010) [11] 认为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时,不论是阶段性定语从句,还是个体性定语从句,其语义解读都是限定性的。在他看来,下面句子中相关名词短语的定语从句修饰语都是限定性解读。

(7) a. 你们会看到跑得更快的刘翔。

b. 到了山顶才发现,远看像一位妇人的望夫石更像一棵耸立的大树。

c. 婆婆眼里的桂荣是个又贤惠又能干的好媳妇。

他认为例句中的专有名词虽然在现实世界中都只有一个,语义上是一个独元集。但是有了定语从句修饰之后,可以构成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的集合。例(7a)中,从时间维度上构建了至少包括三个“刘翔”的集合,即过去“跑得很快的刘翔”,现在“跑得没有以前快的刘翔”和将来“跑得比过去更快的刘翔”。例(7b)中的“望夫石”,从空间维度构建了一个包括至少两个成员的集合,即远观时的“望夫石”和近观时的“望夫石”。而例(7c)则从认知上构建了一个“桂荣的形象”集合,这个集合中包含了不同人眼中的“桂荣”的不同形象。“婆婆眼里的桂荣”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所以,这些定语所起的作用是“缩小中心语的所指范围”,因此在语义上都是限定性的解读(石定栩2010:326 [11] )。

此外,他虽然同意Lin (2003) [4] 的观察,也认为个体性定语从句和阶段性定语从句在修饰专有名词的时候,接受度存在差异,但并不认为这种差异是定语从句的性质导致的,而是由于定语从句表达的时间和主谓语表达的事件不匹配造成的。他认为例(8)的句子接受度很低,其原因在于主语“张三”是一个由定语从句所述的偶发事件“坐在草地上”区分出来的子集,但同时谓语表达的却是一个经常性的行为。这种偶发性和经常性的对立,如果缺乏合适的语境,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8) *坐在草地上的张三很喜欢抽烟。

但是,如果修饰专有名词的定语从句表达一个特定或者偶发事件,也就是说当定语从句为阶段性定语从句的时候,而同时主句谓语描述的也是偶发事件,那么句子就很通顺,如(9)所示。

(9) 正在静坐运功的周伯通突然大叫一声,跳了起来。

因此,在石定栩看来,无论是个体性定语从句还是阶段性定语从句都是可以修饰专有名词,只是要保持与主句谓语在事件表达上的一致性。

考虑到石定栩的研究,Lin和Tsai (2015) [12] 从语义角度解释了阶段性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时有限定性解读的现象,但仍然坚持个体性定语从句可以是非限定性的。根据Carlson (1977) [13] 的研究,名词的指称可以分为三类:个体(individuals),阶段(stages)和种类(kinds)。个体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事物;阶段则是指个体的“时空片段”(time-space slides),也就是个体在具体时间或空间上的表现;而种类指的是事物的种属。据此,Lin和Tsai认为,专有名词除了可以指称个体之外,还可以指称一个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集合。正是由于专有名词在指称上具有这两种可能性,才造成了修饰专有名词的定语从句具有限定性解读的现象。我们以(7a)为例进行说明。在这里,专有名词“刘翔”可以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个体,即中国著名的男子跨栏运动员,也可以是由处于不同时间/空间中的“刘翔”(昨天的刘翔、未来的刘翔、运动场上的刘翔、运动场外的刘翔,等等)所构成的集合。而定语从句“跑得更快的”则是从这个集合中挑选出了某一个特定阶段的“刘翔”,即“未来的刘翔”。很明显,这样的语义组合会带来限定性的解读。

同时,Lin和Tsai认为个体性定语从句具有非限定性解读,如(10)所示。这里的定语从句只是用来描述专有名词的一个恒定不变的特征,并不涉及不同时间/空间上个体的变化。

(10) a. 有着一头乌溜头发的刘小姐其实是位模特。

b. 具有黑人血统的奥巴马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

c. 是女人的我们觉得是男人的你们得走。(转引自胡晓亮2008:50 [14] )

所以,当(10a)的语境中只有一个“刘小姐”,定语从句的作用只是描述“刘小姐”的某个特征。从语感上讲,我们并不会觉得是拿“刘小姐”头发特征和她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性定语从句应该是非限定性解读。同理,(10b)中“具有黑人血统的奥巴马”并不会和“不具有黑人血统的奥巴马”进行对比。(10c)更能说明这一点。一般来说,人从性别上只区分两种,男人和女人。当主语“我们”受到定语从句的修饰后,不可能引出两个对立的语义集合,即“是女人的我们”和“不是女人的我们”。这时候,个体性定语从句的作用并非是进一步限制主语的范围,而是说明和描述某个特征。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非限定解读。

总的来说,文献上对于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石定栩(2010) [11] 等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只能得到限定性解读,而Lin (2003) [4] 以及Lin和Tsai (2015) [12] 认为除了有限定性解读之外,还可以具有非限定性解读,尤其是当定语从句为个体性定语的时候,最容易得到非限定性解读。

3. 定语从句的类型和语义解读的对应

在上一节中,我们回顾了前人的研究,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用更多的语料来证明Lin和Tsai (2015) [12] 的看法是基本正确的,并明确提出定语从句的类型与语义解读是严格对应的,即个体性定语从句是非限定性解读,而阶段性定语从句是限定性解读。

被个体性定语从句修饰的专有名词和被阶段性定语从句修饰的专有名词,其语义表现并不相同。请比较(11)和(12)两例中的句子。

(11) a. #很爱吃牛排的张三从来不爱吃牛排。

b. #是一个英雄的张三不是英雄。

(12) a. 婆婆眼里很爱吃牛排的张三从来都不爱吃牛排。

b. 在小红心中是一个英雄的李四不是英雄。

例(11a-b)中的个体性定语从句表达专有名词内在的、长久的特征。因此,一旦在主句谓语上否定这种特征,就会造成意义上的不一致,导致句子听起来非常古怪。与之相反,例(12a-b)中的阶段性定语从句,只是表达专有名词的某一个阶段的特征,譬如说,婆婆眼里的“张三”以及小红心中的“李四”,而不是不同阶段组成的一整个客体“张三”和“李四”。所以,否定主句谓语表达的整个客体的特征,不会和定语从句表达的某个阶段的特征起冲突。

从这组对立的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个体性定语从句只是描述专有名词的特征,并不涉及对某个集合的限定,所以从语义上讲,是非限定性的;而阶段性定语从句则表达专有名词某个阶段的特征,而专有名词本身亦能看作是某个客体不同阶段的一个集合,那么阶段性定语从句就对这个集合起到了限定的作用,所以是限定性的。

如果我们的上述分析和假设是正确的话,那么当同一个专有名词在受到不同类型定语修饰的时候,应该表现出不同的语义解读。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如(13a-b)所示。

(13) a. 喜好饮啤酒的奥巴马成为首个在白宫自酿啤酒的总统。(《羊城晚报》2012年9月3日A10版)

b. 正在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奥巴马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根据白宫提出的议案,美国政府必须在外国情报监控法庭的授权许可下才能向电话公司索要与恐怖活动嫌疑人有关的通话记录。(《人民日报》2014年03月27日22版)

在例(13a)中,个体性定语从句“喜欢饮啤酒的”表达的是一个恒定的特征,不会区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它所修饰的“奥巴马”是一个客体,我们并不期待这里有不同阶段的“奥巴马”,其中一个喜好饮啤酒,而其他的则不喜好饮啤酒。所以这里的定语从句应该是非限定性的。但例(13b)则不同,定语从句“正在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是一个阶段性定语,因为“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时间上具有特定期限,在空间上是只在“荷兰海牙”这个地方举行。这时候主语“奥巴马”指称的并非是单一的个体,而是Carlson (1977) [13] 所说的“阶段”。于是,我们可以把“奥巴马”这个专有名词看作由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奥巴马”所组成的集合。而句子中的阶段性定语从句,由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奥巴马”所组成的集合中,挑选出在海牙参加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奥巴马”,所以从语义上讲是限定性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在例(14)中的阶段性定语从句也是限定性的,表示的只是刚刚摆脱政府部门危机这个阶段中出现的“奥巴马”。这时候,专有名词在语义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由很多不同阶段的“奥巴马”构成的集合。这时候定语从句,可以引出其他的对比成员,比如:{刚就任总统的奥巴马,正在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奥巴马,刚刚摆脱政府部分部门危机的奥巴马…}。阶段性定语的作用就是从这个集合中挑选一个合适的成员出来,所以起到的是限定作用。

(14) 刚刚摆脱政府部分部门危机的奥巴马发表讲话,呼吁国会两党协同努力通过移民改革法案。(《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日21版)

这种限定性解读,在阶段性定语从句相互对比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例(15)中,第一个阶段性定语从句表示过去对待欧洲的态度很不好的拉姆斯菲尔德。而第二个阶段性定语从句表示当前对待欧洲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弯的拉姆斯菲尔德。所以,阶段性定语从句正是在不同阶段的“拉姆斯菲尔德”的集合中挑出这两个相应的阶段。正因为阶段性定语从句挑出的是前后两个阶段的“拉姆斯菲尔德”,他们具有对欧洲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也不是不合理的。

(15) (拉姆斯菲尔德)也自嘲说那个曾指责过“老欧洲”的拉姆斯菲尔德是“老拉姆斯菲尔德”,言外之意是他现在已经是对“老欧洲”改变了态度的“新拉姆斯菲尔德”。(《人民日报》2005年2月23日3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定语从句在修饰专有名词时,不光有限定性解读,也有非限定性解读,而且这两种解读分别对应阶段性定语从句和个体性定语从句。

4. 形式语义分析

目前,我们已经论证了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时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解读。基于Lin和Tsai (2015) [12] 对专有名词的语义分析,我们进一步认为,这两种语义解读来自于专有名词本身的指称歧义。

根据Matushansky (2006) [15] 的观点,Lin和Tsai (2015) [12] 认为专有名词的语义类型和普通光杆名词一样,都是 类型。二者的差別只在于,专有名词是一个只包含所指客体的独元集,如(16a)所示,而普通光杆名词包含两个或以上的集合成员,如(16b)所示。

(16) a. ⟦张三⟧ = λx. x = 张三个体

= {张三}

b. ⟦学生⟧ = λx. x是学生

= {张三,李四,王五 …}

据此,我们可以演示“喜欢饮啤酒的奥巴马”这一名词短语的语义是怎样组合而成的。根据Lin和Tsai (2015) [12] 的分析,这个名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如(17)所示,在DP中心语位置有一个Iota空算子,作用是将具有 语义类型的性质(property)转化(type-shift)为一个 类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句法结构,名词短语的语义组合就如(18)所示。

(17)

(18) a. ⟦NP1⟧ = ⟦奥巴马⟧ = lx. x = 奥巴马个体

b. ⟦CP⟧ = λx. x 喜欢饮啤酒

c. ⟦NP2⟧ = λx. [⟦CP⟧(x)=1 & ⟦NP1⟧(x)=1]

= lx. x 喜欢饮啤酒 & x = 奥巴马个体

(谓词修饰规则predicate modification rule,见Heim和Kratzer 1998 [16] )

d. ⟦DP⟧ = i x. x喜欢饮啤酒 & x = 奥巴马个体

从集合角度来看,这样的语义组合就会得到一个非限定性解读。在(18)中,定语从句CP的指称可以看作是喜欢饮啤酒的所有个体的集合,记作集合A,如(19a)所示。而NP1里的专有名词如前所述,是一个只有一个成员的独元集,记作集合B,如(19b)所示。NP2表示的是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记作集合C,如(19c)所示。然后通过交集运算,C其实等同于集合B,仍是一个只包含单一成员“奥巴马”的独元集。

(19) a. 集合A = {x: x 喜欢饮啤酒}

b. 集合B = {奥巴马}

c. 集合C = 集合A ∩ 集合B = {奥巴马}

d. 集合C = 集合B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专有名词前面有了个体性定语从句修饰,但定语从句并没有改变专有名词指称的集合B的范围,最后的指称还是专有名词本身。也就意味着个体性定语从句并不影响专有名词最终的指称。所以,这时候的个体性定语从句在语义上得到非限定性的解读。

我们再来看定语从句限定性解读的语义推导。Lin和Tsai (2015) [12] 认为,专有名词既可以指称个体,还可以指个体的阶段(Carlson 1977) [13] ,如(20)所示。

(20) ⟦张三阶段⟧ = λx. R(x, 张三个体)

上式中的字母R表示的是一种实现关系(realization relation) (Carlson 1977) [13] ,意思是x是个体“张三”的一种实现,或者说是某个具体的阶段,可以理解为某个特定时间/空间中的个体“张三”。所以,这时候专有名词“张三”指称组成个体“张三”所有阶段的集合。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语义上推导出“跑得更快的刘翔”的限定性解读。这个名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和被个体性定语从句修饰的专有名词的句法结构是一样的,如(21)所示,而它的语义组合则如(22)所示。

(21)

(22) a. ⟦NP1⟧ = ⟦刘翔阶段⟧ = lx. R(x, 刘翔个体)

b. ⟦CP⟧ = λx. x 跑得更快

c. ⟦NP2⟧ = λx. [⟦CP⟧(x)=1 & ⟦NP1⟧(x)=1]

= lx. x 跑得更快 & R(x, 刘翔个体)

d. ⟦DP⟧ = i x. x 跑得更快 & R(x, 刘翔个体)

从集合论的角度看,阶段性定语从句CP指称的是所有“跑得更快的”个体的集合,记作集合A。但和个体性定语从句的情况不同,这里的专有名词并非是只有一个成员的独元集,而是一个包含多个成员的集合,比如包含“2014年之前的刘翔”、“2015年之后的刘翔”和“2016年之后的刘翔”,记作集合B。NP2同样表示的是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记作集合C。集合运算之后,交集C其实就成了集合B的一个真子集,二者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而是包含关系,C ⊆ B。所以,这时候就可以得到限定性的解读。

(23) 集合A = {x: x 跑得更快}

集合B = {x: R(x, 刘翔个体)}

集合C = 集合A ∩ 集合B

= {2015年之后的刘翔, 2016年之后的刘翔}

集合C比集合B小:限定性解读

5. 结论

本文用一系列语言事实论证了汉语中确实存在着非限定性的定语从句,即包含个体性谓词并修饰专有名词的定语从句。同时,本文也显示出当定语从句包含阶段性谓词并修饰专有名词的时候,就会具有限定性解读。在Lin和Tsai (2015) [12] 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对这两种不同的解读从语义上给出了合理的分析论证。我们指出,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是由专有名词本身的歧义造成的,即它既可以指称唯一的客体,还可以指称客体的多个阶段的集合,前者是一个独元集,而后者是可以包含两个或以上成员的多元集合。如果修饰专有名词的是个体性定语从句,那么这个专有名词就是一个指称客体的独元集;如果修饰专有名词的是阶段性定语从句,那么这个专有名词就是一个指称阶段集合的多元集。正是由于这样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在语义上推导出非限定性和限定性两种解读。

致谢

本文的初稿曾在“第五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2015 年12月12~13 日)上宣读。在写作过程中,感谢以下各位跟笔者进行有用的讨论:黄居仁、Richard Larson、李昊泽、林若望、刘辰生、石定栩、蔡维天,也感謝《现代语言学》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本研究获香港理工大学中央研究基金(Central Research Grant)项目“Nominal Modification in Sinitic and Iranian Languages and the Nature of Attributive Markers”(编号:G-YBR7)的资助,特此致谢。

文章引用

张志恒. 汉语定语从句修饰专有名词的语义分析
A Semantic Analysis of Relative Clauses Modifying Proper Names in Mandarin[J]. 现代语言学, 2016, 04(04): 207-214.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6.4402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Chao, Y.R.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 2. Huang, C.-T.J.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PhD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3. 3. Tsai, W.-T.D. (1994) On Economizing the Theory of A-Bar Dependencies. PhD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4. 4. Lin, J.-W. (2003) On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in Mandarin Chinese. Tsing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33, 199-240.

  5. 5. Del Gobbo, F. (2001) Appositives Schmappositives in Chinese. In: Irie, M. and Ono, H., Eds., UCI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7, Irvine Linguistics Students’ Association, Irvine, 1-25.

  6. 6. Del Gobbo, F. (2003) Appositives at the Interfac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akland.

  7. 7. Del Gobbo, F. (2004) On Prenominal Relative Clauses and Appositive Adjectives. In: Schmeiser, B., Chand, V., Kelleher, A. and Rodriguez, 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 Cascadilla Press, Somerville, 182-194.

  8. 8. Del Gobbo, F. (2005) Chinese Relative Clauses: Restrictive, Descriptive or Appositive. In: Brugè, L., Giusti, G., Munaro, N., Schweikert, W. and Turano, G., Eds., Contributions to the XXX Incontro di Grammatica Ge-nerativa, Cafoscarina, Venezia, 287-305.

  9. 9. Del Gobbo, F. (2010) On Chinese Appositive Relative Clauses.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9, 385-417. http://dx.doi.org/10.1007/s10831-010-9065-9

  10. 10. Zhang, N. (2001) On the Absence of Nonrestrictive Relatives in Chinese. Ms., ZAS, Berlin.

  11. 11. 石定栩. 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5): 323-328.

  12. 12. Lin, J.-W. and Tsai, W.-T.D. (2015) Restricting Nonrestrictive Relatives in Mandarin Chinese. In: Li, A., Simpson, A. and Tsai, W.-T.D., Eds., Chinese Syntax in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00-127.

  13. 13. Carlson, G. (1977) Reference to Kinds in English.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14. 14. 胡晓亮. 英汉关系分句的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5. 15. Matushansky, O. (2006) Why Rose Is the Rose: On the Use of Definite Articles in Proper Names. In: Bo-nami, O. and Cabredo Hofherr, P., Eds., Empirical Issu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6, 285-307.

  16. 16. Heim, I. and Kratzer, A. (1998) 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 Blackwell, Malden.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