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8144 , 8 pages
10.12677/ML.2022.101011

许渊冲翻译理论在唐诗中的应用

孙萌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29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14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21日

摘要

许渊冲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作为中国文学的奠基者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翻译不仅仅是建立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许渊冲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对我们翻译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并受到了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在唐代达到了最高水平。许渊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把中国诗歌进行英法文互译的翻译家,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他翻译的唐诗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欣赏唐诗的优美之处,高度弘扬了中国文化。

关键词

许渊冲,翻译理论,唐诗

Xu Yuan 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ang Poetry

Meng Su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Nov. 29th, 2021; accepted: Jan. 14th, 2022; published: Jan. 21st, 2022

ABSTRACT

Xu Yuan Cho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ors in China. 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 has provided us with a steady stream of power.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based on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but also can promote deeper cultural exchanges. As a communicator of Chinese culture, Xu Yuan Cho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translation studie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romantic style of poetry, which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in the Tang Dynasty. Xu Yuan Chong is the only one in the world who can translate Chinese poetry from English to French.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particular, the Tang poems translated by him can make us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Tang poems more deeply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Xu Yuan Chong, Translation Theory, Tang Poem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诗歌以精炼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意境,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的家国情怀等等。把中国文化传入世界是翻译家光荣的使命,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唐诗的魅力。

然而诗歌翻译不是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把原文的表现形式、内在含义、风格、韵律等方面完全体现出来。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可见诗歌翻译的难处。但是中国翻译家仍然迎难而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传承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理论。许均教授将其理论核心概括为“美化的艺术”后,在《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向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提问。许渊冲明确指出,他的翻译理论是“著名译者的理论或经验”,也适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而发展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三美”借鉴了鲁迅在文学中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对译文美的标准。“三似论”是受傅雷“神似”说的启发,“三化”对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中的“化境”来说,“三之论”主要是受王国维成熟艺术三个方面的启发,“艺术论”继承了朱光潜的艺术境界论,“创作论”得益于郭沫若的“好译胜于创造” [1]。

2.1. 许渊冲的翻译本体论——“三美”理论

许渊冲的翻译成就举世瞩目。他这一生已把将近3000首中国诗歌翻译成英文或者法文。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工作60余年,80年代开始翻译唐诗。童年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让许渊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渊冲的古诗英译在各大出版社出版,这也让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例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许渊冲的译著《唐诗三百首》(2000)、《宋词三百首》(2004)、元代三百首(2004),以及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大连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也出版了他的古诗译本。在这个过程中,许渊冲不断超越自我,反复修改翻译作品,追求更理想的翻译。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一个没有终结艺术的世界,他也认为翻译应该达到一个目标,即“新译应尽可能与旧译不同,应尽可能优于旧译”。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这些翻译理论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侧重于对翻译主体、翻译效果、翻译方法、翻译目的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总之,随着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的成长,他凭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对中国文化传播的热情、对学习实践的勤奋,以及广阔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全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不断推动中国翻译领域到达新的高度,也促使许多翻译家对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1978年,洛阳外国语大学出版了许渊冲的《毛泽东诗词42首》英法译本。在序言中,许渊冲首次提出诗歌翻译应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形成了“三美”理论的雏形。这也是许渊冲首次将中国古诗系统地译成英文的成功举措,也为许渊冲翻译理论发展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的四十二首诗》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三美”的翻译理论 [2]。南京大学徐军教授评价说:“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被收入外国的文学经典丛书,许渊冲是国内第一人也为中国文化登上世界文坛宝座开辟了道路,也可以说是本世纪成功的翻译家之一。”“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唐诗的本体论。“三美”是指意美、形美、音美。我们在翻译诗歌时应尽量同时使用它们。“三美”理论是许渊冲翻译的核心理论之一。“三美”理论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是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本体论部分。鲁迅先生曾在《中国文学史纲要》的《从词到文章》中说:“学一个字,要三样东西。念诵闻声,观其形,心知其义,三义合用。一字功德尽在文中……故有三美:一是意美,动人心;二是声美,动耳;三是形美。” [3] 鲁迅告诉我们,学汉字要用耳朵,认识汉字的发音,用眼睛观察汉字的形状,用心领悟汉字的含义,我们要时刻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基于文字的生动组合,才能创造一篇优秀的文章。一篇生动的文章必须是意美、音美、形美的有机统一。受鲁迅“三美”思想的启发,许渊冲也用鲁迅的思想来翻译唐诗,并指出唐诗的翻译也应“弘扬原文之美、包括音美、形美、意美”。唐诗的翻译语言在三美中最为典型。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诗必须以意美、音美、形美为媒介。林语堂说诗歌是“文字精神是作者供给的,因为如果在最好的作品中作者的思想和性格是完全自然融合的,那么一旦与他们固有的性格分离,他们就会瞄准他们的精神,只有文字的优美,是不能自生自灭的”。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理论。许均教授将其理论核心概括为“美化的艺术”后,在《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向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提问。许渊冲明确指出,他的翻译理论是“著名译者的理论或经验”,也适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而发展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三美”借鉴了鲁迅在文学中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对译文美的标准。然而,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音美”与“音似”多半是矛盾的,并且远远大于它们相同的时候,所以到底翻不翻译唐诗的音律一直是两大翻译学派的争论焦点。有一类主张翻译唐诗的自由形式,这也意味着不考虑原诗的韵律。另一方认为唐诗的翻译一定不能自由地翻译,许渊冲先生是另一方的成员之一,否则这首诗就不能称其为诗歌了。

许渊冲还继承了郭沫若的比喻,“诗有一定的风格、一定的韵律、一定的诗的要素构成。如果把以上都取消了,那么翻译就会特别平淡,看起来不像诗。”他引用了郭先生的一个经典比喻:“一杯伏特加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你必须给他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充实。”许渊冲也认为郭沫若的比喻特别贴切,“散文译诗就像把酒换成水一样。白开水虽然可以解渴,但当人们需要高端的精神饮品时,白开水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

诗歌翻译有时会出现意美、音美和形美之间的矛盾。为了考虑音美,意美将被丢弃。有时当涉及到意义时,没有办法保证形式的完美。许渊冲是这样描述意、音、形之间的关系的:“‘三美’中,‘意美’是重中之重,‘音美’次之,‘形美’次之,是排在第三的。”接下来,他说,“我们要传达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也要表达出诗词的形美,力求做到‘三美’的完整性。如果三者不能同时做到,那么首先不要形似,也不必求声似,但一定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美。”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洁的“形美”都是必要条件,但“意美”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许渊冲要求自己在传达“音美”和“形美”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

因此,“意美”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在传达原文的意思时不仅要表达出字面的意思,还要表达出原诗的深层含义,这充分考验译者对这首诗的理解程度,怎样借助英文单词表达出原文的意境是尤为重要的。以许渊冲翻译的《江雪》为例:

Fishing in snow

Liu Zongyuan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这首诗是柳宗元创作的其中之一,也是一首五言绝句。其表达的意境也是叹为观止。柳宗元贬到柳州之后,他的精神萎靡不振,于是才想到借助山水抒发自己抑郁的心情。柳宗元把山水的幽静孤苦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作者因为贬官而孤冷寂寞的心情。《江雪》中诗人只用20个字就描绘出幽静清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情景。

意境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景物,景物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了意境,两者相辅相成。这首诗的景物有“千山”、“鸟”、“万径”、“人”、“孤舟”、“渔翁”,如果想要准确表达出原诗孤冷寂寞的意境,就要用贴切的英文单词表达出来。许渊冲的翻译恰好体现出这一特点。

原诗前两句是对偶句,“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踪灭”,其中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虽然“绝”和“灭”是动态的描写方式,但是也是为了衬托出“飞绝”和“踪灭”的静态形式。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是用原诗的动词翻译成名词,这样可以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意境之情。许渊冲用的是否定形式表达出寂静清冷之情,许渊冲翻译的译文和原诗出现的景物如出一辙,包括hill、bird、path、和man。从原文中的“千山”和“万径”可以看出,许渊冲的译文更加规范。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和“径”前面修饰的“千”和“万”都不是特别具体的数量词,而在我们汉语当中只是表示数量多的意思,但是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把“千山”译成thousand peaks,这个明显就不符合原诗的意境,属于死译。许渊冲却把“千山”翻译成了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这个译文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对仗,而且也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远处连绵不断的雪山、人们脚下的道路因为积雪的原因而停滞不前的即视感。再来看诗的后两句许渊冲的翻译“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一叶孤舟,一个渔翁,这两个是原诗最后的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体现的“独”字,许渊冲翻译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抓住了作者因为贬到柳州没有家人亲戚朋友的陪伴而产生的孤独之情,并且还以lonely作为点睛之笔,既体现出前两句产生空旷孤寂的外部环境,又表达出作者因为贬官而产生的孤独之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许渊冲在后两句用的都是一般进行时,描绘出了一幅在孤舟垂钓,空旷无人的感觉,也为江雪的景物添加了生气,使这幅图拥有了动感之美,提升了整首诗的意境美。

因此,“意美”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在传达原文的意思时不仅要表达出字面的意思,还要表达出原诗的深层含义,这充分考验译者对这首诗的理解程度,怎样借助英文单词表达出原文的意境是尤为重要的。以许渊冲翻译的《江雪》为例:

Fishing in snow

Liu Zongyuan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这首诗是柳宗元创作的其中之一,也是一首五言绝句。其表达的意境也是叹为观止。柳宗元贬到柳州之后,他的精神萎靡不振,于是才想到借助山水抒发自己抑郁的心情。柳宗元把山水的幽静孤苦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作者因为贬官而孤冷寂寞的心情。《江雪》中诗人只用20个字就描绘出幽静清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情景。

意境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景物,景物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了意境,两者相辅相成。这首诗的景物有“千山”、“鸟”、“万径”、“人”、“孤舟”、“渔翁”,如果想要准确表达出原诗孤冷寂寞的意境,就要用贴切的英文单词表达出来。许渊冲的翻译恰好体现出这一特点。

原诗前两句是对偶句,“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踪灭”,其中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虽然“绝”和“灭”是动态的描写方式,但是也是为了衬托出“飞绝”和“踪灭”的静态形式。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是用原诗的动词翻译成名词,这样可以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意境之情。许渊冲用的是否定形式表达出寂静清冷之情,许渊冲翻译的译文和原诗出现的景物如出一辙,包括hill、bird、path、和man。从原文中的“千山”和“万径”可以看出,许渊冲的译文更加规范。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和“径”前面修饰的“千”和“万”都不是特别具体的数量词,而在我们汉语当中只是表示数量多的意思,但是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把“千山”译成thousand peaks,这个明显就不符合原诗的意境,属于死译。许渊冲却把“千山”翻译成了from hill to hill 和from path to path,这个译文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对仗,而且也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远处连绵不断的雪山、人们脚下的道路因为积雪的原因而停滞不前的即视感。再来看诗的后两句许渊冲的翻译“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一叶孤舟,一个渔翁,这两个是原诗最后的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体现的“独”字,许渊冲翻译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抓住了作者因为贬到柳州没有家人亲戚朋友的陪伴而产生的孤独之情,并且还以lonely作为点睛之笔,既体现出前两句产生空旷孤寂的外部环境,又表达出作者因为贬官而产生的孤独之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许渊冲在后两句用的都是一般进行时,描绘出了一幅在孤舟垂钓,空旷无人的感觉,也为江雪的景物添加了生气,使这幅图拥有了动感之美,提升了整首诗的意境美。

至于诗歌的音美,即节调、押韵、顺口,听起来都非常好。一般来说,诗歌必须讲究旋律。因为“音节和韵”是“唯一能闻到本源芬芳的诗体,它比所谓的富有想象力和丰富的词更重要”。许先生曾说:“在翻译唐诗时,与其沿用散文翻译方法,不如继承诗歌的翻译传统。既然诗的作者愿意带着音韵的枷锁共舞,译者有什么理由要抛开这个枷锁?” [4] 如果这东西丢了,译文还能算一首诗吗?许渊冲认为,这是“真要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诗词就是这样的,从而还降低诗词本身的水平。因此,许渊冲认为“绝不能把古典诗词翻译成现代自由诗。”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汉诗英译对照实录》中,许渊冲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译诗时是否应考虑音韵的问题。“译诗时不应该摒弃韵律和诗中陈旧的刻板印象,这取决于原诗是否使用了旧韵和诗歌中使用的旧陈词滥调。如果原诗使用,唐诗翻译不用,就不能移植意象、意境和气氛,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是分不开的。翻译诗歌的音美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一是诗歌的平仄。许渊冲认为,汉诗英译既可以考虑用抑扬格和扬抑格。或者也可以考虑抑抑扬格其和扬扬抑格。其次,中国诗歌大多以七律、五律为主。“将七律译成英文可以是亚历山大体,而将五律翻译成英文可以认为是英雄体。”关于押韵,许渊冲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音似,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容易做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应该失去韵脚。以许渊冲翻译的《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的译文: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也是句句精炼,一共仅有20个字,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诗人因为感叹大自然环境的壮阔而产生震撼之情,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表现出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译文都是就是采用的是aabb式,整首诗都是以押尾韵的方式来进行的,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抑扬顿挫。glow一词不仅是把原诗中的日光绵延不尽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也跟flow召相对应,更是与原诗中的末尾韵律都依次对应。全诗另外sight和height也是尾韵的一种形式,更是与原诗中的“目”和“楼”进行呼应 [5]。

关于诗歌翻译中的“形美”,这个理论比较容易,许渊冲认为是“长度”和“对称”的问题。 最好是“形状一样”,或者至少是“大致整洁”。中国古典诗歌对“对仗”和“形式”的要求很高,并且它们的格式还是不一样的,句子的长短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结构。不同的句子长度也代表着不同形式的变化。唐诗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唐代古体诗主要是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是以绝句和律诗的两种形式。绝句和律诗还分成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以许渊冲翻译的《登高》为例: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

许渊冲是用“boundless”和“endless”形成对仗,“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中分别代表的是“萧萧”和“滚滚”,“shower”和“萧萧”有相似的发音,并且还有意似的效果。落叶像喷洒的淋浴一样一直落下。“hour after hour”表示时间的漫长。许渊冲翻译的对仗工整,还押行内韵“boundless,sheds,its,leaves,endless,rolls,wave,”这样节奏感很强。

2.2. 许渊冲翻译方法论——“三化”论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转化’。将一部作品从一个国家的文字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文字,并不能因为语言习惯不同而出现强行和牵强的迹象。又可以完全保留原来的味道,那就算是‘入境’了。” [6]

许渊冲受钱钟书“翻译转化”的启发,提出诗歌翻译“三转化”理论。他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转化的目的是让原文与译者、译者与译文、译文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正是钱钟书所说:“原文翻译过来后,应该是经历了‘轮回’。虽然身体换了一个,但精神依旧还在。”

转化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许渊冲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除了实在没有办法时才会采用“删”、“增”外,浅化是为了避免缺点,而深化改造是为了增加优势。等化就是一半扬长一半避短,所以也是扬长避短的理论。

浅化是最低标准。目的是对原文中晦涩难懂的部分进行浅层转换,以便更好地理解译文。浅层变换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泛化、抽象、词约简等。

浅化的上层是等化。等化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词性转换、正说、反说等。

许渊冲认为诗歌翻译应该追求“深化”,“深化”就是表达原文的完整意思,进一步传达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意境。通过这种翻译方式,翻译的水平会高于原文。还可以达到“优雅”的翻译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两国语言交流。

一般来说,“三化”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方法论。他可以利用这些技巧,通过浅化、等化、深化,扬长避短,使读者满意。这是翻译的最终目的。以《长相思》为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

Everlasting Longing

See Northern river flow,

And Western river flow!

By Melon Islet, mingling waves, they go.

The Southern hills dotted with woe.

O how can I forget?

How can I not regret?

My deep sorrow will last till with you I have met,

Waiting from moonrise to moonset.

这首《长相思》以山水之情来衬托出子女的忧愁,全文都是以简短精炼的语言来抒发作者复杂的心绪。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文中将“汴水”、“泗水”把这些专有名词进行了弱化,但是由于西方国家跟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所以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些专有名词,对它们进行弱化,把它们译为Northern river和Western river。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译为By Melon Islet,mingling waves,they go. The Southern hills dotted with woe。这句采用了等化的手法,这句的重点就是体现在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上,表现出了委婉、多情的愁苦。并且这一句中的“dot”更是起到重要作用,显示出具象和抽象的交错。

“思悠悠,恨悠悠”译为O how can I forget? How can I not regret? 这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思绪绵长,采用深化的方法,把忧愁的情感无限扩大,问句的形式也增强了语气。

文章引用

孙 萌. 许渊冲翻译理论在唐诗中的应用
Xu Yuan 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ang Poetry[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1): 82-8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011

参考文献

  1. 1. 许渊冲. 诗书人生[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442.

  2. 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3. 3. 许渊冲. 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6.

  4. 4. 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5. 5. 刘玲, 武广庆. 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再现[J]. 英语广场, 2018(12): 26-27.

  6. 6.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M]//罗新璋. 翻译论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