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8724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7388
基于叙事建构的纪实文学无本回译研究
——以《再会,老北京》为例
肖颖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5月2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4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4日

摘要
本文依托蒙娜·贝克的叙事建构理论,探讨译者在《再会,老北京》的无本回译中如何建构老胡同生活、城市现代化与文化古都保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及作品翻译标准这四种叙事。研究发现,作为叙事建构的主要参与者,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兼顾原文本和译本所处语境的社会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叙事建构策略,在译本中凸显了四种叙事。在中国语境下成功建构译本中的叙事,是该作品在国内畅销的重要原因,为译介和推广同类题材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促进了文化反哺。
关键词
叙事建构,无本回译,纪实文学

A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Study of Non-Fiction Literature Based on Narrative Framing
—Taking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as an Example
Ying X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May 29th, 2023; accepted: Jul. 4th, 2023; published: Jul. 14th, 2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notion of framing by Mona Baker,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translator in the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ame four narratives in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including life in old hutong,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inner cities,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ranslation standards of the book. The study finds tha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the translator ga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flexibly applied the narrative framing strategies to accentuate these four narratives.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or in framing the narratives within the Chinese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bestsellers of the book. This may serve as a lesson for other non-fiction books and promote cultural feedback.
Keywords:Narrative Framing,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Non-Fic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中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事件因此受到西方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世纪初,一批美国新闻工作者和志愿者教师旅居中国,并以其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这些作家聚焦于个体故事,扮演“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书写了自己眼中的中国,有力冲击了虚构作品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幻象。为了深化中西融通,充分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态度,刷新国人对自我的认知,需要将这些作品在中国语境中翻译出版。这类翻译属于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即无本回译。
传统意义上的回译是将译文翻译回原文,在语言上有可以参照的原文本。无本回译是指将用外语创作的文本返回本体文化的回译 [1] ,虽然缺乏目标语文本作为根据,但在文化上有据可查。学界对无本回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和探讨“无本回译”术语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上。国内学界侧重于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如采用认知识解理论对比分析《京华烟云》的不同译者在回译中认知翻译策略的差异 [2] ,分析《江城》中乡土语言的回归翻译策略 [3] ,或是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解析《喜福会》不同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4] 。
针对无本回译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现有研究涉及到“无本回译”术语的确立、无本回译的评判标准和翻译标准等。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包含作品翻译标准,因此仅从该角度做一概述。在无本回译中,译者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翻译操作:一是要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忠实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视情况灵活变通,充分利用译序、译注、译后记等副文本,在翻译中修正原著中的错误 [5] 。二是要确保相关“中国叙事”回到中国语境,既不能偏离或背离原作者刻画的形象,也不能偏离或背离中国语境所期望得到刻画的形象 [6] 。
因此,除了对相关概念的讨论,学界对无本回译的个案研究主要围绕虚构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文本之外的宏观层面关注较少。而相对于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以写实为主,旨在对事件真相做出全面还原。将用外语创作的非虚构文学回译为汉语,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了解和反思本民族文化。
纪实文学属于非虚构文学的一种 [7] 。本世纪初以中国故事为创作题材的纪实文学作者多为外国作家,他们和翻译其作品的中国译者拥有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和叙事方式。本文以纪实文学《再会,老北京》(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为例,依托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从叙事建构的视角,探讨在无本回译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在中国语境下通过参与文本翻译的建构,进而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从而让目的语读者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事件的态度。
2. 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
蒙娜·贝克以社会学和交际理论为背景,提出叙事是人们所赞同且可以指导人类行为的公共的和个体的故事。她创造性地运用叙事研究翻译,探索翻译参与叙事过程的方式,介绍了四种叙事类型,即本体叙事、公共叙事、概念叙事和元叙事。本体叙事讲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的地方,且不可避免地依赖并影响着本土语境中的人和事。公共叙事是在家庭、媒体和国家等社团和机构组织中被叙述和传播的故事。概念叙事是针对所研究的目标,任何领域的学者对自己或他人所做的叙述或说明。元叙事指人类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内嵌其中的叙事,该叙事体现时代状况 [8] 。
为实现在翻译中建构叙事的目的,贝克提出了四种建构策略。时空建构指选择一个文本,将其移植到一个不同的时空语境中,尽管该语境与文本原来所处的时空语境相异,但新的场景使原文本的叙事更加凸显。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在微观上体现为对文本内容的省略和添加,宏观上表现为对所要翻译的作品、译者和文化等的选择。标示式建构是指用有别于原文的词汇、用语或短语来识别人物、事件和叙事中的其它关键元素。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包括副文本中的再定位和文本或话语内的再定位。在翻译过程中,译事活动的参与者或读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方言和语域等语言手段来改变 [8] 。
3. 《再会,老北京》中的叙事建构
《再会,老北京》由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所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3年首次出版,译者为何雨珈。该书聚焦于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故事,关注城市拆迁问题。在语言层面,《再会,老北京》的译本并未完全忠实于原文本,其中不乏对原文本的增删和改写。在社会层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策略与目标语的社会语境紧密相关,译文本身也会对目标语读者解读中国叙事产生影响。该作品的翻译在语言维度和社会维度都符合贝克的叙事理论特征。本文将探讨该书译者如何利用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以及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建构中国语境下的本体叙事、公共叙事、元叙事和概念叙事,从而让汉语读者较为客观地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现代化。
3.1. 本体叙事建构:老北京的胡同生活
迈克尔从1997年起在北京生活了十年,其中有三年时间居住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再会,老北京》记录了他在老北京胡同里生活时的真实经历,书中细致地描写了老胡同的街坊邻里和居住环境,这些都属于本体叙事。在无本回译中,该作品的译者主要通过标示式建构和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这两种策略建构译作中的本体叙事。
3.1.1. 标示式建构
例(1)原文:“Little Plumblossom! Listen, you have to eat before class.” I stand before her in a T-shirt and boxer shorts. The Widow scrapes the ends of a pair of chopsticks and places them in my hand. “Eat, Little Plumblossom!” She uses an endearment short for my Chinese name. I call her da niang, a term of respect for an elderly woman. The Widow extends a steaming bowl of dumplings with two hands. Her eyes squint from the cigarette smoke curling up her sallow cheeks. [9]
译文:“小梅!听我说,上课之前你必须吃个早饭。”我站在她面前,身穿T恤和四角短裤。老寡妇擦了擦一双筷子的头,递到我手上。“多吃点儿,小梅!”她亲切地喊着我中文名字的简称。而我则用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叫她“大娘”。老寡妇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捧到我面前。手里香烟冒出的烟雾沿着萎黄的脸颊蜿蜒上升。 [10]
原文描写了作者的房东——一位上了年纪的寡妇,给作者送早饭的场景。原文本中所用的“the Widow”、“places”和“extends”都是中性词汇,而译者将其分别标示为“老寡妇”、“递”和“捧”这一系列饱含温情色彩的词语。原文中“Eat,Little Plumblossom!”是一祈使句,表现出老寡妇果断利落的个性,在译文中将“Eat”标示为“多吃点儿”为老寡妇增添了热心亲切的特质。老寡妇作为作者所在胡同的灵魂人物,其形象和个性呈现代表着老胡同生活的一个截面,反映着老北京生活的点滴。译者将上述中性词汇翻译为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进一步美化了老寡妇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一位和蔼可亲和慈祥老妇形象跃然纸上,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烟火气随之映入眼帘。
3.1.2. 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
译者对这一策略的使用具体表现为文本内素材的增添。
例(2)原文:The lines for a seat began at opening time and stretched one hundred deep. They blended into one another, so you had to call out which type of food you were waiting for. An elderly man waiting behind me had brought his grandchildren so they could taste, for the first and last time, Feng’s boiled tripe and Chen’s stewed intestine at Langfang Second Lane, this special place. The walk to get here, the surrounding architecture, the street sounds and crowds—all were part of the dishes’ flavor. [9]
译文:于是,每天老餐馆开门时,店外就排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各个店铺门前的队伍互相混杂在一起,食客们必须得大声喊出自己到底要吃什么。排在我身后的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几个孙辈前来,好让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尝廊坊二条的爆肚冯与小肠陈,体会一下属于这个特别地方的独一无二的风味。来这里路途上的爷孙留下的脚步,周围大大小小的建筑,街上嘈杂喧闹的声音和熙来攘往的人群,一切的一切都融进了散发着食物香味的碗里。 [10]
老北京的小吃胡同里开设许多简易小食店和“老字号”餐馆,但随着旧城改造,这些古老建筑都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于是,胡同里的老主顾们便赶着在老餐馆拆除之前再吃一吃自己熟悉的味道。原文中作者以“观察者”的身份将真实的小吃胡同的场景呈现给目标读者,用词简练。在译文中,译者增添了“独一无二的风味”“爷孙留下的脚步”“大大小小”“嘈杂喧闹”“熙来攘往”等描述性的语句,建构出一条生机勃勃的胡同小吃街。同时,“all were part of the dishes’ flavor”是一仅包含七个单词的短句,但译者通过增添的手段对其做出了更为详尽的解释,传达出对传统小吃胡同拆迁的惋惜。
3.2. 公共叙事建构:城市现代化与文化古都保护
《再会,老北京》记录了北京旧城中胡同的拆迁和城市发展,通过胡同生活的点滴展现出城市建设与旧城保护的重要性。为了凸显北京城市建设破旧立新的公共叙事,译者主要运用了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策略。
3.2.1. 标示式建构
标题是标示式建构的有力手段。原作标题“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是一个名词词组,可直译为“老北京的最后时光”。译作标题为《再会,老北京》,可见译者并未按原作将其翻译为名词结构,而是用了“动词 + 逗号 + 名词”的形式,增强了表达效果。“再会”二字既表示告别,又寄托依恋,用在标题中赋予了“老北京”拟人化特征。“再会,老北京”引导读者想到北京城市肌理和生活状态在现代化建设中遭到的破坏,为整本书建构了基本的阐释框架。原作的副标题为“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译者将其翻译为“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在表达逻辑思维时,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从语言参数上看,原作标题先出现“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后出现“a City Transformed”;译作标题先出现“转型的城”,后出现“老街生活”,两个副标题都将重心放在了逐渐消失的胡同生活上,因此译作副标题成功移植了原作副标题要表达的重点,建构了在城市改建中保护古都的公共叙事。
除了标题建构,译者在文内也多次使用标示式建构:
例(3)原文:The destruction proceeded from the edge of the ancient city toward its more populated center, like a wave cresting. [9]
译文:清拆工程如同逐渐推进的波峰,从古城区的外围逐渐长驱直入到人口更为密集的中心地区。 [10]
原文中“The destruction”原意为“摧毁,毁灭”,含贬义,暗含北京老城区被强制彻底摧毁的意味,而在译文中该词汇被翻译为具有中性色彩的词语“清拆工程”,削弱了原文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拆迁工作的合理性。原文在描写拆迁时蕴含着批判的含义,译者通过采用中性用语,弱化了城市拆迁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建构出北京在旧城改造中依然具有古都保护意识的公共叙事。
3.2.2. 人物事件的再定位
例(4)原文:A program that began with intentions of beautifying Beijing and providing residents with standardized housing instead fueled government-sanctioned land speculation. If residents didn’t want to move, they had little recourse. [9]
译文:这个工程的初衷原本是美化北京城,为居民提供符合标准,质量过关的居住条件;到头来却助长了政府认可的土地投机买卖。不愿意搬迁的居民得不到什么帮助,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10]
原文作者在这里指出了危改初期有关部门薄弱的监管意识,并用“they had little recourse”点明了普通居民在拆迁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译文中,译者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成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象地展示出拆迁民众的困境,通过语域的改变拉近了读者和译文的距离,突出在危改中增强民生保护意识的公共叙事。
3.3. 元叙事建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再会,老北京》中建构的元叙事为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中国。为了凸显这一叙事,译者和出版社采用了时空建构和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两种建构方式。
3.3.1. 时空建构
时空建构可以引导译入语读者将原文本的叙事与译作所处文化内的叙事联系起来。将《再会,老北京》回译为汉语并在国内出版,就是为其构建了一个新的时空。《再会,老北京》和其它外语非虚构文学对中国事件的书写,以及这些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出版畅销,为西方读者传达了明确的中国信息,冲击了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失真之处,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共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向好、社会安定,党的十八大指出从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出未来发展的规划至关重要,回顾以往的成果也必不可少。迈克尔在《再会,老北京》中记录的城市变迁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宏大发展。由于原书作者拥有外来观察者的视角,能够在中国人司空见惯但觉察不到的细节中体察出社会的变迁,因此将其置于中国语境中做翻译和出版,不仅展示出他者目光和非虚构视野中的中国经验,更能让国人审视新世纪以来自我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面貌的元叙事由此被建构。
3.3.2. 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
宏观上,上海译文出版社通过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建构了元叙事。《再会,老北京》被列入“译文纪实”品牌的“外国人记录中国”系列丛书。该系列书籍都关注同一个主题,即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试图通过攫取个体命运勾勒社会变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出版社选择这类纪实文学做无本回译和推广,增强了汉语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反思意识。此外,译者在文本内也做了适当的增删。
例(5)原文:The designation in 2002 of the Twenty-five Areas occurred as Beijing began a $40 billion makeover to host the Olympics, adding new luster to a city whose economy was already surging as the capital of the fastest-growing economy in the world. [9]
译文:2002年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的同时,北京也开始斥资四百亿美元,进行奥运前的美化工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国家,北京作为这个国家的首都,为世界所瞩目,而美化工程将为泱泱大国的首都锦上添花。 [10]
新世纪后,以筹办奥运为契机,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申奥成功以及后来奥运会的圆满举办都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有力体现。译文中增添“为世界所瞩目”修饰北京城的飞速发展,又通过使用“泱泱大国”和“锦上添花”两个四字词语突出奥运美化工程的重要性,显示出中国在发展中积累的底气和自信,凸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与日俱新。
例(6)原文:A theory voiced in Beijing’s lanes was that the government wanted the hutong razed so its central organs would no longer be surrounded by mazes of hiding places, as during 1989’s Tian’ anmen Square demonstrations. [9]
译文:无
在论述城市改建的问题时,原文作者将其它国家和城市的拆迁与北京做了类比,其中提到奥斯曼男爵对巴黎市中心的改建,批评他建造的宽阔大道并未有效防止市民叛乱与暴动。由于中西意识形态的不同,原书作者在写作时会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西方作者眼中的“游行”实际上是一场反社会的暴乱。译者在无本回译中省略这些不实和敏感的信息,抑制了原文本对译本元叙事的消解。
3.4. 概念叙事建构:《再会,老北京》中的翻译标准
《再会,老北京》的译者曾在采访中表示,翻译应该一步三回头,尽力传达原文的蕴意,也可以在翻译中做一些比较自由的规划,将原作翻译得更适合中国人阅读 [11] 。她的翻译理念符合无本回译的相关学者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即在保证忠实再现原作思想和风格的基础上,建构出符合目标语语境的译本。上述三种叙事类型的建构过程所涉及的建构策略,不论是对标题的框定和对文本内词语的标示,还是对文本内素材的增删和改写,以及利用文本的修辞改变原作或译作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都反映出《再会,老北京》的译者积极参与了概念叙事的建构。除了对主文本的处理,译者在概念叙事的建构中还采用了副文本中的再定位策略,主要体现在文内加注和对译名对照表的部分删减两个方面。
译者注是是读者进一步了解原著最直接的补充读物,能够对原作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做说明,也可以对原作中的舛误给予纠正 [5] 。《再会,老北京》中的译者注多达五十处,其中既有对原作的补充说明,也有对原作错误的订正。如原作在指出北京城内建筑的变迁时说:“那家肯德基过去可是武定侯府啊” [10] 。译作中,译者对武定侯做了注释:“武定侯郭英,明朝开国功臣;明成祖朱棣迁都后,世袭了武定侯爵位的后人随迁定居北京。西城的‘武定侯胡同’因而得名” [10] 。此种增补类译注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参考和额外的阅读材料。又如在谈到圆明园时,原文表述为“186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 [10] 。原文作者在此处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译者在注释中表示“实际上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处应为作者笔误” [10] 。译者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译注修正了原作中的错误,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文中的译注拉近了读者和原作之间的距离。
原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书中出现的各条胡同和老北京地名做成附录,注明了胡同和其它地方的中文原名、拼音和英文译名,以及它们出现在书中的页码。由于原书主要面向英语读者,因此拼音的罗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异质文化的新奇,也为掌握拼音知识的读者提供了便捷。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拼音栏显然是多余的。因此在译作中,译者将表格简化,删去拼音和页码栏,方便读者查找地名和出版社制作排版。
4. 结语
蒙娜·贝克的翻译叙事理论为研究无本回译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叙事建构视角出发,《再会,老北京》的译者积极运用标示式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四种策略,在译本中凸显了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城市现代化与文化古都保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作品的无本回译标准四种叙事。在汉译《再会,老北京》时,译者并将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回归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译者发挥了主体的能动作用,考虑原作和译作在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历史语境等方面的差异,灵活地规划翻译活动,在最大程度上传达原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符合中国语境的译本。从贝克的叙事理论研究纪实文学无本回译的译事活动,可以为更多的非虚构外语文学作品,甚至是虚构文学作品在国内的无本回译和出版提供一些参考。译者和出版社不必拘泥于语言的归化考证,而是兼顾宏观的文化叙事,以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在感觉为出发点,关照译注和译后记等副文本的构思,翻译和推介更多优秀的作品。
文章引用
肖 颖. 基于叙事建构的纪实文学无本回译研究——以《再会,老北京》为例
A Textless Back Translation Study of Non-Fiction Literature Based on Narrative Framing—Taking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2854-286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388
参考文献
- 1. 江慧敏, 王宏印. “异语写作”与“无本回译”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兼与周永涛博士商榷[J]. 中国翻译, 2021, 42(2): 131-138.
- 2. 张艳, 郭印. 认知识解视角下的异语创作无本回译研究——以Moment in Peking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29(2): 97-102.
- 3. 高晓仙, 赵国月. “乡土语言”的异语写作与文化回译[J]. 外国语文, 2019, 35(6): 125-131.
- 4. 王晨爽. 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2): 216-220.
- 5. 叶红卫. 海外英文汉学论著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16(4): 37-42.
- 6. 谭载喜. 翻译与国家形象重构——以中国叙事的回译为例[J]. 外国语文, 2018,34(1): 1-10.
- 7. 赵国月. 美国非虚构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以“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作品译介为例[J]. 中国翻译, 2018, 39(3): 44-52.
- 8. 蒙娜∙贝克. 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Meyer, M. (2009)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Walker & Company, New York.
- 10. 迈克尔∙麦尔. 再会, 老北京[M]. 何雨珈,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1. 何雨珈. 翻译是一步三回头的背叛[EB/OL]. https://mp.weixin.qq.com/s/iEGHW7wlVDIO2HFZB8OEhQ,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