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6754 , 5 pages
10.12677/JC.2023.11202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思政教育的 改革创新研究

郭桐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3年4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8日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机遇与挑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才能造就一批为我国所用的高水平新传人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新媒体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Tong Guo

College of Publish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Beijing

Received: Apr. 12th, 2023; accepted: May 30th, 2023; published: Jun. 8th, 2023

ABSTRACT

The world today is in the midst of change that has never been seen in a century, and China’s college education is also in the midst of profound and fundamental changes. Only by firmly believing in the ideology and beliefs, runn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Marxist view of journalism,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with the socialist theory of jour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haping people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we create a group of high-level new communication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New Media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 [1]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新传教育全过程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与大势所趋。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催生出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已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由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学子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不断被影响塑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给我国思政教育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需继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需抓住机遇,对学生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发展成才。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来自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对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提升道德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借助网络迅速传播,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响逐渐降低。以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为载体,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既创新了工作方式,也使教师有了运用多媒体渠道展开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的机会。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大大拓展了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愈加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今,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内,传统教学模式、队伍受到影响,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心理状态也在繁多信息的冲击下面临着更多不确定因素。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思想在青年中不断抬头;另一方面,社会与行业内“重实用”,“轻思想”的不良风气使大学生逐渐放低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此外,王世庆认为,“新媒体时代,学生个体意识增强,不信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减弱,降低了教育的实效。” [3] 许多错误思潮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信息泛滥、真伪难辨,权威性不断降低,也在潜移默化中毒害青年的思想。如敌对势力利用所谓“民主、博爱、自由、平等、人权”的隐形武器,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三观 [4]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加强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水平,使其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是我国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价值引领

新闻传播学科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加强对新传学子的课程思政教育对于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社会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事关国家高层次人才为谁培养的问题,也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价值引领。其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眭依凡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唯一选择,亦即富有成效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唯一选择” [5] 。因此,在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的前提下不断适应新时代新机遇,坚持我国的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用价值观引领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才能办出符合本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新传人才。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想要成为人才,首先需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张咏丽、戴建军认为,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和特色发展” [6] ;刘志、侯冠中认为,思政教育促使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在认识与实践、分析与比较中规划长远发展目标” [7] ,形成正确三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和设计,不断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4.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学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路径

当前,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国内外教育形势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追求已面临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创新,针对新闻传播学科特性推出特色思政教育,确保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培养有效对接‘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行业需求,熟练掌握全媒体内容生产、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卓越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生态变革下学界与业界间人才断层的现实需求” [8] ,已然成为全新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4.1.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文化自信贯穿新闻传播学科思政教育全过程

放眼国际,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逊(Alan Johnson)提倡加强学校教育中“英国价值观”教育的比重,马克·霍尔斯特德(Mark James Halstead)指出“美国的价值观教育融于学校生活之中,可被称为‘隐性课程’”。查德威克(Chadwick)认为“互联网具有技术的天生政治性” [9] ,说明今天的互联网思维在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志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培养可用之才,世界各国无不在加强对本国青年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教育。在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放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学子来说尤甚。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学价值来源,坚定我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个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建构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更应被广泛融入到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形态的培养中去。在此教育过程中,孙红英提出,可从“学生个体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家庭增强教育意识、高校丰富教育方式” [10] 等三方面完成。即要求高校不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定文化自信,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如加强对大学生的红色新闻史、百年党史教育、发挥新闻事业中不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榜样力量,使新传学子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正确独立的意识,不盲从西方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前进的道路。

4.2. 坚持高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使思政理论在新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创新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学校与课堂,但高校依旧是传播知识、创造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其中,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观之,“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将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未来。

为更好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需建立健全更加完备的思政教育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打造责任意识强、育人本领高的教师队伍,以“48字”新闻舆论职责使命作为核心职业准则,确保教师不能传播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只有用青年喜爱并易于接受的话语和方式去培育人才,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使其不只停留于难以入脑入心的“大道理”。但同时,曾平,梁满艳也认为应“避免‘主阵地’教育活动过分强调娱乐而忽略思想性和教育性。” [11] 保持思政教学课堂严肃活泼。

4.3. 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模式:用新技术使思政教育工作活起来

为顺应新时代发展与全新的人才需求,广大高校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时,不仅需要安排多元交叉且细分的课堂教学,还需配套的实践教学与丰富课外拓展。思政教育想要深入各个环节,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单一讲授模式。

当前,使新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对于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塑造课程思政的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于是,皇甫毅提出,“高校要想保障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就必须紧密贴合新媒体时代特征……用新媒体理念感染与影响大学生,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12] 柳杨认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者以用户为中心,需将这一理念引入思政教育中。” [13] 互联网进入传统课堂、高校、教育体系,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高校通过引进短视频、可视化、大数据、VR、智慧教室等先进教育信息技术,使我国长久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与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课程吸引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使“量身定做”发挥出最大效力。

4.4. 培育学术话语权,建全学科发展规划:培养真正为中国所用的新传人才

新闻学起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德国和美国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从起源上来讲,传播学则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而从我国的新闻学发展来看,其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到我国教育领域还要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主要标志。结合我国新传教育发展现状,可得出,我国的现代新闻传播学是在不断吸收外国学术研究精华,结合本国国情与实际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如果缺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缺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切照搬西方,其将是空中楼阁。

同时,我们应看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与我国自身学术体系的完善度还远远不够,刘同舫认为,“对‘以西释中’的‘路径依赖’,致使中国社会迟迟未能基于‘自我’的主体意识构建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 [14] 而培育主体意识,理当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15] 为重要内容,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不断适应新文科建设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

5. 结语

在新媒体与多元文化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新传教育全过程,让广大新传学子自觉接受思政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目的。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更需不断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文章引用

郭 桐.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02): 180-184.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2028

参考文献

  1. 1.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高厅函教高〔2018〕7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2. 2. 孙玲玲, 许晓辉.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 决策探索, 2021(10): 64-65. https://doi.org/10.16324/j.cnki.jcts.2021.10.038

  3. 3. 王世庆.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1): 7-9.

  4. 4. 何细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 决策探索(中), 2021(10): 56-57.

  5. 5. 眭依凡. 大学内涵式发展: 关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的思考[J]. 江苏高教, 2021(10): 12-21. https://doi.org/10.13236/j.cnki.jshe.2021.10.003

  6. 6. 张咏丽, 代建军.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义、问题与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 37(12): 93-96. https://doi.org/10.19903/j.cnki.cn23-1074/g.2019.12.020

  7. 7. 刘志, 侯振中.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瓶颈及挑战[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 130-134. https://doi.org/10.16580/j.sxlljydk.2019.01.037

  8. 8. 黎明, 王思婷. 协同“学”与“业”: “互联网+”背景下新传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再造[J]. 新闻前哨, 2022(4): 7-10.

  9. 9. 查德威克. 互联网政治学: 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 任孟山,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26.

  10. 10. 孙红英.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 公关世界, 2022(5): 115-116.

  11. 11. 曾平, 梁满艳.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5): 46-49. https://doi.org/10.13980/j.cnki.xdjykx.2019.05.009

  12. 12. 皇甫毅.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 大学, 2021(48): 122-124.

  13. 13. 柳杨. 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22, 13(2): 224-226.

  14. 14. 刘同舫. 习近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中国特色” [J]. 宁夏社会科学, 2021(2): 5-12.

  15.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建设高水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33/201805/t20180507_335173.html, 2018-05-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