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Vol. 12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4135 , 8 pages
10.12677/jc.2024.122043

新文科视域下PDCA原理在新闻实务课中的 应用

武斌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新闻系,浙江 绍兴

收稿日期:2024年2月13日;录用日期:2024年3月31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9日

摘要

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优化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成为增强新闻传播学学科影响力,实现“新文科”建设目标的重点工程。本文采用经验总结法、参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按照“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PDCA循环管理原理导入新闻实务课程的策略进行了探析,本文认为:坚持守正创新,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高教学效果,体现自身特色,凸显新闻实务课程培养有学养、上手快、后劲足的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关键词

新文科,新闻实务课,PDCA循环原理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Principle in News Practic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Bin Wu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School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Received: Feb. 13th, 2024; accepted: Mar. 31st, 2024; published: Apr. 9th, 202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teaching of News Practice Courses faces multipl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reating a “golden course”, eliminating “water courses”, optimizing talent qu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have become key projects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liberal arts”. This article adopts method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y,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ntroducing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principle into news practice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Liberal Ar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flect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practice courses in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with learning, quick learning, and strong retention.

Keywords:New Liberal Arts, News Practice Courses, PDCA Cycle Principl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借由大数据、虚拟现实、5G、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科技突飞猛进式的研发应用,高速移动互联网造就了大众传播的新图景,传媒业步入大变革、大转型、大融合时代,而传媒教育也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 [1] 。2019年4月30日,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闻传播学成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摆上了议事日程,努力打造“金课”,优化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美国希拉姆学院2017年提出“新文科”概念,意为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国内学者认为,新文科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还有学者指出,新文科建设要在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另有学者强调认识新文科要关注新的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视角等 [2] 。

新闻实务课程主要包含《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等,这些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新闻学专业的“基因”,决定着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管理学中的PDCA原理偏向于企业对产品质量标准的掌控,与新闻实务课程偏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异曲同工,因此,引进有业界经验的师资,将PDCA循环管理原理导入应用新闻教育课程,遵循符合新闻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2. PDCA循环管理原理基本内涵

PDCA循环又称质量环、戴明环,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常用模型。该模型最早在1930年由修哈特提出构想,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将其用于产品质量管理过程。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以及调整(Action)四个英语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其含义就是按照上述顺序往复循环进行质量管理。其中,P指的是方针目标以及活动计划的确定;D的含义为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的含义是对执行结果的总结,明确效果并总结出问题所在;A的含义是对本次循环中的经验予以肯定,对教训进行总结,没有解决的问题则交由下一循环解决 [3] 。周而复始,不断循环,阶梯式上升,不断解决新问题 [4] 。PDCA循环中所包含的四阶段中,P是基础,D是核心,C是手段,A是根本 [5] 。PDCA目前是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中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它包括八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第二步:找出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成因);第三步:找出各种原因中的最关键因素;第四步: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订措施,提出改进活动计划;第五步:执行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第六步: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的情况;第七步: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效果好的经验提炼上升为“标准”;第八步:提出遗留问题,并将其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予以解决 [6] 。

3. 新闻实务课程导入PDCA原理的实践

英国学者S. Splichal和C. Sparks在对22个国家新闻教育研究之后指出,新闻传播人才应当具备四方面的基本素养:即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以及三种才能: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以及创造才能 [7] 。两位英国学者的论断对提升应用新闻教育课程教学不无启发,实际上,新闻人才的“四个素养”最终是通过“三种才能”显现出来的。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的经验,聘请有资深媒体经验者担任新闻实务课教师(以教学业绩考评为主)采用PDCA模式有助于实现应用型转型的改革目标,有利于提高应用新闻教育课程教学,契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改革的精神(2015年)。

PDCA是一个持续改善的体系(IS09000标准),它适用于以学生为核心来激发全部潜能、提升教学质量。从1990年开始,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界已经将质量管理应用于教学质量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8] 。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大力抓好本科教育,淘汰“水课”,建设“金课”,制定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国家标准,这与PDCA循环管理以质量为本的原理一脉相承。“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刚进校的学生当作原材料,学生经过学习后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的质量,也可以使用PDCA循环来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我们可以在每堂课的过程中使用PDCA循环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及时的提高教学质量” [9] 。

3.1. 计划(Plan):遵循教学规律,坚持守正创新

计划是PDCA环形原理的第一阶段,它属于整体教学过程的战略规划,为整个环节的实施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通过从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目标确认到计划实施,为全过程起好步、定好调。

3.1.1. 收集资料

应用新闻教育课程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核心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突出技能。针对在大一学生对新闻专业认识模糊、没有养成每日阅听新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小的学情,笔者将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推荐阅读《参考消息》《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央视新闻节目、央广新闻节目、中国记者协会网站等传统媒体新闻,建议学生下载安装新华社、人民日报、牛弹琴、人物、南风窗等微信公众号APP,要求学生通过优慕课线上教学平台观看微课视频、新闻精品案例,使他们养成阅听看新闻的习惯,通过专业的、规范的新闻作品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新闻实务课程的兴趣和热爱,对文字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和融合新闻都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笔者历时6年建设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优慕课教学平台提供的课程资源数为653项,迄今为止,课程访问数达60203人次,访客访问数为33565人次。在优慕课教学平台上,笔者还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100本,在课堂上反复嘱咐学生要为大学四年的阅读建立一个量化的标准,督促自己手不释卷,实现“宽基础、厚专业”的学习目标,通过优质文本的阅读也有助于潜移默化地立德树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

3.1.2. 分析问题

有针对性地分析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新闻发现力(新闻价值判断)、提炼新闻主题、策划采访提纲、新闻导语写作、消息写作这五大要点;在《新闻编辑》课程教学中,如何根据《新闻理论》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知识,按照新闻生产的规律,如遵循新闻价值判断、新闻选题、新闻主题等基本规律,按照新闻写作的范式对记者(通讯员)的作品进行准确评估并进行修改完善,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专业的标准规范;在《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新闻评论的思维特点、选题与论点的确立、评论写作中论点论证与论据应用的方法论等。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应用这些课程的原理生产融合新闻。

3.1.3. 目标确认

以重视新闻实务教学见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在职教师中,92.1%的人有媒体实践经历,其中,有36.9%的教师有超过30年的媒体从业经历 [10] 。这种师资结构就说明,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下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还要不要坚守以报学为基础的应用新闻学课程教学内容?一名转型视频直播“导演”的报纸编辑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在新闻视频直播过程中,界面呈现为“视频 + 图片 + 文字”,“在图文编辑的过程中,也要像做报纸新闻一样,即使提炼问题、结构整个新闻事件,以便与网民及时了解和把握新闻直播的进程,报纸编辑的经验能够很好地延续到图文直播的编辑过程中” [11] 。由此可见,传统的报学知识和技能仍旧是培养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基础。笔者从教学实践经验中发现,学生对媒介新技术的掌握并不难,但读书多、写作能力强的人不多,通过学生拍摄短视频发现,因为文字叙事能力不足的学生仅凭技术能力强难以完成优质短视频的生产。因此,教师在采写编评摄等综合新闻实务上应坚定地把提高学生的文字叙事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适度补充契合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生产、社交媒体应用等融合新闻实务内容符合守正创新的目标。

3.1.4. 计划实施

坚持从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课外实践到期末考试等全流程围绕职业能力展开并实施,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媒介生态不断变化,新闻生产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大纲也应该始应传媒领域的新变化、新动态而适时调整、变化,推动课程教改紧跟时代的变化,使教学因应媒介环境主动改变创新,不滞后、不落伍,满足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以用户思维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求知的满足感。其次,动手编写应用型教材。“为真正地将‘学习性’最终体现为应用性,必须提高教材内容的可模仿性和实践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为容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模仿操作或演练,在模仿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知识及其应用,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由‘学习性’和‘实践性’实现‘应用性’,这是应用型教材建设的创新路径” [12] 。笔者共撰写出版了六本教材,按照“学中做,做中学”的指导原则增强子信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其三,教学法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笔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案例法、练习法等契合应用新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还通过社交媒体与学生适时在线互动,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分享优质新闻、相关知识,建构了高效、即时的学习交流场景。

3.2. 执行(Do):理论联系实际,学中做做中学

PDCA循环原理的第二阶段是执行第一阶段因地制宜制定的计划,它属于教学全过程的战术展开,笔者从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出发,采取四步走的策略,即:培养新闻理想,激发学习动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精讲多练,案例教学;解剖麻雀,研讨总结。

3.2.1. 培养新闻理想,激发学习动力

在PDCA循环管理最为关键的“执行”(Do)阶段,通过阅读讨论中国记协网上的近五年来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各种媒体的优质新闻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有挚爱新闻事业的精神,从思想上认清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在教学的起始阶段,笔者邀请名记者、名编辑进课堂,讲述他们成才的故事,再现他们在新闻一线的情节和细节。同时,还推荐学生博览新闻界名流的传记,如柴静的《看见》、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等,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3.2.2.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笔者通过社交媒体每天与学生交流互动,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阅读新课的教材章节,浏览线上PPT,阅读线上推荐的作品,完成课外参考阅读,以任务驱动法对学生的学习进程持续施压,让他们保持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精确的结果管理为目标。笔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都与学生有互动,以“阅读——练习——提问——评估——讲解”这几个环节组成,每一节课后都有相应的实践与思考,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优慕课、社交媒体钉钉或微信等与学生时时在线沟通,打造永不关门的课堂,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教学研讨的需求。

3.2.3. 精讲多练,案例教学

每节课笔者要求学生以手机查阅新闻案例限时完成练习目标,通过思考、练习、问答、讲解等流程,考验学生的脑力、笔力、口才。按照A\B\C\D四个等级评分,作为期末平时分的考核依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了众多优质新闻和瑕疵新闻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以新闻采访教学单元为例,通过让学生在线收看央视《面对面》《新闻调查》,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等节目,让学生记录记者的提问,总结其采访的得失,之后通过课堂上教师讲评知名媒体记者的文字采访,将相关知识融于其中,使得学生快速对新闻采访有了感性和理性认知,之后,给学生布置模拟采访的新闻线索,要求建构20个问题以上的采访提,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限时讨论,归纳出采访提问的方法与技巧,随后进入教师提问环节。提问结束后,教师对小组的学生代表的归纳进行总结评估,将采访中的原理和技巧结合PPT进行解释说明,并为学生释疑解惑。通过这种多次的反复模拟,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对新闻采访的要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3.2.4. 解剖麻雀,研讨总结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消息写作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笔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写作规范的消息作品,以文字作品为主,兼顾广播消息、电视消息,同时提供互联融合新闻案例,要求学生课前阅读,了解消息写作的特点和规范,模仿练习。在《新闻编辑》课堂上,教师除了以经典新闻作品阅读提升学生的新闻编辑素养外,还可将从网站上的瑕疵新闻案例提供给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的研讨,让他们通过查找问题、修改瑕疵达到对常见失误的反思和回归。在《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笔者通过人民网的“观点”频道,让学生通过手机阅读作品,从中剖析、感悟新闻评论写作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模仿优质作品建构自己对新闻评论写作的掌握能力。《新闻摄影》也是这样,让学生观摩美术作品、国内外获奖新闻摄影作品,通过大量的拍摄实践,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以融合新闻经典案例研讨新媒体时代应用传统新闻实务课程聚合式生产新闻的规律和特点。

3.3. 检查(Check):全面评估效果,夯实专业基础

检查是PDCA的第三步,旨在对之前的计划与执行阶段的效果进行评估,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以成绩考核为教改抓手,以练促学;阅读案例,随机提问;评析案例,项目教学;提供平台,激励先进。

3.3.1. 以成绩考核为教改抓手,以练促学

首先要改变惯常的以课本知识记忆为主的期末卷面考核模式。传统的试卷安排是:1. 是非判断题或选择题;2. 填空题;3. 名词解释题;4. 小问答题;5. 通讯改消息题。其中,前四题以背诵课本知识为主,占分60%,而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试题仅有最后一题,比分仅占40%,这种试卷设计与突出应用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相违背。笔者对试卷的结构做了改变,所有试题都以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为宗旨,摒弃死记硬背的试题。期末成绩以平时分50% (考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30%)加期末闭卷考试50%组成,重视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其次,摈弃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模拟场景,按照新闻媒体运作的流程,对新闻实务进行模仿演练,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教师演示、讲解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等应用课程的原理和方法,采取每节课前、课中、课后都有针对性的新闻实务练习,把口头和笔头练习始终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大量的、不间断的、多层次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3.3.2. 阅读案例,随机提问

以新闻采访教学为例,教师在线下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新闻精品,完成对新闻价值、新闻来源、新闻背景、新闻六要素的判断,先笔头后口头,借以达到双重教学的效果:其一,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新闻语言和新闻写作的特点,为第二学期重点学习新闻写作打好基础;其二,借以向学生强调,新闻采访是根据新闻价值对新闻线索进行判断的,新闻价值决定了新闻主题,决定了报道的规格和形式。新闻采访就是要根据新闻价值,突出新闻主题,围绕新闻主题进行提问,要在采访中核实确认新闻来源,把新闻六要素调查清楚,在采访环节中还要通过提问或者查阅资料弄清新闻背景,用新闻背景衬托新闻主题,突出新闻价值。通过课堂提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3.3. 评析案例,项目教学

通过对名记者采访技巧和方法的专项调查研究,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从高处把握新闻采访的原理和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优质的新闻案例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是应用新闻教育课程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这还不够,因为其文本是反复打磨才建构成型的,而人们恰恰看不到其成熟过程中最值得留心的经验教训,所以,以失败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启发更有有价值。如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某著名商业购物平台发布的欢迎中国羽毛球队载誉归来的微博以精美图片配文:“铩羽归来,包揽金牌!这份荣耀,非你们莫属。”这个案例就非常典型,教师可以利用对它的分析解剖启迪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数码技术拍摄图片、视频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但没有文化底蕴,没有文字功底,没有社会责任感,就会出现类似的失误。在新闻媒体传播生态环境下,技术的变革会改变新闻的样貌,丰富其表现形式,但应用新闻教育课程的传统底色——文字能力绝不可忽视,这是新闻学习者的内功。

3.3.4. 提供平台,激励先进

通过校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活力,让他们在更大的平台上锻炼成长,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用于社会实践,激励他们树立新闻理想,追求上进。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为自己创立一个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如开设微信公众号、开设博客、利用音视频app开设广播或端视频节目,适时更新发布采写的作品,学生之间彼此关注,互动交流,打造新闻采写实践的矩阵。对优秀作品在课程教学网站、学院网站、自办的报刊上发表,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帮助学生去专业媒体实习、实践,熟悉了解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树立职业理想。辅导学生参与各类新闻作品竞赛活动,以获奖证书激励其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近10年来,笔者共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新闻节、铁塔记者节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项。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主张是“学新闻最佳的方式是实践,强调动手做和职业取向” [13] ,这一方针值得借鉴。

3.4. 调整(Action):交流反馈反思,扬弃改进上升

调整是PDCA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对前三个阶段的全面检查反思,为第二轮教学行动的展开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补齐短板。笔者的做法是:检验效果,总结经验;循序渐进,持续优化;反躬自省,深化改革;掌握理论,自我突破。

3.4.1. 检验效果,总结经验

PDCA最核心的是第四个环节,即调整,教师在结束每一个课程单元教学之后,按照PDCA循环模式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对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并记入案例库,有针对性地在新一轮的PDCA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创新理念。笔者以《追风·特稿》期刊作为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实践园地,以涵盖所有专业的多层次实践技能竞赛为抓手,采用“师徒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此验证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这种以竞赛和科研项目检验教学效果的举措带动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

3.4.2. 循序渐进,持续优化

在实践PDCA循环模式进行应用型课程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课后调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他们对于PDCA循环模式每个阶段的体验感、学习效果、心理诉求,以此检验整体和局部的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还通过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学专家把脉会诊,查找问题和不足,建言献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在新一轮的循环模式教学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推进教改持续深入。笔者经常在教学钉钉课程群里转发媒体或企业招聘新闻人才的通告,目的在于使自己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同时也暗示学生从中获得启发。

3.4.3. 反躬自省,深化改革

采用PDCA循环模式教学要防止浅尝辄止,满足于点滴业绩而内卷,致使教学改革板结化,陷入一种教条化的模式中不能自拔。PDCA作为一种物质生产中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被移植到教学中,其中的文化精髓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调整与整体利益不协调的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历时性的自我比较和共时性的他者横向对比,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和学生反馈,反思每一个环节的优劣得失,精确地找准问题的症结,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力争每一次循环都会获得一次自我更新。不管媒介生态环境如何变化,新闻实务课程的宗旨不变,即坚守“追求真相、诚实、准确” [14] 等核心价值观。

3.4.3. 掌握理论,自我突破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固然有益于教师个人在践行PDCA循环模式教学中的进步,但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尚需理论的支撑,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还需要自加压力,沉下心来,积极学习先进的国内外教学理论,掌握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教改的愿望化作自觉的意识,把经验总结转化为理论的高度,从思想上找到教改的动力之源,在理性上解决“为何而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个哲学的命题,通过阅读和论文写作,超越原有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完成自我重塑,在PDCA循环教学模式探索中拥有高起点,不断发现新起点,自我突破,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核心来激发全部潜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能够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传播人才” [15] 。

4. 结语

新文科建设对于新闻学专业实务课程融合新技术、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其职业素养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互联网5G时代,课堂内外“低头族”多,一些痴迷手机的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再加上社交媒体碎片化信息超载,海量图像视频信息溢出导致浅阅读影响学生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分散了其注意力。教师如何在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打造“金课”,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学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凡此种种,都是教师在新闻实务课程中导入PDCA循环模式过程中需要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之,遵守新闻人才培养的规律,在继承传统报业优质新闻文化的前提下,弘扬人文素养,打牢文字功底,结合当下融媒体的生态环境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模拟职业化技能训练,课外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辅助课堂教学,力求寻觅与综合类高校新闻院系的差异特质,提高教学效果,体现自身特色,努力为社会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基金项目

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建设项目《新闻采访与写作》[浙越外教发(2020) 37号]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武 斌. 新文科视域下PDCA原理在新闻实务课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PDCA Principle in News Practic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02): 272-27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2043

参考文献

  1. 1. 秦瑜明. 重构智能传媒教育转型下的人文素养教育价值[J]. 现代出版, 2019(3): 8-10.

  2. 2. 张俊宗. 新文科: 四个维度的解读[J]. 西北师大学报, 2019(5): 13-17.

  3. 3. 国宏. PDCA循环体系在高校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4): 126-128.

  4. 4. 陈谷平, 徐燕飞.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2 1”模式质量改进策略[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 26(6): 57.

  5. 5. 黄宗德. 运用PDCA循环提升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5): 102.

  6. 6. 温德华, 张孝金. PDCA循环模式在高职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林业教育, 2007(2): 35.

  7. 7. 李明文. 人才培养: 现代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J]. 电视时代, 2010(4): 29-30.

  8. 8. 张雯莉.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进研究——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9. 9. 李强. 项目式迭代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黄冈: 黄冈师范学院, 2019.

  10. 10. 陈昌凤, 王宇琦. 创新与坚守: 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J]. 国际新闻界, 2015(7): 26.

  11. 11. 王俊潮. 报纸编辑如何转型视频直播“导演” [J]. 青年记者, 2016(12): 13.

  12. 12. 沈红卫. 应用型教材建设的路径突破学习性与实践性的融合[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 39(12): 37.

  13. 13. 郝红霞. 媒介融合下的全媒体新闻实践教学探索[J]. 新闻大学, 2015(6): 129-132.

  14. 14. 刘义昆. 走向多元: 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与坚守[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130.

  15. 15. 吴岩. 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 中国编辑, 2019(2): 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