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5581 , 6 pages
10.12677/CES.2022.109330

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思考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背景

赖洁瑜,易巧,徐 波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收稿日期:2022年8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31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7日

摘要

创新创业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的发展依靠创新创业人才。提高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解决湾区创新应用型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粤港澳大湾区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湾区经济脱节,人才供给难以满足湾区创新经济发展需求。“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了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和规律性,因此走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的道路有利于民办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大湾区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需求。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Appli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Econom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Jieyu Lai, Qiao Yi, Bo Xu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Aug. 8th, 2022; accepted: Aug. 31st, 2022; published: Sep. 7th, 2022

ABSTRAC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conom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pends o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privately-ru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innovativ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the Bay Area.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out of step with the Bay Area economy, and the talent supply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Bay Area’s innovation economy.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ree integration, three union and three docking” has grasped the hierarchy and regular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from the macro, medium and micro level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aking the path of “three integration, three union and three dock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pr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meet the goals and need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conom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Key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novative Economy, Pr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核一带一区”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创新创业(下文简称“双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实现“湾区经济体”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国家创新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 [1]。东京湾区以人才为导向打造世界级“产业湾区”,聚集以佳能、三菱、索尼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及其研究机构。旧金山湾区包括了三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三家世界领先的科创实验室及全球科研创新孵化基地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风向标。纽约湾区则被誉为“金融湾区”,如曼哈顿金融集群、华尔街等,还有支持这些机构发展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纵观世界三大湾区,其雄厚科技创新力实力的背后是湾区新型的精英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结果,它们为湾区科技的创新迭代和经济繁荣孕育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 [2]。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期,在全国大部分省域经济面临经济失速甚至是负增长的局面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需要借助“双创”人才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 [3]。新常态下,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面临诸多挑战,湾区经济发展对“双创”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输送者和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民办应用型高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解决了地方经济“双创”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矛盾。

2.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与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 [4]。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管理制度,领导体制、经费来源、教职员聘任方式、与社会的接触面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5]。当前,民办高校在开展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制度灵活的优势,率先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作为教育机构和经济实体,民办应用型高校不仅把握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改革动向,而且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内涵建设和办学特色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1. 民办应用型高校服务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应用型人才的力量,民办应用型高校通过向地方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比起公办高校,民办应用型高校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服务功能更明显。一,民办应用型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二,民办应用型高校的教科研活动以提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水平为目标,其学术和科技成果价值高、转化快、应用范围广,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力量。

2.2. 民办应用型高校能为大湾区孵化更多“双创”型人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引领下,长期以来,民办应用型高校在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创新。一方面,注重与市场经济的互动,与社会接触面广,在深度挖掘自身的资源的同时通过定向培养、企业加盟、学科共建、引入校外名师等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方式,结合地方的产业和岗位需求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为争取优质生源并形成品牌优势,民办应用型高校积极改善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包括创设VR、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创新型实验实训室,搭建省级乃至国家级产教融合研究和服务平台,为“双创”型人才的孵化提供了更好的育人环境和设施设备。

2.3. 民办应用型高校为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输送“双创”人才

“双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大湾区经济发展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应用型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标准上更注重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双向结合,因此在人才培养效果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更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职业发展空间更大。此外,由于“双创”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区别于传统教育,学生在校阶段就已经密切接触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岗位和技术,并通过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甚至各种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创新竞赛、创业项目等活动强化了“双创”实践教学,引导了学生的“双创”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双创”热情,拓宽了学生实施“双创”的渠道,使学生毕业后更愿意从事“双创”工作,更主动融于大湾区的创新经济发展战略。

3. 粤港澳大湾区“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高等学校180余所,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储备库,教育体量庞大,但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双创”教育体系亟待完善,尤其是民办应用型高校,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等方面的工作仍存在各种不足,与市场期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对“双创”人才的培养仍未能满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求。

3.1. “双创”教育内涵与湾区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需求量大。2018年12月13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大湾区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贡献支持相对乏力,技术的输出与吸纳能力均存在明显不足。横向对比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华为、中兴、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还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流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虽已具备优质的创新创业条件和基础。但对于民办应用型高校而言,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港澳知名企业和高校的国际资源,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不够深入,与湾区企业产学研用结合不够充分、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比例较低。另一方面民办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大湾区产业关联度不够高,培养的人才专业技术类型与湾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接不上,“双创”教育内涵与湾区经济发展需求脱节是大湾区民办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创新型经济高质量建设。

3.2. “双创”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

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双创”教育应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近年来地方民办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朝着高速化、系统化、规模化发展。但根据创业教育研究者黄兆信团队以全国2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仅有5.93%的大学生接受过系统、全面、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2.16%。根据软科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显示,广东省高校本科生平均自主创业率仅为4.3%。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的作用并不显著。规模大而不强,整体质量不高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民办应用型高校应以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紧抓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优势与机遇,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4.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的提出

基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现实,以及民办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本文提出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的发展思路。

4.1.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的内涵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的发展思路要求通过多维度,多角度,多个层面的跨地域、跨主体、跨校的合作,使“双创”教育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使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有效对接。

“三融合”是指:“双创”教育与大湾区经济特点及产业发展需求融合;民办应用型高校要与其创新创业教育定位融合;“双创”教育与各高校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建设融合。

“三联合”是指: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创新人才的学术交流和高水准的人才培养项目;加强粤港澳地区高校之间的沟通合作,互通有无,扬长补短,形成合力拓展三地学生的创新创业空间;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金融机构、风投基金等合作,使协同创新要素得以较大程度地发挥。

“三对接”是指: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理论课程与“双创”意识和思维对接,强化“双创”教育的普及性;专业知识与“双创”技能对接,强化“双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与大湾区企业产学研用项目对接,强化“双创”实战能力的提升。

4.2.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的应用价值

4.2.1.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有利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无可否认,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 [6],民办应用型高校想要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双创”教育的系统性,不仅要对标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创新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更要以促进区域创新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教育环境体系、教育组织体系、教育操作体系、教育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把握了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动对接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抓住了规律性,最终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和改革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解决“双创”教育系统与湾区创新经济发展脱节问题,促使“双创”教育更高质量地服务于湾区创新经济发展。

4.2.2.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有利于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链条

民办应用型高校既是湾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亦是重要的支撑者。一方面,民办应用型高校在实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方面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通过产出各种教科研成果推动湾区创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民办应用型高校为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双创”人才。可见,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民办应用型高校具有先天优势,但是这一优势的有效发挥取决于这类高校是否能够整合“校、政、企”多方资源,在“双创”教育的内涵建设、教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产、学、研、用”更为紧密、科学和完善的服务链条。从中观层面来看,“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鼓励通过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建立创客空间、设立产学研究中心等各种形式促进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政府间的紧密合作,完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让高校的教科研有更好的出路,让“双创”人才有更好的去路,更推动民办应用型高校与地区政府、湾区企业、港澳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产、学、研、用”协同和转化,甚至制度和体系的融合创新。

4.2.3.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有利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的打造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脱离区域创新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它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走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因此,无论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团队方面都必须有效对接湾区产业体系,从上到下、由点及面地深化“双创”教育的内涵建设,挖掘“双创”教育的个性化优势,打造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特色。从微观层面来看,“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的目标是提升高校对区域创新产业的服务职能,摆脱这一系统的“浅层”教育所带来的无效性,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经验教育乃至于学生的意识教育方面深化内涵,强化“双创”教育体系与湾区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简而言之,“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教育体系对大湾区民办应用型高校有效利用湾区的资源和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办学优势,深化“双创”教育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优势和热情,促进“双创”人才培养从量变到质变提升,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5. 结束语

“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由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个参与主体组成的大生态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包含若干子系统,各系统层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这一生态系统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及产业对“双创”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之下,要厘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把握层次,抓住发展规律,有效利用大湾区两岸三地创新创业资源,实现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与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有效融合与对接,并最终形成“双创”人才培养和改革的长效机制并非易事。这需要在国家供给侧和高质量发展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认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演进轨迹,进一步分析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要素与民办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机理,并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产业特点、人才需求等提出民办应用型高校“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建设路径,同时需要在政策层面、管理层面、资金和技术等层面全方位地予以落实和保障,并通过处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参与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粤港澳大湾区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融合、三联合、三对接”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329);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广州民办应用型高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2183);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1WQNCX098);广州工商学院校级质量工程《网络营销课程教研室》(项目编号:ZL20211118)。

文章引用

赖洁瑜,易 巧,徐 波. 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思考——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背景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Private Applie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Econom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09): 2096-210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9330

参考文献

  1. 1. 刘雪冰.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14): 122-123.

  2. 2. 刘欣博.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15-18.

  3. 3. 左都全, 李露阳, 罗锦洁. 双创综合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及定位[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10): 68-69

  4. 4. 陆发信.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探索[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162-165.

  5. 5. 储常连.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N]. 中国教育报, 2016-04-12(001).

  6. 6. 李亚员, 刘海滨, 孔洁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理想样态: 基于4个国家8所典型高校的跨案例比较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2): 32-4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