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513 , 8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3210

环境美学视角下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刘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5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环境美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用美的规律为人们建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这一点在今天的景观设计中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使人性的几个对立面——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人性与群体性,现代性与历史性等都得到一定的尊重,做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已成为当代环境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热点。本文从环境美学的理论基础出发,论述国外与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研究的发展,谈谈环境美学影响下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景观设计中环境美学的案例分析,加深对其的思考与认识。

关键词

环境美学,景观设计,古典园林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Pan Liu

School of Ar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9th, 2023; accepted: Sep. 8th, 2023; published: Sep. 15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one of the important missions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s to use the law of beauty to build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for people, which is particularly urgent in today’s landscape design. How to make several opposites of humanity—nature and sociality, individual and group, modernity and historicity, etc. get some respect in landscape design,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function and aesthetics, has become a new theoretical hot spot in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studies abroad and in ancient China,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deepens the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of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Environmental Aesthetic, Landscape Design, Classical Garde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环境美学

首先,环境美学中说的“环境”是不同于人们观念中对环境的理解,它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它最终是朝向一个包容一切,普遍联系的整体发展,也是一种全新的美学思想 [1] 。其次,景观设计是环境美学关注的重点,对于如何协调功能与审美,人工与自然,是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参与美学,感知和体验环境。最后,美的环境应该同时具有艺术价值与生态价值,社会、经济、环境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2] 。

1.1. 环境美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内容

1.1.1. 环境美学的产生

环境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工业的发展对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生态问题也愈演愈烈,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所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促成了日益高涨的环境运动。在这种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继而美学学科也介入这一研究,环境的审美价值开始得到认可,并引起了研究者和公众的普遍关注。人们对环境美学价值的关注引发了其对环境美的特质、环境的审美方式等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从而催生了一个系统的环境美学学科 [2] 。

1.1.2. 环境美学的研究内容

在了解环境美学的研究内容之前,我们要清楚的了解,什么是环境美学?简单来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审美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它们在传统的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中,多半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二是指将这些对象作为相互关联的环境而不是作为类似于艺术品之类的孤立之物来欣赏。

环境美学是反对人与环境互相对立的,主张人与环境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状态中保持整体环境的和谐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环境没有了区别与差异,而是说比起区别与差异,我们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统一的这种关系。因此,在环境美学中讨论环境内涵时,我们应坚持生态学的视角,清楚的认识到人类在环境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人在环境体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我们既是环境中的一员,同时又是它的观察者” [2] 。这一身份使我们在处理环境问题时能合理地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至于从人类中心主义滑向生态中心主义的另一个极端。

环境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了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三个领域,环境美学关注的对象从荒野,延伸到乡村景观,郊区,城市景观等等 [1] 。这门新兴学科得到了来自于美学、哲学、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和研究,由于多学科的介入以及关注的对象,问题与焦点的差异,从而衍生出诸多其他的分支。

1.2. 国外环境美学的研究发展

国外环境美学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规划与环境工程的实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环境艺术开始关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并引发人们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关注,麦克哈格与帕特丽夏·约翰松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坚持了生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很好地契合了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从而自然的融入了环境美学学科的整体范畴。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景观的审美价值进行量化研究,在环境美学发展初期,对景观的审美价值进行量化研究成为环境美学发展的另一个侧重点 [2] 。

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美学的发展进入理论建构阶段,由于赫伯恩对自然审美的钟情,早起建构的环境美学研究者出于对传统美学的修正,也将如何审美地欣赏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理论重心,最早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艾伦·卡尔松的论文《欣赏与自然》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美学得到了国际学术界普遍的关注,其研究对象也从“自然环境”转向了了“人类环境”,环境美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已转化为:如何在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的大千世界。从不同角度对环境美学进行理论探讨,从而促进环境美学的发展。

1.3.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研究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有一个完整的环境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中,环境是晚出词,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晚出,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感性的,另一种是概念的,而概念是需要用词语来代表,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环境相关的概念有很多,主要有天、地、自然、山水、田园、仙境等等。而仙境,是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园林建设的理想范式,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美的传统 [3] 。谈到仙境,则不得不提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描写的桃花源村是仙境的典范,桃花源人原本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因为逃避战乱迁到这里,与世隔绝,从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的长相与穿着与世俗之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想能有此番情景的原因,无外乎与其环境有关,宁静,和谐,快乐,长寿,在人间又超人间。

在中国古代,“环境”一词作为概念来使用时,更多指的是自然环境而不是社会环境,社会当然也有环境意,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更多的是作为社会学的范畴来使用,环境思想主要还是以自然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今天在使用天地、山水等古代概念时,是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它们的古义的,当然,也会渗入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与古人使用这些概念是不尽相同的,这也说明了环境美学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2. 环境美学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宜居”和“居乐”是环境美学的出发点,在景观设计中,又何尝不是呢?景观设计无疑也是要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且让人居住感到很快乐的景观环境。在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建构中,景观无疑与我们接触作为紧密,它依托于自然欣赏和艺术欣赏这两个理论基石,构建出环境美学中最为绚丽夺目的卷心石,这块卷心石使得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建构在应用和理论层面都得以完善和丰富 [4] 。

2.1. 环境美学下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国家城市开放空间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场,体育场地等,休闲设施较少,活动形式也比较单一,比较注重整个空间形态和视觉处理等美学特征的静态结构,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的变革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开始对城市进行规划与系统化的探索,开放空间从私家花园逐步发展的大众的公园规划,从市区到城市区域,从私人到大众,从注重美学特征到功能与审美之间的统一,开放空间的内容呈现出多层次,多功能的格局 [4] 。进入20世纪,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开放空间从而开始向有组织,有引导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滨水开放空间的规划中,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等,人们已经开始关系开放空间配置的理想模式。

2.2. 环境美学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从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园林时,就一直认为中国古人的审美价值是比较高的,且还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园林中,各朝的建筑风格,山水画,服饰无不表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因此,中国古代在园林设计上也会特别营造其中的环境之美。在中国,园林是一个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空间体系,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观察对象,在一个园林设计上,要以空间为核心,这也导致了中国古典园林不会把设计重点放在单个元素的形式结构上,而是会放在园林总体环境的营造上 [5] 。特别到唐代时,中国园林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验式审美方式,人们在园中居住,生活,看花开花落,经历四时的变化,感受阴晴圆缺,在园林空间中,感受不同的情境,物境与意境。

2.2.1. 美学之“情境”

情境,是园林独有的艺术美,基于自然与生活而创作,意在笔先,在于从诗情画意这一特别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园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种对中国园林的认识论是十分难得的,而在随后的发展中,这样一种思想也成为陈从周造园思想理论的重要基石,“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文贵乎气,气有阳刚阴柔之分,行文如此,造园又何独不然”,将造园同写文类比,传达园林营造重视神韵的理念,先生认为造园者和诗文作者一样,作为设计者,其主要目的都在借造景抒情,深远而有层次,是陈从周先生认为园林情境应该达到的状态。

2.2.2. 美学之“物境”

物境,即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造出自然美的境界,同时便于人的休憩娱乐。物境在《说园》中的体现,在于借造园理法料理园林要素,以展现“山水真趣”的自然美,《园冶》中所坚持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对这种自然真趣的追寻,《说园》顺承了这样的思想,并且体现在营造和审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自然“山林之美,贵在自然”,另一方面是选取自然的材料,模仿自然的手法,营造自然的环境美。

2.2.3. 美学之“意境”

意境,即自物境与情境中触景生情,而最后进入情景交融的思想共鸣,园见空灵,象外之象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个方面,《说园》中谈到“景外之景”认为重点在于“时”,以花木云水之影伴风鸟之声,在花香中以无形之景交错有形之景,使得诗情画意盎然而生,游人行赏其中,心有所感,顿时觉得此时此景有不尽之意,心旷神怡。

2.3. 环境美学对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

环境美学作为一种参与的美学和生活的美学,就应该为生活环境服务,立足于其实践,景观设计为环境美学走向生活环境提供了媒介,而环境美学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如果说概念是理论起始的前提,那么体系则是研究进行的基础,在环境美学的视角下,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更要对周围环境要素进行整体考虑,最好能做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使得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让使用者更方便,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5] 。

3. 景观设计中的环境美学案例分析

景观设计要从总体层面的角度去研究景观的审美,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则是它的美学,整个景观设计作品做的好不好,不光在于整个的功能,还有其中展现出来的美,接下来,我会以国外的景观设计和中国古代的景观设计两个案例来分析景观设计中的环境美学。

3.1. 国外的景观设计——以泰纳喷泉为例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人士来说,泰纳喷泉并不陌生,泰纳喷泉建造与1984年,坐落于坐落在美国哈佛大学内(见图1),作为出自风景园林师设计的校园公共雕塑,泰纳喷泉由于其高超的极简设计手法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被当作极简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一,彼得沃克用石阵,雾状的喷泉设计在石阵的中央,喷出的细水珠形成漂浮在石间的雾霭,透着史前的神秘感,这个作品以“宇宙力量”的特征图示引发人们对宇宙神秘性的探求意识。为了强调宇宙谜一般的特征,彼得沃克着重表现的是神奇,强有力,悠远,变幻,循环和改变的西方宇宙观,而不是和谐,永恒,浑整,合一的东方宇宙意识 [5] 。

Figure 1. Panoramic view of the Taina Fountain

图1. 泰纳喷泉全景

泰纳喷泉是一个充满极简精神的作品,这种艺术很适合于表达校园中大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存疑以及哈佛大学对智慧的探索,彼得沃克的意图就是将泰纳喷泉设计成休息和聚会的场所,并同时作为儿童探索的空间及吸引步行者停留和欣赏的景点,喷泉本身形式的简单纯洁使它在繁杂的环境中表达了对自身的集中强调。简单的设计所形成的景观体验却是丰富多彩的。

3.1.1. 细节之美——水雾

在石头圈的中心,有一团直径为20英尺(6.1 m)、高4英尺(1.2 m)的水雾,这些水雾由五个同心圆环状排列的喷嘴喷出的细小水珠形成,水雾的景观取决于太阳和观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时水雾中会出现彩虹,偶尔也会有闪亮的小水滴,这里的每一个意象包括放置大的石头,闪烁的迷雾,反射的灯光,若隐若现的物体都反映了一个神奇而强有力的空间。夜晚的泰纳喷泉喷出的水雾更是令人难以捉摸,灯光从下面投射出来,形成变幻朦胧的色调,更加营造了神秘原始的氛围。

3.1.2. 细节之美——材质

彼得·沃克通过对159块天然石块进行不规则排列组合,形成1个直径18 m的圆形石阵,泰纳喷泉采用了草地,沥青,混凝土路面等新格兰地区的材料在不同点上的相互交错,不断变换着场地的质地和色彩,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巨石使人联想到新格兰的历史,以及先驱们在田野间清理散落石头的艰苦。远古,历史和现代事物并置,喻示着宇宙的悠远和变幻莫测。

3.1.3. 细节之美——喷泉

泰纳喷泉石阵中间有32个喷嘴,从中喷溅出的水可以经喷泉循环利用,具有循环和改变的特征,随着季节的变化,他跟随着自然,体验着地球的变化。春夏时节,泰纳喷泉提供一个温馨的休憩地;秋冬时节,降雪覆盖了巨石,到了冬季则会喷出微热的蒸汽,完全笼罩着石头,一旦使用者踏入场地,将从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对其产生多方位立体的感官刺激,使人流连其中,身心沉浸在景观之中,形成一种神秘的氛围。整体的设计用简单纯净的意象变化表达了宇宙的自身循环和变化。

3.2. 中国古代的景观设计——以留园为例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就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园林作为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其中表现出来的环境意识是相对复杂的,自然与艺术,自然与设计等关系是园林环境中主要的矛盾,自然山水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追求,也就是力求在人工设计中呈现自然化的环境,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总的来说,是以尊重自然为主,下面我会以留园园林设计为例进行论述分析(见图2)。

Figure 2. Garden landscape

图2. 留园景观

作为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留园以其丰富的造景手法和优美的景观构成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神,园林紧邻于邸宅之后,分为了西,中,东三区,三个区各有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东区则以建筑取胜。而到如今,西区已经较为荒疏,中区和东区则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园中在叠山,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的设计,也是十分的注重,主要以这三个要素来构建园区的环境之美,营造出丰富而富有变化的景观。

3.2.1. 细节之美——叠山

留园的景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其中一个就是丰富的石景,留园中有一个石林小院,这是一个以山石为主题的小庭院,院中耸立的一块石峰,体形极其的优美,被作为揖峰轩及石林小屋的对景,单单的一块石峰,却在庭院中营造出独有的氛围。再说到冠云峰庭院,园内有三块石峰,主峰为冠云峰,作为主要观赏对象,位于园的中部,东侧为瑞云峰,西侧为岫云峰,作为次要观赏对象,三峰之下,山石围筑成花台,小径,点缀着花草植物,每当夕阳西下,在一抹红霞中冠云峰的倒影映入浣云沼,更显其如画之意趣。此三峰的特置,以及石林小院的大小峰石,可以堪称江南园林中罕见的石景精品,诸如此类的石景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而且还提高了园林的文化品位。原主人刘恕在《石林小院说》一文写到:“余于石深有取,……虽然石能侈我之观,亦能惕我之心”,即把园林的石景的审美与个人内省的修养综合起来 [6] 。

3.2.2. 细节之美——理水

留园中的理水主要有两种,其分别是中部的集中的水面和西部“活泼泼地”的分散水面,中部的水面开阔宁静称着涵碧山房,曲溪楼等园中建筑,令人感觉大气不已,西部的水面设计与假山相和,充满了流动性。中部与西部产生一个空间对比,形成疏密相同的空间景观,在造景手法上,中部与西部也各有不同,中部主要是以水体为主,山体为辅,而西部恰恰相反,利用理水可以形成不同的景观,西部形成溪流的景观,就像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意,暗含了此溪的桃花源意境。中部则是会形成较大的池面,在池中设有小蓬莱岛,以小岛喻神仙,以小池喻大海,在中部的池山西南角还设置了水涧,涧上结合道路设置石梁,使水涧的景观层次变得更为丰富,“活泼泼地”水阁下也作凹入处理,仿佛没有尽头。

3.2.3. 细节之美——花木配置

如果说万壑松风,听雨轩,留听阁等主要是借古松,芭蕉,残荷在风吹或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的话,那么还有一些花木则是通过色彩变化或者嗅觉等其他途径来传递信息的,例如留园中的“闻木樨香”,之所以有如此之名号,是因为建筑物附近种植了比较多的桂花,待秋高气爽,桂花盛开之时,院中的环境则会香气扑鼻,从而闻木樨香也是借着各色花香袭人而得名。陆游曾有“花气袭人之骤暖”的诗句,这表明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或凋零常常会因时令而变化更迭,就比如夏日的荷花,秋天的桂花,菊花,寒冬的腊梅,因而随着各色花木的盛开或凋谢便不期而然的反映出季节和时令的变化 [6] 。这些,在留园中都能化为诗的意境深深的感染着人。

在中国园林中,园林会多以建筑,游廊,墙垣围成既小又封闭的空间院落,如果不培花植树,园林势必会显单调,但是如果花木过于繁茂,则又会局促拥塞,对于这样的结果,需要以点钟或孤植的树来点缀庭院空间。留园的石林小院,极小又不规则,则会种植一些夹竹桃,绣球等一些灌木以作欣赏,在西南角种植一株白皮松,既高大有挺拔苍翠,对庭院空间起到极好的点缀和庇荫的作用。此外,如果庭院空间扩大时,这时,只有以点钟与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方能获得枝叶繁茂和嘉木葱茏的气氛。留园五峰仙馆前庭院,它的前庭院就采用了多品种花木间种的配置方法,有柏树,榆树,罗汉松,紫藤,梅树,石榴,海棠等十多个品种,其中还有属常绿的,落叶的,有属乔木的,有属灌木的,此外,开花的季节也各不相同,一年四季有许多变化。总之,留园的造境艺术,可以看作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凝聚着中国独特的审美沉淀。

4. 结语

伯林特一直强调建立一门包含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参与美学,因为两者都应被审美的欣赏,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们都能够与欣赏者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参与者进入一个整体的感知情境之中,以上泰纳喷泉与留园这两个案例的景观设计证实了建立一门这样的参与美学是比较有发展的,既加强了了欣赏者的互动交流,又促进了景观欣赏。就欣赏环境而言,归根结底就是解决如何正确的在艺术和自然之间为人类谋划一个合理,客观的依据,使得处于自然和艺术之间的景观欣赏更好地与艺术欣赏,自然欣赏整合在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建构中,最终实现对我们的环境如其所是,如其所具有的属性来欣赏它们,尊重环境的真正本性,从而启达一条真正的环境欣赏之路 [7] 。

注释

图1来源:网页引用, https://newoss.zhulong.com/tfs/photo/big/201204/23/58244.jpg

图2来源:网页引用, https://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1/1/5/2/11522002/20103/26/1269574091556_mthumb.jpg

文章引用

刘 盼. 环境美学视角下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J]. 设计, 2023, 08(03): 1743-175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210

参考文献

  1. 1. 陈国雄. 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价值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2. 2. 陈望衡, 范明华. 环境美学前沿[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

  3. 3. 郭平平. 环境美学视野下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1.

  4. 4. 杨文臣. 环境美学与美学重构: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探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5. 5. 王艳. 薛晚如 设计美学[M]. 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20.

  6. 6.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7. 7. [加]艾伦•卡尔松. 自然与景观[M]. 陈李松, 译.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期刊菜单